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另一个结局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如电影。
  对“年老”的成见,有时就像对某部电影结局的料定。好看与否,总觉不如初时的美好。
  初坐银幕前,无限的期待,各种广告噱头的撩拨、预告片的精彩令人神往不已;15分钟后,大部分电影结构已见分晓。的确,你可以选择留下或者闪人。但中途退场的人,看不到电影的全貌。也许这部90分钟的电影前80分钟的情节一直被料到,于是慨叹编剧的平庸。这时,看电影的人,已经落入自己的俗套。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能肯定那是个什么结局。
  拍摄老人的故事,在整个价值取向随市场的今天,怎么看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却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导演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就像我们每个人选择的事业,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我们爱的表达方式。
  这让我对这些导演充满敬意。
  你见过老人吧?当然不是废话。说得对,就是这么一些人:换过好几个版本的身份证件,使用过各种钞票粮票,户口上生日一栏的数字匪夷所思的久远,再远一点的不久就会另跟一串数字在后面。他们的动作有那么点慢;反应要再慢一点;需要决策点什么时,还要慢。他们畏冷,可是向往热闹,不过又怕吵。觉其实很轻,但打极重的鼾;又睡得少,往往不过打个短暂的盹儿,然后在黑暗里醒着。要么在很好的日光里发呆,静静听广播,轻轻摇晃,絮絮地说话……他们的视线是饥渴的,常常想念一些人,想看。常常看不到,会比常常还要想。可你看他们的眼神,并不全是寂寞的。只是安静,带着点呆。他们挑食、贪嘴、会撒娇、爱耍赖,常常就赌起气来,要发脾气。的确是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人。不中用了——听听他们理直气壮的抱怨。虽然这并不妨碍他们走娴熟地象田马日,缝极平极细的针脚,养几株壮得气人的花草,还有绝妙的故事和俏皮的俗谚——他们其实很狡猾。
  ——摘自宋静茹《你见过老人吗?》
  100多个小时影像素材,1万多张照片,深度访问了近百位空巢老人……年轻的女性导演李曼华带着一支更年轻的团队,正在创造他们的“养老影像”的事业。
  一切都源于一部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这部反应中国养老以及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制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希望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关注养老事业。而这部影片以及同名摄影展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当天竟然吸引到将近30家媒体,这让李曼华始料未及。
  泰戈尔说:“想要行善的人在门外敲着门;爱人的,看见门是敞开的。”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李曼华导演多次停下来,思考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否会对在一旁玩耍的女儿产生不好的影响。那是个五岁左右,整天黏着妈妈的可爱女孩。
  李曼华导演的镜头中,有很多不被人看作“有光”的东西,但正因为李曼华导演的关注,这些“无光的影子”才被人关注,因为影子是永远跟在光明后面。
  正在老去的我们
  《我们正在老去》是李曼华导演2011年完成的纪录片。在这部一直试图告诉我们“谁都会有衰老的那一天”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正在老去的自己,就像影片的英文名字《Ash of Time(时间的灰烬)》一样。
  每当看到此类纪录片时,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感叹人生的苦短与残酷,哀悼生命的熄灭和消逝。这种浓重的悲伤情绪让人有种真实且粘腻的感觉,当我们见到李曼华导演后,却渐渐驱散了萦绕在心头的阴霾。
  李曼华导演在一开始就解决了我心中的那个疙瘩——纪录片是要真实地记录,完整地展示,哪怕把伤口真实地展现出来,而电影,恰恰是医治这个伤口的药。这让人豁然开朗。生活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但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为大众提出一个试图解决的方案。
  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可争议地逐渐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中,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李曼华导演进入这一领域也是源自悲伤的故事。曾在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担任纪录片编导多年的李曼华导演,离开电视台后,一度关注女性电影,但一条不起眼的社会新闻改变了她的创作方向。
  一位独居老人“孤独死”后很久才被人发现的事件,让李曼华导演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老年人这个群体。紧接着,在她父母所居住小区中,几个月连续发生老人跳楼自杀的事件。在外界看来,那个有很多高知识高收入家庭的小区里,老人优越的晚年生活十分令人羡慕,但他们却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这些老人当时在想什么?他们的子女在得知悲剧后又在想些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些问题的答案,但遗憾却无法挽回。
  老人就像是一棵树的根基,年轻人和孩子就是树的枝条和叶片,鲜嫩动人,但养分却来源于根。当我们面对着这群曾经带给我们生活保障、给予了我们鲜活生命和多彩生活的老人时,却很难有人像爱孩子一样爱老人。当本末倒置的时候,就是根基被动摇的时候,当我们自己的身体逐渐老去,思维渐渐缓慢时,我们还有时间恐惧与后悔吗?
