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钢枪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七月的新疆伊犁,风光旖旎。记者来到了这首歌的发源地——边防某团阿拉马力边防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队大门墙上赫然一行大字:“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把铁锹住地窝。”这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守边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副连长娄基富中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不用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10年前,坐吉普车从伊犁到我们连,需要两三天才能到,而现在3个小时就能到达,以往这里的报纸都是“周报”、“半月谈”,现今基本上能看到3天前的报纸了……站在哨楼上,极目远望,边关如此靓丽一条如带的边防巡逻路逶迤天边,一道巍然屹立的边境铁丝网蜿蜒于山岭,一座座庄严神圣的边境管理警示牌巍然耸立……
漫道雄关筑长城
越野车在中蒙边境哈密防区巡逻路上疾驰,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怎么样,我们的边防巡逻路还行吧!”同车的新疆军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主任芦长兴大校介绍说:“从1994年~2004年,我们每年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下达我区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10年来累积建设边防巡逻路2500多公里、边境铁丝网1100多公里,边境监控设施10余套、边境管理辅助标志近200座。所建工程经兰州军区边防委验收,全部达到优良等级。我们在西北边关筑起了一座跨世纪的新长城,使新疆的边防基础设施实现了从零散、单一、不配套到规模、多样、成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新疆边境一线大都是戈壁、荒漠、高寒山区,远离居民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社会依托少,各种保障十分困难。而国家对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特别是巡逻路的投资标准是每公里6万元左右,仅相当于国家三级公路的前期勘察费。可是国家这笔投资实在来之不易。为把这件好事办好,把经费管好用好,10年来,新疆军区、新疆边防办以及各级计委、财政、交通、林业、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经费拨付、工程设计、林地占用、减免税费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边防部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广大边民积极支持、热烈拥护设施建设。所以,实际上方方面面无形的投资远远超过了工程本身的造价。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担负设施建设的广大军民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如巡逻路建设的“沙漠地心墙法”、“沼泽地风积沙垫基法”、“盐碱地混合料铺垫法”,铁丝网架设的“六步流水作业法”等,特别是建设标准“定三分高”、质量“一检三过手”、进度“一步三到位”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设施建设质量的提高。
巍巍昆仑作证,在海拔4000米以上南疆建设工地,特别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天空地区,由于建设经费非常低,地方建筑公司无利可赚,有的施工队把人员、机械集中到施工现场,干了一两天,由于严重缺氧,民工大批逃离,公司宁愿赔钱也要撤走。阿里军分区和边防某团主动承担了该项任务参加施工的官兵在“生命禁区”连续施工八年,采取集中人力,机械打歼灭战的方法,高标准完成了200多公里的乘车巡逻路施工任务。
茫茫雪山草原作证,新疆的广大边民识大体、顾大局,10年来,无偿提供农田100余亩、草场2500余亩,砍伐树木6000多株、主动迁坟80多座,有的边民种植的小麦、玉米和水稻收获在即,也含着眼泪主动拔掉,没有因为占用土地、农田等问题引发一起纠纷。
天山青松作证,南疆军区某连连长董文奇带领全连官兵施工时,由于远离居民点,只有住在牧民的羊圈里,不幸染上了结核病,手术做了三次仍未痊愈,但始终坚持在施工一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犁农四师第二建筑公司科长陈烈洪为抢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带领施工队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终因劳累过度长眠在这条绵延的边防线上……
10年来,在这万里施工线上,在茫茫戈壁,在雪域高原,在浩瀚大漠,在广袤草原,这样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太多。
西北边关若金汤
