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米兰设计周Salone Satellite诞生了新一届“Design Report Award”大奖得主,三个不同国籍的年轻人登上领奖台,接受国际设计界对青年设计师的最高加冕。他们是来自余杭的“品物流形”设计团队,在争奇斗艳的国际设计盛世中,他们以一个来自小城的温婉故事感动了这座骄傲的设计之都。
来自余杭的 “卫星”
“Salone Satellite (卫星展)”是米兰设计周 (Salone Del Mobile)上最有趣的展区。被称作“卫星”恰恰说明了它与核心展区iSalone的主题性差别。这里是新秀设计师的DEBUT舞台。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设计师通过组委会的严格筛选,赢得在这里接受设计界最权威评委检阅的机会。不少人初次做展,免不了手忙脚乱,不是没准备媒体新闻稿,就是作品耽误在快递途中。有人操着卡壳的英语,面对媒体紧张得语无伦次,也有人怡然自得,抱起吉他弹上一曲,或者自恋地在墙上贴上大头照。无论如何,他们踌躇满志地忙碌着,穿上最体面的衣服,在精心布置的展台前等待机遇:或许是制造商的一纸合约,或许是设计前辈的几句点评,也或许是国际媒体的关注曝光。在这里,你能看到最青涩、最阳光、最谦虚与最自负的设计新星充满期待地闪亮登场。
这是品物流形工作室第四次赴米兰做展。与那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相比,主设计师张雷、Christoph John与Jovana Bogdanovic显然老练得多。他们准备了近两年的“来自余杭(From Yuhang)”展览得到了两个相邻展位,位于狭长的四方展区的一角。为了防止相邻出入口光线的干扰,他们用宣纸封住了一个出口,上面醒目可见 “余杭”两个汉字。即便在运输出差错,导致布展时间只剩1天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布展。
当最后一盏竹丝灯挂好的时候,Satellite展区叮叮当当的装修声也终于平息。品物流形的展台正前方的空地上立起了一个高大的白色展品架,过去15年里从这里脱颖而出的青年设计师的成名作摆放在上面,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数字“15”。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仰起头,看着这些前辈的历史,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今年从米兰设计周成功发射出的“卫星”,就是品物流形。“来自余杭”获得2012年Salone Satellite展区的最高奖“Design Report Award”。在今年,品物流形是从数百个设计师与工作室中脱颖而出的唯一优胜者。由组委会主席亲笔题写的奖状与一只香槟酒杯静静摆在他们的“露”陶瓷桌上,胜利与喜悦不言自明。
生在杭州,长在米兰
“品物流形”出自 《易经》:“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张雷解释说:“自然繁育万物,赋予形体。遵循自然的方式创造,就是我们的设计理念。”2004年,他成立这个品物流形公司的时候,英文名字还叫做“Innovo”,他说当时这个名字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公司想创新 (innovate),而且起了一个意大利式的英语名字,想让自己看起来全球化。“我们曾经想做的是看起来像国外的设计。因为在中国,看起来像中国的东西没人买,大家要的是像北欧的、美国的、韩国的。”后来来到意大利,张雷被意大利人对本土传统的尊敬所感动。他想,为什么不做中国的设计?为什么要给公司起一个不相关的英文名字?后来公司的英文名改为“PINWU”,是中文名的汉语拼音。按照张雷的说法,名字是“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品物流形的产品名字都以汉语单字命名:“蝶”、“云”、“冉”、“落”等等。
回顾过去三次做展的经历,设计总监张雷觉得:“每年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回头看第一年做的东西特别粗糙、稚嫩,有想法但是在实现上有很多问题,还找不到方向。第二年找到了传统工艺的感觉。第三年对传统产品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进化,做了余杭油纸伞。到今年的 ‘来自余杭’,每年都有上了一个台阶的感觉。”
