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fresh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文学却排斥语文课堂。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缺失。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要落实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师就必须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这样人文之花自可层层绽放。
  
  一、借助文本空白点,教师引导营造人文氛围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传导给学生。仅仅做精彩的范读是不够的,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引导的方法有很多:重点语句的指名朗读,读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设计深浅适度、能荡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让学生找到一条走向情感家园的捷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交流朗读心得等。总之,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缺的。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话语,犹如一股股甘泉流人孩子们的心田,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教师的引导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真情告白”,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情实感,绝无造作的成分在其中。
  
  二、通过朗读,学生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文本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感情投入了,文章的内涵也便知晓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基础和前提,是连接两者的桥梁,通过声悄并茂的诵读,学生不仅能迅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感受文本的形式美、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尤其是在诗词、散文的教学中,诵读是情感体悟不可缺少的环节。职高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这些美文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通过诵读、美读,让学生自然受到这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落实课堂的人文性。
  
  三、抒发情感,让学生的人文情感内化
  
  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通过教师的激发,深化情感和价值认知后,还要进一步地巩固,让学生的情感内化,形成一种稳定的认同感,使之纳入自己的情感价值体系,成为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学生体验情感后,要让学生大胆地抒发情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级比较沉闷,很多同学的情感体验没能及时抒发,致使这种体验只停留在记忆表层,经过时间的洗刷后就会变淡,甚至消退。于是我用了课前演讲,每日警句,写作课后感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外化情感,如在学习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前,我让学生谈母爱,他们大都会举生病后母亲送自己去医院的事情为例,对于母亲平日细致人微的日常照顾很少关注。学习了课文之后,常母这种外拙内秀的优秀品德让大家都感动不已,很多学生通过写作课后感的形式深化对“母爱”的认识,亘古绵长而朴素平凡的母爱,让他们对如何与父母相处有了新的认识。抒发情感,让情感认知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
  总之,人文性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情感为主线,正确发挥阅读的作用,才能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才能让语文课堂的人文之花璀璨绽放!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加用血必清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炎症介质、APACHEII评分的影响,以期探寻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理想方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引起情感共鸣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MP-9、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β注射液联合维持控制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6月绍兴市市立医院接诊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通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则寓言中的北风和南风正好可以代表现在批评学生的两种代表性的手段。北风代表着传统,南风代表着现代,现代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家知道,批评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批评的效果好,学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具创造性,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新目标化学教学中所作的积极探索,谈几点
从教学的基本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但是作业这一环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的效度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致命伤”。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思想政治课作业,如何对政治课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成为广大高中政治课教师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拟就高中
单车产权转让经营形式是在过去长期实行单车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当前运输企业转机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客观分析了单车产权转让的利弊,并对单车产权转让后企业与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课标、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的同时,更需重视“实效”。高三化学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实效。那么,如何使高三化学教学更为有效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一、明确复习目标,确保复习时间有效高三化学复习课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奋战于教育一线的中职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职课堂教学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上课古板,照本宣科不顾及学生感受;讲课只重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等。造成教学质量不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