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冲印的成功之道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冲印以智能化、多功能的优势给影像业带来了多元化、高增值的业务,也带给业者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数码冲印的巨额投资、高科技含量以及快速更新也给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经营管理上的,也是对业者生存能力的挑战。
  一些业者在数码冲印经营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问题,有时甚至为此而对设备供应商大加埋怨和指责,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才能顺利过渡并在激烈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呢?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码冲印并不仅仅是传统冲印的升级,与相对稳定的传统冲印技术相比,数码冲印永远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而且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比如:以前的照片只能是用药水显影、漂定在相纸上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用热升华、喷墨、热转印、甚至激光、LED等多种技术进行打印,而且新的打印技术仍在不断涌现,再也没有哪一种技术能象传统技术那样垄断市场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局面:今天刚掌握的知识明天就落伍了,而明天要学习的东西可能又与以前积累的不兼容。而且,我们面对的消费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在不断改变。因此,要想把握数码冲印的巨大商机就得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去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体会新事物所拥有的优势,并从中发掘出更多商机。
  数码冲印是多门学科知识的结合体,究竟如何学习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认识、掌握并运用它呢?先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看看目前存在的某些现象:
  案例一:在某个仅有约8万人口的地区,一位原来从事相机生意的业者在了解到数码冲印前景美好后就毅然投资100多万元购入设备,并耗巨资装修了近300平方米的店铺,满怀壮志之下以为必定能一炮而红。怎料,完全不熟悉冲印的他还没开业就要面对机器调试、人员培训等烦恼,开业后又面临生意额远远未达目标值的困难,苦恼之余甚至想结束生意。
  案例分析:这是新入行者普遍遇到的问题。这些新入行者在入行前多数从事与行业有关的生意,或者本身是摄影爱好者,他们往往不是用客观、理性的方法作出决策,容易凭感觉、凭爱好、凭勇气去判断,而且对困难、挫折考虑得少,又或者他们之前把自身解决困难的能力想得太乐观了。
  解决方案:在入行前要先为自己定位,如做什么人的生意?如何做?在哪些位置设点可以做到目标人群的生意?用什么样的设备可以满足目标人群的要求?竞争对手情况如何?预计投资回报期多长?等等。没有明确的定位,就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就很难走上成功之道。在此期间,要多听多问多看多思,尤其要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因为数据能准确反映一些规律、现象,较少个人因素、感情因素。要知道,即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几大日本相机厂,每年也要花上十多万美元向国际著名的调查公司GFK购买销量和消费人群数据,为开发、生产、销售甚至是做广告提供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决策依据。
  案例二:一位原在传统冲印行业非常成功的人士花巨资购入了数码设备,由于本人及其管理人员对电脑知之甚少,使设备供应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和调试,可是只要供应商一离开,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甚至出现因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丢失和死机的问题。最后,为了“保险”起见,该店弃用机器的高生产率、高智能化设备,沿用老办法用手工操作,其结果,不但生产率大幅下降,而且由于人员操作的非专业性和差异性造成照片质量非常不稳定,而使该投资者对设备供应商怨声载道。
  案例分析:这是传统转数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由于对电脑软硬件不了解,为了“避免麻烦”而放弃数码设备的优势的情况确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只花巨额投资新设备,而不愿在使用新设备的人身上投资,其结果必然是“削足适履”,而最坏的还是您对新设备所持的不信任感将深深影响您今后的发展。
  解决方案:电脑其实并不难学,而且数码冲印所需的知识也不太高深,只要花点时间,平时多读些专业杂志,多听些经验之谈,多请教专业人士,估计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基本掌握了。而且掌握一定的知识后不但有利于对设备功能的更好了解,而且也能提高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例如:防止您的高级数码冲印设备变成员工们的电子游戏机和网吧。
  案例三:某店的技术主管是位电脑发烧友,自称有十多年的“玩”机经验,自信心十足,对新购入的数码设备喜欢自己研究而不爱培训和看说明书。结果,经常日夜奋战在电脑系统的重装上,费时失事。
  案例分析:数码设备是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测试和研究的对象,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就等于保证您生意的正常运转。试想,有哪位顾客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您的迟交货或者质量不稳定呢?而且,设备在出厂前已经过无数次测试,您要做的只是按正确的方法操作而已。
  解决方法:既然投资了设备,就要把它弄懂搞透,最保险的方法是按照说明书和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操作,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在您工多艺熟之时,自然会累积不少“秘技”到手,哪需“刺股悬梁”、“挑灯夜战”呢?
