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 6=3?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bao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观摩大班的活动区活动。走到数学区的时候,见一个男孩在做10以内的加法算式题。前边已经做了1 3=4,1 5=6,2 2=4,2 3=5,1 6=3,共5道题,5道题对了4道,只有1 6=3是错误的。按常理来看,1 6这个算式并不比1 5、2 3等算式难,为什么5道题里只有这道题错了呢?出于好奇,我停下来观察这个男孩做加法题。
  原来,他用的是数手指的方式:看见算式里有1,就伸出左手的一根手指,“ 3”就伸出右手的3根手指,然后把两只手凑在一起,从左往右挨个数手指。数的时候,用眼睛紧盯着手指,点一下头,嘴里小声说出一个数词,再点一下头,再小声说出一个数词,全部数完以后,再把总数写在算式后边的方框中。
  从男孩的行为分析,这个男孩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几就代表几个物体,如“1”代表1个物体,“2”代表2个物体,也理解“ ”的意思是把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物体)合在一起,而且点数、说出总数的技能也很熟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将1 6的结果写成“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观察。
  男孩又计算了3 5=8,2 4=6,5 2=7等8道题,除了数字“8”写成躺着的,数字“7”左右方向写反了之外,8道题的得数都没问题。直到出现了“3 6=□”这道题,我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男孩用中国民间常用的数字手势来表示数量:“1到5”是每个手指代表1个物体;“6”则用大拇指和小拇指张开表示。数的时候,男孩把大拇指和小拇指分别当成一个物体来数,所以出现了“3 6=5”的结果。接下来的算式“2 7=□”,男孩也用数字手势表示,但因为姿势不标准,将“7”比划成伸出食指略微弯曲的样子,结果,在通过点数计算总数的时候,将略微弯曲的食指当作1个物体来数,于是出现了“2 7=3”的计算结果。这时,提示活动区结束的音乐响起,男孩匆匆做完最后一道题,坐到幼儿和教师围成的圆圈中间去。
  教师开始带幼儿进行活动区分享。当男孩说自己刚刚做了加法题时,老师让男孩把题拿过来,和其他幼儿一起验证答案。
  教师(指着算式“1 3=4”):一加三等于四,对吗?
  幼儿(齐):对!
  教师:一加五等于六,对吗?
  幼儿(齐):对!
  教师:一加六等于三,对吗?
  幼儿(齐):不对。
  教师:一加六,应该等于几?
  幼儿(齐):七。
  教师:对!一加六,等于七。
  教师(面向做题的男孩):XX小朋友,你知道了吗?一加六等于七,不等于三。
  男孩:知道了。
  教师:好,我们看下边一道题……
  男孩的做题过程和教师的总结过程给我们以下几点提示。
  第一,幼儿基本的数感还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直观经验来体验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要创设数与物结合的情境,让幼儿体验数的实际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出现数或数字的同时伴随相应数量的物体,如,说数词“3”或者写出数字“3”的同时,伸出3个手指、画3个圆、出示3个珠子等,让幼儿不断将“3”与3个物体之间建立联结,帮助幼儿理解“3”的意义。在幼儿熟练掌握数的实际意义之前,要尽量避免将数字作为抽象符号脱离具体事物单独出现,更要避免出现与数的实际意义不一致的数字表示方法(如中国民间使用的用手势表示6以上自然数的方法),以免给幼儿造成干扰。在幼儿眼里,2个手指就是“2”,不是“6”,从数的实际意义来解释,幼儿的理解没有问题。如果硬要幼儿记住“6”以上的手势代表的数,对于数感还处在发展期的幼儿,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第二,幼儿对于加减运算的掌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最初,幼儿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减的含义,感受往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会使集合里物体的数量变大,拿走物体,会使集合里物体的数量变小,并通过点数的方式得到答案。因此,早期并不需要关注加减对应的算数和符号。只有在具体情境中积累了大量的运算关系之后,才能接受抽象的符号表征,并逐渐把数运算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最终实现抽象水平的加减,即看到“3 3”的算式,直接能得出“6”的结果。
  第三,面对错误的结果,要留出寻找错误根源的机会,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帮助。在数感方面,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上例中集体验证答案环节幼儿的表现可见一斑,面对抽象的加法算式,很多幼儿已经能够不依靠具体事物,直接说出得数。这时,发展较快的幼儿很容易因为反应快、声音大,将发展较慢的幼儿掩盖,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发现幼儿出现错误时,一定要停下来,让幼儿说一说,做一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出来,从而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帮助并反思自己的教学。
  第四,幼儿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幼儿园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礎的部分。越是基础,越容易触及学科知识和概念的核心。对于从小习惯于通过记法则、背公式学习数学的教师而言,把握数学概念的核心,并将其渗透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去感受、体验,确实存在困难。克服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学习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轨迹,以及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其他文献
