拨开云雾见月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向来是大家争论的问题,虽然根据以前存在的缺陷,实行了课程改革,这固然好,但为此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却也是事实。在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行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一、教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科目都有其相应的教材,为此,习惯性的做法是依照教材指示去讲授课文,直到上完为止,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行之有效且较普遍的做法。但假如课文太多,则不免有赶进度之嫌。一旦教师感觉不能如期完成课程教学,加之头顶考试的压力,则必然会打乱其步伐,开始囫囵吞枣,只求速成,不求效果,而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亦或学生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教师竭尽气力,依然无力支撑,最后不得不草草了之。当此之时,教师自然无法体会到成就的喜悦,同时也就丧失了一部分积极性,而一旦教师本身失去激情,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该给语文教学注入一种不同的内容呢?语文教学,难道只能是教课?
  1.除了教课文,还要教做人的道理
  教语文,绝不仅仅是上课文那样简单。语文包含了太多东西,它不用运算,但它是人们能运算的基石,这是它的功用特点;它没有图画,但它蕴含着千姿百态的风景,这是它独特的魅力。有了它,人们才认识字,才能知晓百事;有了它,人与人之间才能正常地沟通,才能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与心情。语文,它还是素养的代名词,一个人表达不清晰会被视为愚笨。所以,教语文,不仅是教人知识,更是教人做人,教会人与人沟通,教会人知书达理。假如仅仅是教会学生能积极应付考试却不懂得品德素养,那么毋庸置疑,这将是教育失败的见证。
  2.牢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运用与修身
  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摒弃考试,摒弃其他,揭开语文的面纱,记住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答案非常明显。能读能写能顺畅交流,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父母长辈、尊敬教师、能够有一些好的习惯、有个人该有的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从这两个目的来看,语文教学应该就回归本原,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与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而素养的培成,少不了阅读。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怎么教的问题
  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显现在教师们面前的是一种空前的反阅读形势,而有的更是阅读错误形势。看名著的学生越来越少,爱诗词的学生也越来越不见影子。如今的学生们不爱金庸、不爱琼瑶,更不爱托尔斯泰,他们爱的是电脑、游戏,他们不爱阅读,即使真的是在阅读文本,那也大多是玄幻网游或灵怪类小说。面对这样一个形势,教师如何逆转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个极大的难题。但任何事都有解决的方法。
  1.教师示范
  除了在课堂上经常提起阅读,给学生加深印象以外,教师还必须起带头模范的作用。语文教师如果缺少阅读,则难以成为更好的语文教师。阅读一直是陪伴人成长的一种极佳方式,它的好处对教师同样适用。因此,教师本身应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好的书籍,例如杂志、小说、诗词、传记,只要是有益的,都可以在学生面前作个楷模,长久下去,必定能带动不少学生。
  2.注重平时积累
  教语文不仅要注重阅读,还应该注重背诵。背的东西多了,存在头脑里,随时能拿出来使用,对于写作或者与人交谈都是极为有用的。知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够累积,而且能相互渗透,变得更透彻,因此,应善于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如摘写成语、美句等。在古诗词背诵方面,可以专门选几节课来让学生们对诗。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抄写背诵一首诗或词的习惯,然后在学期临近结束时开始全面攻克古诗词的背诵。
  3.有目的地注意诸多好习惯的养成
  做人的道理亦如是,学生平时的各种习惯,也都是慢慢养成的。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他起着一个自我表率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提出要求的办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只要能牢牢记住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很多事情都是很容易分出轻重的。总的来说,习惯在于培养,需要时间,而且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爱好阅读,给学生一种印象,一种观念,并渐渐地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恬静的阅读习惯当中。只要阅读习惯养成了,学生就会自动爱上学习,爱上知识本身,这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
  当一切事物都摒弃掉那层面纱,它都会显得异常清晰。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它不似数学那么单纯,不似英语那么功利。当云雾似的厚纱揭开之后,大家终于发现,原来它仍然是那么清晰明了的,只要有人真心想挖掘它的真意,它就显现出来了,一如从前。
  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新”,而在于是否符合它的最终要求。假如真的是“新”,那自然好,假如只是形式上“新”了,那反而有可能误导语文教学,让它的面纱越戴越厚。这样说来,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它的基本能力,更注重它的原始教育意义。抱着这种纯正的目标去实践语文教学,课堂上到底该更注重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正仪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活、用心读书、训练思维即是这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水平 体验生活 用心读书 训练思维    一、生活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力求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
【摘要】立论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观点,提出主张。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困境,笔者从阅读鲁迅的《立论》一文,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关键词】鲁迅 立论 感受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
写作文应该真诚,这谁也不会否认。但是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因为考试作文有个起码的要求——“思想健康”,否则就可能“很傻很天真”。那么,高中生的作文在“写真情”和“思想健康”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点呢?我以为,写真情时注意表达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清明节之前,我布置了个作文题“清明不休息”。题目刚介绍完,学生就一片嘘声,甚至有人起哄。我一看,就心里暗喜,题
【摘要】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终身学习时代要求    新课程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已经真真切切走到我们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
【摘 要】课改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就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范文”就是典范的文本,即就是在同一类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果我们举“其一”而能使学生“反三”,让学生“触”此“类”而能够“旁通”,那么,我们对“范文”的教学就达到了高效率,说明我们真正领悟了专家编辑“范文”的意图,实现了“范文”的价值。下面就《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为《杜甫诗三首》,第一首诗为
作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也必须来自实践,因此积累素材、扩大视野成为首要任务。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扩大视野、做到有话可说呢?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手勤  生活的宝藏是丰厚的,从生活中截取的材料是鲜活的,是富有蓬勃的生命力的,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认真的观察,同时自身又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