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心理韧性:幸福生活的秘诀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几年一直参与一项不良生活经历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的研究。在我们评估的人群中,不少人曾经经受过各种不幸的生活事件,如童年失去亲人、遭受虐待、遭受暴力侵犯或强奸,或者参与战争、目睹战友阵亡等。我们发现,这些不幸生活事件往往增加日后出现各种精神障碍的风险,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滥用等。但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人虽然也同样经受过诸多不幸,但他们不但没有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反而能更加成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都有一些教人在逆境中奋起,在逆境中生存的格言。比如,中国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车到山前必有路。”“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但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逆境的人都能够更加坚强。有人说,灾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其实不对。灾难与困境本身并不是财富,而对灾难的思考与学习,才可能使灾难变成财富。要知道,能像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那样身陷于囹圄20余年后,变为一个意志更加坚强、更为豁达、更为宽容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要么是在经历逆境后身心疲惫,一蹶不振;要么是逆来顺受,不再抗争。还有的人干脆破罐破摔,或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出现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与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如此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每个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不同。
  何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力、心理顺应性等。一位心理学家形象地把一个人比喻成一个皮球,当我们把皮球抛到地上时,球自然就会弹跳起来。皮球中的气体愈充足,球的弹跳力就会愈强。相反,如果球中的气体不足,球的弹跳就会显得很无力,这种球的弹跳力就如同人的心理韧性。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韧性定义为在遇到困难(危险、逆境)时渡过难关,吃一堑长一智,并继续前进的能力。
  心理韧性强的人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因为他们往往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认真对待,并希望能借此锻炼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更大的挑战。他们的反应方式往往是积极而非消极,具有建设性而非“驼鸟”政策。由于他们能就事论事,着眼于当前,他们往往会觉得更加自主自立。同样,当目前的困境得到解决后,他们不会再纠缠,而是向前看,着眼于未来。
  笔者小时候曾经听到有人用扁担来比喻一个人的韧性。心理韧性强的人如同一根好的扁担,承受重量时可以弯但不易折。相反,心理韧性差的人有可能表面看起来很坚强,但一旦承担的重量过大,就会骤然折断。
  童年经历与心理韧性
  大量研究发现,童年经历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具有良好韧性的的儿童,其童年期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无论物质条件的好坏,他们都拥有一个稳定且有爱心的父母或代理父母(如祖父母)。这种关系能够供孩子提供足够的保护与支持,缓冲外界的不良影响。好的父母不但保护、关爱孩子,还需要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锻造心理韧性,积极帮助孩子学会自主的能力,不要事事代办;充分利用或创造机会增强孩子处理事情的技巧及调控情绪的能力,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什么人容易一蹶不振?
  在遇到逆境、困难时一蹶不振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往往纠缠于眼前的问题,对未来的问题缺乏思考与准备,且常常觉得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甚至容易采取一些非建设性的方法试图逃避,如酗酒、吸毒、攻击行为等,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被动退缩、怨天尤人等。
  心理韧性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加自如,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很快调整,不会在一件事情上长期纠缠不休。相反,适应能力差的人则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且往往怨天尤人。但要注意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味顺从、适应他人者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应能力强,真正的适应能力强是指能够正视问题的存在,并设法解决问题,使得相应的人际关系健康发展。
  通过言传身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增强适应能力。心理学家发现,适应能力强的父母不仅其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且对子女的影响力也强,更容易担当好作为父母的角色。
  研究发现,注意教孩子一些有用的应对困难的技巧,让他们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坚定、有力,且处事冷静、有效,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更为重要。
  学会适应
  遇到困难时一往无前只是心理韧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学习、个人的信仰、道德情操、个人经历等都会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多数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来在心理耐受力方面就有一定的差异,但个人经历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事实业已证明,父母、老师等教育者可以利用个人的经历培养一个人的心理耐受力,同样,一个人也可以有意地锻造自己的心理耐受力。
  点点滴滴,锻造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学习且可以学习,以下是一些权威心理学家提供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建议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方式去锻造心理韧性。
  1建立并善用人际关系:建立并保持密切的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有的是人从出生就有的关系(如家人),有的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如朋友、同事等)。接受这些人的支持與帮助有助于你应对逆境,锻造心理韧性;而提供帮助,在他人需要时施以援手也同样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2在面对危机时不要一蹶不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快乐需要积极寻求,而不幸或困难则常常不请自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对这些应激事件的解释或应对方式。放眼未来,并积极从当前的事情中学习如何应对,这样在未来类似事情发生时,你就会有所准备。很多人在经历逆境后更加珍惜自己的配偶或家庭,生活目标更加清晰,对人更加宽容,对事情更加豁达。   3学会适应变化:人生即意味着不断变化,要逐渐适应、接受新的现实,随时调整生活目标。少沉溺于过去,着眼现实,为所当为。
  4制订目标并逐渐接近目标:制订一些现实可行的目标,并定期为这些目标做出一些切实的努力。比如,有人想去考成人本科文凭,但觉得目标过于宏大。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一目标分成很多小目标,比如每6个月完成几门课,这样就会逐渐接近直至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5要学会当机立断:在面对困境时,要及时采取行动,积极面对危机,回避问题往往会使问题更难以解决。
  6挑战自己,发现新的自我: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创造并迎接新的挑战,如学习新的技能,去探险旅游,参加新的体育运动等。很多人会发现在面对挑战后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能力,或发现自己更加成熟。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挑战自己,这样可增加自己的心理韧性。
