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回归课本之我见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y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沉迷于题山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精耕细作,突出实效;同时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沉淀的精华,浸润着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承载着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因此它是高考之源头,是高考命题的参照坐标。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利用好课本,以“本”为本,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通过对应比照,反观课本,明确考点要求,然后进行系统化梳理。
  1。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
  将高考语文真题考查的知识还原到课本,找到出处,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无非是学习课本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不论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掌握课本中的高考所考查的核心知识,拥有新课标所强调的四大核心能力。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言实词试题“少聪敏好学,善属文”,2014年新课标卷Ⅰ文言文试题“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一词可直接链接《张衡传》“衡少善属文”,课文注释为“写文章”。2015年新课标卷Ⅱ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词,我们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出处,如“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之“中国”一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京城,国都”之意,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此处即为“京城,国都”之意。二是中原地区,如读本《赤壁之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此处的“中国”即为“中原地区”之意;2016年全国卷Ⅰ文言文考查“有司”一词,如果我们链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召有司案图”,问题自然迎难而解。
  2.整合重组,搭建教材和考点之桥梁
  复习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切不可逐篇、逐单元、逐册简单重复,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重组,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依据考点,突出重点。例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三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整合在一起,和高考考点连接起来,按照每篇小说的特點有针对性突出复习的重点,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侧重学习人物形象的特点,重点比较林黛玉谨慎敏感,王熙凤之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贾宝玉之多情叛逆的性格特点,然后学习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特殊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复习《祝福》,侧重学习其情节,以祥林嫂为主体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思考倒叙手法的作用;复习《老人与海》,重点欣赏心理独白这一特殊的手法,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心理历程并分析其作用。复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应将重点落实在环境描写的作用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后习题,理解“风雪”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氛围、故事情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白人物形象、环境、情节及小说主题是一个圆形的共生系统,回答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其作用;复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要把握其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揭示的是沙皇的统治对人的异化,《边城》则通过叙写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要表现人性的善良及生活的优美。
  二、以学生为本
  很多语文教师在复习课本时事无巨细,一点一点地总结,将自己多年的积累灌输给学生,如此复习,效果大打折扣,结果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教师应以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而不是机械被动接受。
  1.养成质疑求异的思维习惯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学会质疑。复习时,每一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质疑问难,当然也可课前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前由科代表将问题收集起来,教师经过整理,在课堂上将有意义的及核心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由师生交流讨论,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延展了思维的深度。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提问“宝玉摔玉”这一细节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的同学说是叛逆,有的认为是任性,如果联系整篇文章甚至是整部《红楼梦》,显然不是有钱就是任性所能表达的,这应是贾宝玉对“通灵宝玉”之命运的反叛,对封建世俗之反叛,此细节着力凸显了贾宝玉叛逆之性格。
  2.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复习不是“热剩饭”,应以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整合的能力。例如归纳总结文言特殊句式,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总结判断句,有的小组总结宾语前置句,有的小组总结被动句,有的小组总结省略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以宾语前置句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由2015年新课标卷I的文言文翻译“上不吾索”引出,归纳总结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各种类型宾语前置句。如类型一:否定句+代词+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句,①莫之天者(《逍遥游》);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当然宾语前置还有其他几种类型,在此不一一列举。不管是哪种类型,要求从文中找到例句,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复习有方法
  如果复习课仅仅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课堂自然沉闷黯淡,甚至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况。因此复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法上的重复。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做好加法。
  1.体验式学习
  为了避免教师讲课天花乱坠,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状况,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同时要改变现有的枯燥机械的训练方式,让语文学习更富有语文味,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对于一些文化常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识记,而更应该挖掘其内涵,尤其是其背后的故事,比如关于古人坐姿之文化常识,课文中出现的有“正襟危坐”“按剑而跽”“箕踞而骂”,“危坐”是正坐,那是最传统的坐姿,双膝跪地,上身挺直,两股紧挨着脚后跟;“跽坐”与“危坐”相比,依然双膝跪地,两股离开脚后跟,上身直立;“箕踞”双臀着地,双脚呈箕状八字形向外分开,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法。据说孟子回家看到妻子箕踞而坐,恼怒异常,启禀母亲要将妻子休掉;而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却“箕踞而坐,鼓盆而歌”。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箕踞”及有关坐姿的文化的理解。   2.说文解字
  教师提供说文解字参考书本,每天一词,趣味解说,探究词源,巧释词义。如常见重点实词“相”,其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目,从木,意为用眼睛看树木。《说文解字》曰:“相,省视也。”其本意为“细看、观察”。例如,“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即为“仔细察看”之意;由“仔细看”可以引申出另一个义项“观察形貌而测断吉凶”,如“相面”“相术”,因为观察的对象为人的相貌,再进一步引申为“形貌、状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之“相”为“相貌’’之意;因给别人看相,替人趋吉化凶是一种帮助,所以引申为“辅助、扶助”,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中的相即为“辅助”之意;有“辅助”就有辅助之人,这样的人统称为“相”,后来专指宰相。“相”为以上意义时均读四声,“相”读一声时主要为副词,由本义“细看、观察”引申出看与被看的双方,于是就有了“互相”之意,如“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中的“相”;双方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于是有了偏指一方,如“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如此梳理,一线串珠,学生自然轻松记住了“相”的主要义项。
