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旅游书,要在个性化的经历中映射更多的共性,使私人化的故事成为大众潜意识里的向往。
2003年,一本名为《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的书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与当时常见的旅游资讯类和旅游文化类图书都不尽相同,它在旅行方式这一层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站在2013年的时间点回望,诸如此类个性化、私人化、深度化的旅游图书在这十年中不断涌现,许多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深入挖掘此类图书的独特售卖点,以满足旅行者和读者越来越刁钻的胃口,是我们下一步要考量和践行的。
把2003年称为特色旅游图书出版元年似乎并不过分,《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一书的问世,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朱兆瑞花费3305.27美元,周游四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普通中国人经济周游世界的先河,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和憧憬。本书抛开秀美风光、人文历史、路线攻略不谈,而是热情洋溢地讲述旅途中各种省钱的技巧。作者称之为“智慧旅行学”——既非苦旅又非奢途,既要经济又要舒适,用头脑而非双脚去旅行。这本书在气质上非常跳脱,赢得了不俗的销量和口碑。这类图书既不同于侧重于“吃喝玩乐购”的旅游资讯,也不同于介绍景观文化背景的读本,更不是记录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旅游游记,而是以一种极其私人化的经历来呈现的某种旅游理念。这类图书没有确切的分类名称,暂且称之为特色旅游图书。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旅游资讯类图书在时效性、便携性、互动性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未来的前景并不光明。但是在特色旅游这一细分领域,写作和编辑的水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纸质旅游书中生命周期最长的,也许就是它们了。
一、特色旅游图书出版现状
即便是同样一段旅程,也会因旅行者的阅历、心情等因素显得各不相同。随着物质条件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旅游再也不是简单地“到此一游”,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理念支撑的精神活动。
时至今日,经过十年的发展流变,特色旅游图书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的过程。现如今,特色旅游类图书已经成为市场中最热门的一个细分类别。2012年旅游类图书出版数据中,特色旅游类图书共有231个品种,较2011年同比品种涨幅达45.28%;2012年共有122家出版社出版特色旅游类图书,较2011年同比也增加了39家。无论是从市场影响力、销售数据,还是出版社的重视程度来看,特色旅游类图书切分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如下几种类型的特色旅游图书在市场上比较常见:
其一,侧重“穷游”。旅游是消费行为,尽量少花钱还能有所收获,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信条。当省钱省到一定境界,就成了旅游图书的卖点。《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本书作者朱兆瑞在2008年又推出了《699美金飞遍新东欧》和《299美金飞遍东南亚》,也是把经济型的旅游方式作为卖点。此外还有《再穷也要去旅游》《11元的铁道旅行》《抠门小妞的欧洲穷游记》等等。
其二,侧重里程,“行万里路”。正像摇滚歌曲《答案在风中飘》唱的那样,“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硬汉?”时下许多旅行者把走过多少里程当做亮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训,一段漫长的让人咂舌的旅途总能带来颇多惊喜。
其三,侧重冒险,旅行目的地或路线冷僻。冒险的欲望似乎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身虽不至,心向往之。”游历到人迹罕至之地往往让人羡慕不已。
其四,旅行方式的不同寻常。旅行不一定要买机票、住酒店,也可以是搭便车、睡帐篷,一切重在体验。这些旅行者的共同特征是主张特立独行,他们的故事也有独特的吸引力。
2011年出版的《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是这类图书的典型代表。该书讲述了24岁的台湾女生连美恩,以“沙发客”的方式在欧洲流浪一年多的经历。沙发客是指一种在陌生人家沙发借宿的旅行方式,充满着新奇、有趣和刺激,是一种时尚前卫的旅行方式。连美恩的故事涵盖了“穷游”、旅行里程长、方式独特、兼具冒险性等种种因素。
