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迫切希望幼儿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家长的日益精细化的需要,幼儿园对幼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本文包含了我通过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总结出的几点重要经验,在重视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寻找最有效和适合孩子的引导手段,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056-02
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幼儿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相伴幼儿时间较长的人。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对于一个幼儿今后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有着很好地教育引导作用。然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与教师的辛勤付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用心地去了解儿童,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并将自己的这一份爱融入到平时的管理工作当中,让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班级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追求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入园年龄普遍较小,在入园以前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同龄小朋友,受到原生家庭环境与成长环境的影响极大,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当出现问题时,要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出发,分析儿童出现行为差异的不同原因,往往同样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成因,从原因出发思考解决方案,才更加行之有效。例如,同样的一个问题,幼儿园中某个孩子,同样出现了远离其他同龄小朋友,经常喜欢独自行动的情况,却可能由于几种不同的原因:也许因为幼儿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喜欢远离群体,独立思考的同时又强烈的希望受到大家的关注;又或者因为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力较薄弱,入园之后在与老师同学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的前提下,更加无法完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或者因为幼儿本身性格比较暴躁,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喜欢去攻击其他幼儿,因此遭到了大家有意识的远离,从而出现了被其他小朋友主动孤立的现象。要想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幼儿的行动,了解他们的个性,能够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面对同一个现象深层的不同原因,具体解决策略如下:对于班级中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幼儿,教师更需要多关注他们,要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平时在班级活动当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多鼓励他们,锻炼他们的胆量,在孩子能够很好地与老师互动的同时,要适时地不吝惜地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在不断地和老师的互动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和班级的参与感。面对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明白的传达出老师所希望家庭配合培养孩子基本表达能力的意愿,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出去旅行或者参加其他相关的文娱节目。同时,结合孩子的喜好寻找要能够激起他们关注的兴趣点,通过他擅长部分的问题回答,建立信心。并通过简单地小游戏等活动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集体活动当中。面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孩子,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然后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布置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整个班级的活动,如:帮助老师整理讲桌或者帮助老师下午分发零食等等,创造机会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他,从而解决问题。同样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从而更加的认真谨慎。
教师还要关注班级当中家庭比较特殊的幼儿,比如,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因为许多父母在外工作较为繁忙,于是将幼儿直接交于爷爷奶奶。虽然爷爷奶奶能够保证幼儿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对幼儿的教育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当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幼儿,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集体的爱,同时还要让他们能够懂得尊重他人,能够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此外,教师要做好这类幼儿的家长沟通工作,要取得家长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
2.与家长协作,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模式
幼儿园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好的行为系统,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在幼儿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只有在学前阶段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在卫生习惯上面不太好,教师需要利用课堂上的讲解告诉幼儿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能够结合到日常的班级活动当中去告诉幼儿讲究卫生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做的事情。并且能够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玩过玩具或者游戏之后也要洗手的意识,还要通过家长的监督让幼儿在家也要逐步地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反之,有的幼儿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比较受宠。因此,在班级当中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更不愿意遵守活动的规则,他们的规则意识特别薄弱。教师要多关注此类幼儿,能够利用各种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份子,在活动当中要遵守规则,同时要懂得与他人進行合作与分享。在每一次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耐心地向幼儿讲解活动的规则,要让幼儿明确的知道自己要想参与活动就必须要遵守规则,同时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既不能随意的去欺负其他幼儿,也能够保护好自己。如果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发现有幼儿没有遵守规则与纪律,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在反复的训练过程当中,去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的活动当中。 当然,要想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与实现的。更不是通过几次活动的训练,幼儿就可以做到的。这都需要家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需要教师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与指导。
3.學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共同发展,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幼儿其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家庭当中,幼儿都被家长用心地呵护着,很多自己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有的家长担心幼儿吃不饱,于是一直采用喂饭的形式。其实,这样反而消弱了幼儿自理能力。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活动当中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幼儿的小手,树立幼儿的自理意识。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能够配合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在班级当中要懂得与教师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就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因为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很容易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与摩擦。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完成游戏的方法或者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懂得了与他人进行协作与交流。真正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让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这三点可以看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注重孩子的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在孩子个体的区别上,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在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学会和他人共存、合作。真正学习如何在“人群”中生活,成为一个大脑和心理都过硬的人才。
在我们的整个教学工作中还需要家长的重视、信任和支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亲子活动的形式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教师要与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积极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利用好家长资源,可以让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为班级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教育无小事,幼儿教师只有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耐心、细心、诚心,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
