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宣城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一个人,而向往一座城,循着他的踪迹,看到文字里描述的风景,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宣城,就是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走进了我的视線。
  记得那是初三临近升学考试的日子,命运将在这里分出两条路,何去何从,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县级中学,教学楼附近还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正是初夏的光景,站在教室走廊的尽头望去,绿莹莹的秧苗已半尺来高,天空淡蓝而悠远,闲闲地浮着几片薄云,远处黛青色的小山迤逦着伸向天际。蓦然间李白的诗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涌上心头:“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翠生生的秧田里有明镜似的水塘,夕阳正施展着光线的魔法,凌空架起了一座彩虹,也许是我的幻境,可在那个初夏的傍晚,少年对即将到来的抉择,产生的紧张、犹豫、彷徨和憧憬,与这首诗里飘散出的淡淡愁绪弥散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惆怅感。那时想,有一天,我一定要去宣城,看一回李白笔下的风景。
  世事沧桑,少年的这点心思沉至心底,当它再次浮出水面已是三十年后。在一次与同事的闲聊中,得知宣城离溧水很近,不过两小时车程,且敬亭山也在宣城,顿时惊喜不已,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我极其倾慕的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一份寂寞离世的情怀读来令人惆怅,低回不已。这一幕幕的风景和情思都在宣城,它已静立了千年,而我终究要去赴这一场约。
  远远地看见敬亭山的牌楼,稀疏的车辆更显得停车场的阔大无比,正值旅游旺季,三五游人,与“独坐敬亭山”千古绝唱的誉满天下,形成极大的反差。
  拾级而上,朴实无华的山道,路边的植被自然生长,没有人工雕琢的精致,却天然成趣。一座看起来年代久远的石坊,以巨型石料砌成,两根方体石柱,上方连接石横梁,横额上书“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据说为明代崇祯九年宣城知县陈泰来兴建并亲书。石坊虽形制简朴,却透着厚重大气,古意悠悠,令人顿生好感,这是真正光阴刻过的痕迹。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因避晋皇帝司马昭名讳而改称昭亭。诗人谢朓在任宣城太守时,也于此处写下许多寄情山水的佳句名篇,“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等。李白是谢朓的超级粉丝,离开长安后的十年间,曾七次到宣城访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道出其中缘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仙一句,天下风动,以后历代有多少诗词大家寻迹而来,留下无数华章,因此敬亭山又有“江南第一诗山”的美誉。
  除“古昭亭”外,沿途并未再见其他古迹。至半山腰处,见一平地,立着一个丰姿俊逸的女子石像,基座上书“玉真公主”字样,碑文介绍玉真公主乃唐睿宗之女,玄宗胞妹,还讲述了一段李白和玉真公主的爱情传说。据说安史之乱后玉真公主曾流落宣城一带,李白多次寻找未果,经常坐在敬亭山中思念公主,也因此才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慨。看罢碑文,顿觉索然无趣,甚而气愤,好端端的一首抒发身世之感的杰作,偏要套上这等子虚乌有的爱情故事,硬生生降低了诗歌的格调。关于玉真公主,也有人将她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王维联系起来,这些鱼羊野史,未经考证,便树碑立传,言之凿凿,美其名曰“传说”,迎合了急功近利、媚俗而近于八卦的趣味,简直毁了“诗山”的形象。
  坐在石凳上歇息,恰遇一位背着竹筐挖笋的山民,攀谈起来,得知他是这里的护林员,曾是一名退伍军人,六十多岁,黝黑精瘦,一看便是山间风雨的赐予。他给我们念了一首陈毅元帅的诗:“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他自称不识字,竟将诗句背得一字不落,大概军人对将军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意与崇拜吧!闲坐山中,身边有清风穿林而过,胸中块垒顿消,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人只有与自然相处,才最怡然自得,可思接千载,可物我两忘。
  辞别护林人,下山后已是午时,正是餐点。驾车离去,路上看到景点中介绍的宋代双塔,两座四方形的砖塔小巧纤瘦,并排而立,总算不那么寂寞,这双塔和古昭亭石坊是敬亭山硕果仅存的古迹,匆匆一瞥,也未驻足流连。
  辩证唯物论说物质决定精神,此刻我们的肚子急需食物的填充,然后才能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下山后在街角觅得一个小馆,一碟雪菜小笋炒肉丝,一碟青椒炒豆干,一碗西红柿蛋汤,量足味美,吃得我们酣畅淋漓,一下子觉得精神得到升华。