  案例四:某店花巨资投资数码设备来用于取代传统设备。可是,设备变了经营方法一点儿也没变,仍以做3R、4R等低利润产品为主,对数码设备的优势产品,如日历、贺卡、网上冲印等视而不见,甚至说客人根本没有这样的需求。
  案例分析:这也是传统转数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传统的产品比较单一,顾客对这些传统产品也比较了解,因此无需太多推广宣传。可数码是个新生事物,绝大多数顾客对之了解甚少,即使了解,也不确定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否与他所要求的一致。因此,店家要花些功夫在宣传推广上,对负责营业的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使他们对新业务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一方面有利于向顾客推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与顾客的交流来发现新的生意机会。
  解决方法:投资讲回报,要想早赚钱,那些人人都能做的产品只是您的保底生意,应该主动推广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假如您的客户主要是写字楼的白领,可以向他们推荐网上冲印,通过网络将他们的数码文件传到店里,在下班的时候他们就能取照片了(或者冲印店派人将照片送上门),这样既节省了他们来回跑的时间,又能保证他们成为您长期的客户,说不准他们还会帮您到处宣传呢!另外,还可以先让店内的员工免费制作这些优势产品(如:个性化年历),让他们有切身体会来帮助您将这些优势产品宣传出去。
  案例五:某店的数码设备用得非常顺畅,但照片经常给人怪怪的感觉。店里的员工虽然都学过电脑,对软件、网络也很熟悉,可是他们经常私下埋怨照片出来的效果与他们设定的效果有较大出入。在某家数码店,甚至听到技术人员向客人解释照片做得不好的原因居然是:“我们又不是专业店,品质怎能跟他们比呢?”
  案例分析:这也是目前一个普遍现象。许多“行内人”对什么是色彩管理、如何进行品质监控一无所知,只要照片出来了就行,“我的顾客也没有投诉”。问题是那些高要求的客户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图片行业即使使用了数码设备也仍是图片行业,色彩仍是图片行业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学习色彩原理、色彩调节以及加强品质控制的要求并没有因使用了数码设备而降低,反而还比用传统设备时有所提高了呢!
  另外,在数码冲印时代,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不在于设备,而在于工作态度。
  解决方案:对没有图片制作经验的投资者和员工,除了要强调其电脑操作能力外,还要给予色彩和品质培训,让他们知道好的照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让他们自豪地对顾客说:我们做的照片和专业的一样棒!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要克服传统转数码过程的种种问题关键是要学习,要学习与设备有关的电脑软硬件及网络知识,要学习图片制作的基本原理,了解哪种设备最适合自己的生意,还要学习用新的经营模式管理等等。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学好了,才可能把数码设备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从哪些渠道能学到这些东西呢?首先,我们发现许多先进的设备首先是在国外开始推广使用的,因此最好订些国内外权威的专业刊物,了解设备的技术成熟性、市场渗透性和国外经营者的反应,并且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的经营方式;其次是设备供应商,他们的设备推广会会详细介绍产品的特点,您可带些自己的测试文件实地考察一下设备的制作效果和能力;在购买设备之后,要充分利用培训和调试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习,有问题尽早解决;再者,积极参与行业间的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例如:一些国际影像公司的培训课程就非常实用,既有着重于营业的零售课程,也有着重于宏观的市场分析,无论您是否是影像行业的老手,这些课程或多或少能带给您一些新的经营理念,对您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意带来触动。
  最后,我们希望这种学习不要停留在设备购入之前和购入之初,因为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数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要保持与数码的同步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您对行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才能保证您的投资不会出现偏差,才能保证经营管理与生产方式的一致,最终保证您在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的地位。