  3.读写结合
  就写作而言,课本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作素材,它还给我們的写作提供了支架。构思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借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思说理议论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六国论》《拿来主义》,我们可以以这些文质兼美的典型篇目为支架,进行迁移构思训练。如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命题热点,其材料一般是真实而富有争议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思考权衡,确立自己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我们可以巧借课文《拿来主义》进行读写互动训练,不仅学习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研读文本,“解剖”文章,了解其行文结构。一般的议论文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展开,而本文展开的思路是先谈“为什么”——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危害性;再说“是什么”——送去的同时,还要拿来;最后说“怎么办Y9——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之所以在文章开头谈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这和杂文的特点有关,杂文开头一般要联系社会实际,由平常的生活现象引出评议话题,然后围绕话题阐释拓展。
  其次,变换身份,拟写作文材料。杂文即时文,对现实有针对性,有针砭时弊之功效。要求学生回溯1934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转换角度,以命题者的身份,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拟写作文材料,例如:
  近期,文化界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大讨论:有人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先进的,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可以让梅兰芳博士到西方宣传中国国粹。
  对于以上事件,请选一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最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如“也谈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新解”,对待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我们应主动拿来,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出去,通过全球的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文明因中国文化的滋养而焕发光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技巧,同时还学会了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完成和命题者的对话。读写结合,拓宽了思维,深化了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回归课本,应以学生为本,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积累整合,深度开发课本资源,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则应学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力。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小说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常设考题。设题大多以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角度有两个:一是整体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考题设置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  我们先以2017年山東卷所选鄂温克族著名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为例作简要分析。  [真题回放]20.本文第13~18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
期刊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似乎是件挺为难的事。写记叙文吧,没有新鲜的素材;写议论文吧,没有深刻的思想。但因为议论文或多或少还能说几句,所以许多同学随大流选择了写议论文。但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教师指导又不到位,使得议论文写作呈现出种种问题。如薛永娟老师指出,议论性散文常常是个怪胎,她以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为例,“统观这篇所谓优秀高考作文,以议论性散文为标签,其实犯了说理的太多禁忌:观念含糊,概念不清,选择性个别
期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當的一组是 ( )(3分)  确实,在现代生活的激流冲击下,能够____沉思的心灵愈来愈稀少了。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____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____的明智规劝。  A.悠然 顿足捶胸 慷慨激昂 B.安然 口若悬河 义正词严  C.默然 良药苦口 仁至义尽 D.
期刊
记叙文的可读性正在于文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应致力于两点:一是“像”,二是“形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像”,功夫在观察上;“形象”,功夫在描写上。本文主要谈描写的三个着力点。  一、动作连贯化  写人物连贯的动作,可以用系列的动词来表现。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通过典型、细致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动作写得生动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就能鲜明
期刊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  常考的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渲染、铺陈、白描工笔、运用修辞、细节描写等。抒情方式指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常考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
期刊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杂志开展一项名为“成功者的脚步”的专题调查,根据读者投票情况,总结了成功者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①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②心有定力,行不偏移;  ③与书为伴,视野开阔;  ④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⑤喜欢提问,有所怀疑;  ⑥反思自我,不断超越。  上述内容,肯定会引发你对人才成长、事业成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思考。请以
期刊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小林重做题,小华重方法,小敏重体魄。这三种观点均有道理,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方法、训練和体魄兼顾。  虽然“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不可否认,没有平日里适当的训练,要想在考场上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只怕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我们常常发现,自以为很熟悉的知识,在应考做题
期刊
【命题规律】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赋分2~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描绘了××样的画面”“描写了××样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等。  【技法揭示】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
期刊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欣赏】  莫将分数功利化  湖北一考生  在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外界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均是将分
期刊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涉及的词语、名篇名句、修辞等基础知识大多是平时所学内容,但比起往年题型,改变还是很大,没有考之前常考的语病、连贯、漫画等题,古诗词相关的占比很大,真正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这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下面就以江苏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三题(引用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为例来总结该题的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2016江苏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