  因为那次美味的记忆,两年后的皖南之行,中午我们仍选择在宣城就餐。再入宣城,城市的变化让我们惊叹不已,敬亭山大门外已开发成一座美丽的公园,小桥流水,花木葳蕤,山下的昭亭路俨然成为宣城的主干道,异常宽阔,中间的绿岛和隔离带内花草缤纷,最令人赞叹的是道路两边的合欢树,粗可抱人,亭亭如盖,翠叶间张开着无数胭红粉白的小伞,微风轻拂,似柳絮飞扬,点点落红,轻啄地面,说不出的风流妩媚,为宣城平添一种风情。
  两次进入宣城,走马观花,那唐诗宋词里的宣城早已远去,但那神韵依稀可辨,并以另一种方式去书写。
其他文献
这些绿色的船。扁而小的  看起来那么瘦弱无力  多可爱呀,如少女的月牙  却没有一片星空可以安放  我们剥落,在静谧的夏夜  它的小小的,爱美之心  满足之心,渴求保护之心  颗粒们在盆子里仰望天上的星辰  我愛它们对万物一无所知
期刊
今夜,没有雨  我坐在母亲旁边,买了一束简单的花  我们为彼此蹩脚的表情而发笑  两个女人间的隔阂,从此诞生  在回家的長廊上,母亲长期积淀着,没人读得懂  她的文字  天亮时,她像刚醒来似的,向我们打招呼  感情真挚  阳光滚落在我脸上,我摆弄身体  如果坦白有一种合适的姿势可以选择,那么我会  坐在母亲旁边  在花送来之前,结束这一首诗
期刊
1  贫困户二狗在村子里留下了几个活典故:你活得像二狗一样邋遢,你再不好好挣钱就像二狗一样当光棍去,屋子脏得像二狗家的狗窝,你细(抠门)得像二狗一样。听到这些关于二狗的典故,刘科长自己都发笑了,这二狗把谁得罪了,有人这么不依不饶,有事没事都要扯上二狗。  不过,这倒戳在了刘科长的痛处,为了二狗家脱贫,他心没少费,路没少跑,危房改造、垒院墙、送化肥、送种子、送礼、送红包,他这样帮扶,都没被村子里的人
期刊
初夏,氤氲着丝丝炎热的季节,阳光从密密层层的蔷薇花间洒下,风儿暖洋洋,轻轻拂去角落里一方记忆的尘土,唤起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跟着村里的伙伴混迹在小学,老师赶也赶不走。由于年龄比较小,老师当我是旁听生,父母也并未对我做太多要求,一年小学生活下来,课堂上的知识我听得懂,却都不会写。自然,最后的考试成绩也是十分“漂亮”。母亲有些着急了,眼看着我也到了正式上小学的年纪,她和父亲商量,是
期刊
1  秋梅的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秋梅在读一年级。她只记得那个夜晚,忽然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像一道闪电划破寂静漆黑的夜。秋梅吓得一骨碌爬起来,抱着母亲呆呆地发愣。清瘦的父亲躺在床上,脸白得像一张纸,安静得像睡进了深渊里。秋梅依偎着母亲大哭,她哭着喊父亲,但是父亲永远不会答应她了,恐惧像黑夜一样笼罩着幼小的秋梅。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有了,一切都显得那样荒凉,像树倒藤散了一地。母
期刊
家住石臼湖北岸,门前的湖水在我转身的刹那间又涨潮了。喜欢也是刹那间就抵达的事,浪涛声传递的信息是:我从童年一直到暮色中年,我的生命都在石臼湖被湖水牵引,一个人常常徜徉在湖边,品尝这片湖清晨的清新,傍晚的安逸,晴天的空灵,雨天的朦胧。湖中帆影点点,湖边的孩童追逐嬉水,远处的老水车吱吱呀呀……童年的记忆,常常珍藏着最真实的浪花,拍打着现世万象。每一个在石臼湖边长大的人,对这片湖都有特殊的情感,甚至有敬
期刊
回忆显得艰难。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节奏等等,我才能从容地打开自己,面向你,说出记忆之翼上那些曾经显现的斑斓,才能在回溯生命的河流时,采几朵浪花给你。那时,在安徽  2005年4月之前,我还在安徽。2004年12月,母校寿县一中来安庆师范学院招聘,带队的是副校长赵士兵老师,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何春华,何老师在高一时教过我一年,我去的时候,何老师认出了我,他说邰老师(我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邰忠敏)已经
期刊
顾名思义,半夜起来写的一本笔记(紧急事情白天也写),是偶然的思绪、片段、事情、灵感、诗、账户密码。即使自己亲手书写,有些亦如天书、鬼画符,事后无论如何破解不了,就只好猜,再猜再猜。有一次把我猜气愤了,撕掉一页,留下一小截残纸。 1  第一页最不神秘,清楚得很,就是封面。  淡黄色格子,用英语在右边竖着印:notebook。就是笔记本的意思。我又用黑笔在正中间写了三个中等大小的字——笔记本。没有写日
期刊
沈祖棻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祖父沈祖谦曾任徐州兵备道,父兄与文化界名人来往密切。少女时期沈祖棻就学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与南京渊源颇深。她是文坛的多面手,现代小说、散文、新诗、诗词文赋均清丽典雅、严谨贴切,尤工于传统诗词。白话文学创作细腻精妙,技巧高超,作品常见诸报刊,短篇小说《辩才禅师》被收入《新文学大系》。四十年代后主要以旧体诗词为抒情录史的方式,主张“暂凭词赋守心魂”,其诗
期刊
上街,是一个动词,也是一段黑白胶片,记录着我少年时期的光和影。  挑货的小外公从街上回来了,远远地,我骑在老水牛的背上,隔著一块秧田就看见了他。扁担挑着的箩筐在他并不宽阔的肩头上下颠簸,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步伐不紧不慢。街上距离我生活的小村庄三十里外,是乡里的主要街道,政府办公地就在那条街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对于“乡”还没有概念,只知道老人们还叫它“公社”。遇到什么不公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