从选题方面来说,这本书的主题非常特别。“沙发客”是新鲜事物,是小众的、圈子内的旅行方式,图书以“沙发客”为切入点,而不是诸如“单身女生的旅行”“欧洲游学”等角度,是很讨巧的。这本书让沙发旅行的方式为大众所知。另外,作者连美恩有很多值得利用的营销推广资源:她是编剧,曾在偶像剧《恶作剧之吻》中扮演角色;她是专业摄影师,图书的插图选用其摄影作品非常贴切。受欢迎的选题与得力的营销推广协同作用,使这本书取得不俗的销量,成为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的冠军作品,赢得马英九亲授颁奖词。
根据《新华书目报》阅读行为调查中心统计出的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榜单,在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见表1)中,21本图书是特色旅游类图书,占比达到70%,其中排名前5位的均是特色旅游图书,可见该类别在近几年的如火如荼之势。
二、特色旅游图书发展趋势
这一类图书,往往把“他者的故事”当作欣赏的对象。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实用类旅游图书在气质上大相径庭。早期的旅游图书,多以对景点的介绍为主题,随着自助游的兴起,以旅游路线介绍为主的旅游攻略开始兴盛。特色旅游图书是旅游类图书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关于旅游路线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更为独特的卖点是旅途中的故事。图书的运作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1. 重故事而非信息量
以川藏旅游题材为例,一本常规的旅游攻略图书,很可能会把四川省、西藏区分别划分为若干区域,依次介绍各个区域的知名景点、文化背景、气候状况、路线交通、住宿购物等。这类图书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低层次竞争,不同产品之间比拼的无非是信息的覆盖面、准确性,以及出版成本、发行渠道等,难免陷入价格战的态势。特色旅游类图书中的《走吧,张小砚》,讲述的也是川藏旅行,不同的是,该书无意提供景点和路线等信息作为旅游参考,而是呈现出一段有血有肉的经历。虽然书中也能找到少量的路线图,却是为更生动地说明作者的故事服务的。 特色旅游类图书之间的竞争,首要的是出版策划能力的竞争,背后还有作者资源以及出版社品牌的竞争。这也展示出未来图书竞争的趋势。
2. 重个性而非普适应
特色类旅游图书主题的个性化是立足之本,并不追求普适性。这类图书起到的作用更可能是激发读者对旅游的热情,强化读者踏上旅途的信念。它们带给读者的,更多是“原来还可以这样玩”的感叹。给大众旅游者阅读的旅游攻略则不然,普适性和实用性非常重要。比如交通方式、酒店推荐、景点门票等,都要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呈现,力求任何人都能把此书作为出行参考。
不追求普适性不代表这类图书的受众范围窄,这种发展趋势是旅游图书不断挖掘细分市场的必然结果。旅游书的读者有三类,一是已经决定身体力行出游的人,二是有出游意愿但没有决定的人,三是暂时不会出游只想了解他人旅游经历的人。旅游攻略抓住的只是第一类读者,特色类旅游图书的读者范围则可以覆盖以上三类。
3. 营销与编辑两手抓
如果说一本成功的特色旅游类图书的得分是100分的话,那么编辑与营销分别可以打10分,相乘后的效果就是畅销力作。营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往编辑工作得100分而营销几乎不发挥作用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责任编辑开始重视全程营销的作用,从对作者的筛选,到对渠道的建议,以及对签售、讲座等图书营销活动的策划,责任编辑都会参与其中。无营销,不畅销。当然,内容扎实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有竞争力的内容,只是一味地造势,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的。
讲述两位花甲老人旅行经历的《花甲背包客》是营销与编辑协同努力的典型例子。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3月出版的《花甲背包客》侧重渲染两位老人在旅途中的各种遭遇和故事。从2008年开始,63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这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夫妇,自助游览了欧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俄罗斯等地,穿越赤道6次,最南到达南极,成为背包客中的传奇。书中谈到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面对和逃脱死亡的威胁,如何通过旅行实现“第二次恋爱”……这样的经历对读者来说新鲜刺激,非常具有吸引力。在营销上配合做访谈和报道,柴静的《看见》栏目、李咏的《向幸福出发》都做过“花甲背包客”的相关节目,夕阳红栏目、旅游卫视、凤凰网、《中国青年报》纷纷跟进,推广的范围覆盖电视、网络、平面各类别媒体。其实早在2010年初,华龄出版社就推出过同书名、同作者的产品——《花甲背包客——出国自助游攻略游记》。但是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讲述旅游攻略,告诉读者如何做行前准备、途中怎样解决吃住问题。书中的游记部分则是用日记体的方式讲述每一天的旅行见闻,编辑上主线不明朗、重点不突出。这本书也没有配合营销活动,最终只能淹没在茫茫书海中。
三、未来特色旅游类图书的卖点挖掘
