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构建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在“创新”成功的愉悦中获取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重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尽管课程标准已实施数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淡化过程、注重结果,忽视科学探究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屡见不鲜.教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教师在一手导演直接给出结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认识体验而获得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及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设计探究问题,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下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探究谈些粗浅的做法与体会.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以问题为载体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初中学生.为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概念引入的原因、定义的过程以及为何要如此定义,而不是注重对物理概念的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缺乏对概念应有的理解.所以,笔者总认为: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过程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换句话说,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把物理概念与情境体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这样,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并获得宝贵的感性认识,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亲身经历从引入到定义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例如,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尽管“速度”这个词听起来通俗易懂,没有学过物理的人也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这种似懂非懂的认识,造成了人们对它理解的误区,也给速度的概念教学增加了难度.尽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运动得快或运动得慢的物体,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混乱的,尤其是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认识很浅显,对两种比较方法不清楚,而且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受自己生活经验及感觉器官的主观影响,这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契机,关于速度概念的教学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1 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问题1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体育竞技项目,其中有一些是靠比较物体的快慢来决定胜负的,请列举哪些是与此有关的体育项目?
由学生列举:赛车、百米赛跑、游泳、自行车越野赛、竞走等等.
2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利用课桌上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分别从某一高度松手观察纸锥下落的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2 两个纸锥分别下落,那个下落得快?
学生讨论、动手实验、体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将它们举到同一高度,且同时松手,可观察到:锥角小的纸锥先落地.由此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比较两个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下落高度.
问题3 还有什么方法可比较两个纸锥的下落快慢?
启发引导,与体育课上同学们百米赛跑决胜负的方法进行类比,由此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另一方法:先后将它们举到同一高度松手,并用停表记录两个纸锥分别着地时的下落时间,下落时间越短,纸锥下落就越快,即相同高度比下落时间.进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2:相同路程比时间.
3 建立速度概念
问题4 甲物体2 s内运动1000 m,乙物体10 s内运动2000 m,试比较甲、乙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若用方法1判断:甲物体每米运动的时间为1/500 s,乙物体每米运动的时间1/200 s,即单位路程比时间,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且时间/路程就是物体单位路程里运动的时间.若用方法2判断:甲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500 m,乙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200 m,即单位时间比路程,运动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且路程/时间就是物体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所以,初中物理中采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来定义速度的大小.
可见,通过纸锥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是有快慢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应如何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问题讨论,让学生深刻领悟路程/时间的物理含义,从而建立了速度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总之,对学生来讲,建立与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是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进而理解概念为何要如此表述.并在反复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致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尽管课程标准已实施数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淡化过程、注重结果,忽视科学探究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屡见不鲜.教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教师在一手导演直接给出结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认识体验而获得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养及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设计探究问题,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下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探究谈些粗浅的做法与体会.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以问题为载体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初中学生.为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概念引入的原因、定义的过程以及为何要如此定义,而不是注重对物理概念的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缺乏对概念应有的理解.所以,笔者总认为: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过程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换句话说,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把物理概念与情境体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这样,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并获得宝贵的感性认识,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亲身经历从引入到定义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例如,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尽管“速度”这个词听起来通俗易懂,没有学过物理的人也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这种似懂非懂的认识,造成了人们对它理解的误区,也给速度的概念教学增加了难度.尽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运动得快或运动得慢的物体,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混乱的,尤其是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认识很浅显,对两种比较方法不清楚,而且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受自己生活经验及感觉器官的主观影响,这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契机,关于速度概念的教学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1 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问题1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体育竞技项目,其中有一些是靠比较物体的快慢来决定胜负的,请列举哪些是与此有关的体育项目?
由学生列举:赛车、百米赛跑、游泳、自行车越野赛、竞走等等.
2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利用课桌上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分别从某一高度松手观察纸锥下落的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2 两个纸锥分别下落,那个下落得快?
学生讨论、动手实验、体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将它们举到同一高度,且同时松手,可观察到:锥角小的纸锥先落地.由此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比较两个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下落高度.
问题3 还有什么方法可比较两个纸锥的下落快慢?
启发引导,与体育课上同学们百米赛跑决胜负的方法进行类比,由此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另一方法:先后将它们举到同一高度松手,并用停表记录两个纸锥分别着地时的下落时间,下落时间越短,纸锥下落就越快,即相同高度比下落时间.进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2:相同路程比时间.
3 建立速度概念
问题4 甲物体2 s内运动1000 m,乙物体10 s内运动2000 m,试比较甲、乙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若用方法1判断:甲物体每米运动的时间为1/500 s,乙物体每米运动的时间1/200 s,即单位路程比时间,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且时间/路程就是物体单位路程里运动的时间.若用方法2判断:甲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500 m,乙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200 m,即单位时间比路程,运动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且路程/时间就是物体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所以,初中物理中采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来定义速度的大小.
可见,通过纸锥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是有快慢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应如何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问题讨论,让学生深刻领悟路程/时间的物理含义,从而建立了速度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总之,对学生来讲,建立与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是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进而理解概念为何要如此表述.并在反复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致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