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收藏圈里的点点滴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w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保护成两会热点
  去年两会期间,文物保护仍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在提案中频繁出现。2013年文物遗产被毁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先秦古墓遭强挖一事,即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所以,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千万不应为了经济数字而断送城市的未来。
  纸制品收藏正当其时
  2013年2月,全国纸制品收藏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新兴组织不仅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纸制品交流交换活动,还主办了一系列与纸制品有关的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近年来,民间收藏不断发展,各类藏品交易活跃,但在热闹的表象下,一些收藏品价格被炒高,民间收藏离大众越来越远;假货充斥,普通收藏者望而却步。更让人忧虑的是,有些领域民间收藏活动已经异化为投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民间收藏亟需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全国纸制品收藏联盟的成立可谓正当其时。
  禁止出境考验执行能力
  去年,国家文物局陆续发布两条禁令——24位1949年后已故书画家的作品出境受限;4类共9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被禁止出境展览。很显然,此举是从保护文物及中国传统艺术品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公众对于文物艺术品价值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而整个市场又处于良莠不齐的背景之下,两条禁令的出台值得期待。不过,站在交流的角度而言,单纯一禁了之,难免会引发一系列“后遗症”,保护固然重要,传承发展同样不可或缺,如何用“活水养好活鱼”,是对监管部门执行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
  官方鉴定机构谁鉴定
  去年5月,北京市文化局批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随后,画家胡建成“打假”事件令试点单位陷入质疑“漩涡”。眼下,鉴定机构满天飞、专家变“砖家”,根源在于“利”字。再加上古玩艺术品有特殊性,因此官方鉴定机构的出炉,原本是应该对艺术品市场鉴定评估起到规范、引导作用。但现实证明,谁来鉴定这些鉴定机构?当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都“模棱两可”,倘若不能放到法律层面加以约束,寄望于个人的道德与业界良心解决鉴定难,未免有点过于儿戏。
  钱钟书信札拍卖惹疑
  去年6月,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拟上拍一批钱钟书信札。对此,钱钟书夫人杨绛表示强烈反对,一周内连发两份公开声明并诉诸法律。事发十余天后,拍卖公司以“撤拍”方式“妥协”。不过在一些法律人士看来,按照《物权法》、《拍卖法》,该拍卖公司的行为不存在法律过错。这场风波之所以被大众关注,更多的是因为在商业化的今天,类似行为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兼顾合情、合理?一边是信札市场行情逐年走高;另一边,与之相关的所有权、名誉权官司数量逐渐上升。把握商机、寻找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急于求成的心态却往往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综合电商试水艺术品
  去年5月下旬,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将建立亚马逊美术画廊。紧随其后,国内综合电商,如国美在线、苏宁易购等也都对艺术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艺术品网络销售逐渐成为电子商务新的盈利增长点。于是有人惊呼:“艺术品网络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艺术品网络销售确实拉近了消费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也让艺术消费更加生活化。不过,艺术品毕竟不同于其他商品,其特性加大了其在网上销售时如何定价、真伪辨别以及售后服务等难度。
  高额税收成为拦路虎
  2013年6月,向拍卖企业征收增值税的规定又浮出水面;9月,高额关税成为苏轼《功甫帖》等藏品归国的“拦路虎”。一直以来,过高的税率和繁琐的报关手续不仅导致艺术品海外征集和进口受限,也使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与国际相比处于劣势。另一方面,高额的税费,在让国内藏家叫苦连天的同时,也阻碍了一些重要文物艺术品的中国之旅。而向拍卖企业征收增值税,这势必加重企业的负担,也让不少拍卖行打起海外市场的主意。
  冀宝斋暴露民博问题
  2013年7月7日,作家马伯庸的一篇博文,让河北冀宝斋博物馆成为众矢之的。去年,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政府斥巨资建立的林缉光艺术博物馆也深陷“罗生门”,民办博物馆馆藏品质量令人堪忧。
  风波之后,国家文物局发出紧急通知,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其中就包括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来源合法等管理指标。民间博物馆越建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房子好盖,藏品难收。如果没有弄清藏品底细,就先盖好了房子,既不利于博物馆的发展,也有损相关部门的形象。
  国大师评选变身民办
  去年,中国工艺美术焦点一,放在了创作者的生存状态。既要创作又要经营,有人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并呼吁经纪人的介入。焦点二,放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放权”——该评选不再由工信部“官办”,而是交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客观讲,此举会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顶帽子降低了规格。不过,或许评选的规格降低了,但如果能给近年来被一味抬高的“国大师”头衔降降温,未必是坏事。
  国际拍卖巨头进驻内地
  2013年9月,佳士得在上海敲响其在中国内地首槌;11月底,苏富比北京艺术周启动。受制于不能拍卖文物的规定,两大拍卖巨头进入中国内地暂时还不会对内地拍卖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而他们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给藏家带来多元化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必定会对内地艺术品拍卖产生影响。此外,两大公司还大张旗鼓地把西方艺术品带到中国来,必将会对西方艺术品在中国的市场起到培育和推动作用。
