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影响价值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情感因素影响价值观,通过行为意向影响价值观以及通过文化熏陶影响价值观三个方面。
【关键词】:价值观;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五缘文化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指的是五缘社会成员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对于其所从属的五缘社会组织的期望。是五缘社会成员主观认为的,五缘社会组织以及五缘社会内其他成员与自己达成的一种默认的心理契约。这种默认的心理契约对五缘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五缘社会成员的情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社会内部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规范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一、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明文的契约可以明确规定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心理契约的双方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主观认定的。五缘社会内部不同成员对于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认识不仅可能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还可能会存在维度上的差别。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规范性,是因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实实在在的规范着五缘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伦理”的特点,伦理和道德一直是在明文法律之外,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三、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文化性,是因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受中华民族传统影响的产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不同于其他社会的心理契约,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情感因素影响价值观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社会内部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其具体内容往往表现为五缘文化心理需要。契约就会涉及契约的履行与违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也是如此。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契约,不同的五缘社会成员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理解不同,即使相同的五缘社会成员在不同的时间或者环境下也可能会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使理解相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双方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五缘文化心理需要。当五缘文化心理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往往就会产生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破裂。当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涉及的各方,能够顺利履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时,就会对契约双方产生积极的五缘文化情感。相反,当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任何一方违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时,就会对契约双方产生消极的五缘文化情感。价值观指的人对于某一客体的最根本的喜欢或者讨厌的取向。这种客体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某一制度、文化等等。当某种价值观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进而产生对客体的偏好,当某种价值观与消极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进而产生对客体的讨厌。
例如,在职业价值观中,有一系列因素能够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在1995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收入高”这个选项,而到了1998年,虽然“收入高”仍然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但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已近变成了“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1]这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其职业的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已经从对于“金钱”的要求,逐渐转向对于“个人实现”的要求。能够满足“个人实现”、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因为更加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五缘伦理心理契约、进而产生积极情感而受到青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仅仅能够满足“高收入”的职业,因为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而受欢迎的比重稍稍下降。
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行为意向影响价值观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五缘社会行为交往有着规范作用。五缘社会成员在遵循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五缘社会人际交往的行为意向。五缘社会人际交往是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一部分,其交往活动往往能够满足五缘社会成员的五缘文化心理需要,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可以成为五缘社会交往的牢固纽带。五缘社会人际交往是行为活动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为了保持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来适应自己的行为,因为已经做出的行为更加难以改变。而价值观指的是人对某一客体的最根本的喜欢或者讨厌的取向,是影响认知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伴隨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越来多的摆脱了地域的束缚,走向大江南北。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行为意向的改变,农村青年的婚恋价值观相应的发生了改变。调查显示,在1966年前结婚的人口中,婚姻大事由长辈做主的比例为67.2%,到了1986年前一段时间,这个比例降到了52%,再到1996年前,这个比例降到了43.2%。与之相反,本人做主的婚姻所占比例从1966年以前的32.8%,提升到了1996年前的56.8%。于此同时,农村青年的择偶网络经历了一个由亲缘关系(由父母包办或者亲人介绍)、地缘关系(配偶双方为同乡关系或同乡介绍)逐渐发展向业缘关系(配偶双方为同一行业,或经由同事介紹)的过程。[2]这一转变显示,农村青年走出农村的过程是一个满足其追求美好生活的五缘心理需要的一种行为,何种行为同时影响了他们对于婚姻的认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婚恋价值观。
三、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文化熏陶影响价值观
五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五缘文化心理学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心理学。因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作为五缘文化心理要素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为精神传统的渊源主干,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字为载体,以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传承,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内容上的支持,提供强度上的保障还提供环境上的氛围。
首先,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一些具体内容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演变而来的,比如对于集体的责任心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演变过来的。有人认为责任心是传统儒家学说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3]传统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等精神品格,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追求,演化到现代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就成为了对于集体的强烈的责任心。其次,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强度因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增强。从西汉时期就有经典儒家作品《孝子传》,到了元代发展成了弘扬儒家思想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这些作品深刻地增强了孝道在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的作用。相对而言,自新教改革以来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强调每个人直接与上帝的联结,主张众生平等,同为上帝的子民,者就大大弱化了孝道在其心理契约中的作用。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环境上的氛围。现代华人社会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形成了五缘文化,五缘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了环境上的氛围。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日常的五缘文化社群中逐渐行形成的,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来源于儒家学说的责任心,还是受到儒家经典影响而增强的孝道,在当今华人社会的土壤中仍然能够茁壮成长,发扬光大。
注释:
[1]龚惠香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2]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9月
