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证制”是指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教育中,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双证”的互融互通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大背景
国际贸易是专业性强、密集化程度高、岗位相对集中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出现了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转向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变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商务秘书等专门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外经贸人才的需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大纲建设、师资知识能力结构到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往往都是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嫁接、移植和压缩,忽略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评,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我院选择“双证制”教育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切入点,对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整合,对培养外经贸真正需要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 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突破
确定适合高职国际商务教育层次、代表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级别是 “双证制”教育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国际商务专业,我院选择的认证证书有:
1. “外销员”资格证书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国家人事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外销员考试包括3个科目:外经贸综合业务、外经贸外语笔试(英、俄、日、法)、外经贸外语口语(英、俄、日、法)。
2. “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考试是商务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货运代理业务、货运代理英语。
3. “报关员”资格证书报关员是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考试主要测试考生从事报关业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包括报关专业知识、报关专业技能、报关相关知识以及与报关工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规章。
4. “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单证员是指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合约中,根据销售合约和信用证条款从事缮制、出具各种国际商务结算单据和证书,提交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或委托银行进行收款等工作的人员。考试内容包括单证基础理论与知识、单证缮制与操作。
5. “报检员”资格证书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机构中专门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主考机构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考试内容包括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报检业务知识、基础英语知识。
三、 “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一)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
基于高职教学的特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理论课设置以“够用”为原则,不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追求,而力求“学以致用”,选择了实际商务活动中应用广泛的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参照了相关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的自身条件,从而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性。不仅各个课程的内部体系与教学要求力求科学合理,而且各课程之间搭配也讲究科学合理,形成了一个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的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2. 前瞻性。我们研究与借鉴了国内外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从而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创新性、前瞻性。
3. 实践性。本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增强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协调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 实用性。本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教材的选用与教学大纲的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从实用的角度决定取舍,突出知识技术中的实用部分。
(二)本专业主要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均列有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基础课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文学欣赏》、《财经应用文》、《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保证了高职教育高等的性质,使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根基。
2. 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商品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等,主要是为各专业方向课程服务的,具有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并突出了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和实务性。
3. 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程体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针对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五门专门化的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某一或多个岗位能力的提高。外销员:专业方向课为外贸综合业务、外贸英语。进出口报关:专业方向课为商品编码实务、进出口货物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专业方向课为单证基础理论与知识、单证缮制与操作。国际货运代理:专业方向课为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专业方向课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实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英语。
4. 实践课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的比重,使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的比接近1∶1。实践课是分学年进行。第一年安排专业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去,实地了解专业方向及人才定位;第二年安排专业知识能力实训,重点是考证,通过实训使学生取得社会上承认的实用技能等级证书;第三年安排岗前实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为顺利转入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后,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拥有以下几种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即: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求职与创业能力。
(四)“双证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1. 拓展多途径的实践课实施方式(1)利用现有实训室。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设施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连锁经营实训室等)。(2)仿真式模拟实训。建立商务类的高职实训基地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到岗位的第一线。因此,可以采取为学生设定虚拟贸易交易环境,完成实训目标。(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形式。学院先后与安徽省辉隆公司、甘宁公司、安徽商之都红府超市及各类外贸公司签署协议,确定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2. 考核、评价指标及方式传统考核一般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方式,缺乏检验实践操作能力的手段,而且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有条件的课程可采用分阶段考核,并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手段。例如:《出口单证制作》可以分三个阶段考核学生。第一阶段,通常是开课后一个月,考核学生的报价能力;第二阶段,通常是开课后两个月,考核学生处理信用证的能力;第三阶段,开课后三个月,考核学生运用电脑缮制外贸单证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每一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双证”水平的学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培”,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2)“聘”,聘请专业水平高、有实践专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院担任兼职教师;(3)“调”,从外贸企业调入有专长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4)“带”,通过“老带新”,安排青年教师跟班锻炼、听课辅导等。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实践环节,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前提。