  万达海外高价拍名作
  纽约当地时间2013年11月4日晚,大连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夜场拍卖中,以2816.5万美元拍下毕加索画作《两个小孩》。此举引发国内外舆论热谈,中国藏家介入西方艺术品成為一大话题。事实上,近十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中国藏家在陆续收藏西方艺术品。前些年,海外中国文物回流成为热点,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无论在眼界、认知还是经济实力上都是一种进步,不过仍然带有一定局限性。如今,更多中国藏家进军西方艺术品收藏,可以说是将这种进步再一次提升。
  苏轼《功甫帖》跨年热点
  2013年12月底,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对外宣称,此前以5000多万元拍场成交的苏轼《功甫帖》有假。随后,苏富比拍卖公司回应,认为苏轼《功甫帖》是一件流传有绪的真迹。《功甫帖》成为跨年热点,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一向保持沉默的国有博物馆专家为何突然对民间藏品“品头论足”?既然有疑问为何不在拍前说,却要时隔3个月后再发声……《功甫帖》的诸多蹊跷已不是真伪本身,而是发声之后的做法令人不解。发声是一种担当,争论是学术常态,请大大方方争论,堂堂正正担当,不要留下什么蹊跷。
其他文献
从三国时期到五代,如意的形制只有手爪型一种,它通行于上层社会,每每制造成华丽贵重的形态。它还作击节称赏用、作打击用,因而研究宋朝史的文物鉴赏家认为古人是拿它当防身利器的,未免求之过深。  而自打如意形制二水分流后,爪形如意身价一落千丈,完全恢复了原来挠痒痒的原始功能,重新成为老头儿、老太太的爱物;那云头如意等新品种则身价十倍,并且演化出一些新用途来——这种发展,大约在明清两代完成。  现在我们见到
期刊
回顾2013年秋拍,高价位拍品依然是这个秋季最引人眼球的所在。曾梵志、黄胄纷纷跻身亿元俱乐部,让这个秋季的艺术品市场分外热闹。从2012年下半年进入调整期后,在阔别两季后,亿元拍品此番重现市场,无疑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除了高价拍品外,要说这个秋季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个个小而精的私人收藏专场。面对持续处于调整中的市场,各大拍卖公司都纷纷使出了应对之策。而力推私人收藏专场无疑成为中国嘉德、北
期刊
我的岳父,我习惯顺着我孩子那辈的称呼称呼他“姥爷”,只有我俩对谈之时,才改口“爸”或“您”。  姥爷是去年十一月过世的,享年八十八岁,旁人见我们哀伤,便安慰说“八十八,算喜丧了”。我也知道,姥爷四十几岁患脑梗,导致左半身偏瘫,不到五十就退休了,能活到八十八,不容易的,也算难得了,可是人死,总归是件坏事。说起姥爷的死因,更是让我心有不甘,他老人家本来是能够活着看到第八十九个春天的。  姥爷的遗物里有
期刊
象征吉祥,是如意自上而下、深入人心的整体意蕴。不过,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才子佳人,抑或是大户人家、平民百姓,以情感、心理暗示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眼中,究竟是要“如”什么样的“意”,却又多少有着细微区别、滋味不一。在本篇中,我们且大体以3种不同阶层为例,以图赏说话,看看同为如意,不同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明 骨雕三多小如意 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意愿。  晚清如意 犹如实物灵一般,或置于案头
期刊
众人排队抢“马”的场面着实令人意外,这股热情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让人感到温暖。那么,这枚一马当先、飞奔而来的马票能否也给颇为冷清的邮市带来一丝温暖?  缘何爱马?  虽然刚刚步入三九的京城再次迎来了寒潮的袭击,但是即便如此,凛冽的寒风和冰点的温度依然没能阻挡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如火热情。据北京集邮爱好者郭永胜介绍,他自己集邮也有二十余年,此前生肖邮票发行时他也曾在第一时间到发售点购票,但其场面似乎都没有今
期刊
如意在民间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如意的用法也有着发展演变的过程。无论是作为摆设装饰,还是拿来把玩,化器型融入日常生活是民间如意使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之中,一声“如意”,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千千结”的凝聚,也涵尽了数不清的祥瑞祈求和美好心愿。  不 乏 实 用  有观点认为,如意最早就是一个搔痒的工具。在魏晋时候,如意相当流行,起初可能和魏晋人爱服食长生药
期刊
编者按:一把好的如意,它的“兰心蕙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看到如意的那一瞬间“合”对“眼缘”?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听听专业人士是如何评述的。  采访嘉宾:何欣(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  判断一把如意的好与不好,最为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认为是观其整体是否令人感觉舒服。正所谓一饱眼福,我们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如意的时候,这个眼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工艺与造型。  现
期刊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
期刊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如意自然也是夺人眼球的珍宝。我们在拍场上究竟能看到哪些如意奇珍?它们有着怎样的市场行情?笔者对近10年来于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上成交的如意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于喜爱如意的藏家,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材质缤纷 玉为大宗  从近10年成交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428件如意拍品(本文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一些知
期刊
或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如意这样一把小玩意儿,大部分人既无太多认知,也无甚特殊的感情。真要问起来,多半也是停留在好看、装饰、讨个好彩头的理解层面上罢了。如意能做什么用?倘若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到“奇葩”辈出的微博上,相信得到譬如“拿来砸核桃”这样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常常将“事事如意”、“顺心如意”这样的吉利话挂在嘴边,但不得不承认,带有具象的器物——如意早已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