10年来,新疆的边防基础设施在西北边关已经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新建的巡逻路、铁丝网与监控设施相结合,形成了报知、拦阻、处置三位一体的边防管控体系,有效地改善了边防部队的巡逻执勤条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往几个人、几匹马、一台车的落后执勤巡逻方式已成为历史。过去边防官兵需要翻山越岭,徒步跋涉十几天才能到达的巡逻点位,如今可以“千里边关一日还”。
“下马崖,下马崖,过路行人不下马,茫茫戈壁走不出!”这是新疆哈密下马崖乡老百姓熟知的民谣,大意是路过这里的行人必须停下来歇歇脚,备足了干粮、水等保障用品后,才可以走出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某边防连官兵们每次巡逻都需带着帐篷、干粮等,在戈壁荒漠中凭经验、靠记忆探路,往返需要3—4天时间。巡逻路修通后,乘车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往返巡逻一次只需3~4个小时。
驻守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米尔其克边防连官兵原来巡逻执勤主要靠步行。该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1998年以前双方越界事件屡发不止。1999一2002年国家投资修建完成近70公里巡逻路后,该连乘车到各点位巡逻一次仅需两小时。在夏季人员抵边活动高峰期,该连每日乘车巡逻4~5次,仅2003年一年就抓获企图越界人员9起28人,截获非法枪支6枝,大大提高了快反和处“突”能力。
帕米尔高原上的5042哨所位于慕士塔格峰南麓海拔5042米处,一年四季冰雪覆盖,是南疆有名的雪域红旗哨所。以前上到该哨卡只能骑马和徒步,需要4—5个小时,因严重缺氧,经常出现连军马都累得趴在地上走不动的情况、心疼得边防战士直掉眼泪。帕米尔高原上的老边防都把能上到该哨所,视为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和边防军人的骄傲。2001年,国家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近20公里的巡逻路,直通哨卡边,结束了“上哨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喀什边境帕米尔高原上有一条瓦罕走廊。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是在这里出的境。驻防在这里的明铁盖边防连。当年曾在帕米尔高原上燃起熊熊篝火,为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的专机导航,著名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也是在明铁盖边防连拍摄的。该连队从组建以来,边防执勤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1998年,乘车--巡逻路、人行巡逻路和铁丝网建成以后,连队能在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抵边驻勤,新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在冰天雪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可以沿着巡逻路直接运至各个执勤点。
在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记者目击了一场军民进行反越界抓捕演练。夜黑如墨。边防某连的值班室里,突然警铃大作。连队的夜视监控系统显示,三名不明身份人员借着夜色的掩护越过了界河,在企图翻越边境铁丝网时,触响了报警装置。执勤分队立即出动,巡逻车5分钟就赶到现场,实施抓捕。新建成的边防巡逻路为边防连队快速反应提供了保障。10分钟后,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场的民兵分队也按预案完成合围。三名“越界人员”被当场“击毙”一人,另外两人束手就擒。边防巡逻路、边境铁丝网、电子监控设施为边防部队在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中实现“早发现、早到达、早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边防部队的快反和处“突”能力。去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新疆北部边境成功举办了“联合2003”反恐军事演习,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与多国部队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军事演习,为国际反恐斗争和反恐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已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边防一源好景象
6月15日这天,记者到达的第一站是三道河子边防连。这个连队位于伊犁河与霍尔果斯河的交汇处。中哈两国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伊犁河水从这里流入哈萨克斯坦。三道河子连队是当年最早进疆的部队之一。与当年的土围子营房相比,现在的小楼房已经很不错。
