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存储的医疗影像云平台建设方案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医联体范围内推广基于云存储的医疗影像云平台的建设,实现数字化医学信息的互联互通,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开展,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医联体;云存储;医疗影像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S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090-02
  一、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明确指出:“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开展远程移动医疗建设,推广影像云存储服务应用,为医联体内数字化医学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实现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影像、心电、彩超、病理等)的全面共享,是当前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本文将探讨基于云存储的医疗影像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一)基层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市区,基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反映在影像设备基础条件差,如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只拥有CR、DR,没有CT、MRI,无法满足群众的医学诊疗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人员缺乏,普遍存在学历低、水平低、职称低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大部分医院没有PACS等系统,影像数据的存储与数据再次利用无法实现。因此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迫切需要上级医院的诊断与指导。
  (二)移动远程及云平台等技术的支持
  近年来,网络通信、计算机、数字化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和流媒体数据压缩传输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与时俱进[1],DICOM标准的稳定成熟以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保驾护航,为推进远程医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影像云平台,建立区域临床诊断中心,连接各级医疗机构,支持区域医疗协同业务开展,如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影像诊断服务托管、双向转诊、远程培训、远程手术示教、典型病例查询、图像内容检索以及移动医疗等,对于均衡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以及增强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建设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1、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从全局出发,依照统一设计,推动基层与区域影像云系统的建设。
  2、立足当前,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人员等资源,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完善
  3、技术成熟,互联互通。充分考虑发展需要,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采取开放架构设计,支持互联互通,易于扩展升级。
  4、保障安全,注重实用。信息及系统安全建设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区域影像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系统必须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易于维护。
  (四)项目建设目标
  1、为医联体内的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供一个平台。实现患者资料(包括影像、心电、超声等)的全面共享。对于疑难杂症,可以借助远程医疗中心实现与跨区域的国内知名医院的远程会诊。
  2、建设区域远程诊断中心。实現医联体内的影像设备及医疗资源的整合。实现对下级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审核,实现区域内影像设备和专家人才的全面共享,全面提高区域内的影像诊断质量和服务水平。
  3、通过区域远程诊断中心的建设,实现医联体内的疑难检查病例的远程会诊、移动会诊以及相关远程教学,视频会议,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4、技术上支持云PACS架构,通过统一标准,连接医联体内的影像设备,实现影像数据采集和传输自动化、业务流数字化以及数字化阅片。
  5、建立基于云存储的影像存储中心,支持图像及文字信息的远程、长期、大容量、可扩展存储体系。
  6、认证专家可以在区域内实现患者影像资料的调阅、诊断、报告回传。实现群众能在区域范围内的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务,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7、创建面向居民的全程电子影像档案查询网站,采用权限控制、认证、加密等信息安全手段,确保个人隐私安全,为居民提供整合服务。
  8、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对区域内的专家库、跨区域的合作专家进行管理;对区域内的影像信息进行管理和调度;对区域内的远程会诊、设备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管理。
  9、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五)项目建设方案
  1、项目的总体架构
  医疗影像云平台包括区域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和各个区县分中心,采用云存储技术,将医联体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全部影像数据存储于该数据中心并进行应用协同和运营管理等服务。
  区域远程影像诊断中心依托于省市级的综合医院,医院本身已成熟的PACS系统无需替换,需要建立数据中心和管理中心。完成对医联体范围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的获取、计算、重建、分析、交换、归档、存储、共享等应用[2]。
  各区县分中心通过互联网或专网接入区域远程影像诊断中心,上传数据。各基层医疗机构无需建设数据中心,只需要按照DICOM标准与医联体影像云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即可(图1)。   2、项目的业务架构
  医疗影像云平台设计以区域远程诊断平台为核心,通过标准规范(数据规范、业务整合规范、应用规范、管理规范、安全规范、技术规范等)的建立和实施,统一构建区域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全面提升区域诊疗水平(图2)。
  (1)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影像诊断以“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为医联体单位提供影像诊断、心电诊断、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等多方面的服务。医联体签约单位把影像资料直接上传,由富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阅片并确认诊断、指导治疗,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2)多学科远程会诊。通过平台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程记录、医嘱、检查检验报告等病历资料通过平台共享讨论,高清摄像头将各方的真实场景实时呈现,专家可以查阅患者病历,也可以直接对患者进行远程指导查体及问诊,支持临床、医技、药事等多学科接入,支持PC、iPad、手机等多终端接入,支持语音和视频的实时传输,支持跨地域、跨院区会诊,支持PC桌面分享,支持会诊过程的智能语音识别,支持移动端的接入(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既节省了费用又减少来回奔波的麻烦,更加为疾病的及时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双向转诊。