  关爱这些看上去有着任性的个性、挑剔的味觉、古怪的脾气、褶皱的脸庞甚至有难闻气味的老人,似乎是一件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而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同他们一样。《我们正在老去》就是通过这种写实的镜头向世人展示着这一切,提醒着我们,关爱身边的老人。
  摄影与摄像全方位地关注
  在拍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时,从小就对摄影充满兴趣的李曼华导演,认定摄影与摄像的不可分割与不同力量,她决定在这次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同样也进行摄影的创作,“这样在展览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更丰富的部分。”于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李曼华导演鼓励自己的团队成员,同时也拍摄这些老人。最终团队拍摄了1万多张图片。展览的主题是《我们正在老去》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流转的时光”,选取老人各种状态的照片。第二部分:“老去的容颜”,选取老人脸部特写的照片。第三部分:“远去的背影”,选取老人的背影照片。
  直面这些镜头的老人,美丽的、不美的、衰老的、伤感的……李曼华导演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够贯穿到这些作品中,而这些作品要让观者震撼心灵。“为了让图片展现更切实的感觉,我们甚至将照片都打印成油画效果。最终,展览是在宋庄的一个旧工厂里举行,斑驳的墙壁和我们的图片完美结合。”   《蓝莲花》与正能量
  我们国家的养老主要是三种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花大价钱采取后两种方式。而中国的老人们,更希望的是在家中,享受人生最后的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理想。
  李曼华导演讲述了拍摄《我们正在老去》时的一个小插曲。本来进展很顺利的拍摄,被老人的子女发现后,在一系列充满了“善意”的组织下,摄制组被老人们的子女当成了别有用心的“骗子”,而年老胆怯的老人不得不听任儿女的安排,终止了拍摄。
  就在大家已经把这件事情渐渐忘却时,一个电话让李曼华当着很多人的面失声痛哭。被拍摄的老人对李曼华导演说:“你们回来吧,我宁可你们是一群骗子,即使被骗,也比没有人理我强……更可况,哪有给我买水果的骗子呢?”这个充满无奈与辛酸的电话让李曼华更加确定了要拍养老题材影片的决心。
  在这之前,各种反对和悲观的论调充斥在李曼华导演的周围,但是无论多少人的劝阻,强硬的制止都在这位老人的电话后,统统失去了抵抗能力。老人,需要关爱的老人,比所有的所有都有让人坚持下去的勇气。
  2012年筹备的《蓝莲花》剧本已经成熟,由于种种原因,拍摄项目被拖延了,但是李曼华导演却坚定地要完成这部影片,因为,她要通过这部影片向老年人们传递一种无限的正能量——以积极的信念拓展自己的人生。都认为老年人失去了在社会上种种待遇和权力,但是实际上,老年人是这个社会的根,为他们拓宽晚年生活的范围和思路,让他们活得更加有活力,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有力量的影像和第二春
  采访中,听到了李曼华导演提出的一个很有正能量的“第二春”观点。现在刚刚退休老人们,有点经济实力,身体还算硬朗,一方面子女也已经成人了,不用太花费心思,恰恰是人生的另一个春天的开始。所谓的“第二春”就是指人到了这个年纪,没有工作的压力,家庭的束缚,是最有条件和时间开创一个新生活的机会。
  很多人在临终时或许会对生活有遗憾,总是感慨有太多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所以这个最美好的年龄,自己完全可以放开束缚,开创人生另一种可能。就如同李曼华导演一样,我们不希望看到老年人在面对人生末班时的悲伤与失望——这是个需要他人关爱和自我调整的阶段。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老年人摆脱固有的悲观情绪,让正能量的因子充满周围的空间。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静静地听着李曼华导演诉说她如何背着先生将“全家用于生活的几万块钱”全部用来打印《我们正在老去》摄影展的作品。这个全神贯注地讲述自己作品的女子是这样美好,尽管《蓝莲花》仍然在筹拍过程中,但李曼华导演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是的,顺其自然,所有的都会出现,就像面对“年老”,一切的恐惧都是虚妄,时间到了,一切都会有美好的结果。
  TIPS:
  李曼华
  导演简介:
  中国内地纪录片、电影导演。
  2002年至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期间拍摄了数十部人物纪录片。
  2007年成立了电影工作室,以编剧、导演、制片人身份制作了第一部剧情长片《闭上双眼》,入围了第五届美国圣地亚哥女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单元,第三届印度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
  2008年至2011年创作了两部电影剧本《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
  2011年拍摄了国内首部养老题材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在全国多家高校、社区放映,反响热烈。
  2012年开始筹拍国内首部养老题材的院线电影《蓝莲花》。
  影片简介:
  远在通州的一家敬老院,有记不清是谁把自己送到这里的王奶奶;每天祈求佛祖保佑往生的李奶奶;盼着自己早点死的木奶奶;每天靠鼻饲维持生命的张奶奶。汽南社区的王会长,还有82岁的李奶奶,这些老人们都在《我们正在老去》中扮演着自己,演绎着别人……
  《我们正在老去》
  导演:李曼华
  类型:纪录片
  时长:60分钟
