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引用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解答策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li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涉及的词语、名篇名句、修辞等基础知识大多是平时所学内容,但比起往年题型,改变还是很大,没有考之前常考的语病、连贯、漫画等题,古诗词相关的占比很大,真正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这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下面就以江苏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三题(引用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为例来总结该题的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2016江苏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试题解析:D选项中的“阑珊”的意思是将尽、将衰。“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指暮春时节,而后面却写了“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表明语境义的季节是初春,显然与所引诗句表达的暮春季节相矛盾,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义。同时D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宛转凄苦故土情思,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情感方面也不符合。所以选D项。
  【解题技巧】
  根据上面的分析,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思考:
  1.结合所学内容,准确把握诗句。
  回忆出所引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篇目,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包括内容上(诗句中时间和所见的景象等)和情感上(情境、心情等)。
  本题所选诗词均是课本必修或选修教材选录的古诗词,我们要关注课本基础知识。
  A项的诗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B项的诗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C项的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分析选项表述,辨析语境符合与否。
  就是从情感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所引诗句是否符合选项的语境。情感方面,一定要注意分析所引诗句与选项的情境(语境)、心情(心境)合不合;内容方面,注意分析诗句中时间和所见的景象与选项内容对不对等。
  恰当引用诗文可增加文章的内涵,增添文章文学气息。在引用时,—定要和语境结合起来。
  上面这道题,A、B、C三个选项所引诗句都符合选项的语境,只有D选项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不管内容方面还是和情感方面都不吻合。
  【例题训练】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几场秋雨过后,北京迎来了真正的秋天,秋风一起,树叶在风间飘然而落,竟有一丝萧瑟与凄凉。
  B.“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烟雨江南,是水的江南,是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的江南,有太多的游子因为无法拒绝这一份诗意而终老江南。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漫步在成都城外,将自己融入鸟语花香、一片明媚的春色里,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D.“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春天悄悄来临,独立小桥,看十五明月悬空,河畔青草,堤上嫩柳,随着暖风拂袖,心中顿生丝丝惬意。
  [解题过程]
  第一步,结合所学内容,把握诗句。
  A项的诗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描写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B项的诗出自韦庄的《菩萨蛮》,写出了江南风景之美,生活之美。C项的诗出自杜甫的《蜀相》,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无人光顾;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D项的诗出自冯延巳的《鹊踏枝》,写“我”独自一人立在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有一种寂寞、忧伤之情。
  第二步,分析选项表述,辨析语境符合与否。
  A诗句属于乐秋之作,与选项中的萧瑟与凄凉的情境、心情不合;c诗句体现一种凄凉伤感之情,与选项中的语境的情调不合;D诗句中的“新月”是刚刚生出的弯月,与选项中的所见满月景象不符,同时诗句表现一种忧伤寂寞之情,与选项中惬意的心境不对等,所以答案选B。
  【牛刀小试】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B.“春水碧于天,花船听雨眠。”这江南的春风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到杭州游览的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
  D.“雞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白天路途的奔波,肩上挑痕的辣痛,一到夜晚,进入旅店,一靠枕头,这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立刻随周公而去。
  2.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毕业三十年的老校友回到母校,深情地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真怀念过去的校园生活啊。”
  B.足球教练对队员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我们引进的外援一定可以打败对手,夺得冠军。”   C.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恒心、有毅力;“行百里者半九十”,难就难在走完最后这段路,坚持到底者胜,半途而废者败。
  B.有的老教授对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创业、开公司很不以为然,指责这样做无疑是“收之东隅,失之桑榆”;但这么做就一定影响学业?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C.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退休后,他继续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特长,发挥余热,在周末到校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答案及解析]
  1.B(A项的诗出自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此处是台湾老兵回归故乡,不符合语境;B项的诗出自韦庄的《菩萨蛮》,表现江南春天的闲适惬意的生活,符合语意;c项的诗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此处是童年美好回忆,意境不符;D项的诗出自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表现游子早起上路的辛苦,与后面描述内容不符)
  2.D(A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来表示厌倦官场,渴望自由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而选项说的是怀念过去的校园,不符语境。B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个成语,比喻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不符合选项语境。C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是《寒菊》,意思是说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咏菊不屈不移的坚贞气节,而选项中赞美的是荷花,是荷花的不离不弃,不符语境。D选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符合语境中爷爷的身份及祝福语)
  3.C[C选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意思是说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今天用來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腾不息,滚滚向前。与选项的语境义不符]
其他文献
时隔18年,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的考查卷土重来了。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言文阅读中,“文化常识”率先以选择题的形式回归;2015年,该题目被收录在全国新课标卷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并在当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印证;2017年,“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被写进了《考试说明》,全国卷三套试卷都出现了相关题型,地方自主命题卷也紧跟步伐,同年江苏卷也以选择题的形式突击考查了这个知识点。11月
期刊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小说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常设考题。设题大多以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角度有两个:一是整体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考题设置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  我们先以2017年山東卷所选鄂温克族著名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为例作简要分析。  [真题回放]20.本文第13~18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
期刊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似乎是件挺为难的事。写记叙文吧,没有新鲜的素材;写议论文吧,没有深刻的思想。但因为议论文或多或少还能说几句,所以许多同学随大流选择了写议论文。但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教师指导又不到位,使得议论文写作呈现出种种问题。如薛永娟老师指出,议论性散文常常是个怪胎,她以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为例,“统观这篇所谓优秀高考作文,以议论性散文为标签,其实犯了说理的太多禁忌:观念含糊,概念不清,选择性个别
期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當的一组是 ( )(3分)  确实,在现代生活的激流冲击下,能够____沉思的心灵愈来愈稀少了。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____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____的明智规劝。  A.悠然 顿足捶胸 慷慨激昂 B.安然 口若悬河 义正词严  C.默然 良药苦口 仁至义尽 D.
期刊
记叙文的可读性正在于文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应致力于两点:一是“像”,二是“形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像”,功夫在观察上;“形象”,功夫在描写上。本文主要谈描写的三个着力点。  一、动作连贯化  写人物连贯的动作,可以用系列的动词来表现。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通过典型、细致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动作写得生动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就能鲜明
期刊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  常考的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渲染、铺陈、白描工笔、运用修辞、细节描写等。抒情方式指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常考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
期刊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杂志开展一项名为“成功者的脚步”的专题调查,根据读者投票情况,总结了成功者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①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②心有定力,行不偏移;  ③与书为伴,视野开阔;  ④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⑤喜欢提问,有所怀疑;  ⑥反思自我,不断超越。  上述内容,肯定会引发你对人才成长、事业成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思考。请以
期刊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小林重做题,小华重方法,小敏重体魄。这三种观点均有道理,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方法、训練和体魄兼顾。  虽然“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不可否认,没有平日里适当的训练,要想在考场上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只怕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我们常常发现,自以为很熟悉的知识,在应考做题
期刊
【命题规律】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赋分2~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描绘了××样的画面”“描写了××样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等。  【技法揭示】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
期刊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欣赏】  莫将分数功利化  湖北一考生  在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外界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均是将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