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的过程中竭力培养学生的智力与情感。本文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希望为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物理素养,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
以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讲授课堂知识,模拟实验,总结归纳,学生只需要负责听讲、做笔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讲授式教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致物理课堂的效果始终不理想。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选取了三种物理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分别为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生活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下文将一一进行介绍。
一、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学科,某些物理知识如果单靠教师口述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当中思考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物理思维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内能》这节课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手压“回力”玩具车的情境(手压“回力”玩具车只要往后退一点,松手后它就能往前跑)然后引起学生思考: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知道原来真正的汽车在开动时能量来源于燃料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呢?在学生思考内能的定义时,笔者又重新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两个乒乓球和弹簧模拟两分子的作用力。在这幅图片中,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它们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势能后,笔者要求学生类比机械势能的定义,总结内能的定义,得出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二、 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由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心理,所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升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图,要求学生看图思考:相同的灯泡,但发光程度不同,说明流过它们的電流不同,那么电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互讨论,猜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然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首先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其次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可证明猜测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么做,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体验感和参与性有重要的帮助。
三、 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需要通过物理知识进行解答,如:公交车停止后,人的身体会往前倾是由于人的惯性造成的;如: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所以学生在教室外面可以听到教室内的人说话;再如:人在冰面上比在马路上容易滑倒,是因为冰面上的摩擦力比马路上的摩擦力小,等等。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则既可以丰富物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增强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这节课时,笔者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即:炎炎夏日,小明家购置了一台1kW的空调,已知他家原有用电器的总功率是1024W,电能表上标有“220V 10A”的字样。请你计算:1. 使用这台空调,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2. 从安全用电的角度考虑,小明家的电路是否允许安装这样一台空调?在解决问题1时,已知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空调的功率为1kW,所以I1=P1U=1000W220V≈4.55A。解决问题2需要计算同时使用所有电器时的总电流是否超过10A,I2=P2U=1020W220V≈4.64A。I=I1 I2=4.55A 4.64A=9.19A,9.19A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
以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讲授课堂知识,模拟实验,总结归纳,学生只需要负责听讲、做笔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讲授式教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致物理课堂的效果始终不理想。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选取了三种物理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分别为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生活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下文将一一进行介绍。
一、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学科,某些物理知识如果单靠教师口述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当中思考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物理思维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内能》这节课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手压“回力”玩具车的情境(手压“回力”玩具车只要往后退一点,松手后它就能往前跑)然后引起学生思考: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知道原来真正的汽车在开动时能量来源于燃料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呢?在学生思考内能的定义时,笔者又重新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两个乒乓球和弹簧模拟两分子的作用力。在这幅图片中,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它们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势能后,笔者要求学生类比机械势能的定义,总结内能的定义,得出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二、 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由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心理,所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升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图,要求学生看图思考:相同的灯泡,但发光程度不同,说明流过它们的電流不同,那么电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互讨论,猜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然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首先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其次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可证明猜测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么做,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体验感和参与性有重要的帮助。
三、 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需要通过物理知识进行解答,如:公交车停止后,人的身体会往前倾是由于人的惯性造成的;如: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所以学生在教室外面可以听到教室内的人说话;再如:人在冰面上比在马路上容易滑倒,是因为冰面上的摩擦力比马路上的摩擦力小,等等。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则既可以丰富物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增强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这节课时,笔者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即:炎炎夏日,小明家购置了一台1kW的空调,已知他家原有用电器的总功率是1024W,电能表上标有“220V 10A”的字样。请你计算:1. 使用这台空调,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2. 从安全用电的角度考虑,小明家的电路是否允许安装这样一台空调?在解决问题1时,已知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空调的功率为1kW,所以I1=P1U=1000W220V≈4.55A。解决问题2需要计算同时使用所有电器时的总电流是否超过10A,I2=P2U=1020W220V≈4.64A。I=I1 I2=4.55A 4.64A=9.19A,9.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