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话可聊
问:我丈夫常年在外。随着女儿长大,遇到一些事情我总想跟她聊聊。可她总觉得莫名其妙,还质问我跟她无关的事情干吗要跟她聊。我伤心至极,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可是我的女儿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简直成了冷血动物,以前女儿不这样的。请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和女儿有话可聊呢?
周笑婉
答:青春期孩子的思想变化、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可是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家长跟孩子的隔阂会越来越深,情感也会越来越淡。时间一长,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甚至走上歧路。
其实,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和家长交流的,但是他们需要的是正常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家长却很少能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平时家长忙,一旦有时间想跟孩子聊时,不是正襟危坐,就是把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再问一遍,这样的交流孩子不想要。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跟家长说话,即使家长偶尔想跟孩子说句真心话,孩子也不买账了。
家长要是想跟孩子有话可聊,需要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保持恰当的心态,有个恰当的切入点。
1.尝试使用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就是沟通。其实,非也。沟通是指通过正确的方式交流,最终达成思想一致和感情通畅,所以家长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反问句和陈述句,同时要尽可能地听孩子说。
2.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家长不要居高临下地做孩子的精神导师,而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急于为孩子分忧解难,而要敞开心扉与孩子真诚交流。当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再拒绝交流。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所关注的文娱活动、热门话题,而不是把考试成绩当成与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这样亲子间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商。
3.营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要仅限于语言沟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果孩子喜欢音乐,那就给他推荐好听的音乐;如果孩子喜欢运动,那就多陪他运动。如果常规的语言沟通引不起孩子的兴趣,那你就采取孩子感兴趣的其他沟通方式。
沟通,说白了,就是一个彼此协商、让步的过程。沟通中,家长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感受会怎样”,多从孩子的立场着想。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学着换位思考,尝试着从你的立场上看问题。如果双方都能做到换位思考,沟通肯定会更融洽,无话可说的尴尬也会避免。
自我激励/
问:孩子总说“我会努力的”,但就是不努力,干什么都像个算盘珠子,拨一拨才动一动。为这,我说他多次,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怎样才能让孩子自我激励,做事积极主动起来呢?
朱文桥
答: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帮助孩子制订激励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空泛的“我会努力的”这句话就毫无意义。比如,孩子英语发音有问题,就让他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把每个音读准。孩子能自觉地为读准每个音而努力,那么他就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制订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给孩子制订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但愿望成空,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甚至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在制订目标时,应从实际出发,不可过大过高,最好先制订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逐渐增大目标的难度。
2.强化孩子的自我激励意识
自我激励的目的,是不依赖外部赏识,对自己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这就要求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多暗示孩子激励自己。如,孩子有了进步,你表扬他时,可将主语“我”改成“你”,将“你付出了努力,我为你感到骄傲”改为“你付出了努力,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内心承认自己,并领悟到努力后获得成功体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3.让孩子对目标产生紧迫感
光有目标不去努力,目标就成了空头支票。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刚确定目标时斗志昂扬,可能没过几天,热情就不在了。家长在鼓励孩子自我激励时,一定要让他有紧迫感。不妨建议孩子每天大声朗读自己的目标计划,在朗读中加强对目标的认知,督促他尽快行动。最后,还要对目标的实现给予适时的时间限制。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会觉得时间尚早,从而有所松懈。有了时间约束,孩子才会有紧迫感,抓紧行动。
自我激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激励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同时这些好形象、好表现,又会成为他激励自我的理由。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后,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抵触情绪/
问:我们都知道,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对其学习影响很大。因为孩子很可能因为喜欢或者讨厌某位老师而对老师教的课程大感兴趣或者毫无兴趣。最近,我发觉孩子对他的老师有不小的抵触情绪,觉得这对孩子很不利。请问,怎样才能消除他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
万山红
答:孩子对老师态度的好坏有多方面原因,如果家长善于引导,会对孩子很有帮助。下面,我给您讲个故事,或许您能从中有所借鉴。
放学回到家,孩子噘着嘴,满脸不高兴。妈妈见状连忙问:“怎么了,孩子?”孩子带着哭腔说:“我要转学。”妈妈诧异地问:“为什么?”孩子说:“作业太多,没写完,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我讨厌他,再也不想见他了!”妈妈没说话,上前轻轻把孩子揽在怀里。
第二天早晨,孩子赖在床上不起来,嘴里嘟囔着“讨厌老师”,不想去上学。妈妈看着孩子,轻声说:“我知道你心里一定非常委屈。这样吧,你和妈妈详细说说,老师都有哪些让你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听妈妈这样说,孩子瞪大了眼睛,有些怀疑地说:“我真的可以讲老师的缺点吗?”“当然可以了。”妈妈看着孩子,认真地说。
问:我丈夫常年在外。随着女儿长大,遇到一些事情我总想跟她聊聊。可她总觉得莫名其妙,还质问我跟她无关的事情干吗要跟她聊。我伤心至极,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可是我的女儿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简直成了冷血动物,以前女儿不这样的。请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和女儿有话可聊呢?
