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飞速发展,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中专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中职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中,大多数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毅力不足、兴趣淡然的特点。他们不能够完成必要的计算,缺乏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这些直接影响着中职数学的教学效果。如何面对现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飞速发展,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够轻松愉快。因此,在教学中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中职教材高一第二册的等差数列的通项时,先叫第一个同学报数字3,第二个同学报出数字6,第三个同学报出数字9,依次下去,每个同学轮到的时候会是数字几,再让学生猜想第100项会是个什么数字?这样每个学生就提起了精神,动脑认真地听课了。此外,对于我们中职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和关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会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就可有“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相当一部分数学弱势群体中,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数学,害怕做题,害怕老师提问。对部分同学一定要先引导、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仔细分析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同学们能够回答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立几个简单函数的奇偶性,从中去理解,学生能很快完成这几个题目,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题并不可怕,并且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注重教学中的层次化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在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力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逐步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了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设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差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差等学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生补充完善老师作出评价后,让差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生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相互推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学困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般能听懂得;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也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且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制造学习动机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杜绝满堂灌,避免呆板沉闷。例如: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史故事、历史典故等引入,或者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例题可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比如在集合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请同学们分组看书讨论集合的有关概念,性质等,然后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都有哪些,接下来,我请同学回答“我们班全体高个子同学所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同学们有的说自己是高个子,有的说自己不是,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班的全体高个子同学”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高个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对集合有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一、思路集中点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变”为线索,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揭示道理。有花园的变化,由优美迷人变得寒冷萧条再变得鸟鸣花放;有巨人的变化,由开始的自私冷漠变得宽容善良,懂得分享;还有巨人心情的变化,由开始见到孩子们的生气到缩在屋子里的苦恼,再到看到孩子哭泣时的心软后悔,最后到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快乐。一系列变化又构成了一系列对比,这一系列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是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
期刊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那么按道理说,学生们学习语文会很好学、很乐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的不良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转变观念,由以前
期刊
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行的过程。魏书生说:“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语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教育家爱弥尔也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可见,教师要把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虽说“教无定法”,但应有个前提,那就是无论采用哪种方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本文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出发,探讨了语文教师人文、道德、业务、创新等素养对新课程实施的影响,指出了语文教师素养对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创新素养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中学语文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的兴趣。卢梭认为: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数
期刊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教师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
期刊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评价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要多维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们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