导致特色旅游类图书呈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最为突出的因素就是网络兴起带来的信息爆炸。现在人们出游都有导航、电子地图、APP相伴,关于路线和景点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纸质书与实时更新、广泛互动的电子产品相竞争,天然地处于劣势。其次,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无止境地旅游,需要从书中了解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阅历。再次,图书市场早已成为买方市场,营销推广的意义重大,甚至能决定一本书的成败。
这些推动因素在未来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恐怕旅游攻略类图书会有所萎缩,直至保有较低规模后暂时稳定,而特色旅游类图书领域仍存在有待开发的蓝海。如何进一步开发选题资源、挖掘独特售卖点、实行高效率的营销推广,是我们要着重考量的。
1. 选题及卖点挖掘
正如上文提到的,特色旅游类图书的选题开发侧重于旅游行程或方式的与众不同。出版社常见的逻辑是,要么利用旅行者或作者的知名度为图书的畅销做背书,要么看好旅行者的经历,成书后再打造知名度以提升销量。
公众人物本身就是受关注的焦点,近两年,企业家王石的《灵魂的台阶》、影视明星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都成为游记类图书中的“受欢迎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销量超过20万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的知名度。
如果作者自身是没有知名度的“草根”,出版社可以把作者非同寻常的旅行经历当作卖点,以赢得读者关注。比如位列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排行榜首位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作者陈宇欣是一名22岁的“草根”学生,她在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放弃了工作邀约,决定用一年时间去欧洲边实习赚钱,边追寻心中真正的旅行。这样的经历是独特的、异于常人的。该书的选题来源于作者在穷游网的热帖游记,虽然作者不是公众人物,但是她的经历激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成书以后销量不俗。
2. 营销推广策略
签售、讲座、媒体宣传是出版社的常规营销手段,大多出版社已经驾轻就熟,现阶段仍是效果显著的方式。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营销方式还有待借助新媒介进行探索和创新。
如果图书作者有比较强的传播能力,可以利用作者在媒体上的曝光机会来推广新书。比如小鹏在出版《背包十年》之前,他的新浪博客已经有广泛的读者基础。目前小鹏新浪博客已经有2800多万次的访问量,将近14万人关注。加上媒体宣传的助推,《背包十年》的销量已突破30万册。《三十岁的成人礼:搭车去柏林》一书的作者之一谷岳,还参与了纪录片《搭车去柏林》和《一路向南》的拍摄,经由旅游卫视的传播,谷岳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因素对图书销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最近刚刚兴起的微博营销,图书行业不妨借鉴一试。目前微博营销主要用于新书的推介环节,出版社注册官方微博可以直接与作者互动、与读者互动,经销商也可以用微博公布新书到货等信息,使沟通更加畅通。在销售环节,有些出版社或书店喜欢用微博有奖转发的形式来传播信息、保持用户黏度,这些都是新颖的方式。微博营销是一个系统项目,需要周密计划、管理维护并评估效果。特色旅游类图书都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可以在微博上发起诸如“间隔年”“最宜隐逸之地”“一见倾心的路人”等话题,吸引潜在的读者参与,以提高图书的曝光率,维护出版社的品牌效益。在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中排名第4位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就靠微博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作者左手与爱人张千里“始终牵手旅行”,一个写字,一个摄影,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微博的文案写道,“他们认识27年,恋爱11年,结婚8年,自助旅行10年,23个国家,十几万张照片,几十万文字。从大学生到小编辑再到自由摄影师,唯有梦想始终绽放微小的光芒。爱情迟早褪去激情,唯有我们始终牵手旅行。”配以各地风景下两人甜蜜的合影,作者的人气急速上升。
图书营销不仅仅是发行人员的职责,而是需要编辑、作者、印制、发行通力配合来完成,全程营销的理念要深入心中。对于特色旅游类图书来说,十年的发展时间不算长。成功的旅游书,要在个性化的经历中映射更多的共性,使私人化的故事成为大众潜意识里的向往。
游记类图书持续火热,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不少人的旅游概念。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新鲜事物,在未来的日子里,旅游图书将会由原来的以攻略型为主,逐渐转变成为散文、游记类的旅游图书。这一类图书更像是作者在追寻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将读者带入全新的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旅游图书将会有更美丽的明天。