“你能看到品物流形从一个很小的工作室逐渐成长,变得相对成熟,有清晰的定位。从2009年开始,我们第一次在米兰做展,看到自己与国际上的年轻设计师差距巨大,深受震动后开始反省,当时想可以做5年中国设计试试。现在到第四年了,我们逐渐了解自己要怎么做了。所以我觉得品物流形是在杭州出生,在米兰长大的。”在米兰,张雷才决心做自己的中国设计,也是在米兰,他遇到了两个一拍即合的搭档,德国设计师Christoph John以及塞尔维亚的产品与室内设计师Jovana Bogdanovic,三个人从米兰一同回到了中国杭州,组成了品物流形的核心团队。
共生的余杭
作为中国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余杭区如今是杭州市的一部分,这片土地在被城市化进程带动发展的同时,还遗留着部分传统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很多传统手工艺也诞生于此。
以竹编为例,余杭竹编师傅以传统的 “走穴”方式劳作:带着自己的被褥、生活用品被请到其他村子做活儿,每天主人招待几包烟、三顿饭,师傅在那里住上一个月,把这个村子里全年的农具做完,然后再去下个村子。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余杭至今还能找到,而在余杭市中心,麦当劳、必胜客这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产物也随处可见。“这就是余杭的 ‘共生’文化,”张雷说,“也是余杭有意思的地方。”
从去年的“余杭纸伞的未来”项目,品物流形开始与余杭地区的众多手工师傅合作。设计师们在老作坊里找到了余杭的纸伞师傅,年近七旬的他们已经30多年没有做过伞了。早在半个世纪前,传统纸伞行业就逐渐消失,这些以老手艺赖以生存的师傅都转行了,有人进了国企,有人去种地,还有人专门唱越剧。三个年轻设计师慕名而来的到访,才让他们不无惊喜地操起旧业。
要找回传统的手工艺精华,并非像找一位退隐的老人那么容易。传统手工艺仿佛一个破碎的花瓶,随着久远的年代沉入泥土深处,破碎得七零八落。农业社会的传统流水线如今看来十分松散:若干个村子才能完成一条“生产线”:一个村子糊伞、一个村子编伞,下一个村子劈竹子……每个手工师傅只会纸伞工艺中的一种技能,祖祖辈辈都只做一种活儿,没人能完整做出一把伞。“这是行规,也是他们的生态,按照这种规则,他们才能‘共生’。”张雷说。“也正因为这样,单是学会做纸伞,我们就需要请来5个师傅,这样都不够,我们还上门去请教画伞的师傅、给伞漆油漆的师傅。” 品物流形仿佛一个考古队,将那些经年累月的碎片挖出来,拼起来,使之重见天日,然后涂上自己的彩釉,让它熠熠生辉。
“这些手工师傅一种手艺做了几十年,对这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不以为然,而我们从中获得的启发和灵感不计其数。”设计师Christoph说。纸伞师傅用传统的方式把伞做给他们看,几个设计师跟着学,然后从实用角度对旧工艺做改进,再和师傅一起做出来。“比如,传统的纸伞很重,用的竹子很多,我们就会考虑减少材料用量,或者用更轻质材料替代。”Christoph说。考察的最后一步,就是取走传统工艺的“魂”,实现古老工艺的升华。“来自余杭”项目里,那两把“蝶”椅子应用的正是余杭纸伞的工艺,整把椅子采用纸伞的皮纸,像糊伞一样一层一层地糊上去,本来柔软的纸在特定的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成为坐具的强大支撑。
以这样的方式,张雷等人用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余杭的12个村落,考察了17种传统工艺,与8个工匠亲密合作,最终主要以竹纸、陶瓷、竹以及清水丝绵四种自然材料构成了“来自余杭”,赋予了古老工艺以真正的新生。Jovana说:“很多人觉得我们疯了。一个想法的实现历经数年,这是很多人恐惧的,他们怕不能成功。但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做的,要展现被一些人遗忘的工艺。人们认为这很需要勇气,但对我们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
米兰设计周的参观者来自全球世界各地,跟他们解释清楚“余杭”的概念并不容易。 “杭州的一个区域”、“离上海有一个小时火车的车程”、“在中国的华东地区”这些描述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当他们看到皮纸与宣纸糊的椅子、细密竹丝笼罩的灯,陶瓷与木材料亲密结合的咖啡桌,以及清水丝绵编织的衣服,他们脑中便会有一个“余杭”的概念:一个自然材料丰富呈现的环境,一个古老工艺静静延续的故乡, 一个现代设计从传统中破土萌发的创意发源地。
