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强制必不可少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谨防快乐的误区
  杜月明(8岁男孩的妈妈):前几年,社会上流行赏识教育,提倡多表扬孩子,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们茅塞顿开,纷纷效仿。不久前,又流行“虎妈”“鹰爸”式教育,鼓励家长严格管理孩子,甚至可以动手打孩子,家长们幡然醒悟,原来还是老祖宗的办法管用,“棍棒之下出孝子”。还有人提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著名口号,但是很快有专家出来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更重要,否则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不健康。我们做家长的真是无语啊!不知道该听谁的。
  聂丙福(5岁女孩的爸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很正常,关键是家长要有主见,有所取舍。可能我的境界不够高吧,我坚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只要她快乐幸福,我就满足了,所以我从来不逼她学这个学那个。
  主持人:家长让孩子快乐幸福,当然没错,问题是,让孩子今天快乐很容易,但要让他未来也快乐幸福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生的一大无奈是,我们常常需要先把不喜欢做的事做好,才能有机会做喜欢做的事。再者,您所说的“快乐幸福”指的是什么?物质上满足、精神上无忧无虑就是快乐吗?恐怕没这么简单。请戴博士谈一谈。
  戴勇(教育学博士、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快乐有浅层快乐与深层快乐之分,把快乐局限在学习轻松、无忧无虑的层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无疑是认识上的误区。所谓深层的快乐,指的是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是中老年人的人生观,不适合孩子。孩子应该活得精彩,面对艰难和容易这两条路,应该选择艰难的路,只有这样,他的生命才能不同凡响,而满足于安乐,会慢慢磨损孩子的进取心。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这个意思。调查显示,我国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厚,表现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吃苦精神和进取心,生活闲散懒惰等特点,值得警惕。
  主持人:日本学者三浦展在其著作《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提出,日本民主体制有一个弊端,即“机会恶平等”,少数精英分子为国家创造财富,而社会大众则消费国家财富,过着唱唱跳跳快乐无忧的生活。今天欧美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恶平等,积极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潇洒享受诗意人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而福利支出大增,既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又降低了国内公共服务的标准,引发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底特律的破产,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危机都是例证。当然,中国还远远未到恶平等的程度,但是,考虑到中国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的状况,这种恶平等有可能提前到来。
  戴勇:是的,进取和吃苦精神,曾经是西方国家取得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放眼世界,今天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曾经是鼓吹积极进取的新教国家,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可见,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宝贵品质。不过,仅有进取和吃苦精神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培养视野广阔的现代公民,还需要借鉴别人在创新教育中的培养机制,即在意志品质顽强的基础上加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创造力需要锤炼
  梁淑珍(15岁男孩的妈妈):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培养?是给孩子自由还是适度的强制?
  戴勇: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需要具备三个特质:优越感、危机感和自我克制能力。优越感让人自信,危机感让人努力,自我克制能力让人理性和专注。这些特质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孩子才能在循序渐进中逐渐获得。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励孩子持续专注地做事情,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一个能独立获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专注体验到成就感。这个过程必然包含适度的强制。
  薛凤琴(10岁女孩的妈妈):我读过一本书,上面写道,从根本上来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因为强制把别人看作不能独立思想之物,会对人构成不同程度的扭曲,使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被扼杀。
  戴勇:这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学说,很深刻,属一家之言。如果参考其他科学研究成果,理解起来可能更全面。有研究显示,强制可以检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创造性。
  薛凤琴:这是两个相反的说法,怎么参考?
  戴勇: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天赋。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适度逼一逼孩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制的过程,与强制方向一致的天赋或者与之对立的天赋,体现出来的概率要小得多,孩子需要深度体验或者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比如孩子喜欢弹钢琴,乐感很好,那不妨给他的练习加码,严加督促。如果孩子忍受不了,消极偷懒,那他可能不具备音乐潜质,如果孩子以苦为乐,乐此不疲,那他很可能是未来的钢琴家。
  梁淑珍:这样做,不怕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吗?
  戴勇: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有句名言:“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许多音乐家、运动员、数学家等都是如此。以贝多芬为例,他的刻苦在音乐界是出了名的。4岁时,他经常练琴到午夜12点,有时还必须等他父亲回来检查后才能睡觉,否则要挨打。舒曼为了练琴,自制一个器具夹手,以至于后来把无名指夹废了。严格的纪律、刻苦的训练是可以与创造性和谐共存的。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但其作战时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是出了名的灵活运用战术的德国将军。
  强制要因人而异
  田丽霞(9岁男孩的妈妈):戴博士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担心强制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媒体总是报道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而自杀的案件,还有很多小孩子因为上各种兴趣班没有时间玩耍而抱怨父母,叫人看了心里难受。请问戴博士,强制孩子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好分寸?
  戴勇:其实,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强制孩子不是讨论的焦点,焦点是如何因人而异地对自家孩子施以适度的强制。家庭教育只有原理和原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比如“虎妈”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可能是合适的,因为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堕胎、吸毒、校园暴力事件等,“虎妈”式的教育至少可以让孩子远离这些东西,加上美国大环境非常宽松民主,孩子常常在学校得到了足够的赞扬,这时,父母对孩子多一些强制,不至于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反而是一种矫正。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奥乔亚就曾尖锐地指出美式教育的弊端:“我们给予孩子太多的鼓励,不论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赞扬。现在我们发现,许多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们自我感觉非常好,但其实大多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
  主持人: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呢?如果按智力高低大致把孩子分为天赋很高和资质中等两类,如何对他们分别施以强制?分寸又如何把握?