2003年,一本名为《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的书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与当时常见的旅游资讯类和旅游文化类图书都不尽相同,它在旅行方式这一层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站在2013年的时间点回望,诸如此类个性化、私人化、深度化的旅游图书在这十年中不断涌现,许多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深入挖掘此类图书的独特售卖点,以满足旅行者和读者越来越刁钻的胃口,是我们下一步要考量和践行的。
把2003年称为特色旅游图书出版元年似乎并不过分,《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一书的问世,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朱兆瑞花费3305.27美元,周游四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普通中国人经济周游世界的先河,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和憧憬。本书抛开秀美风光、人文历史、路线攻略不谈,而是热情洋溢地讲述旅途中各种省钱的技巧。作者称之为“智慧旅行学”——既非苦旅又非奢途,既要经济又要舒适,用头脑而非双脚去旅行。这本书在气质上非常跳脱,赢得了不俗的销量和口碑。这类图书既不同于侧重于“吃喝玩乐购”的旅游资讯,也不同于介绍景观文化背景的读本,更不是记录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旅游游记,而是以一种极其私人化的经历来呈现的某种旅游理念。这类图书没有确切的分类名称,暂且称之为特色旅游图书。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旅游资讯类图书在时效性、便携性、互动性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未来的前景并不光明。但是在特色旅游这一细分领域,写作和编辑的水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纸质旅游书中生命周期最长的,也许就是它们了。
一、特色旅游图书出版现状
即便是同样一段旅程,也会因旅行者的阅历、心情等因素显得各不相同。随着物质条件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旅游再也不是简单地“到此一游”,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理念支撑的精神活动。
时至今日,经过十年的发展流变,特色旅游图书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的过程。现如今,特色旅游类图书已经成为市场中最热门的一个细分类别。2012年旅游类图书出版数据中,特色旅游类图书共有231个品种,较2011年同比品种涨幅达45.28%;2012年共有122家出版社出版特色旅游类图书,较2011年同比也增加了39家。无论是从市场影响力、销售数据,还是出版社的重视程度来看,特色旅游类图书切分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如下几种类型的特色旅游图书在市场上比较常见:
其一,侧重“穷游”。旅游是消费行为,尽量少花钱还能有所收获,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信条。当省钱省到一定境界,就成了旅游图书的卖点。《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本书作者朱兆瑞在2008年又推出了《699美金飞遍新东欧》和《299美金飞遍东南亚》,也是把经济型的旅游方式作为卖点。此外还有《再穷也要去旅游》《11元的铁道旅行》《抠门小妞的欧洲穷游记》等等。
其二,侧重里程,“行万里路”。正像摇滚歌曲《答案在风中飘》唱的那样,“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硬汉?”时下许多旅行者把走过多少里程当做亮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训,一段漫长的让人咂舌的旅途总能带来颇多惊喜。
其三,侧重冒险,旅行目的地或路线冷僻。冒险的欲望似乎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身虽不至,心向往之。”游历到人迹罕至之地往往让人羡慕不已。
其四,旅行方式的不同寻常。旅行不一定要买机票、住酒店,也可以是搭便车、睡帐篷,一切重在体验。这些旅行者的共同特征是主张特立独行,他们的故事也有独特的吸引力。
2011年出版的《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是这类图书的典型代表。该书讲述了24岁的台湾女生连美恩,以“沙发客”的方式在欧洲流浪一年多的经历。沙发客是指一种在陌生人家沙发借宿的旅行方式,充满着新奇、有趣和刺激,是一种时尚前卫的旅行方式。连美恩的故事涵盖了“穷游”、旅行里程长、方式独特、兼具冒险性等种种因素。
从选题方面来说,这本书的主题非常特别。“沙发客”是新鲜事物,是小众的、圈子内的旅行方式,图书以“沙发客”为切入点,而不是诸如“单身女生的旅行”“欧洲游学”等角度,是很讨巧的。这本书让沙发旅行的方式为大众所知。另外,作者连美恩有很多值得利用的营销推广资源:她是编剧,曾在偶像剧《恶作剧之吻》中扮演角色;她是专业摄影师,图书的插图选用其摄影作品非常贴切。受欢迎的选题与得力的营销推广协同作用,使这本书取得不俗的销量,成为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的冠军作品,赢得马英九亲授颁奖词。