木讷一点更好
S=surface L=张雷 C=Christoph John J=Jovana Bogdanovic
S:米兰设计周的Salone Satellite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L:Satellite就是给年轻设计师一个进入设计界的门槛,每年有很多年轻设计师提交作品,经过组委会筛选,通过后,就可以以在米兰最低的费用在这里做展览。在Satellite获得成功的设计师还是蛮多的,我们展位门口有个巨大的架子,上面是15年成名作。这也是给大家一个鼓励,15年间有很多设计师在这里参展,其中有一些成功地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所以它是个重要的通道。但是在这个通道里每年有几百个设计师参展,最终只有几个跳过这个门槛。它给你一个公平的平台,全球媒体和大品牌都能看到你的作品,有机会和你合作。Salone Satellite已经做了15年,现在成为设计周参观者必去的重要展区。
S:这是中国的设计师第一次在米兰设计周上获奖,尤其是Design Report Award这样的重要奖项。你认为自己的经历在哪方面可以代表中国设计师群体?哪些只能作为个案?
L:我只能代表部分中国年轻设计师的现状。中国像我这样的设计师特别多,做许多试验性设计,多半是被人嘲讽的,因为做出的东西不赚钱。当代的中国讲究随机应变,因为每天都有市场的机会。中国设计师在聪明程度上可能要远远超过欧洲设计师。但欧洲设计师会花十年做一件事,中国设计师只花一个月,如果失败了就去抓住另外一个机会。作为设计师,我觉得木讷一点更好。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时候,设计师没生意了才开始思考日本设计需要怎样的提升。所以,中国的经济状况越好越不适合培养设计大师,而是容易培养出快餐型的设计师。我跟其他设计师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我会坚持五年去做一件事,并且越做越开心。这也要归功于Christoph和Jovana,如果没有他们,没准儿我也会被身边许多赚钱的事吸引过去。
S:中国设计师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外界对中国设计持什么样的看法?
L:设计在中国是个非常不成熟的行业。整个欧洲和美国的设计师加起来都没有中国多,但中国很难培养出大师。很多人太聪明,想去走捷径,于是去抄袭。一个中学毕业生,只要知道怎样把大师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做出大师级的作品,这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国外对中国设计抄袭的印象根深蒂固,甚至排斥中国的品牌进入米兰设计周。一个设计师的力量太微弱了,暂时还难以改变这种看法。
不存在的设计师
S:你认为品物流形获得Design Report Award这一重要奖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L: 在我来看,打动他们的或许是一个“点”和一个“面”。最打动评委的大概是用皮纸和宣纸糊的椅子,在整个欧洲都没有这种工艺。在中国,这只是用于糊伞的工艺,我们把它用在制作椅子上,这就是那个点。那么说到面,那就是10件作品全都探讨了传统材料的实验性前沿应用。如果10件互相无关的作品摆在那里,那还不如只放一件。当所有作品都指向一个点的时候,就非常有力,人们能感受到这种气场。
我们的展览很强调一点,项目中做出的所有东西都要像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他是我、Christoph和Jovana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Christoph特别功能主义,Jovana很浪漫主义,我最强调自然造物,我们三个人的交叉点就是我们要做的东西。我作为设计总监负责把握设计的重心,让一切聚焦在一个点上。
S:谈谈你们三个人组成的这个核心团队吧。
L: Christoph不会为了好看去设计东西,是个彻底诚实的人。他设计的东西功讲究能主义、简洁,是诚实的设计。我曾经认为设计是种粉饰,在中国,即使手机很难用外表也要看起来高级,这是以前我认为的设计师的工作。但对很多德国人来说,东西本来的样子不需要美化,设计就是要来实现功能的。Jovana很感性,她追求的设计是要从情感上打动人。而我重视自然主义风格,强调事物的自然属性,用尽量少的方式去干预它。 中国哲学不是菜谱
S:当初为什么会加入品物流形,选择成为张雷的合作伙伴?