总之,我院在实施国际商务专业“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双证制”教育全面铺开,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大背景
国际贸易是专业性强、密集化程度高、岗位相对集中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出现了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转向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变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商务秘书等专门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外经贸人才的需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大纲建设、师资知识能力结构到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往往都是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嫁接、移植和压缩,忽略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评,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我院选择“双证制”教育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切入点,对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整合,对培养外经贸真正需要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 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突破
确定适合高职国际商务教育层次、代表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级别是 “双证制”教育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国际商务专业,我院选择的认证证书有:
1. “外销员”资格证书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国家人事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外销员考试包括3个科目:外经贸综合业务、外经贸外语笔试(英、俄、日、法)、外经贸外语口语(英、俄、日、法)。
2. “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考试是商务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货运代理业务、货运代理英语。
3. “报关员”资格证书报关员是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考试主要测试考生从事报关业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包括报关专业知识、报关专业技能、报关相关知识以及与报关工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规章。
4. “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单证员是指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合约中,根据销售合约和信用证条款从事缮制、出具各种国际商务结算单据和证书,提交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或委托银行进行收款等工作的人员。考试内容包括单证基础理论与知识、单证缮制与操作。
5. “报检员”资格证书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机构中专门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主考机构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考试内容包括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报检业务知识、基础英语知识。
三、 “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一)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
基于高职教学的特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理论课设置以“够用”为原则,不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追求,而力求“学以致用”,选择了实际商务活动中应用广泛的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参照了相关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的自身条件,从而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性。不仅各个课程的内部体系与教学要求力求科学合理,而且各课程之间搭配也讲究科学合理,形成了一个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的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2. 前瞻性。我们研究与借鉴了国内外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从而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创新性、前瞻性。
3. 实践性。本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增强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协调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 实用性。本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教材的选用与教学大纲的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从实用的角度决定取舍,突出知识技术中的实用部分。
(二)本专业主要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均列有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基础课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文学欣赏》、《财经应用文》、《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保证了高职教育高等的性质,使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根基。
2. 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商品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等,主要是为各专业方向课程服务的,具有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并突出了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和实务性。
3. 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程体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针对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五门专门化的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某一或多个岗位能力的提高。外销员:专业方向课为外贸综合业务、外贸英语。进出口报关:专业方向课为商品编码实务、进出口货物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专业方向课为单证基础理论与知识、单证缮制与操作。国际货运代理:专业方向课为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专业方向课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实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英语。
4. 实践课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的比重,使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的比接近1∶1。实践课是分学年进行。第一年安排专业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去,实地了解专业方向及人才定位;第二年安排专业知识能力实训,重点是考证,通过实训使学生取得社会上承认的实用技能等级证书;第三年安排岗前实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为顺利转入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后,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拥有以下几种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即: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求职与创业能力。
(四)“双证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1. 拓展多途径的实践课实施方式(1)利用现有实训室。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设施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连锁经营实训室等)。(2)仿真式模拟实训。建立商务类的高职实训基地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到岗位的第一线。因此,可以采取为学生设定虚拟贸易交易环境,完成实训目标。(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形式。学院先后与安徽省辉隆公司、甘宁公司、安徽商之都红府超市及各类外贸公司签署协议,确定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2. 考核、评价指标及方式传统考核一般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方式,缺乏检验实践操作能力的手段,而且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有条件的课程可采用分阶段考核,并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手段。例如:《出口单证制作》可以分三个阶段考核学生。第一阶段,通常是开课后一个月,考核学生的报价能力;第二阶段,通常是开课后两个月,考核学生处理信用证的能力;第三阶段,开课后三个月,考核学生运用电脑缮制外贸单证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每一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双证”水平的学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培”,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2)“聘”,聘请专业水平高、有实践专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院担任兼职教师;(3)“调”,从外贸企业调入有专长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4)“带”,通过“老带新”,安排青年教师跟班锻炼、听课辅导等。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实践环节,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前提。
总之,我院在实施国际商务专业“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双证制”教育全面铺开,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