  戴勇:按智力高低给孩子分类是不严谨的做法,但不妨以此为切入点谈一谈,家长不必对号入座,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综合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这类孩子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试错的机会,把强制减少到能保证基本面良好的程度。孩子的基本面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心理阳光;第三,礼貌待人。要做到这三点,需要一定的强制。对天赋很高的孩子来说,强制到此为止,他们不适合被圈养,而且他们大多会在这个良好的基本面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将所有孩子都放在教育的流水线上,用一个模子去刻画,结果教育高度同质化,创新性人才出不来。
  其次,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资质中等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特长,可塑性强,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他会发展得更优秀。如果缺少压力,可能导致他们散漫,还可能染上恶习。要知道,趋利避害、贪图安逸是人的天性,要克服这些不好的天性,适度的强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强制也要讲究方法,在亲情的基础上,温和而坚决的强制对孩子有益,打骂等虐待手段要不得。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五一假期,我报团参加了云台山两日游。旅途中,我与一家三口,赵先生、林女士和他们15岁的儿子小忠聊得很投缘。晚上分配房间时,因为只有两个床位的标准间,我就和小忠结成了对子。晚上睡觉前,我和小忠有过一番心照不宣的交流,斗智斗勇,闪转腾挪,颇为有趣。  表白?就像在行骗  小忠洗完澡出来时,我正坐在床头看电视。  “哟,《来自星星的你》!”小忠来了兴趣,手忙脚乱地穿衣、倒水,目光不肯离开电视屏幕,“这么
数学成绩上不去,归根结底与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这里,我就和大家说说,妨碍孩子数学成绩提高的15个坏习惯。  1.不认真听课  孩子的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學习,而课堂效率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认真听课。倘若上课开小差,就很容易错过某个重点知识的讲解,导致下课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  建议孩子:  (1)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不要一心二用。  (2)学习要有计划、有目标,并围绕计划和目标展开学
学校里,经常会出现学生钱物丢失的现象。  几乎每个班主任都有处理这种事情的经历。对老师来说,如何巧妙地教育拿了别人钱物的学生,是一项考验智慧的工作。因为犯错的对象是孩子,他身处集体当中,老师的做法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影响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对他今后的成长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本着育人育心的原则,小心对待犯错学生,让他有尊严地改正错误。  我当一年级班主任时,就处理过学生丢文具的事。  我
一  从小,我就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镇上的人大多不富裕,只有我爸做生意挣钱多。别人还在埋头种地、穿土布衣服的时候,我爸已经开上桑塔纳轿车,而我也穿上了Nike,并跟着我妈四处旅游。  上学之后,我明显感觉到了某种异样。调皮的男同学想玩某个玩具又买不起,就找到我,拐弯抹角地告诉我某个玩具如何如何吸引人。我回家找我妈一说,玩具就买来了。然后,我把玩具带到学校。下课了,男生们都会主动来和我玩,顺便来玩
周末,儿子从学校回来时,我的心情会特别好,买各种美食,打扫房间,努力让儿子一踏进家门就获得一份惊喜。他也给力,每次一回来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天,我从超市回到家,刚放下采购的东西,儿子就进门了。有些反常的是,他没给我拥抱,而是一脸沮丧地径直进了自己房间。  我追进去关切地问他:“怎么了,遇到什么事了?”儿子嘟囔道:“这周学得不好,被老师批评了。”  我向来认为,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可怕,只
李丽的宝宝4岁8个月,之前宝宝一直和父母睡,上个月才和父母分床。但自从分床后,宝宝每晚都尿床,这让李丽很无奈。宝宝分床后,为啥频频尿床呢?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在和父母睡时不尿床,分床后开始尿床,这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压力反应方式,也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有关。比如,宝宝以前睡觉的时候身边有父母,有尿意醒来后可以推醒父母,但是现在这些行为习惯被改变了,没有了,宝宝还不能适应。  父母可以采取这样的处理方
2017年《现代家长》读者问卷调查活动已圆满结束。  从读者反馈的情况看,最受欢迎的栏目为:家教故事(100%)、父母必读(99.61%)、指点迷津(99.53)、亲情空间(99.31%)、专家热线(99.26%)。其他栏目,读者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比例超过了85%。  我们历来重视读者的意见,将结合读者评价,对栏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力争期期有精彩,篇篇是精品。  除了对杂志栏目进行投票外,很多
女孩受虐变“白痴”  8岁的方玲玲是一个遭受过老师暴力对待的女孩。  6岁之前,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她由爷爷奶奶带。读幼儿园大班时,她被乡镇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当众连扇数个耳光。此后,她出现了厌学、抑郁、尿裤子、做噩梦等不良状况。  读小学的时候,方玲玲的父母将她接到了自己所在的省城,然而她却变得表情木然,越来越沉默。进入小学之后,她的学习表现就像一个“弱智”,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也不会做作业。同学
问:我骑电动摩托车撞伤了闯红灯的赵某,后者花费医疗费两万余元。交警部门认定,我负事故的主要责任,赵某负事故的次要责任。现在赵某找到我,要求我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全部医疗费,赔偿其他损失,共计3万元,理由是我所骑的电动摩托车超标,应该按机动车算。请问,电摩超标真的算机动车吗?  陈永春(山西大同)  律师意见:电动摩托车不能等同于机动车,你不用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而应按一般侵权行为,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
周末的傍晚,我下班回家,一进小区就看见一群孩子在疯玩,却不见我儿子涵涵。正好我家楼下的凯凯从旁边跑过,我拦住他问:“咋没看见涵涵呢?”他转头看了我一眼,说声“不知道”就跑开了。  我有点奇怪,平时这俩孩子形影不离,这是怎么了?上楼开门一看,吓我一跳:儿子在家,正趴在窗户边往楼下看呢!我随口问道:“看什么呢,咋不下去玩啊?”  儿子冲我“嘘”了一声,压低声音说:“妈妈,凯凯这回考试数学不及格,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