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介角度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疍家民俗文化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北部湾地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疍家民俗文化。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疍家文化的译介进行研究,探索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受众正确理解文化内涵,从而推介与传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高广西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关键词:疍家民俗文化;译介;翻译
  一、引言
  语言滋生于文化,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和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映。正因如此,由于文化是具有不可译性,民族的语言文化又具有排他性,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复杂的翻译问题。要实现不同文化交融就必须要重视并努力解决翻译问题。目前的一个趋势,就是认识到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色彩的语言再现,而运用译介学理论进行民俗文化翻译。
  二、疍家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海为伴,以水为乐,以运输为业”的生活孕育出的疍家文化是组成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凝结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让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产品走出去至关重要。翻译作为连接世界各族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重要。因此,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保持和加强文化自信,以文化开放改变文化逆差,这就需要翻译做好文化输出的排头兵,实现文化走出去,传递真实、全面的中国文化,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活力,让中华民族于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翻译疍家民俗文化词在文化传播中的战略地位和研究现状
  广西北部湾地区疍家民俗文化是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社会生活与交际活动的文化体现,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琳和刘怀平认为,为有效传播广西地区民俗文化信息,译者不宜拘囿于单一的翻译策略,而应坚持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的交替互补;麦红宇和关熔珍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综上,学者们虽然开始注重广西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策略与技巧、翻译理论探讨、评价等方面,关注的重点还是“怎样译、如何译”,却鲜少关注“文化转向”、从译介学的角度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而这也是本研究旨在实现的重要研究目标。
  四、现有的疍家民俗语料翻译
  疍家人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常年生活在海上,他们以船为家,习于水性,断发文身,崇拜龙蛇,有着异于陆上人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文化:从家居到服饰,从婚礼到渔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族群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疍家的语言是疍家文化的重要载体,疍家民俗语料具有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民俗类文本的翻译使用的语言更加形象,而且特点突出,内涵更加丰富,通常还会蕴含深厚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要真正做到“信、达、雅”,也就是除了要做到重视全面准确的传递原文的意思,还要求译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翻译把原作的语言特色,内涵信息表达出来,并以精妙的方式,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魅力。目前疍家民俗文化的翻译特点是“保留疍家文化特色”,直译、音译的方法被广泛应用,这类翻译方法在做到“信、达、雅”上还有所欠缺。
  例1:疍家棚、吊脚楼
  译文:1.The house of huangshao tents/stilted building(有道翻译)
  2.danjia shed/stilts(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旅游景区翻译)
  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民间资料,疍家棚是疍民们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椽,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而建造的生产、生活方便的棚户,陈设简单,卫生清洁,外观有点像吊脚楼。而“疍”,也写做“蛋”,疍民属于汉族,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疍,在唐时已经记载,柳宗元在《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说:“卉裳罽衣,胡夷疍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而到了北宋时期,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记载:“疍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若居平陆,亡即多,似江东白水郎业”。 宋朝周去非之《岭外代答》卷三外国下“疍蛮”条更是有详细描述。有关疍民的名称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水上居民自比为浮在盐水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漂泊于海上,所以自称是疍民。综上可知,疍家是中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
  由此依据, 对“疍家”翻译成“danjia”并没有从文化层面凸显疍家文化的特色,而只是单纯地音译,“shed”(棚)和“stilts”(吊脚楼)也没有和“疍家”融为一体。“疍家棚”的翻译应该是一个既可以让人知道这是个漂浮于海上的人民的家,也要体现这是个简陋的吊脚楼,不应该只是狭义的翻译。它不仅要传达原语言的基本信息,还要传达审美信息。译者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一般信息传递,而不调动自己艺术再创造的才能的话,那么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是不可能有艺术魅力的,当然也不能让不同文化民族的人快速了解其含义。
  例2:芒心扫
  译文:Mount heart sweep(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旅游景区翻译)
  分析:芒草(学名:Miscanthus)是各种芒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源作物,被应用来作能源作物,以杂草的形式,在野外或人工设施周围生存。因此“芒”或者“芒心”都应该是由芒草这种植物制成的,而非以上的音译“Mount heart”。这样翻译未免太过浅显而且不搭边。扫把在此应该是名词形式,而非动词 “sweep”,应用 “besom”一词,译为“长扫帚”。最后的翻译应该让人直观地知道这是一把疍家人用于清扫的工具,它是由芒属植物制作而成。类似的词语还有“簸箕 ”,参考译文“kei toss”,“网櫈”,参考译文“stool”等等,这些物品都在疍家人生活中極为常见,为他们所用,为他们智慧之所造,但都无法精确传递其特点和含义。
  由此可见,翻译应该译入语国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到译介学,即从文化层面上对事物进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翻译。因此,如果说艺术创作是画家、词作曲家对生活的“艺术加工”的话,那么翻译就是对原语言的”艺术加工。如果说从语言学,或者从传统的翻译学得角度出发,我们仅仅将翻译当作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的转换的话,那么当我们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翻译时,我们就应该看到它所具有的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十分重要的意义:翻译还是创作的一种形式,也是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
  五、结语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时会给翻译造成障碍,有时候存在着“不可译性”,这样翻译原文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色彩就会消失。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距导致译者在翻译中必然要面对很多困难。当源语中文化形象在译入语中很难保留或翻译的时候,只能舍弃形象采取意译的方法。从译介角度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疍家民俗文化,就需要译者必须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化即疍家文化的精髓有深入了解,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信达雅”的优秀翻译作品,让国外民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疍家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天振.从《译介学》到《译介学概论》——对我的译介学研究之路的回顾,东方翻译,2019年06期.