沿霍尔果斯河北行,记者途中遇到了我军的一支巡逻队。由于冰雪融化,霍尔果斯河水增多,官兵们要涉过齐膝的冰水。巡逻队带的军犬用前爪试探了一下,死活不肯下水。最后战士把军犬抱在怀里过了河。
在霍尔果斯口岸对面,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村庄,名字也叫霍尔果斯。当地人介绍,霍尔果斯在哈萨克语中本意为“羊粪多的地方”,现在大家都嫌这个意思不雅,所以意译为“适合放牧的地方”,其实意思差不多。
由于是对外的窗口,在这个口岸驻防的边防部队站岗时都穿着厚厚的礼服,以示严肃和正规。口岸处有座不起眼的界桥,连接着中哈两国。312国道从上海人民广场起到霍尔果斯界桥止,横贯祖国东西。由英国旅游组织发起的“东方快车丝绸之路”旅行团每年10月都从这里入境,开始中国之行。
由于双方军人经常在界桥上就防务进行会晤,所以这座桥又被叫做会晤桥。6月16日上午,记者非常有幸地采访了双方会晤的情况。上午10点,我方要求会晤的红旗升了起来。不一会儿,对方升起一面蓝旗,表示同意会晤。双方军人如约来到桥的中心线处。哈方的会晤代表是一位大尉军官,相当于我军的上尉或少校的级别。大尉戴着俄式大檐帽,胸前戴着显示职务级别的胸牌,军装穿得非常合身。但他们的吉普车有点像我国的老式北京吉普,没有我方装备的“猎豹”漂亮。
我方军人在征得了哈方同意后,示意记者走上前去。记者友好地和哈国的大尉军官握手致意,但这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军官显得非常严肃和谨慎。对于记者的提问,他都要听过翻译后,经过短暂的思考才回答,即使这样多半还是用“我无权回答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我不便回答”等外交辞令拒绝了。最后,记者用汉语夸獎他“真酷”。大尉终于露出了笑容,用汉语回答“谢谢”。
我方军人说,哈方军人素质很好,很多人都懂汉语,但有外交规定,必须经由翻译解说,不可直接对话。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米尔其克地区,一条80公里的边防巡逻路贯穿了沿边几个牧民小村庄,不少牧民家里都买了小四轮和摩托车,他们的牲畜、羊毛、牛羊皮等也可以运出山外卖个好价钱了,电视机、移动电话等也进入了寻常牧民家。牧民亲切地称新建的巡逻路是他们的“脱贫路”、“致富路”。
哈萨克族牧民艾克巴尔家祖祖辈辈生活在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山上。1990年10月,他家里300多头牛羊放牧时因不知边界线的具体位置而跑出了国境,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这次,见到艾克巴尔,他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的牛羊经常越界到哈萨克斯坦,抵边放牧提心吊胆,每天跟着牲畜。这几年,政府沿着山脊边界线架设了80多公里的铁丝网,我们再没有丢过牛羊,可以放心地在帐篷里吃肉喝酒、过太平日子了!”
位于中蒙边境的昌吉北塔山牧场紧贴边境线架设200余公里铁丝网后,牧民由原来允许离边境5~6公里放牧放宽为2—3公里,扩展了近1800余亩草场,边境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元。
居住在博尔塔拉州阿拉套山上的牧民帕里旦说:“过去我们这里没有路,我们牲畜转场的100多公里路主要靠牛马驮运,每转场一次需要三四天时间。去年转场时,我们用一辆拖拉机走便道,结果翻车翻死了六个人。今年路修好后,转场一次只要三个小时就够了。”
此外,已建成的边防巡逻路还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今年4月,在中哈伊犁边境,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生荒火,过火面积900余亩,烧毁双方边境地区树木3000余棵。火势蔓延至我方修建的巡逻路时被阻隔,保护了沿边群众的利益。
交通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闭塞的边境地区农牧民开始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生活方式在逐步改变。部分牧民从地窝子、毡房搬进了砖瓦房,放牧方式由传统的骑马变为骑摩托车,淘汰了汽灯、煤油灯,用上了电灯.许多牧民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煤气灶……
6月19日,记者来到祖国最西陲的一个连队——斯姆哈纳边防连。斯姆哈纳,柯尔克孜语“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南疆军区边防处黄副处长说,这是南疆海拔最低、条件最好的连队,与喀喇昆仑相比,斯姆哈纳好比天堂。
连长说,当年连队进驻时,带着三峰骆驼走了一个星期,在这里见到唯一的一棵树,于是把连队建在了这里。战士们把这棵树取名为“扎根树”。连队也和这棵树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守卫着祖国西陲边疆,是兰州军区命名的“西陲戍边模范连”。如今,连队引来了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这里种活了一片小白杨,修了仿古的小凉亭,并用山上的贝壳化石铺起一条曲折的小路。一个漂亮的“哨卡公园”靠战士们的双手矗立在戈壁深处,让人顿生敬佩。
莫道边关远,战士情自浓。新疆边防基础设施10年建设成果是标志边防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为西北边陲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也为边疆人民的生活改善立下了功劳,更为祖国母亲写下了一殷辉煌的史诗!