根据《新华书目报》阅读行为调查中心统计出的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榜单,在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见表1)中,21本图书是特色旅游类图书,占比达到70%,其中排名前5位的均是特色旅游图书,可见该类别在近几年的如火如荼之势。
二、特色旅游图书发展趋势
这一类图书,往往把“他者的故事”当作欣赏的对象。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实用类旅游图书在气质上大相径庭。早期的旅游图书,多以对景点的介绍为主题,随着自助游的兴起,以旅游路线介绍为主的旅游攻略开始兴盛。特色旅游图书是旅游类图书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关于旅游路线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更为独特的卖点是旅途中的故事。图书的运作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1. 重故事而非信息量
以川藏旅游题材为例,一本常规的旅游攻略图书,很可能会把四川省、西藏区分别划分为若干区域,依次介绍各个区域的知名景点、文化背景、气候状况、路线交通、住宿购物等。这类图书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低层次竞争,不同产品之间比拼的无非是信息的覆盖面、准确性,以及出版成本、发行渠道等,难免陷入价格战的态势。特色旅游类图书中的《走吧,张小砚》,讲述的也是川藏旅行,不同的是,该书无意提供景点和路线等信息作为旅游参考,而是呈现出一段有血有肉的经历。虽然书中也能找到少量的路线图,却是为更生动地说明作者的故事服务的。 特色旅游类图书之间的竞争,首要的是出版策划能力的竞争,背后还有作者资源以及出版社品牌的竞争。这也展示出未来图书竞争的趋势。
2. 重个性而非普适应
特色类旅游图书主题的个性化是立足之本,并不追求普适性。这类图书起到的作用更可能是激发读者对旅游的热情,强化读者踏上旅途的信念。它们带给读者的,更多是“原来还可以这样玩”的感叹。给大众旅游者阅读的旅游攻略则不然,普适性和实用性非常重要。比如交通方式、酒店推荐、景点门票等,都要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呈现,力求任何人都能把此书作为出行参考。
不追求普适性不代表这类图书的受众范围窄,这种发展趋势是旅游图书不断挖掘细分市场的必然结果。旅游书的读者有三类,一是已经决定身体力行出游的人,二是有出游意愿但没有决定的人,三是暂时不会出游只想了解他人旅游经历的人。旅游攻略抓住的只是第一类读者,特色类旅游图书的读者范围则可以覆盖以上三类。
3. 营销与编辑两手抓
如果说一本成功的特色旅游类图书的得分是100分的话,那么编辑与营销分别可以打10分,相乘后的效果就是畅销力作。营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往编辑工作得100分而营销几乎不发挥作用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责任编辑开始重视全程营销的作用,从对作者的筛选,到对渠道的建议,以及对签售、讲座等图书营销活动的策划,责任编辑都会参与其中。无营销,不畅销。当然,内容扎实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有竞争力的内容,只是一味地造势,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的。
讲述两位花甲老人旅行经历的《花甲背包客》是营销与编辑协同努力的典型例子。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3月出版的《花甲背包客》侧重渲染两位老人在旅途中的各种遭遇和故事。从2008年开始,63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这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夫妇,自助游览了欧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俄罗斯等地,穿越赤道6次,最南到达南极,成为背包客中的传奇。书中谈到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面对和逃脱死亡的威胁,如何通过旅行实现“第二次恋爱”……这样的经历对读者来说新鲜刺激,非常具有吸引力。在营销上配合做访谈和报道,柴静的《看见》栏目、李咏的《向幸福出发》都做过“花甲背包客”的相关节目,夕阳红栏目、旅游卫视、凤凰网、《中国青年报》纷纷跟进,推广的范围覆盖电视、网络、平面各类别媒体。其实早在2010年初,华龄出版社就推出过同书名、同作者的产品——《花甲背包客——出国自助游攻略游记》。但是这本书用大量篇幅讲述旅游攻略,告诉读者如何做行前准备、途中怎样解决吃住问题。书中的游记部分则是用日记体的方式讲述每一天的旅行见闻,编辑上主线不明朗、重点不突出。这本书也没有配合营销活动,最终只能淹没在茫茫书海中。
三、未来特色旅游类图书的卖点挖掘