J: 2009年在米兰设计周上,张雷展出了很多小东西,很小很细腻的设计非常打动我。后来他也看到了我的设计,在设计上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结果就促成了我们的合作。
C: 我和张雷也是在米兰设计周上认识的,此外,我们还是Domus设计学院的同学。第一次见到张雷我就很喜欢他,他的设计理念很棒。我见过很多设计师,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明确的方向,但是张雷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来中国是个很激动人心的经历,无论在这儿生活还是工作。这都是说服我加入品物的重要理由。
S:你们对 “品物流形” 这四个汉字的个人理解是什么?
C:由自然生发的,利用自然之理,复制自然,同时塑造出产品的独特性。无论材料、形态以及构成,大自然都是我们设计与创造的来源,自然的“形”与“神”都没有局限,我们总能从中挖掘到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自然的设计方法。
J: 对我来说,就是纯粹性,实验性,传统,诗意,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仿佛从流动的空气中收集而来,描述我们的内心感受,融入设计。
S:这个项目基于中国的一个小地区“余杭”,你们希望它看起来很“中国”吗?
C:看起来是否中国其实并不重要。这个项目与中国地域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使用自然材料,暗含着中国的哲学理念,所以取材的根源是中国的。但是在呈现上,我们并没有极力表现这种“中国风”,而是,以开放的、国际化的现代设计方式来做。况且,中国的概念太大了。中国的地貌、文化都十分多元,余杭并不足以代表中国。
J:这个项目的确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底蕴,使用了中国工艺,但是我们的展览实现的层面其实是基于人的需求。举个例子,关于陶瓷材料的使用,在世界任何国家,陶瓷都常用来做餐具,而不限于中国。我们的理念或许是中国的哲学理念,不过即使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能很好地理解它。我床头有一本 《中国哲学史》,睡前有时候会读一读。有人用哲学来高谈阔论,但其实哲学的东西很玄,它并不能教会我什么具体的东西,不能像菜谱一样教会我怎么做饼干。
S:如果从竞赛的角度来看Salone Satellite,当你们参观其他设计师的展台,会发现他们哪些做法是不合适的?