七月的新疆伊犁,风光旖旎。记者来到了这首歌的发源地——边防某团阿拉马力边防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队大门墙上赫然一行大字:“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把铁锹住地窝。”这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守边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副连长娄基富中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不用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10年前,坐吉普车从伊犁到我们连,需要两三天才能到,而现在3个小时就能到达,以往这里的报纸都是“周报”、“半月谈”,现今基本上能看到3天前的报纸了……站在哨楼上,极目远望,边关如此靓丽一条如带的边防巡逻路逶迤天边,一道巍然屹立的边境铁丝网蜿蜒于山岭,一座座庄严神圣的边境管理警示牌巍然耸立……
漫道雄关筑长城
越野车在中蒙边境哈密防区巡逻路上疾驰,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怎么样,我们的边防巡逻路还行吧!”同车的新疆军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主任芦长兴大校介绍说:“从1994年~2004年,我们每年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下达我区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10年来累积建设边防巡逻路2500多公里、边境铁丝网1100多公里,边境监控设施10余套、边境管理辅助标志近200座。所建工程经兰州军区边防委验收,全部达到优良等级。我们在西北边关筑起了一座跨世纪的新长城,使新疆的边防基础设施实现了从零散、单一、不配套到规模、多样、成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新疆边境一线大都是戈壁、荒漠、高寒山区,远离居民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社会依托少,各种保障十分困难。而国家对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特别是巡逻路的投资标准是每公里6万元左右,仅相当于国家三级公路的前期勘察费。可是国家这笔投资实在来之不易。为把这件好事办好,把经费管好用好,10年来,新疆军区、新疆边防办以及各级计委、财政、交通、林业、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经费拨付、工程设计、林地占用、减免税费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边防部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广大边民积极支持、热烈拥护设施建设。所以,实际上方方面面无形的投资远远超过了工程本身的造价。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担负设施建设的广大军民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如巡逻路建设的“沙漠地心墙法”、“沼泽地风积沙垫基法”、“盐碱地混合料铺垫法”,铁丝网架设的“六步流水作业法”等,特别是建设标准“定三分高”、质量“一检三过手”、进度“一步三到位”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设施建设质量的提高。
巍巍昆仑作证,在海拔4000米以上南疆建设工地,特别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天空地区,由于建设经费非常低,地方建筑公司无利可赚,有的施工队把人员、机械集中到施工现场,干了一两天,由于严重缺氧,民工大批逃离,公司宁愿赔钱也要撤走。阿里军分区和边防某团主动承担了该项任务参加施工的官兵在“生命禁区”连续施工八年,采取集中人力,机械打歼灭战的方法,高标准完成了200多公里的乘车巡逻路施工任务。
茫茫雪山草原作证,新疆的广大边民识大体、顾大局,10年来,无偿提供农田100余亩、草场2500余亩,砍伐树木6000多株、主动迁坟80多座,有的边民种植的小麦、玉米和水稻收获在即,也含着眼泪主动拔掉,没有因为占用土地、农田等问题引发一起纠纷。
天山青松作证,南疆军区某连连长董文奇带领全连官兵施工时,由于远离居民点,只有住在牧民的羊圈里,不幸染上了结核病,手术做了三次仍未痊愈,但始终坚持在施工一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犁农四师第二建筑公司科长陈烈洪为抢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带领施工队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终因劳累过度长眠在这条绵延的边防线上……
10年来,在这万里施工线上,在茫茫戈壁,在雪域高原,在浩瀚大漠,在广袤草原,这样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太多。
西北边关若金汤
