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里雪山的怀抱里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小山村,加起来不过二十几户人家。那是一个只有步行或骑骡子才能前往的地方,上下需要10多个小时。然而,却有无数中外行者蜂拥而至。有条件的,花钱骑骡子。无条件的,徒步而上。在那条根本不像是路的路上,随处可见游客扶着树干大口喘气。在高原,每向上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因此,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鼓励。人世间的温情洒满了这条崎岖陡峭的小路。
  去年9月的一天,我也骑着骡子踏上了这条神奇的山路,我也恐怖地看着身边的万丈深渊发呆,藏民兄弟悦耳的山歌不时地在我的耳边回响,别的行者经历的我也亲身经历着、切身体验着,仿佛故地重游。途中,我也憩息在那间大多数行者曾经歇息过的简陋的小卖店,也用一张青稞饼和一碗方便面充饥,用短暂的小憩消除骡背上的疲劳。途中,经常可见架线工人在艰苦地劳动。看样子,这座小山村离通电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在惊险、刺激、紧张和好奇中远望,美丽的梅里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不断勾起游人的联想和遐思。前往雨崩村的路并不轻松,即便有骡子驮着,也没有丝毫的舒适感。一路颠簸,只有满身的疲惫和腰腿的酸痛。
  雨崩村坐落在梅里雪山的怀抱里,从入住的窗口向外望去,雪山的主峰就在眼前。在午后迷人的阳光下,小溪在草地中间潺潺流过。青翠的草地上,牲口在悠闲地吃草。放眼远看,是坐落在山坡上的村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和梅里雪山的顶峰。这一切与村里袅袅升起的炊烟一道,构成了一幅中世纪般的迷人画面。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那竞相开放的花朵,没有人叫得出它们的学名,也没有人分得清它们的品种。在梅里雪山的怀抱中,它们世世代代都这样原始地、自然地生长着。没有人破坏,也就无所谓保护。大自然的一切以其最原始的生态,纯天然地存在着、生长着。那一刻,眼前有些恍惚,仿佛沿时光隧道穿越到遥远的往昔。仿佛一些既熟悉又陌生、丢失得十分久远的场景,如海市蜃楼般再现。大自然迷人的色调为这迷人的雪山、迷人的草地、迷人的溪水和迷人的村落,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色调,绘制了一幅迷人的图景。太阳躲在山后,蒙上黄昏色调的雪峰倒映在山脚下的水面上,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天色暗将下来,凉风吹拂,身上的汗珠顷刻间冷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趴在骡子身上返回。没有任何光亮,稍有不慎跌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一段艰难的跋涉后,那间叫“守望香巴拉”的农家小院露出了昏暗的、希望的亮光。入住这里的年轻人已经用完了晚餐,正围坐在院落的篝火旁欣赏山村美丽的夜色。一阵短暂又漫长的等待后,一顿简单的晚餐填饱了饥肠辘辘的肚子。恢复了一点体力后,便踩着小路返回居住的房间。不经意间举目仰望,宏大的天幕布满了数不清的星星。那是我迄今为止从未看到过的美丽的天幕,那是我迄今为止从未看到过的如此清晰的星星。高原的夜幕上,神奇的繁星眨着眼睛向我们发出温情的问候。
  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一夜过去,梅里雪山戴着朦胧的面纱迎接了我们。山峰披上了金色。晨辉的映衬下,云雾笼罩的雪峰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面容。站在清晨的寒风中,不停地按着快门,享受着巨大的眼福和丰收的喜悦。这一天,有体力的同事前往海拔更高、路途更艰难的冰湖,余下的则在村中探寻藏家小院的民俗民风。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躺卧在雪山怀抱中的雨崩村,一片静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高高的山峰,郁郁葱葱的丛林,举目皆是的玛尼堆,一切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原始,那么质朴。梅里雪山的怀抱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不用时有,要用时无。看样子,已经与外界隔绝了。
  几盘简单的青菜,一杯可口的青稞酒,午饭过后回房间休息。睡了一会儿后便睁开眼睛,望着窗外的梅里雪山出神。隔壁传来同事悦耳的鼾声,在这寂静恬静洁净的村落里,这来自都市的鼾声显得格外清晰。午后的阳光,不断地在白色的云层里穿越,不时给眼前的雨崩村投下不同的光和影,那情那景令人顿觉飘忽。在这座高原上的藏族村落里,在梅里雪山的怀抱中,世俗的喧扰仿佛离我很远很远。山外的人们,山下的人们,还在名利场的漩涡中搏杀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身处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望星空时的空灵和彻悟。白云飘飘,时而停留在雪山之巅,时而撩开神秘的面纱,让雪山露出迷人的面庞。大自然的光和影打造了一切,而就在这光与影的莫测变幻中,心灵也随着雪山顶上的白云开始飘荡。也许这里才应该是灵魂的归宿。
  两天,整整两天,在神秘的雨崩村,在梅里雪山的怀抱中,从日出到日落,从深夜到黎明,心灵在一点点洗礼净化。当雨崩村的第二个黎明到来,最为期盼的梅里雪山顶峰在日出前的蓝色中显露出它的全貌。直觉告诉我,奇迹将要发生,日照金山的景观将会出现。于是,便紧握相机,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东方露出了亮色,雪山的颜色也由白到黄,最后将燃烧着的金色雪峰毫不掩饰地袒露在我的眼前,就像一个即将入浴的美女瞬间褪掉了最后一片遮挡。
  骑上骡子,回过头来向雪山怀抱中的小山村告别!雨崩村,今生不知能否再来……
其他文献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2013杭州巡展持续到4月9日在浙江美术馆谢幕。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集政治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在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之余,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组成“寒之友社”,活跃于当时的中国画界。  此次杭州巡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示何香凝跨越五十余年创作的36件精品;第二部分展出、播映何香凝的历史文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香凝与沪杭一带的文人、画家交往甚密。1934年