双向转诊能有效推动分级诊疗的实现,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圈”。双向转诊支持医联体内医院之间的门诊和住院的向上、向下转诊。向上转诊时,下级医院通过平台获取上级医院的号源和床位信息,直接可以预约挂号转入门诊或预约登记入院,同时可以把患者在该医院就诊的病历资料(包括处方信息、医嘱信息、病历信息、检验结果、影像报告等)转入上级医院,实现病历共享,帮助了解患者病情并作下一步治疗。同时检查检验报告互认可以減少患者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的负担,杜绝资源浪费。向下转诊时,上级医院通过平台转入下级医院进行门诊复诊或者康复治疗,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一号难求的现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4)远程培训教育。平台将为医联体签约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远程培训及教育,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将各种操作规范、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专业培训资料通过平台发布出去,支持视频、文档和图片等多种文件格式,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可以通过PC和手机在线浏览和学习,也可以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远程手术示教。通过平台,可以将上级医院的手术过程以及手术室内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情况以第一视角进行高清直播,支持1080P高清画面和实时语音传输,把手术场景生动的呈现到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眼前,达到教学或学术交流的目的,提高基层医生手术能力。
  (6)区域居民影像门户系统。将患者的原始医学影像信息集中存储于云端,通过该平台向患者提供自助查询、调阅、分享原始全序列电子影像功能,从而实现自我健康档案管理。
  三、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基层医疗机构需求和移动远程及云平台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于云存储的医疗影像云平台的建设方案。这对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降低社会医疗成本、更好的保障全民健康,并为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旭,孙树学.基于影像云计算的分级诊疗同质工作平台的应用研究.中国医学装备,1672-8270(2017)01-0085-05.
  [2] 车永茂,徐道亮,居益君,谢世春,王静成.构建区域医联体医学影像云平台的实践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6):70-72.
  作者简介
  徐南(1980.9),女,山东泰安人,现供职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工程师,硕士学位。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用建筑业随之增加。现阶段民用建筑往往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其特点是施工技术要求高,水泥水化热使温度升高,会发生因温差变形而引起的开裂。  [关键词]民用建筑,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34-01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期刊
[摘 要]大宝顶21152工作面所遇到的F1斜交阶梯式正断层:影响范围沿工作面走向185米,倾向35米;故此导致回采过程中,控顶护帮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增加,技术人员通过对断层影响范围、下端头、工作面以及上端头的影响进行分析实践,顺利实现安全回采。  [关键词]斜交正断层、阶梯状、影响范围大 控顶护帮  中图分类号:S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37-0
期刊
[摘 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集成和综合企业财务信息,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的过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41-01  引言 
期刊
[摘 要]《城市规划法》第十六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勘察、测量及其必要的基础资料”。要加强管理,没有机构不行,没有人管不行,我们必须严格依据《城市规划法》、《测绘法》的法规,建立健全城市测绘管理机构,迅速开展切实有效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以防止城市测绘市场失控给城市规划、建设造成危害。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测绘法,五个统一  中图分类号:S1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外墙抹灰防治渗漏应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条:外墙抹灰前先认真修补好主体结构施工中遗留贯彻的蜂窝、麻面、露筋、墙面上深度较大的缝隙等缺陷。防治,浅析砖混住宅外墙渗漏的防治。  [关键词]砖混住宅外墙渗漏,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30-01  在砖混住宅建设施工中,为解决外墙渗漏这一常见的质量通病,近年来提出了许多措施,在提
期刊
[摘 要]盾构施工扰动引起的地层沉降是需严格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盾构穿越建筑物的自由地层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而城市地铁盾构施工时,隧道经常要穿越城市密集的建筑群,因建筑物荷载及刚度的存在,盾构施工对地表变形的影响与穿越自由地层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这一课题近年来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盾构隧道;施工;建筑物;地表沉降  中图分类号:S29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市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步的加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透明化程度也在逐步的增高,且随着工业生产的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当前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占据生产份额,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外部的市场企业很难进行干预,但是企业却可以从内部来进行调整,通过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来提升企业的内在实力和市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意识,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充分發挥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理
期刊
[摘 要]根据阳台的设计和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阳台空间所具有的中介效应和呼吸作用,并提出了阳台设计的新概念,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更适合人居。  [关键词]阳台,现状,比较提出,新概念  中图分类号:S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32-01  本人从事房地产开发多年,目睹了滕州市房地产开发的历程,住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功能分区越来越适合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创新才有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真正体现时代要求,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才能不断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创新;工会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S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44-01  一、创新务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