  7给自己打气:通过应对困难、解决问题来增加自己的自信,给自己打气。哪怕小小的成就也别忘犒劳自己,要善于呵护自己。
  8善待自己: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寻找培育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学会让自己放松。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要找时间锻炼身体。善待自己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旦出现逆境或困难,你就能更好地应对,从而锻造的心理韧性。
  9保持乐观,不放弃希望:保持乐观的思维,往往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要经常想象你想要什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少花时间去担心如果做不好怎么办。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1避免滥用酒精或药物:处于困境时,不少人会借用酒精或药物来麻醉自己的情绪,暂時缓解痛楚。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滥用药物只能麻醉一时,那些问题或困境不会自己消失。
  1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的放松技术:每个人的放松技术各有不同,有的喜欢野外活动(如钓鱼),有的更爱欣赏音乐,有的偏爱静坐,有的则喜欢散步或慢跑。在实际中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并行之有效即可。
  1放眼长远:虽然目前的困难看似难以解决,甚至觉得如泰山压顶,但如果放眼长远,或想想很多人都曾经面临相似的困境并顺利渡过,则不会死钻牛角尖,思维陷入死胡同,往往会觉得事情容易得多。
  汤宜朗,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科主任。曾获选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国际交流学者(NIDA-INVEST fellow), 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Emory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为美国执照精神科医生,美国精神病学会会员,在Emory大学从事临床及研究工作。专业领域包括普通精神病学、成瘾精神病学及精神疾病遗传学。
  毛佩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干部保健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认知心理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司法局法医精神病鉴定专家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其他文献
人际交往,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满足人们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际需要被满足的人,容易成功、自信,生活富有情趣,自我认知能力较强。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现象渐渐浮现于很多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人忽视感。  “被人忽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倍感失落,没有存在感,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从心理层面
期刊
55岁的林阿姨是我的老患者了,她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慢性病,每月都要找我量量血压,测测血糖,汇报病情,取些常规用药。每次就诊,她的先生都陪伴左右,细心体贴地照顾着,让旁人很是羡慕。直到有一次她因为肺炎收住院,住院医生询问既往病史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她还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在我院精神科就诊呢。每次和她聊天,看到她幸福的笑容,真没想到她背后还有这么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10年前说
期刊
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顾名思义是针对个体开展管理和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设计,是一个需要患者参与的协助过程。个案管理是指以病人为中心的协调服务,是一种全面的、连续的、综合性的和灵活性的服务,即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连续性(最高境界是无缝衔接)服务,其目的在于避免多种社区服务的相互脱节,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以满足病人的多种需求。个案管理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帮助病人生
期刊
单位里搞活动,将我这个年近60的人列入“老年组”,一时感慨不已。老年,仍是志在千里的年龄,但也是个有几分尴尬的年龄,在青年面前,你可以有一副过来人的深沉,但在一些长者面前,却得把尾巴夹紧一点;青年看你,或许已经嗅到了暮气,长者看你,还觉得你嫩得出水。因此,人到老年,瞻前顾后,未必就一定洒脱。  我们今天看古人,都不大在意看年龄了。评论家论文学,对王勃少年时的《滕王阁序》与陆放翁八十岁时的诗作都可以
期刊
婆婆60多岁了,人勤快,闲不住。她在集市上做小生意,卖小孩们的小玩具、袜子、手套什么的。起初我们都劝她歇歇,她摆摆手说:“没事,我做买卖动脑子,不得老年痴呆。人闲下来,老得快。再说了,我不光是为挣钱,我就是为图个乐子。你们也知道我爱热闹,集市上人多,我和别人说个话,看个故事,多有意思。”  婆婆每天都早早就去赶集,她乐呵呵地说:“做买卖跟打仗似的,得讲究个打仗的方法。”农村的集市上没有固定摊位,谁
期刊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在当下的社会里,却频频出现“养儿啃老”的现象,而且“啃”得非常理直气壮。不仅殷实的家庭有“啃老”的孩子,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常出现不肯“断奶”的孩子,甚至还有小两口带着孩子一起“啃老”的现象,无休止的“啃老”变成了一根难断的“脐带”。  A  病态啃老何时休  “爸,我把工作辞了,每天累得半死,还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在家待着呢!”大专毕业两年的小孙一进家门就大声抱怨道,这已经是他
期刊
口吃,通常是指说话中断、重复、不流畅的一语言现象,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约占儿童总数的5%。  大约70%的口吃儿童长大后都会自愈,30%会转为习惯化和病态化。  口吃,就像走路跌倒一样,人人都会发生。不光孩子会口吃,大人也会口吃。  大多数人对说话口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知道了,也认为是极其平常的小事,不屑一顾,最多笑笑而已。但有些家长听到自己孩子口吃,却如针扎一般难受。  这些望子成龙的家
期刊
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大有改善  自《精神卫生法》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神卫生立法工作也得到有效推动。至2016年底,全国超过90%的地市已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机制。以往卫生计生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所改变,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多个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文件。2015年
期刊
刚接手初三17班时,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就向我诉说他的种种不是:爱撒谎,爱装病,爱逃课,爱找借口,爱欺负女生,爱影响他人学习。如此广泛的“爱好”,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有组织无纪律的人”,要转变他谈何容易?  “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他的行为习惯如此随便,这可是长时间累积形成的,岂是我三言两语、一味地说教就能扭转过来的?既然我对转变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吧。他以为我对他的举
期刊
结婚十余载,我和老公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冲突,就连激烈的争吵也很少。曾有不少同事和朋友问起我经营婚姻的秘方,我总是笑答,糊涂一点吧!  有人说,当聪明男人遇到聪明女人,结果等于战争;当“糊涂”男人遇上聪明女人,结果等于绯闻;当聪明男人遇上“糊涂”女人,结果就是结婚。夫妻之间生活在一起,总会有些争端,总会有些磕磕碰碰,如果针尖对麦芒,只会让矛盾升级,但如果其中一方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则云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