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去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然而,我们教师往往喜欢热闹的课堂,课堂上如果出現一分钟的安静,教师就觉得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了,认为学生的思想都没有集中。其实,安静不等于空白,一味
王老师在话题中没有写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但从幼儿的表现上看,感觉是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我觉得林林的表现很生动、形象,用滚来滚去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杨絮,很贴近幼儿在生活中的认知。这应该肯定,但是要注意方法。  如果是我,我会请小朋友们都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请林林上来向大家说一说,“你觉得风来了的时候,杨絮还可以怎么表现呢?”如果他还是躺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时我就会说:“小朋友是喜歡空中飞舞的
孩子们升入大班后,猛然间出现了对汉字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辨认生活中出现的常见汉字,发现自己认识的字会很骄傲地大声读出来。有些孩子已经能将故事书中的一些文字认出来,看书时爱问“这是什么字”。孩子还通过涂鸦、绘画、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等进行前书写活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自发兴趣,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对汉字的认识,进行符合大班实际水平的前书写活动呢?  班级中的小朋友提出了一些关于汉字
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规则随处可见。面对话题中提到的“疯玩”孩子,我们既要分析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行为动机意图等内部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游戏内容、班级环境等外部因素。内外兼顾,让规则走进孩子的世界。  多途径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认同规则,而认同的前提是需要。规则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我们不妨通过规则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些游戏的规则隐藏在游戏内容里,幼儿可
“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认同教师性格的独特性,鼓励教师表达的多样性,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能行”是我们幼儿园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观。正是扎根于这样的团队文化,我园提出通过“同伴指导”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并赋予“同伴指导”这一概念新的内涵,不再是大多数文献中所界定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充当指导者,引领和帮助新教师或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优势,鼓励任何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课程实施中的
【前情提要】秉承着太爷爷“洛作智水”的要义,在两代人的智慧与努力下,康家终于扭转颓势,逐渐崛起成为河洛地区有名的大商户,生意遍及全国。不料灾祸接踵而至,先是师傅仓爷客死异乡,之后马爷为康悔文的幼子顶罪而被困狱中,就连悔文妻子念念的身世也遭到了怀疑……一连串的灾祸能否将康家击倒?康悔文又将如何破解困局?请继续阅读长篇小说《河洛图》。  第十六章  一  在康家的历史上,朱念念的来历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一日,我走进某园大班观察区域游戏。游戏开始了一会儿,我发现主班老师蹲在一位叫凯凯的小男孩身边。原来老师发现他的桌上随意堆积着三四块乐高积木,他并没有行动,似乎也不知道做什么。于是,老师询问他想做什么,他没有回答;老师又提了建议,他不回应。见互动没有效果,老师说让他再想想,就离开了,给他继续思考和选择的时间。  过了一会儿,对面的东东端来一筐乐高积木玩。放在桌上后,他拿起了玩具筐中的图纸,打开插船的
这期话题是我策划的。事实上,我的办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们。  豆豆说:“要不我们就按照先后的顺序分享吧。”  淳淳问:“那不行,那要是我的问题特别紧急,今天急需小朋友解决呢?”  方正想了个办法:“要不然这样吧,小朋友特别想解决的问题,就用红色的小汽车来代表,因为妈妈和我说过,红色就代表紧急的事情。”  沫沫同意:“这样我们小朋友着急想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很快解决了。”  心语问:“那我们小朋
航航最近在幼儿园的表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活动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在绘画活动中,当老师要求小朋友们想象并画出主角珍妮要去的陌生地方是什么样子时,航航意外地全部采用黑白色调来作画,并在解读图画的过程中充斥着“黑夜”“老虎”“小偷”“监狱”“坏人”等具有攻击性或负面意义的词汇。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他,他会打回去,而且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经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发
升入中班之后,班级幼儿独自游戏的场景慢慢变成两三人一伙儿一起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班里一个叫大岐的男孩,每次计划时都明确地说想要和某某小朋友一起游戏,但在实际游戏的时候,他却总是一个人忙乎来忙乎去,想要一起玩的好朋友也不知所踪。为此我们决定跟踪观察,分析大岐的游戏情况,给予他适宜的支持,实现他计划中的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意图。  第一阶段  【计划时间】  大岐想和天天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