10年来,新疆的边防基础设施在西北边关已经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新建的巡逻路、铁丝网与监控设施相结合,形成了报知、拦阻、处置三位一体的边防管控体系,有效地改善了边防部队的巡逻执勤条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往几个人、几匹马、一台车的落后执勤巡逻方式已成为历史。过去边防官兵需要翻山越岭,徒步跋涉十几天才能到达的巡逻点位,如今可以“千里边关一日还”。
“下马崖,下马崖,过路行人不下马,茫茫戈壁走不出!”这是新疆哈密下马崖乡老百姓熟知的民谣,大意是路过这里的行人必须停下来歇歇脚,备足了干粮、水等保障用品后,才可以走出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某边防连官兵们每次巡逻都需带着帐篷、干粮等,在戈壁荒漠中凭经验、靠记忆探路,往返需要3—4天时间。巡逻路修通后,乘车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往返巡逻一次只需3~4个小时。
驻守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米尔其克边防连官兵原来巡逻执勤主要靠步行。该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1998年以前双方越界事件屡发不止。1999一2002年国家投资修建完成近70公里巡逻路后,该连乘车到各点位巡逻一次仅需两小时。在夏季人员抵边活动高峰期,该连每日乘车巡逻4~5次,仅2003年一年就抓获企图越界人员9起28人,截获非法枪支6枝,大大提高了快反和处“突”能力。
帕米尔高原上的5042哨所位于慕士塔格峰南麓海拔5042米处,一年四季冰雪覆盖,是南疆有名的雪域红旗哨所。以前上到该哨卡只能骑马和徒步,需要4—5个小时,因严重缺氧,经常出现连军马都累得趴在地上走不动的情况、心疼得边防战士直掉眼泪。帕米尔高原上的老边防都把能上到该哨所,视为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和边防军人的骄傲。2001年,国家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近20公里的巡逻路,直通哨卡边,结束了“上哨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喀什边境帕米尔高原上有一条瓦罕走廊。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是在这里出的境。驻防在这里的明铁盖边防连。当年曾在帕米尔高原上燃起熊熊篝火,为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的专机导航,著名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也是在明铁盖边防连拍摄的。该连队从组建以来,边防执勤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1998年,乘车--巡逻路、人行巡逻路和铁丝网建成以后,连队能在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抵边驻勤,新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在冰天雪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可以沿着巡逻路直接运至各个执勤点。
在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记者目击了一场军民进行反越界抓捕演练。夜黑如墨。边防某连的值班室里,突然警铃大作。连队的夜视监控系统显示,三名不明身份人员借着夜色的掩护越过了界河,在企图翻越边境铁丝网时,触响了报警装置。执勤分队立即出动,巡逻车5分钟就赶到现场,实施抓捕。新建成的边防巡逻路为边防连队快速反应提供了保障。10分钟后,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场的民兵分队也按预案完成合围。三名“越界人员”被当场“击毙”一人,另外两人束手就擒。边防巡逻路、边境铁丝网、电子监控设施为边防部队在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中实现“早发现、早到达、早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边防部队的快反和处“突”能力。去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新疆北部边境成功举办了“联合2003”反恐军事演习,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与多国部队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军事演习,为国际反恐斗争和反恐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已建成的边防基础设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边防一源好景象
6月15日这天,记者到达的第一站是三道河子边防连。这个连队位于伊犁河与霍尔果斯河的交汇处。中哈两国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伊犁河水从这里流入哈萨克斯坦。三道河子连队是当年最早进疆的部队之一。与当年的土围子营房相比,现在的小楼房已经很不错。
沿霍尔果斯河北行,记者途中遇到了我军的一支巡逻队。由于冰雪融化,霍尔果斯河水增多,官兵们要涉过齐膝的冰水。巡逻队带的军犬用前爪试探了一下,死活不肯下水。最后战士把军犬抱在怀里过了河。