  (本文由《影像通讯》亚洲版授权提供)
  



  数码影像亭



  传统冲印机Gretag(格瑞达)Masterlad740



  
  



  DLP数码冲印机——法国KTS(奇士)新锐88
其他文献
编辑手记  王大莉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象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业余摄影爱好者队伍。  他们不以摄影为生,却喜好摄影,并为之苦苦追求,探索。  他们是摄影界不容忽视的鲜活力量。  他们也是我们办好摄影刊物的重要依靠。  了解这些业余摄影者的创作状况,关注他们创作中的问题,展示他们创作的成绩,研究他们的创作轨迹,是《大众摄影》的编辑十分乐意投入去做的事情。  新年伊始,我们特地赶制了“好摄之徒
期刊
湖南 罗铭  先按封面尺寸打开一个新页面,300dpi,黑色。将人物素材片用索套工具选取,拖入新页面,形成新图层,调整人物大小和位置。在新图层和背景图层之间新建两个图层,上面一层用浅蓝色随机输入01字母,下一层用蓝色填充。新建两个通道,在和人物相对应的位置上,用渐变工具造白底黑色柱状渐变,其中一个略大。将01字母图层设为工作图层,将略大的渐变通道变为选取状态,按delete键清除选取内容。将蓝色填
期刊
船列  傍晚时分,公园租船处人空水静。笔者使用50mm镜头,F16光圈,支上三脚架拍摄。当把焦点聚在画面下部1/3处的船浆时,景深的作用使画面从最前面到最后面都能焦点清晰,充分体现出船列的线条美。前景的船只规整中略有变化,避免了构图上的呆板。    光圈和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的关键装置,也是学习摄影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
期刊
姓名:侯剑华,年龄:35岁,职务:上海公安局闸北分局民警。      喜爱摄影的机缘:  知道照相那是在“文革”年代,小时候由于长得胖,常被当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充当邻家大人拍照的模特儿。看着能从方匣子里照出人来,就觉得这玩意儿特好奇,可那是咱小孩能玩的吗?!    对摄影的痴迷程度:  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可不!拿工资后,相中的头一个对象就是海鸥家族的4B小姐,不久又喜新厌
期刊
姓名:胡娅玲,年龄:44岁,职务:海口工人文化宫副主任。      喜爱摄影的机缘,对摄影痴迷的程度:  接触摄影源于己之母爱,迷上摄影源于猴之母爱。女儿呱呱落地后,初为人母的我焦渴地寻求记录其成长过程的最佳方式,遂于1987认识了相机,兴致勃勃地拍女之余,亦忙里偷闲地拍拍其他人物纪念照和一些会议记录照。1996年,在姐姐和姐夫的影响下,还想拍拍“动物”,这便有了1998年在云南拍摄滇金丝猴的《情
期刊
姓名:关益全,年龄:59岁,职务:作曲家,内蒙古包头市漫瀚剧团团长。      喜爱摄影的机缘:    1964年11月,在观摩大型歌舞《东方红》时,我便萌生了用相机纪录文艺舞台瑰丽景观和精彩瞬间的意念。1967年,我终于有了一台旧式禄莱福莱相机。从此,它伴随我徜徉在艺海之中。三十多年来,摄影已成为我充实生活、陶冶性情、从事音乐艺术创作和戏剧事业耕耘的亲密伴侣。  何时发表处女作:1979年,发表
期刊
姓名:高占祥,年龄:65岁,职务: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何时接触摄影:  1953年。我在北京人民印刷厂制版车间工作,是专门从事修照片底版的工人。从那时起,开始学习照相制版的原理,并开始接触一些暗房操作技术。      喜爱摄影的机缘:  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省委任文教书记时,常与李英杰等一些摄影家交谈。他们给我讲摄影体会,我尽力支持摄影活动,渐渐地我也喜爱上了摄影。1986年我调到文化部任常务
期刊
松下公司给自己新一代的数码相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徕美”(LUMIX),寄托了与德国著名相机品牌“徕卡”完美结合的美好愿望。  通过与徕卡的合作,松下公司2002年推出的“徕美”系列数码相机采用了徕卡DC镜头,二者的合作可谓珠联壁合。“徕美”系列包括210万像素(有效像素为200万)的DMC-F7和DMC-LC20;400万像素(有效像素为390万)的DMC-LC40和DMC-LC5。  一般
期刊
牛群其人  著名相声演员,但已挂嘴六年。十五、六年前好“摄”,现如今以此为业。自《牛眼看家》出版,红遍祖国山河的架式,很让摄影人不服。凭什么摄影就这么容易,一不留神就玩出个“牛哥”。    不过,“牛哥”还就是“牛”。他拍摄有几十万张的名人照片;他一年?天拍遍天南地北;他能凭借自身的优势,把名不见经传的《名人》杂志,真办出了名;他策划出版的介绍赵丽蓉大妈专集《今天你笑了没有》,能让人笑着哭;《中国
期刊
姓名:曹弘,年龄:51岁,职务:农业银行四川简阳市支行办公室公务员。      喜爱摄影的机缘、对摄影的痴迷程度:    自幼受父熏陶,于六十年代末,在一些朋友的怂恿下,“偷”出父亲的德国“贝莎”牌相机,正儿八经地学起摄影来。自此须臾不可离开摄影。甚至结婚时向未婚妻“约法两章”:一、我终身酷爱摄影艺术,需花费钱财;二、经常外出创作,恐难持久做家务。如今,家徒四壁,只有我那被影集、底片袋(册)、书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