[2]杨荣.快乐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晏红.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056-02
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幼儿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相伴幼儿时间较长的人。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对于一个幼儿今后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有着很好地教育引导作用。然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与教师的辛勤付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用心地去了解儿童,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并将自己的这一份爱融入到平时的管理工作当中,让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班级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追求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入园年龄普遍较小,在入园以前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同龄小朋友,受到原生家庭环境与成长环境的影响极大,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当出现问题时,要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出发,分析儿童出现行为差异的不同原因,往往同样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成因,从原因出发思考解决方案,才更加行之有效。例如,同样的一个问题,幼儿园中某个孩子,同样出现了远离其他同龄小朋友,经常喜欢独自行动的情况,却可能由于几种不同的原因:也许因为幼儿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喜欢远离群体,独立思考的同时又强烈的希望受到大家的关注;又或者因为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力较薄弱,入园之后在与老师同学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的前提下,更加无法完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或者因为幼儿本身性格比较暴躁,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喜欢去攻击其他幼儿,因此遭到了大家有意识的远离,从而出现了被其他小朋友主动孤立的现象。要想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幼儿的行动,了解他们的个性,能够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面对同一个现象深层的不同原因,具体解决策略如下:对于班级中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幼儿,教师更需要多关注他们,要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平时在班级活动当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多鼓励他们,锻炼他们的胆量,在孩子能够很好地与老师互动的同时,要适时地不吝惜地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在不断地和老师的互动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和班级的参与感。面对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明白的传达出老师所希望家庭配合培养孩子基本表达能力的意愿,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出去旅行或者参加其他相关的文娱节目。同时,结合孩子的喜好寻找要能够激起他们关注的兴趣点,通过他擅长部分的问题回答,建立信心。并通过简单地小游戏等活动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集体活动当中。面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孩子,应该在教育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然后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布置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整个班级的活动,如:帮助老师整理讲桌或者帮助老师下午分发零食等等,创造机会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他,从而解决问题。同样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从而更加的认真谨慎。
教师还要关注班级当中家庭比较特殊的幼儿,比如,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因为许多父母在外工作较为繁忙,于是将幼儿直接交于爷爷奶奶。虽然爷爷奶奶能够保证幼儿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对幼儿的教育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当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幼儿,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集体的爱,同时还要让他们能够懂得尊重他人,能够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此外,教师要做好这类幼儿的家长沟通工作,要取得家长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
2.与家长协作,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模式
幼儿园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好的行为系统,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在幼儿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只有在学前阶段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在卫生习惯上面不太好,教师需要利用课堂上的讲解告诉幼儿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能够结合到日常的班级活动当中去告诉幼儿讲究卫生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做的事情。并且能够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玩过玩具或者游戏之后也要洗手的意识,还要通过家长的监督让幼儿在家也要逐步地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反之,有的幼儿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比较受宠。因此,在班级当中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更不愿意遵守活动的规则,他们的规则意识特别薄弱。教师要多关注此类幼儿,能够利用各种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份子,在活动当中要遵守规则,同时要懂得与他人進行合作与分享。在每一次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耐心地向幼儿讲解活动的规则,要让幼儿明确的知道自己要想参与活动就必须要遵守规则,同时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既不能随意的去欺负其他幼儿,也能够保护好自己。如果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发现有幼儿没有遵守规则与纪律,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在反复的训练过程当中,去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的活动当中。 当然,要想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与实现的。更不是通过几次活动的训练,幼儿就可以做到的。这都需要家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需要教师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与指导。
3.學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共同发展,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幼儿其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家庭当中,幼儿都被家长用心地呵护着,很多自己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有的家长担心幼儿吃不饱,于是一直采用喂饭的形式。其实,这样反而消弱了幼儿自理能力。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活动当中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幼儿的小手,树立幼儿的自理意识。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能够配合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在班级当中要懂得与教师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就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因为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很容易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与摩擦。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完成游戏的方法或者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懂得了与他人进行协作与交流。真正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让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这三点可以看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注重孩子的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在孩子个体的区别上,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在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学会和他人共存、合作。真正学习如何在“人群”中生活,成为一个大脑和心理都过硬的人才。
在我们的整个教学工作中还需要家长的重视、信任和支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亲子活动的形式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教师要与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积极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利用好家长资源,可以让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为班级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教育无小事,幼儿教师只有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耐心、细心、诚心,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
[2]杨荣.快乐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晏红.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