在霍尔果斯口岸对面,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村庄,名字也叫霍尔果斯。当地人介绍,霍尔果斯在哈萨克语中本意为“羊粪多的地方”,现在大家都嫌这个意思不雅,所以意译为“适合放牧的地方”,其实意思差不多。
由于是对外的窗口,在这个口岸驻防的边防部队站岗时都穿着厚厚的礼服,以示严肃和正规。口岸处有座不起眼的界桥,连接着中哈两国。312国道从上海人民广场起到霍尔果斯界桥止,横贯祖国东西。由英国旅游组织发起的“东方快车丝绸之路”旅行团每年10月都从这里入境,开始中国之行。
由于双方军人经常在界桥上就防务进行会晤,所以这座桥又被叫做会晤桥。6月16日上午,记者非常有幸地采访了双方会晤的情况。上午10点,我方要求会晤的红旗升了起来。不一会儿,对方升起一面蓝旗,表示同意会晤。双方军人如约来到桥的中心线处。哈方的会晤代表是一位大尉军官,相当于我军的上尉或少校的级别。大尉戴着俄式大檐帽,胸前戴着显示职务级别的胸牌,军装穿得非常合身。但他们的吉普车有点像我国的老式北京吉普,没有我方装备的“猎豹”漂亮。
我方军人在征得了哈方同意后,示意记者走上前去。记者友好地和哈国的大尉军官握手致意,但这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军官显得非常严肃和谨慎。对于记者的提问,他都要听过翻译后,经过短暂的思考才回答,即使这样多半还是用“我无权回答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我不便回答”等外交辞令拒绝了。最后,记者用汉语夸獎他“真酷”。大尉终于露出了笑容,用汉语回答“谢谢”。
我方军人说,哈方军人素质很好,很多人都懂汉语,但有外交规定,必须经由翻译解说,不可直接对话。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米尔其克地区,一条80公里的边防巡逻路贯穿了沿边几个牧民小村庄,不少牧民家里都买了小四轮和摩托车,他们的牲畜、羊毛、牛羊皮等也可以运出山外卖个好价钱了,电视机、移动电话等也进入了寻常牧民家。牧民亲切地称新建的巡逻路是他们的“脱贫路”、“致富路”。
哈萨克族牧民艾克巴尔家祖祖辈辈生活在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山上。1990年10月,他家里300多头牛羊放牧时因不知边界线的具体位置而跑出了国境,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这次,见到艾克巴尔,他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的牛羊经常越界到哈萨克斯坦,抵边放牧提心吊胆,每天跟着牲畜。这几年,政府沿着山脊边界线架设了80多公里的铁丝网,我们再没有丢过牛羊,可以放心地在帐篷里吃肉喝酒、过太平日子了!”
位于中蒙边境的昌吉北塔山牧场紧贴边境线架设200余公里铁丝网后,牧民由原来允许离边境5~6公里放牧放宽为2—3公里,扩展了近1800余亩草场,边境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元。
居住在博尔塔拉州阿拉套山上的牧民帕里旦说:“过去我们这里没有路,我们牲畜转场的100多公里路主要靠牛马驮运,每转场一次需要三四天时间。去年转场时,我们用一辆拖拉机走便道,结果翻车翻死了六个人。今年路修好后,转场一次只要三个小时就够了。”
此外,已建成的边防巡逻路还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今年4月,在中哈伊犁边境,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生荒火,过火面积900余亩,烧毁双方边境地区树木3000余棵。火势蔓延至我方修建的巡逻路时被阻隔,保护了沿边群众的利益。
交通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闭塞的边境地区农牧民开始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生活方式在逐步改变。部分牧民从地窝子、毡房搬进了砖瓦房,放牧方式由传统的骑马变为骑摩托车,淘汰了汽灯、煤油灯,用上了电灯.许多牧民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煤气灶……
6月19日,记者来到祖国最西陲的一个连队——斯姆哈纳边防连。斯姆哈纳,柯尔克孜语“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南疆军区边防处黄副处长说,这是南疆海拔最低、条件最好的连队,与喀喇昆仑相比,斯姆哈纳好比天堂。
连长说,当年连队进驻时,带着三峰骆驼走了一个星期,在这里见到唯一的一棵树,于是把连队建在了这里。战士们把这棵树取名为“扎根树”。连队也和这棵树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守卫着祖国西陲边疆,是兰州军区命名的“西陲戍边模范连”。如今,连队引来了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这里种活了一片小白杨,修了仿古的小凉亭,并用山上的贝壳化石铺起一条曲折的小路。一个漂亮的“哨卡公园”靠战士们的双手矗立在戈壁深处,让人顿生敬佩。
莫道边关远,战士情自浓。新疆边防基础设施10年建设成果是标志边防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为西北边陲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也为边疆人民的生活改善立下了功劳,更为祖国母亲写下了一殷辉煌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