C: 急功近利地想获取关注。作为一个展览,讲述的故事没有重点,没有清晰的线索。作品不够坚实,没有亮点,只是在炫耀,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成熟和有经验的做展方式。
J: 太铺张的方式,花太多钱,花费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成本和精力。或者是迷失了方向,重点不明确的展览,有些只是追求表象的设计,缺乏核心的创造性。
其实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每年Satellite的获奖者获胜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因为清晰化的设计,有的是因为实用性,还有的像我们今年的“来自余杭”,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是从内心深处让你感到惊喜的设计,最终就会赢。
Design Report Award颁奖的那天展览结束,张雷与他的伙伴们一同参加了国际权威设计媒体的年度派对,在设计大师与前辈云集的出席人群中,充满朝气的他们依然是新秀。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设计团队,他们被笼罩在主流设计界与国际一线媒体的聚光灯下。突如其来地迎来这样一个巅峰,张雷说他自己当时也“蒙了”。我们问他:“你当时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吗?”他说:“当时唯一的念头是,在米兰再做十年!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这样才有惊喜,才会有故事,不可预知的就是最好的。”当品物流形团队从米兰满载而归,落地余杭的时候,他们的故事无疑翻开了不可预知的全新一章。
来自余杭的 “卫星”
“Salone Satellite (卫星展)”是米兰设计周 (Salone Del Mobile)上最有趣的展区。被称作“卫星”恰恰说明了它与核心展区iSalone的主题性差别。这里是新秀设计师的DEBUT舞台。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设计师通过组委会的严格筛选,赢得在这里接受设计界最权威评委检阅的机会。不少人初次做展,免不了手忙脚乱,不是没准备媒体新闻稿,就是作品耽误在快递途中。有人操着卡壳的英语,面对媒体紧张得语无伦次,也有人怡然自得,抱起吉他弹上一曲,或者自恋地在墙上贴上大头照。无论如何,他们踌躇满志地忙碌着,穿上最体面的衣服,在精心布置的展台前等待机遇:或许是制造商的一纸合约,或许是设计前辈的几句点评,也或许是国际媒体的关注曝光。在这里,你能看到最青涩、最阳光、最谦虚与最自负的设计新星充满期待地闪亮登场。
这是品物流形工作室第四次赴米兰做展。与那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相比,主设计师张雷、Christoph John与Jovana Bogdanovic显然老练得多。他们准备了近两年的“来自余杭(From Yuhang)”展览得到了两个相邻展位,位于狭长的四方展区的一角。为了防止相邻出入口光线的干扰,他们用宣纸封住了一个出口,上面醒目可见 “余杭”两个汉字。即便在运输出差错,导致布展时间只剩1天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布展。
当最后一盏竹丝灯挂好的时候,Satellite展区叮叮当当的装修声也终于平息。品物流形的展台正前方的空地上立起了一个高大的白色展品架,过去15年里从这里脱颖而出的青年设计师的成名作摆放在上面,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数字“15”。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仰起头,看着这些前辈的历史,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今年从米兰设计周成功发射出的“卫星”,就是品物流形。“来自余杭”获得2012年Salone Satellite展区的最高奖“Design Report Award”。在今年,品物流形是从数百个设计师与工作室中脱颖而出的唯一优胜者。由组委会主席亲笔题写的奖状与一只香槟酒杯静静摆在他们的“露”陶瓷桌上,胜利与喜悦不言自明。
生在杭州,长在米兰
“品物流形”出自 《易经》:“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张雷解释说:“自然繁育万物,赋予形体。遵循自然的方式创造,就是我们的设计理念。”2004年,他成立这个品物流形公司的时候,英文名字还叫做“Innovo”,他说当时这个名字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公司想创新 (innovate),而且起了一个意大利式的英语名字,想让自己看起来全球化。“我们曾经想做的是看起来像国外的设计。因为在中国,看起来像中国的东西没人买,大家要的是像北欧的、美国的、韩国的。”后来来到意大利,张雷被意大利人对本土传统的尊敬所感动。他想,为什么不做中国的设计?为什么要给公司起一个不相关的英文名字?后来公司的英文名改为“PINWU”,是中文名的汉语拼音。按照张雷的说法,名字是“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品物流形的产品名字都以汉语单字命名:“蝶”、“云”、“冉”、“落”等等。