期刊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  有这样一条线,长几百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在这条诗歌路上,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中的灵性山峰,一条条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古驿道,来自唐代的诗人们在此纵情自然,往来唱和。  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期刊
“我的朋友胡适”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胡适,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式人物,“文学革命”的先锋,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真个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我的朋友胡适”风靡一时,引来众多粉丝。胡适的朋友中也有湖州的朋友,这些湖州朋友有任鸿隽、许朋非、张善扬、陈其采、戴季陶、钱玄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朱家骅、陆志韦、胡世泽、雷震,而胡适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同为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同学任鸿隽。  任鸿
期刊
前不久,央视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向广大观众展现和解读京剧艺术。我作为一个从1948年开始学演京剧、至今已有65年的京剧人,当然倍加关注,殷切期待。认真地看了首播之后,心情是欣喜的。喜的是,央视以京剧为表现对象,精心拍摄出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这种做法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将这宗国粹艺术向世界推介,其意义重大。中国在经济上已然腾飞,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也亟待彰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我以为,京剧
期刊
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知名艺术批评家。他有关刘国辉的评论,是从其《中国当代艺术》(New China, New Art)一书中节译出来,从中可以反窥当代中国美术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所有关于刘国辉艺术作品的因素—无论是其日常生活的素材,精准而细致的观察,还是有力而不刻意的渲染—无一不展示了艺术家自身为人所敬仰的贵族式的谦逊。然而,以其毫不张扬的方式,刘国辉的作品毅然拒绝了目前
期刊
徐福从慈溪达蓬山东渡,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对外文化传播。  达蓬山下窖湖湖畔修建有世界自然人文主题乐园,金字塔的壮伟、吴哥窟的惊艳、凯旋门的庄严、爱琴海的风情、亚马逊的神秘……它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游乐巧妙融合一起,在时空上横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中展示了不同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人类之谜。  达蓬山如今也是知名的山地自行车比赛基地。  慈溪三北大地上的鸣鹤,是该市最具典型江南风貌的古镇。
期刊
香江,她一次次人文对话和智慧碰撞,在心中埋下了人文的种子。在纷繁芜杂的香港,她却安静地守望与承续。  2011年,移身江南,于千年人文的西子湖畔,她又开始了另一段湖山氤氲的旅行。  《文化风情》当初就定位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名家访谈节目。当一档节目的品质与一个人的气质水乳交融,于是就有了独特的品格与魅力。王明青和《文化风情》携手并进,自称是人文路上的苦行僧,行囊空空,内心却丰盈充沛。  在我眼里,《文
期刊
顷读曹寿槐先生近作,有一股菊花般的气息扑面而来,似篱边秋色经重霜后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初读绚丽多姿,再读便宛然进入烂漫之境。  曹寿槐已年届耄耋之年,是一位性格开朗、直爽,热爱生活的老书法家。一生痴迷书法,所临碑帖不下百种,可谓正、草、隶、行皆精,篆书虽少写,也别有韵致。其实他用功最勤的当是行书,自我风格最为明显。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和进取心,是当今一般中青年书法家难以企及的。记得1998年他第五次
期刊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  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  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  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
期刊
东汉时期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创造。流传发展到明清时期,浙江的开化纸系展现过辉煌,成为造纸术的典型代表,被当作国家荣誉,或可称“国楮”。  清内府的极品用纸  清代图书典籍宏博,从顺治朝至宣统朝,清内廷和各省刊行了诸多内府本、赞撰本,其中大凡重要著作均采用开化纸系的写本和刻印本,因而,开化纸系成为文化和历史承传的一种物质性载体,功莫大焉。  乾隆朝编纂的《四库全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