[3]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心理学报,2008年11月
【关键词】:价值观;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五缘文化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指的是五缘社会成员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对于其所从属的五缘社会组织的期望。是五缘社会成员主观认为的,五缘社会组织以及五缘社会内其他成员与自己达成的一种默认的心理契约。这种默认的心理契约对五缘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五缘社会成员的情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社会内部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规范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一、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明文的契约可以明确规定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心理契约的双方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主观认定的。五缘社会内部不同成员对于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认识不仅可能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还可能会存在维度上的差别。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规范性,是因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实实在在的规范着五缘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伦理”的特点,伦理和道德一直是在明文法律之外,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三、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具有文化性,是因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受中华民族传统影响的产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不同于其他社会的心理契约,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情感因素影响价值观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社会内部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其具体内容往往表现为五缘文化心理需要。契约就会涉及契约的履行与违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也是如此。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契约,不同的五缘社会成员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理解不同,即使相同的五缘社会成员在不同的时间或者环境下也可能会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使理解相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双方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五缘文化心理需要。当五缘文化心理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往往就会产生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破裂。当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涉及的各方,能够顺利履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时,就会对契约双方产生积极的五缘文化情感。相反,当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任何一方违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时,就会对契约双方产生消极的五缘文化情感。价值观指的人对于某一客体的最根本的喜欢或者讨厌的取向。这种客体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某一制度、文化等等。当某种价值观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进而产生对客体的偏好,当某种价值观与消极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进而产生对客体的讨厌。
例如,在职业价值观中,有一系列因素能够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在1995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收入高”这个选项,而到了1998年,虽然“收入高”仍然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但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已近变成了“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1]这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其职业的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已经从对于“金钱”的要求,逐渐转向对于“个人实现”的要求。能够满足“个人实现”、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因为更加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五缘伦理心理契约、进而产生积极情感而受到青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仅仅能够满足“高收入”的职业,因为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而受欢迎的比重稍稍下降。
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行为意向影响价值观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五缘社会行为交往有着规范作用。五缘社会成员在遵循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五缘社会人际交往的行为意向。五缘社会人际交往是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一部分,其交往活动往往能够满足五缘社会成员的五缘文化心理需要,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可以成为五缘社会交往的牢固纽带。五缘社会人际交往是行为活动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为了保持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来适应自己的行为,因为已经做出的行为更加难以改变。而价值观指的是人对某一客体的最根本的喜欢或者讨厌的取向,是影响认知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伴隨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越来多的摆脱了地域的束缚,走向大江南北。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行为意向的改变,农村青年的婚恋价值观相应的发生了改变。调查显示,在1966年前结婚的人口中,婚姻大事由长辈做主的比例为67.2%,到了1986年前一段时间,这个比例降到了52%,再到1996年前,这个比例降到了43.2%。与之相反,本人做主的婚姻所占比例从1966年以前的32.8%,提升到了1996年前的56.8%。于此同时,农村青年的择偶网络经历了一个由亲缘关系(由父母包办或者亲人介绍)、地缘关系(配偶双方为同乡关系或同乡介绍)逐渐发展向业缘关系(配偶双方为同一行业,或经由同事介紹)的过程。[2]这一转变显示,农村青年走出农村的过程是一个满足其追求美好生活的五缘心理需要的一种行为,何种行为同时影响了他们对于婚姻的认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婚恋价值观。
三、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通过文化熏陶影响价值观
五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五缘文化心理学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心理学。因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作为五缘文化心理要素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为精神传统的渊源主干,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字为载体,以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传承,对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内容上的支持,提供强度上的保障还提供环境上的氛围。
首先,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一些具体内容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演变而来的,比如对于集体的责任心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演变过来的。有人认为责任心是传统儒家学说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3]传统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等精神品格,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追求,演化到现代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就成为了对于集体的强烈的责任心。其次,五缘伦理心理契约的强度因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增强。从西汉时期就有经典儒家作品《孝子传》,到了元代发展成了弘扬儒家思想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这些作品深刻地增强了孝道在五缘伦理心理契约中的作用。相对而言,自新教改革以来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强调每个人直接与上帝的联结,主张众生平等,同为上帝的子民,者就大大弱化了孝道在其心理契约中的作用。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环境上的氛围。现代华人社会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形成了五缘文化,五缘文化为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提供了环境上的氛围。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日常的五缘文化社群中逐渐行形成的,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来源于儒家学说的责任心,还是受到儒家经典影响而增强的孝道,在当今华人社会的土壤中仍然能够茁壮成长,发扬光大。
注释:
[1]龚惠香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2]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9月
[3]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心理学报,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