回顾过去三次做展的经历,设计总监张雷觉得:“每年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回头看第一年做的东西特别粗糙、稚嫩,有想法但是在实现上有很多问题,还找不到方向。第二年找到了传统工艺的感觉。第三年对传统产品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进化,做了余杭油纸伞。到今年的 ‘来自余杭’,每年都有上了一个台阶的感觉。”
“你能看到品物流形从一个很小的工作室逐渐成长,变得相对成熟,有清晰的定位。从2009年开始,我们第一次在米兰做展,看到自己与国际上的年轻设计师差距巨大,深受震动后开始反省,当时想可以做5年中国设计试试。现在到第四年了,我们逐渐了解自己要怎么做了。所以我觉得品物流形是在杭州出生,在米兰长大的。”在米兰,张雷才决心做自己的中国设计,也是在米兰,他遇到了两个一拍即合的搭档,德国设计师Christoph John以及塞尔维亚的产品与室内设计师Jovana Bogdanovic,三个人从米兰一同回到了中国杭州,组成了品物流形的核心团队。
共生的余杭
作为中国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余杭区如今是杭州市的一部分,这片土地在被城市化进程带动发展的同时,还遗留着部分传统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很多传统手工艺也诞生于此。
以竹编为例,余杭竹编师傅以传统的 “走穴”方式劳作:带着自己的被褥、生活用品被请到其他村子做活儿,每天主人招待几包烟、三顿饭,师傅在那里住上一个月,把这个村子里全年的农具做完,然后再去下个村子。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余杭至今还能找到,而在余杭市中心,麦当劳、必胜客这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产物也随处可见。“这就是余杭的 ‘共生’文化,”张雷说,“也是余杭有意思的地方。”
从去年的“余杭纸伞的未来”项目,品物流形开始与余杭地区的众多手工师傅合作。设计师们在老作坊里找到了余杭的纸伞师傅,年近七旬的他们已经30多年没有做过伞了。早在半个世纪前,传统纸伞行业就逐渐消失,这些以老手艺赖以生存的师傅都转行了,有人进了国企,有人去种地,还有人专门唱越剧。三个年轻设计师慕名而来的到访,才让他们不无惊喜地操起旧业。
要找回传统的手工艺精华,并非像找一位退隐的老人那么容易。传统手工艺仿佛一个破碎的花瓶,随着久远的年代沉入泥土深处,破碎得七零八落。农业社会的传统流水线如今看来十分松散:若干个村子才能完成一条“生产线”:一个村子糊伞、一个村子编伞,下一个村子劈竹子……每个手工师傅只会纸伞工艺中的一种技能,祖祖辈辈都只做一种活儿,没人能完整做出一把伞。“这是行规,也是他们的生态,按照这种规则,他们才能‘共生’。”张雷说。“也正因为这样,单是学会做纸伞,我们就需要请来5个师傅,这样都不够,我们还上门去请教画伞的师傅、给伞漆油漆的师傅。” 品物流形仿佛一个考古队,将那些经年累月的碎片挖出来,拼起来,使之重见天日,然后涂上自己的彩釉,让它熠熠生辉。
“这些手工师傅一种手艺做了几十年,对这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不以为然,而我们从中获得的启发和灵感不计其数。”设计师Christoph说。纸伞师傅用传统的方式把伞做给他们看,几个设计师跟着学,然后从实用角度对旧工艺做改进,再和师傅一起做出来。“比如,传统的纸伞很重,用的竹子很多,我们就会考虑减少材料用量,或者用更轻质材料替代。”Christoph说。考察的最后一步,就是取走传统工艺的“魂”,实现古老工艺的升华。“来自余杭”项目里,那两把“蝶”椅子应用的正是余杭纸伞的工艺,整把椅子采用纸伞的皮纸,像糊伞一样一层一层地糊上去,本来柔软的纸在特定的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成为坐具的强大支撑。
以这样的方式,张雷等人用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余杭的12个村落,考察了17种传统工艺,与8个工匠亲密合作,最终主要以竹纸、陶瓷、竹以及清水丝绵四种自然材料构成了“来自余杭”,赋予了古老工艺以真正的新生。Jovana说:“很多人觉得我们疯了。一个想法的实现历经数年,这是很多人恐惧的,他们怕不能成功。但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做的,要展现被一些人遗忘的工艺。人们认为这很需要勇气,但对我们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
