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德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高校德育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德育内容结构,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这种创新是要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是以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格和谐为目标的,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具有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创新。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创 新 社会规范 人格和谐
   本文为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AYQDRW200608)阶段性成果之一。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之一,是对德育认识理解狭隘,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种“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他部分的教育。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成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关键。
  高校德育的和谐性目标
  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其终极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潜在的生力军,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代青年前沿思想观念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对社会思想有着示范性影响,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
  高校要以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培养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方面,学校德育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它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其质量和效果考量,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需要反思。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探讨的对象,它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状态就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人是有着各方面素质品质,在社会上有特定的身份、地位的人。因此,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和谐社会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天人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格和谐。其中天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人格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儒家讲修身,是指人生在世要修养成完人、圣人,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现想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和谐,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人以自身和谐为出发点,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又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利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甚至冲突,若没有合理的机制加以调节,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社会的和谐最终要体现为人格的和谐。人格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发展不是人的某一方面才能、素质的片面发展,而是整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人格既指人内在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又指在这些心理特征支配下的人的总的行为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当今中国,部分人人格分裂、人格虚假,出现双重甚至多重人格。人格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德育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德育内容结构,即传统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这种内容结构的弊端,一是缺乏时代性,二是缺乏全面性,三是缺乏针对性。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目前高校德育的现状而言,这种创新是要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具有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创新。
  社会规范的和谐性原则
  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就社会学意义而言,社会规范是“由社会所承认的团体所制订的与社会发展利益相一致的正式规范,是调整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是社会用于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各种行为准则”[2]。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各种群体,既包括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众,也包括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生活的次级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党、政府部门等。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具有多层次性,它既可以大到国家、社会、民族,也可以是某个较小规模的工厂、车间或班组。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这是因为,社会规范是社会关系的纽带,它可以通过促进社会群众或组织成员对共同价值和行为方式上的遵从,防止成员的孤独和散漫状态,提高共属感,从而实现群体的一致性。社会规范是一个极庞大的系统,它包括一切历史的与现实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和不同团体范围内的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与规则。
  社会规范体现了明显的和谐性原则。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个体在其成长中有不同的需求和追求。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为了有效地调节这些矛盾,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组织必须制订某种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其次,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社会规范本身是一种行为标准,一种关于个体行为的社会标准。这种标准应用于个体社会行为发生之前,就成为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以这种标准去培养年青一代,能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结构,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具有和谐人格的人。
  社会规范教育与社会和谐目标
  在德育系统中,社会规范教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使受教者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社会规范教育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德、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因此,它是以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格和谐为目标的。
  社会规范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其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其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品德结构就是经过整合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结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规范的学习而不断建构起来的。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个体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其次,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对个体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事。个体的社会特性是在后天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适应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完成社会规范传递的基本形式。在这种传递中,法律、纪律、道德、伦理、公约、守则、风俗、禁忌、习惯、礼节等社会规范被受教育者接受,从而使这些规范的内化成为可能。第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在这种状态下能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智力正常、具有健全的情绪、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自知之明、能控制自我、善于与人相处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中外学者确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人要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即作为具有社会特性的人要能够在人际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而这种和谐统一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规范适应。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内化规范系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社会规范学习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经途径,它是个性心理健康、人格和谐的重要保证。
  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健康人格和谐有着重要作用。确立社会规范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提高德育水平,改善德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费穗宇,张潘仕主编.社会心理学辞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7.
  [2]章人英主编.社会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72.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社科部 陕西安康
其他文献
[摘 要] 根据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课程开发研修班的学习,从目的、手段、根基三个视点感悟了香港理工大学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实际作了对应思考,提出了“目标导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感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建设的永恒主题。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称港理工大)关于高职教
期刊
回顾历史,个人的命运和历史脉搏总是紧密相连,在20世纪初的三个奥地利人几乎同一时期出生,走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都以自己的方式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这三个人命运的比较回顾,可以更加深化对当下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的思考。  第一个奥地利人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茵河附近一个叫Braunau的一个小镇,他的名字叫阿道夫· 希特勒。在一战德国战败之后,以法国,英国为首的战胜国向德国索要巨额的战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人民助学金的概念、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政策、措施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人民助学金制度及其运作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再次提出人民助学金主要着眼于这种由国家财政拨款的资助形式,对于先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政策中资金问题的解决的意义,从而给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个人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贫困学生 人民助学金    人民助学金制度在我国从1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核心内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际工作中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有机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期刊
[摘 要] 2009年中国恢复法本法硕招生缘起于政府为缓解金融危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以及进一步探索法学教育改革的途径。文章针对目前中国法本法硕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育理念、培养体系、教学方式、淘汰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法本法硕 教育模式 改革     引 言  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
期刊
[摘 要] 音乐是人的创造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作为人的创造物,其本质体现着“人”的本质。既然如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碰到的音乐的可听问题,实际上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对音乐进行的造型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音乐可听性问题,人们视其为“对象化”的产物,其本质具有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特点,沿用马克思理论来看,即所谓“音乐的本质体现着‘人’的本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艾德温·阿林敦·罗宾逊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唯一重要的过渡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致力于探讨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他诗作中的现代人生活在孤独中,这种孤独有个人价值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西方社会在由传统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所经历的精神困境和危机,典型地表现为悲剧性的人生观。   [关键词] 罗宾逊 孤独 现代人  一   在1890年至1910年的美国
期刊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批判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服务”、“竞争”、“产品”的理念,分析其质量内涵,构建内、外部质量共同作用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新公共管理 质量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和“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高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等方面。在对国家公共政策、政府治理方
期刊
[摘 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外国友人赞不绝口。在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饮食文化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中西方菜肴名称的翻译在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无论是正式的宴会场合还是中西方之间日常的往来中,译员能够将表达美好愿望的菜名翻译准确而优美,让对方深深地爱上自己的美食和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无疑会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促进双方之间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期刊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走专业建设特色化道路,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近年来通过新办专业、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整合与专业集群建设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培育和内涵发展。通过专业特色培育和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