周笑婉
答:青春期孩子的思想变化、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可是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家长跟孩子的隔阂会越来越深,情感也会越来越淡。时间一长,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甚至走上歧路。
其实,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和家长交流的,但是他们需要的是正常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家长却很少能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平时家长忙,一旦有时间想跟孩子聊时,不是正襟危坐,就是把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再问一遍,这样的交流孩子不想要。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跟家长说话,即使家长偶尔想跟孩子说句真心话,孩子也不买账了。
家长要是想跟孩子有话可聊,需要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保持恰当的心态,有个恰当的切入点。
1.尝试使用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就是沟通。其实,非也。沟通是指通过正确的方式交流,最终达成思想一致和感情通畅,所以家长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反问句和陈述句,同时要尽可能地听孩子说。
2.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家长不要居高临下地做孩子的精神导师,而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急于为孩子分忧解难,而要敞开心扉与孩子真诚交流。当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再拒绝交流。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所关注的文娱活动、热门话题,而不是把考试成绩当成与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这样亲子间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商。
3.营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要仅限于语言沟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果孩子喜欢音乐,那就给他推荐好听的音乐;如果孩子喜欢运动,那就多陪他运动。如果常规的语言沟通引不起孩子的兴趣,那你就采取孩子感兴趣的其他沟通方式。
沟通,说白了,就是一个彼此协商、让步的过程。沟通中,家长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感受会怎样”,多从孩子的立场着想。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学着换位思考,尝试着从你的立场上看问题。如果双方都能做到换位思考,沟通肯定会更融洽,无话可说的尴尬也会避免。
自我激励/
问:孩子总说“我会努力的”,但就是不努力,干什么都像个算盘珠子,拨一拨才动一动。为这,我说他多次,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怎样才能让孩子自我激励,做事积极主动起来呢?
朱文桥
答: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帮助孩子制订激励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空泛的“我会努力的”这句话就毫无意义。比如,孩子英语发音有问题,就让他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把每个音读准。孩子能自觉地为读准每个音而努力,那么他就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制订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给孩子制订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但愿望成空,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甚至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在制订目标时,应从实际出发,不可过大过高,最好先制订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逐渐增大目标的难度。
2.强化孩子的自我激励意识
自我激励的目的,是不依赖外部赏识,对自己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这就要求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多暗示孩子激励自己。如,孩子有了进步,你表扬他时,可将主语“我”改成“你”,将“你付出了努力,我为你感到骄傲”改为“你付出了努力,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内心承认自己,并领悟到努力后获得成功体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3.让孩子对目标产生紧迫感
光有目标不去努力,目标就成了空头支票。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刚确定目标时斗志昂扬,可能没过几天,热情就不在了。家长在鼓励孩子自我激励时,一定要让他有紧迫感。不妨建议孩子每天大声朗读自己的目标计划,在朗读中加强对目标的认知,督促他尽快行动。最后,还要对目标的实现给予适时的时间限制。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会觉得时间尚早,从而有所松懈。有了时间约束,孩子才会有紧迫感,抓紧行动。
自我激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激励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同时这些好形象、好表现,又会成为他激励自我的理由。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后,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抵触情绪/
问:我们都知道,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对其学习影响很大。因为孩子很可能因为喜欢或者讨厌某位老师而对老师教的课程大感兴趣或者毫无兴趣。最近,我发觉孩子对他的老师有不小的抵触情绪,觉得这对孩子很不利。请问,怎样才能消除他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
万山红
答:孩子对老师态度的好坏有多方面原因,如果家长善于引导,会对孩子很有帮助。下面,我给您讲个故事,或许您能从中有所借鉴。
放学回到家,孩子噘着嘴,满脸不高兴。妈妈见状连忙问:“怎么了,孩子?”孩子带着哭腔说:“我要转学。”妈妈诧异地问:“为什么?”孩子说:“作业太多,没写完,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我讨厌他,再也不想见他了!”妈妈没说话,上前轻轻把孩子揽在怀里。
第二天早晨,孩子赖在床上不起来,嘴里嘟囔着“讨厌老师”,不想去上学。妈妈看着孩子,轻声说:“我知道你心里一定非常委屈。这样吧,你和妈妈详细说说,老师都有哪些让你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听妈妈这样说,孩子瞪大了眼睛,有些怀疑地说:“我真的可以讲老师的缺点吗?”“当然可以了。”妈妈看着孩子,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