米兰设计周的参观者来自全球世界各地,跟他们解释清楚“余杭”的概念并不容易。 “杭州的一个区域”、“离上海有一个小时火车的车程”、“在中国的华东地区”这些描述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当他们看到皮纸与宣纸糊的椅子、细密竹丝笼罩的灯,陶瓷与木材料亲密结合的咖啡桌,以及清水丝绵编织的衣服,他们脑中便会有一个“余杭”的概念:一个自然材料丰富呈现的环境,一个古老工艺静静延续的故乡, 一个现代设计从传统中破土萌发的创意发源地。
木讷一点更好
S=surface L=张雷 C=Christoph John J=Jovana Bogdanovic
S:米兰设计周的Salone Satellite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L:Satellite就是给年轻设计师一个进入设计界的门槛,每年有很多年轻设计师提交作品,经过组委会筛选,通过后,就可以以在米兰最低的费用在这里做展览。在Satellite获得成功的设计师还是蛮多的,我们展位门口有个巨大的架子,上面是15年成名作。这也是给大家一个鼓励,15年间有很多设计师在这里参展,其中有一些成功地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所以它是个重要的通道。但是在这个通道里每年有几百个设计师参展,最终只有几个跳过这个门槛。它给你一个公平的平台,全球媒体和大品牌都能看到你的作品,有机会和你合作。Salone Satellite已经做了15年,现在成为设计周参观者必去的重要展区。
S:这是中国的设计师第一次在米兰设计周上获奖,尤其是Design Report Award这样的重要奖项。你认为自己的经历在哪方面可以代表中国设计师群体?哪些只能作为个案?
L:我只能代表部分中国年轻设计师的现状。中国像我这样的设计师特别多,做许多试验性设计,多半是被人嘲讽的,因为做出的东西不赚钱。当代的中国讲究随机应变,因为每天都有市场的机会。中国设计师在聪明程度上可能要远远超过欧洲设计师。但欧洲设计师会花十年做一件事,中国设计师只花一个月,如果失败了就去抓住另外一个机会。作为设计师,我觉得木讷一点更好。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时候,设计师没生意了才开始思考日本设计需要怎样的提升。所以,中国的经济状况越好越不适合培养设计大师,而是容易培养出快餐型的设计师。我跟其他设计师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我会坚持五年去做一件事,并且越做越开心。这也要归功于Christoph和Jovana,如果没有他们,没准儿我也会被身边许多赚钱的事吸引过去。
S:中国设计师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外界对中国设计持什么样的看法?
L:设计在中国是个非常不成熟的行业。整个欧洲和美国的设计师加起来都没有中国多,但中国很难培养出大师。很多人太聪明,想去走捷径,于是去抄袭。一个中学毕业生,只要知道怎样把大师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做出大师级的作品,这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国外对中国设计抄袭的印象根深蒂固,甚至排斥中国的品牌进入米兰设计周。一个设计师的力量太微弱了,暂时还难以改变这种看法。
不存在的设计师
S:你认为品物流形获得Design Report Award这一重要奖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L: 在我来看,打动他们的或许是一个“点”和一个“面”。最打动评委的大概是用皮纸和宣纸糊的椅子,在整个欧洲都没有这种工艺。在中国,这只是用于糊伞的工艺,我们把它用在制作椅子上,这就是那个点。那么说到面,那就是10件作品全都探讨了传统材料的实验性前沿应用。如果10件互相无关的作品摆在那里,那还不如只放一件。当所有作品都指向一个点的时候,就非常有力,人们能感受到这种气场。
我们的展览很强调一点,项目中做出的所有东西都要像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他是我、Christoph和Jovana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Christoph特别功能主义,Jovana很浪漫主义,我最强调自然造物,我们三个人的交叉点就是我们要做的东西。我作为设计总监负责把握设计的重心,让一切聚焦在一个点上。
S:谈谈你们三个人组成的这个核心团队吧。
L: Christoph不会为了好看去设计东西,是个彻底诚实的人。他设计的东西功讲究能主义、简洁,是诚实的设计。我曾经认为设计是种粉饰,在中国,即使手机很难用外表也要看起来高级,这是以前我认为的设计师的工作。但对很多德国人来说,东西本来的样子不需要美化,设计就是要来实现功能的。Jovana很感性,她追求的设计是要从情感上打动人。而我重视自然主义风格,强调事物的自然属性,用尽量少的方式去干预它。 中国哲学不是菜谱
S:当初为什么会加入品物流形,选择成为张雷的合作伙伴?
