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等11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耶鲁大学为首的不少外国校长指出,中国学生的缺点就是“太听话”了。对此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认为,中国的学习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文化差异,来自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都是以群体为核心,在人伦态度上崇尚谦虚、谨慎、含蓄、内敛。学生自然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待知识和求知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在中国,教师是权威和专家,因此,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什么阶段学什么,必须掌握什么,这些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甚至领导手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抄板书、记笔记和背下书本知识的学习习惯。而西方,教师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道去探索、研讨、发现、创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对学习负责。学生不但要回答问题,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的教育连学习方法也整齐划一。一个加拿大老师在中国小学听课,学习画猫: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个小圆,上面两个三角形。结果画出一堆一模一样的猫来。他认为这样的教法不可思议。
  美国家长和教师对学生鼓励有加,中国家长对孩子训斥羞辱有余、鼓励不足。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问参加培训的家长有无对孩子说过“你怎么这么笨”,全都举手。当问有无对孩子说过“你真棒,我爱你”,几乎无人举手。
  中西方两种教育在人才标准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孩子要“乖”、“听话”。西方要的是个性,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中国高分才是人才,小学生相差0.5分就会被刷下重点。中国学生学习是为父母、为老师、为祖国,提到学习目的只说“为振兴祖国而学”,不敢说“为自己而学”,其实为自己而学才是为发展自我而学。
  (《羊城晚报)2006年8月11日)
  
  加国华裔学生成绩好能力差应受关注
  中新网8月18日迅:据加拿大星网报道,多伦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加国的华裔学生尽管学业成绩令其他族裔无可企及,但在社会实践、自我解决问题、领导能力等方面却落后于其他族裔学生。高智商与优秀的学习成绩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社会技能和情商也同样举足轻重。
  在多伦多教育局参与研究项目的丘绮雯于1997年对多伦多公立学校270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拥有优异成绩的华裔青年占41%,而他们进入大学的比率达到80%;相较其他族裔的学生分别是26%及60%来看较高。但在以下方面却无法与其他族裔学生相比。课堂发言积极性方面:华裔学生只有24%能做到,其他族裔学生39%;社会实践能力达标者:华裔学生中有55%,其他族裔学生高达74%;口语表达方面:华裔学生仅32%合格,其他族裔57%;写作能力较好者:华裔学生为31%,其他族裔51%;研究能力:华裔学生31%,其他族裔51%;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华裔学生46%,其他族裔58%;领导能力强者;华裔学生32%,其他族裔54%。
  丘绮雯的调查结果跟皇后大学当年曾进行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华裔因为害羞而未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他们每周少于两晚与朋友相聚;对于自信心、开心及乐观的程度,也比其他族裔低。
  
  应试教育制约中国学生创新能力
  新华网7月14日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制约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高考仍然是必要的、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尤其是弱势群体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手段。高考改革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程,但也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他指出,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允许考生有微小的失误和差错,而创新精神恰恰是鼓励年轻人去尝试。现行高考制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难以发掘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表示,高考是从高分到低分决定学生的录取,这非常不利于高校选拔和挖掘富有潜力的创新人才。他举例说,高考分数为601分600分的学生都很优秀。但事实上,可能600分的学生平时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新精神。往往一分之差,这个学生有可能就被拒于大学门外,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面对中国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而大学又肩负培养基地重任这一严峻现状,中国大学的校长们纷纷表示,寄希望于高考制度改革。“事实上,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采取将高考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的做法,这样可以降低高考的风险和权重。”朱清时指出。
  
  国外大学校长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生?
  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几位外国著名大学校长,聊了聊他们眼里的中国留学生。
  校长眼里的中国留学生:勤奋,但比较缺乏挑战精神据安德斯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复习是一项在梳理、归类、整理过程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字词复习,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采用没完没了的听写、大量的练习等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复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怎样让低年级的字词复习也能绽放异彩,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2-6单元的字词复习(一)为例谈谈。  一、梳理字词:创造性地整合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自己去发现问题”。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笔者将结合本地高效语文课堂建设中的经验和策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通过实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发生短路时,教师要在不断地疏导中让学生茅塞顿开,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思维的方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案例,根据造成学生思维短路的不同情况,将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解决学生思维短路的一些即时引导方法。  一、溯源谈话法—— 循循善诱,追本溯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运用等不足之处。为了让课后习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还应做到这么几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立体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单调,自然离“逼真”的要求相去甚远。既然显性的画面都谈不上“逼真”,却还要他们硬着头皮去体悟诗歌所蕴含的隐性情
追求有效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应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情——彰显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解说文意时,教师必须十分动情和富于激情,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只
王泉根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本是写给有童心的人看的。”成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因为“希望回归童心,从童心世界找回纯洁的精神与定力资源”。为什么成人能够从童心世界找回清纯的精神与定力资源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童心映照的是一个纯洁的世界。“童心”,古语称为“赤子之心”,那是未经世俗污染过的心灵,所以它所映照的是一个清纯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如果要进入清纯的心灵境界,读一读儿童文学是必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弊端。  一、用心一句,胜过千言万语  案例  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读起书来。老师说:“你读得真棒!” “你真了不起!”“为他鼓掌!”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如果有学生读得不是很好,老师便会说:“还有哪个同学读得比他更
一、研究背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产生主动学习欲望,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此会乐此不疲。但是从调查研究情况看,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综合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等许多问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