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认识片面、教育误区、扶持不到位等问题,阻碍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从培养创造性人格、提升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口,以促进创业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造性人格 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但仍有一些片面的认识阻碍着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内涵,分析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突破口。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创业不仅指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团队转变择业观念,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创业还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所学专业、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的成功准备条件,最后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关调查表明,成功创业者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经历是那么令人陶醉、亢奋、激动,甚至欣喜若狂,能在创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个人的满足感、成就感、挑战性及丰厚的回报。
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观念落后等,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据调查了解,目前对创业教育有如下不正确的认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只是一部分人的自然禀赋;创业具有高风险,企业家创业的成功来源于冒险精神;创业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行为,离我们很远;创业就是创新,与技术发明紧密相关,属于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等研究范畴,等等。
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等保守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有创业想法,也还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无形压力。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未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使得大学生必须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后果,甚至生存危机。
2.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把握存在误区,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步伐。
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上,重创业精神,轻创业实践;在主体上,以校内行管人员和教师为主,缺少企业家指导;在内容上,以励志教育和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商业技能;在形式上,以论坛、讲座为主,忽视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建设;在参与方式上,以创业计划比赛为主,忽视商业实战演练;在扶持方式上,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缺少股权投资。
由于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一般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经管学院的老师承担,绝大多数没有从事过企业经营,自身缺乏创业实操经验,结果多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随便翻看一下各种版本的创业教材就会发现,学院派的创业课程往往着眼于“创业的定义”、“为什么要倡导创业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等书生气很浓的议题,一旦进入创业实战领域的问题,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切中要害,这也是学校创业课程往往让同学们感觉“不解渴”的主要原因。
3.社会对创业教育扶持不到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及后续发展。
融资渠道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都是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而且贷款金额有限,以3-5万元居多,最多也就10万元,主要用做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熟度不够高,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不够通畅,这使得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二次融资存在一定困难。
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国家科研经费投向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并非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创新型企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目标不明确,规模偏小,影响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
大学生创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贷款、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未能形成明确而完备的体系,相互间联系与支持的力度不够紧密和充分,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而且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瓶颈的突破
1.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的意识。这是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创业教育应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上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启迪学生创业精神,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的过程、风险,形成创业所需的坚韧性、适应性的心理品质,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思政等人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对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和创业理想,形成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识。在管理中体现人本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个性与合作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精神。 2.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需要胆识、精神、机遇,但也离不开学识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要求的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强调机会,更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水平的学识和能力。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诚信素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可以采取课堂教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环境利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手段,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硬环境指学校创业园区、小型创业孵化器等,软环境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来建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其次,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增强创新意识,锻炼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二是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3.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服务。
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化机构机构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法律、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开通并有效利用各地的大学生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及时发布国家和各省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惠琴,赵婷婷,郑修兴.走出创业教育的误区[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7,3.
[2]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3]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11.
该论文是201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构建GOCP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多维度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JG11DB1352012。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造性人格 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但仍有一些片面的认识阻碍着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内涵,分析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突破口。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创业不仅指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团队转变择业观念,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创业还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所学专业、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的成功准备条件,最后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关调查表明,成功创业者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经历是那么令人陶醉、亢奋、激动,甚至欣喜若狂,能在创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个人的满足感、成就感、挑战性及丰厚的回报。
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观念落后等,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据调查了解,目前对创业教育有如下不正确的认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只是一部分人的自然禀赋;创业具有高风险,企业家创业的成功来源于冒险精神;创业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企业,局限在小企业、个体户的范畴,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行为,离我们很远;创业就是创新,与技术发明紧密相关,属于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等研究范畴,等等。
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等保守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有创业想法,也还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无形压力。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未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使得大学生必须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后果,甚至生存危机。
2.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把握存在误区,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步伐。
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上,重创业精神,轻创业实践;在主体上,以校内行管人员和教师为主,缺少企业家指导;在内容上,以励志教育和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商业技能;在形式上,以论坛、讲座为主,忽视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建设;在参与方式上,以创业计划比赛为主,忽视商业实战演练;在扶持方式上,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缺少股权投资。
由于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一般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经管学院的老师承担,绝大多数没有从事过企业经营,自身缺乏创业实操经验,结果多半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随便翻看一下各种版本的创业教材就会发现,学院派的创业课程往往着眼于“创业的定义”、“为什么要倡导创业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等书生气很浓的议题,一旦进入创业实战领域的问题,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切中要害,这也是学校创业课程往往让同学们感觉“不解渴”的主要原因。
3.社会对创业教育扶持不到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及后续发展。
融资渠道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都是以贴息、无息贷款为主,而且贷款金额有限,以3-5万元居多,最多也就10万元,主要用做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熟度不够高,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不够通畅,这使得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二次融资存在一定困难。
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国家科研经费投向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并非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创新型企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目标不明确,规模偏小,影响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
大学生创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贷款、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未能形成明确而完备的体系,相互间联系与支持的力度不够紧密和充分,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而且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瓶颈的突破
1.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的意识。这是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创业教育应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上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启迪学生创业精神,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创业的过程、风险,形成创业所需的坚韧性、适应性的心理品质,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思政等人文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对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和创业理想,形成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识。在管理中体现人本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个性与合作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精神。 2.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需要胆识、精神、机遇,但也离不开学识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要求的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强调机会,更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水平的学识和能力。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诚信素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可以采取课堂教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环境利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手段,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硬环境指学校创业园区、小型创业孵化器等,软环境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来建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其次,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增强创新意识,锻炼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二是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3.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服务。
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化机构机构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法律、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开通并有效利用各地的大学生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及时发布国家和各省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惠琴,赵婷婷,郑修兴.走出创业教育的误区[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7,3.
[2]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3]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11.
该论文是201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构建GOCP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多维度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JG11DB13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