J: 2009年在米兰设计周上,张雷展出了很多小东西,很小很细腻的设计非常打动我。后来他也看到了我的设计,在设计上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结果就促成了我们的合作。
C: 我和张雷也是在米兰设计周上认识的,此外,我们还是Domus设计学院的同学。第一次见到张雷我就很喜欢他,他的设计理念很棒。我见过很多设计师,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明确的方向,但是张雷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来中国是个很激动人心的经历,无论在这儿生活还是工作。这都是说服我加入品物的重要理由。
S:你们对 “品物流形” 这四个汉字的个人理解是什么?
C:由自然生发的,利用自然之理,复制自然,同时塑造出产品的独特性。无论材料、形态以及构成,大自然都是我们设计与创造的来源,自然的“形”与“神”都没有局限,我们总能从中挖掘到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自然的设计方法。
J: 对我来说,就是纯粹性,实验性,传统,诗意,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仿佛从流动的空气中收集而来,描述我们的内心感受,融入设计。
S:这个项目基于中国的一个小地区“余杭”,你们希望它看起来很“中国”吗?
C:看起来是否中国其实并不重要。这个项目与中国地域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使用自然材料,暗含着中国的哲学理念,所以取材的根源是中国的。但是在呈现上,我们并没有极力表现这种“中国风”,而是,以开放的、国际化的现代设计方式来做。况且,中国的概念太大了。中国的地貌、文化都十分多元,余杭并不足以代表中国。
J:这个项目的确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底蕴,使用了中国工艺,但是我们的展览实现的层面其实是基于人的需求。举个例子,关于陶瓷材料的使用,在世界任何国家,陶瓷都常用来做餐具,而不限于中国。我们的理念或许是中国的哲学理念,不过即使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能很好地理解它。我床头有一本 《中国哲学史》,睡前有时候会读一读。有人用哲学来高谈阔论,但其实哲学的东西很玄,它并不能教会我什么具体的东西,不能像菜谱一样教会我怎么做饼干。
S:如果从竞赛的角度来看Salone Satellite,当你们参观其他设计师的展台,会发现他们哪些做法是不合适的?
C: 急功近利地想获取关注。作为一个展览,讲述的故事没有重点,没有清晰的线索。作品不够坚实,没有亮点,只是在炫耀,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成熟和有经验的做展方式。
J: 太铺张的方式,花太多钱,花费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成本和精力。或者是迷失了方向,重点不明确的展览,有些只是追求表象的设计,缺乏核心的创造性。
其实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每年Satellite的获奖者获胜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因为清晰化的设计,有的是因为实用性,还有的像我们今年的“来自余杭”,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是从内心深处让你感到惊喜的设计,最终就会赢。
Design Report Award颁奖的那天展览结束,张雷与他的伙伴们一同参加了国际权威设计媒体的年度派对,在设计大师与前辈云集的出席人群中,充满朝气的他们依然是新秀。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设计团队,他们被笼罩在主流设计界与国际一线媒体的聚光灯下。突如其来地迎来这样一个巅峰,张雷说他自己当时也“蒙了”。我们问他:“你当时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吗?”他说:“当时唯一的念头是,在米兰再做十年!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这样才有惊喜,才会有故事,不可预知的就是最好的。”当品物流形团队从米兰满载而归,落地余杭的时候,他们的故事无疑翻开了不可预知的全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