导致特色旅游类图书呈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最为突出的因素就是网络兴起带来的信息爆炸。现在人们出游都有导航、电子地图、APP相伴,关于路线和景点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纸质书与实时更新、广泛互动的电子产品相竞争,天然地处于劣势。其次,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无止境地旅游,需要从书中了解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阅历。再次,图书市场早已成为买方市场,营销推广的意义重大,甚至能决定一本书的成败。
这些推动因素在未来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恐怕旅游攻略类图书会有所萎缩,直至保有较低规模后暂时稳定,而特色旅游类图书领域仍存在有待开发的蓝海。如何进一步开发选题资源、挖掘独特售卖点、实行高效率的营销推广,是我们要着重考量的。
1. 选题及卖点挖掘
正如上文提到的,特色旅游类图书的选题开发侧重于旅游行程或方式的与众不同。出版社常见的逻辑是,要么利用旅行者或作者的知名度为图书的畅销做背书,要么看好旅行者的经历,成书后再打造知名度以提升销量。
公众人物本身就是受关注的焦点,近两年,企业家王石的《灵魂的台阶》、影视明星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都成为游记类图书中的“受欢迎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销量超过20万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的知名度。
如果作者自身是没有知名度的“草根”,出版社可以把作者非同寻常的旅行经历当作卖点,以赢得读者关注。比如位列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排行榜首位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作者陈宇欣是一名22岁的“草根”学生,她在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放弃了工作邀约,决定用一年时间去欧洲边实习赚钱,边追寻心中真正的旅行。这样的经历是独特的、异于常人的。该书的选题来源于作者在穷游网的热帖游记,虽然作者不是公众人物,但是她的经历激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成书以后销量不俗。
2. 营销推广策略
签售、讲座、媒体宣传是出版社的常规营销手段,大多出版社已经驾轻就熟,现阶段仍是效果显著的方式。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营销方式还有待借助新媒介进行探索和创新。
如果图书作者有比较强的传播能力,可以利用作者在媒体上的曝光机会来推广新书。比如小鹏在出版《背包十年》之前,他的新浪博客已经有广泛的读者基础。目前小鹏新浪博客已经有2800多万次的访问量,将近14万人关注。加上媒体宣传的助推,《背包十年》的销量已突破30万册。《三十岁的成人礼:搭车去柏林》一书的作者之一谷岳,还参与了纪录片《搭车去柏林》和《一路向南》的拍摄,经由旅游卫视的传播,谷岳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因素对图书销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最近刚刚兴起的微博营销,图书行业不妨借鉴一试。目前微博营销主要用于新书的推介环节,出版社注册官方微博可以直接与作者互动、与读者互动,经销商也可以用微博公布新书到货等信息,使沟通更加畅通。在销售环节,有些出版社或书店喜欢用微博有奖转发的形式来传播信息、保持用户黏度,这些都是新颖的方式。微博营销是一个系统项目,需要周密计划、管理维护并评估效果。特色旅游类图书都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可以在微博上发起诸如“间隔年”“最宜隐逸之地”“一见倾心的路人”等话题,吸引潜在的读者参与,以提高图书的曝光率,维护出版社的品牌效益。在2012年旅游类图书影响力TOP30中排名第4位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就靠微博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作者左手与爱人张千里“始终牵手旅行”,一个写字,一个摄影,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微博的文案写道,“他们认识27年,恋爱11年,结婚8年,自助旅行10年,23个国家,十几万张照片,几十万文字。从大学生到小编辑再到自由摄影师,唯有梦想始终绽放微小的光芒。爱情迟早褪去激情,唯有我们始终牵手旅行。”配以各地风景下两人甜蜜的合影,作者的人气急速上升。
图书营销不仅仅是发行人员的职责,而是需要编辑、作者、印制、发行通力配合来完成,全程营销的理念要深入心中。对于特色旅游类图书来说,十年的发展时间不算长。成功的旅游书,要在个性化的经历中映射更多的共性,使私人化的故事成为大众潜意识里的向往。
游记类图书持续火热,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不少人的旅游概念。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新鲜事物,在未来的日子里,旅游图书将会由原来的以攻略型为主,逐渐转变成为散文、游记类的旅游图书。这一类图书更像是作者在追寻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将读者带入全新的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旅游图书将会有更美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