  出品: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2011 年
其他文献
编者按:偶然看到吴冠中的《春笋》,充满生机,灵动的笋拔地而起,那是绘画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充入眼帘无尽蕴藏的生命力。字面上,内涵新意与无限的未来的“孕”,本身就带有动态之意。用影像来描述“孕”是件奇妙的事情,这更接近一种形而上的感知。在呈现上,每个人的个体感受是那么不同,但其中又有人类共通的所在。在这点上,无关性别。  有人说,2012年是一个时期的结束,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结束”也必定意味着
期刊
摄影师卢彦鹏与其夫人凌饶华用三年时间共同创作了摄影《石头的记忆》系列。最早是凌饶华2006年完成的纸质素描,这套在某种若有若无的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旧作,三年后,被卢彦鹏用路过江西三清山时拍摄的风景合而为一。  在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艺术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卢彦鹏与凌饶华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石头的记忆》中竟然包含着一个生命的存在:“画面是有一个婴儿,在石头里,婴儿连接着另一个小石头。”(见《拖着石头
期刊
很高兴能够获得2011年度 “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二等奖,得到国内专业的认同,我感到自豪,而支持我的人,鼓励我的后期拍档也一起分享这份光荣。  我的起步  我原是个IT人, 从事写网页及多媒体工作。打从中学开始,都因为父亲在电视台工作,培养出兴趣,有现成的器材可用,帮忙及以后开始拍摄婚礼赚外快。十几年来,累积了很多临场拍摄经验。达到专业水平的同时,成为婚纱机构的台柱,旺季几乎天天开工,就连快毕业的
期刊
很多人觉得题材和内容是以老年人为主的电影,受众也是老年人,其实这种观点略微偏颇。很多电影让我们看后,不仅可以消解对老年生活的恐惧,更可以体味这个人生金黄时期的成熟之美。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导演:许鞍华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卢燕  地区:中国  上映:2007年  影片简介:  年过60的“姨妈”在现代生活中寻找生活最终找到落脚点的故事。影片通过12岁的男孩子宽宽的眼睛,看
期刊
抬头发现最美妙的光影,灵感之门瞬间被打开。他透过光,透过镜头,透过格调,记录着属于这个城市,属于我们的幸福。“  这是一段来自郑州捌柒影像机构理念宣传片《记录一爱》中的宣传语,也代表了这家专业从事婚恋影像制作机构的艺术总监汪维伟的理念。捌柒影像机构致力于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好更高端的婚礼影像服务,目前的服务客户也早已经跨出了河南,经常跨省拍摄也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财富  大学时期
期刊
我们知道,在2D影视作品正式开机之前,剧组工作人员会对这部影视剧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个工作包括剧本的修改和完善、剧组人员的确定、时间和预算的确定,场景选择、器材选择、分镜的确定等。前期工作如此重要,直接影响到整个拍摄过程的顺利与否,实际一点就是影响预算和影片质量。有经验的影视工作者对此应该是深有体会的。有了这个前提,于是我们现在在制作3D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个疑问,面对3D影视制作,我们应该提
期刊
那个叫索尔金的“小伙子”  19岁那年,一个叫阿伦·索尔金的小伙子刚刚从锡拉丘兹大学毕业,主修的是舞台剧,获得了艺术学位。即使在开放、发达、充满机遇的纽约,艺术专业毕业生一样意味着贫困和出路迷茫。  那时的索尔金寄居在女朋友付钱租来的一个小公寓里,每天就靠打打零工度日,曾经在百老汇门口卖门票,不对,确切地说是连卖门票都不够格,而是在门口发放门票的代金券,后来在一家叫博得威的影院的礼品商店里,卖电影
期刊
我们拍摄MV一般是利用自然场景,在室外拍摄,使用太阳光作照明。阴天或多云的情况下,光线呈漫散射状,得到的是柔和的散射光,没有方向性,光比很小。晴天或少云的情况下,太阳光就是一个点光源,有明显的方向性,光比很大。如何利用光源的方向为画面造型服务,拍摄出让人难忘的MV作品,这是本篇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问题。  光位  太阳光位在三维空间中与摄像机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被摄对象与太阳形成的水平角度,另一个是太
期刊
电影和新闻,原本是对比性比较强的两种视觉传达方式,电视新闻的粗糙、高效、纪实和短平快的特点与电影的摄制流程正好相反,如果电视新闻是快餐,电影则是名副其实的以精雕细琢见长的大餐。两种传播形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根本不需要厚此薄彼,只是,把两种摄制模式结合起来,就需要很强的导演功力了。  《新闻直播间》这部影片恰恰把新闻的拍摄方式,灵活运用到电影的拍摄当中,画面足够精致细腻,布光不露痕迹,而光比和影
期刊
自从第一款带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尼康D90诞生后,各大厂商各显神通,十八班武艺不禁让人眼花缭乱。尼康专业旗舰机尼康D4上市半年多,关于摄影的各种文章比比皆是,而对于视频方面的描述却颇为少见。  正在我摸索使用尼康D4时,有朋友要去北京著名的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买设备,我便拎了尼康D4进行跟拍。自己动手,仅凭手中一台尼康D4机身和一个尼康16mm-35mm镜头,体验尼康D4的视频“大将”风范。  爱上自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