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穷理,妙在“问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wy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但是否问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机智,还要拥有高超的提问艺术。笔者收集了几个公开课阅读教学的提问片断,在此进行赏析,以期挖掘出提问艺术的精华。
  片断一:用目标来设问,找准切入口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爬天都峰》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教师进行了设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心情怎样?
  生1:很害怕!
  师: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2:文中有“发颤”这个词。
  师:作者为什么“发颤”呢?
  生3:因为天都峰“高”“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
  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到,教师的所有提问都紧緊抓住了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个教学目标,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使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效率更高。可见,课堂阅读教学要从目标出发,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没有目的性,有时候想问就问,导致了学生随口敷衍,满口答应,不假思索。这样过频过滥地提问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极为不利。
  片断二:从重难点入手,指向要明确
  这是两位教师讲授《我的“长生果”》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使学生从作者酷爱读书这个情节中受到启发,教师甲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如何喜欢读书的?得到了什么?”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中一片沉寂。而教师乙设计的提问却收效甚好。
  师: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
  生1:如饥似渴、醉心。
  师:作者收获了什么?
  生2:学会了写作。
  师:从哪里看出?
  生3:作文《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
  生4: 读书获得了灵感。
  师:作者写出美文,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5: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鲜味”。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两个不同的教师提问环节可以看到,教师乙能够从重难点入手,抓住课文的切入口,提问精炼干脆,指向明确,既让学生融入课文并体会了文本的寓意,又使学生从重难点中把握了语文的精髓,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而教师甲的提问则没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无从回答。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容易犯主次不分的毛病,致使学生无法准确思考。由此可知,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要指向明确,直奔主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片断三:激发兴趣为主导,把握好时机
  在《生命,生命》的阅读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播放朗读录音:“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紧接着,录音机里传来了“怦怦”的心跳声,教师让学生静静地听了几分钟,然后问:“杏林子遭遇那么多坎坷,但依然像瓜苗那样坚强。仔细倾听心跳,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齐说:“感受到活着真好。”
  【赏析及反思】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时机把握上做得非常到位,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受到了内心的情感,并且在充分的时间内表达了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特定的情感体验场,有效唤醒了深藏在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同时又让学生欣赏到了具有广度的语文,完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彻底融合,达到了和谐共鸣,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释放出了学生投入文本的情感享受。
  阅读教学中最忌提问过频过繁,有的时候没等学生领悟其中精髓,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阻拦了生本和文本的有效融合。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不到苦思冥想之时,不去启示他。课堂提问环节就是要给学生时间,等待他们的回应。如果教师设问后只停留几秒就结束,会让学生因为精神过度紧张,准备不足而敷衍塞责,甚至放弃回答,达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把握好提问时机,适当控制提问难度及等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缓冲的余地。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门非常机巧的艺术,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还要考虑到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从提问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出发,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提问艺术研究。在提问中把握和演绎精彩课堂,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产生主动学习欲望,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此会乐此不疲。但是从调查研究情况看,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综合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等许多问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
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耶鲁大学为首的不少外国校长指出,中国学生的缺点就是“太听话”了。对此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认为,中国的学习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文化差异,来自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都是以群体为核心,在人伦态度上崇尚谦虚、谨慎、含蓄、内敛。学生自然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待
充满积极、愉快的教学情绪,会使智力发展获得最佳效果。因此,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精妙的课堂开场白至关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导入新课可谓别具一格。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为了追求结果的完美,内容的全面,大大忽略了对教材个性的解读,对学生阅读个性的研究。因此,在一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成了宣读教材,宣讲教参的机器人,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要走出这一困境,涉及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学会选择,学会变化”应是语文教师必须运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 学会“选择”,课堂阅读教学才有植根之处  阅读教学等于一个庞大的集装箱,集字、词、句、段、
浙江常山县教研室特级教师 章师亚(评析)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依托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试一试,这句你会吗?  (课件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 流水人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能干!再来试试这一句。  (课件出示:一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师:最后一句可难了,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春雨断 人不渡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好书、交流体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能具体、生动地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3.通过对好书的标准及其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热爱书籍、喜爱读书的愿望。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读过的好书,努力用自己的语
《走近“虫”字家族》是我根据萧启宏先生《虫的演绎》改编的儿歌,作为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的材料,我指导学生开展了有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该活动参加了全国第六届字理识字研讨会,获评优课一等奖。  儿歌的全文如下:  空中蜻蜓水边蛙,  土里蚯蚓河里虾。  蝼蛄毁堤蝗虫害,  螳螂捕蝉蝴蝶花。  这首儿歌中出现了15个带有虫字旁的字,我将其集中整理呈现,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同形同宗”的规律,同时通过对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充分认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俗话说,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1:天游峰在哪里?  生2:天游峰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预先设定的教学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我们只有科学地加以把握,巧妙地“驾驭生成”,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文言文传承着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小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通过我们的课堂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  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这一任务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