  [2]刘小刚. 创造性叛逆:挪用还是生发?——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02期.
  [3]大学课本.
其他文献
摘要:在PPP中,政府享有行政优益权,社会资本方处于劣势地位。这导致社会资本方顾虑较多,参加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公私合作的成效。PPP成效提高的路径是加强社会资本方的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的履行。社会资本方享有公平竞争权、特许经营权、获得投资回报权等权益,相应而言,政府应当履行信息公开、依法履行协议、合法行使优益权、接受监督等责任。  关键词:PPP;行政优益权;社会资本方;权益保障;政府责任  
期刊
摘要:在一带一路、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聚焦下,武汉每天都翻天覆地的发生变化。城市形象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对地域文化保留传承逐渐减少,具有武汉特色的历史老街区逐渐消失,使城市识别度不断降低。本文以武汉一元路老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老街区多元文化的共生,完善街区基础功能打造特色街区,带动衰败老街区的经济复苏,实现街区复兴,使老街区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重塑武汉城市形象特色、提高城市竞
期刊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大强度、大负荷、对抗强的体育运动,由于其竞赛手段和方式有多样性和集体竞赛性特征,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与技战术执行力要求较高。大学生运动员自我运动保护意识不强,在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的过程中,会多发运动损伤或疾病,阻碍运动员成绩和观赏性的提升。为了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本文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损伤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要领与措施。  关键词:篮球;损伤;
期刊
摘要:本文以首例冻胚胎继承案为背景和契机,从案件的争议焦点中中提出一个我国现有法律尚未明确的定义或规定的问题: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为了解释上述问题,笔者从主体说、客体说和折中说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从我国现行社会基础、文化历史、法律制度等角度论证冷冻胚胎的性质是物,但应受到法律的特别尊重,即在承认其是“物”的基础上应该对其处置方式做出特别限制。通过相关判例及理论分析来探讨上述问题,对我国冷冻胚胎的法律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不仅对法国本土女性运动起到了不小的轰动,对于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运动都起到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第二性》不仅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女性问题,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女性他者地位的处境,阐述了女性是他者这一理论,并引发了对女性他者地位的主体性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波伏娃;他者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的社会结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的今天,网络购物平台等的发展使得以电子合同形式达成的交易数量庞大,但由于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与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导致了实践中许多问题的出现。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商业模式下交易合同相比的一些特征,其次就适用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现有关于电子合同的相关规定,并对进一步完善了电子合同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对晋中市妇联“美丽人家”创建行动的思考,分析行动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针对性提出了社会工作者从调查推动方案本土化、专业方法推动村民能力建设、促进村民主体意识增强,发挥社工“中枢纽带”作用,作为第三方评估机制使评估更具客观性五个方面可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是社会工作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新领域。  关键词:美丽乡村;社会工作  一、晋中市妇联“美丽人家”创建行
期刊
摘要:在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的今天,回顾中國典籍英译的发展脉络,分析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英译状况,对我们对于典籍英译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交流形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并存的局面,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介绍明末清初中国典籍翻译的背景、特点及意义,旨在对这一时期的典籍翻译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明末清初;典籍英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伴随着我国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向国际承诺的减排义务,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碳排放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以及交易机制的背景,然后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进行评析,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完善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与
期刊
摘要:古往今来,玩具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始终。相比較那些不易保存的泥、草、棉、木、纸等材质的玩具而言,陶瓷玩具无疑是一种能让人直观的认识古代先民玩趣的媒介。同时,陶瓷玩具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物化形态,它作为一个有形物品却是人类无形的审美、娱乐精神的反映。本文先对陶瓷玩具作了概述,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探讨了对中国古代陶瓷玩具进行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陶瓷;玩具;文化遗产  一、陶瓷玩具概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