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选择” 学会“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ckin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为了追求结果的完美,内容的全面,大大忽略了对教材个性的解读,对学生阅读个性的研究。因此,在一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成了宣读教材,宣讲教参的机器人,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要走出这一困境,涉及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学会选择,学会变化”应是语文教师必须运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 学会“选择”,课堂阅读教学才有植根之处
  阅读教学等于一个庞大的集装箱,集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体系,听、说、读、写的能力层面于一体,把这些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就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期,所学课文的不同特点,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恰当地进行选择。
  1.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一篇课文,上好一堂阅读课,首要条件就是设置切合课文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目标,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形式再好,也不能成为一节好的阅读教学课。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文字和内涵都比较深的一篇课文,不少教师都为教学这一类的课文感到头疼。其主要原因就是要理解的词句遍及全文,如果按阅读教学常规设置教学要求,学好这一篇课文至少需要五个教时,可还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本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最终选择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即“远看一株柳的惊讶→近看一株柳树的惊奇→猜测想象后的惊异→与普通柳树对比后的惊撼”,把教学目标紧锁在“实实在在读好具体写一株柳”的部分,至于作者比较深奥的议论和抒情,教师则运用不同的方式适当化解和留白,结果只用了三个教时就收到了完美的效果。教学这么大容量的课文,如果对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加以选择,随便定一笔糊涂账就“开工”,可能是既累了教师,更累了学生。
  2.选择符合学生情趣的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往往不是缺少“理念”,更多的是缺乏“方式”,缺少符合学生学习情趣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觉得阅读课学习索然无味,总是提不起兴趣,只能充当被动接受的容器。
  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故事内容明白,语言通俗易懂。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方式采取了大胆的创新:第一教时,让学生自读、质疑,通过交流,读通、读懂课文。第二教时,要求学生以“40年后再相会”为题,可选择以美穗子或聂将军为主角,通过写片段回忆,相机把课文中有关内容融合进去。第三课时,交流习作,评点体验。运用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很有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学会“变化”,课堂阅读教学才有灵秀之气
  长期以来,呆板不变的教学模式一直成为阅读课堂的主导,不少教师只注意从教学参考资料中搜取对阅读课文的解读与分析,从网上所出现的许多常规性的教案中“淘金”,“拿来主义”成了他们形成自己教学方案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激活阅读课堂教学的“灵气”和“秀气”,就必须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学会“变化”,不断创新。
  1.变化顺序,重新组合课文中的语文因素。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一篇文章,它必须服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课文必须服从教者设计教学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的目的下,适当变化课文中语言表述顺序,重新组合文中的语言要素,能产生有效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夜晚的实验》中,3、4自然段重点写了科学家斯帕拉捷对“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自由飞行”的实验过程。但课文这两小节采用了变序,读懂这一实验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很容易产生混乱。
  为了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要有助于中等以下学生的理解,笔者变化了课文中3、4两小节叙述实验过程的顺序。先出示了这样一段话,让学生排序:
  ()夜晚,她放出笼子里的蝙蝠。
  ()他把蝙蝠蒙上眼睛装进笼子里。
  ()斯帕拉捷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由地飞行。
  ()斯帕拉捷产生了新的疑问。
  ()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认为蝙蝠一定有特别锐利的眼睛。
  接着教者提问:3、4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3、4小节。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氛围,从而理解了作者变序的良苦用心。
  设想一下,如果教者还是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当然也能有一部分学生获益,但真正为了所有学生着想,适当变化一下课文的顺序,学习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
  2.变化角色,拓展课文中留白或省略的空间。
  作者在文中省略或留白的内容,往往是能够“做文章”的切入口。
  例如教学《夜晚的实验》,文中的4、5两小节,作者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由于写得比较简单,因而学生不能体验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复杂和艰辛。为了提升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4、5小节,再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变化文中的内容互读,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在多次实验都无法解开这个谜底的情况下,你作为实验者,内心是怎样想的?”学生在此问题下,不断去体验科学家内心的彷徨,痛苦之后的执著。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就在变化角色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了科学家不怕艰难的品质。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稍动一下脑筋,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也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学会“选择”,使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会“变化”,阅读教学才会产生本能的人文魅力。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发生短路时,教师要在不断地疏导中让学生茅塞顿开,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思维的方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案例,根据造成学生思维短路的不同情况,将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解决学生思维短路的一些即时引导方法。  一、溯源谈话法—— 循循善诱,追本溯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运用等不足之处。为了让课后习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还应做到这么几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立体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单调,自然离“逼真”的要求相去甚远。既然显性的画面都谈不上“逼真”,却还要他们硬着头皮去体悟诗歌所蕴含的隐性情
追求有效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应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情——彰显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解说文意时,教师必须十分动情和富于激情,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只
王泉根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本是写给有童心的人看的。”成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因为“希望回归童心,从童心世界找回纯洁的精神与定力资源”。为什么成人能够从童心世界找回清纯的精神与定力资源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童心映照的是一个纯洁的世界。“童心”,古语称为“赤子之心”,那是未经世俗污染过的心灵,所以它所映照的是一个清纯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如果要进入清纯的心灵境界,读一读儿童文学是必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弊端。  一、用心一句,胜过千言万语  案例  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读起书来。老师说:“你读得真棒!” “你真了不起!”“为他鼓掌!”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如果有学生读得不是很好,老师便会说:“还有哪个同学读得比他更
一、研究背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产生主动学习欲望,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此会乐此不疲。但是从调查研究情况看,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综合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等许多问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
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耶鲁大学为首的不少外国校长指出,中国学生的缺点就是“太听话”了。对此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认为,中国的学习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文化差异,来自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都是以群体为核心,在人伦态度上崇尚谦虚、谨慎、含蓄、内敛。学生自然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待
充满积极、愉快的教学情绪,会使智力发展获得最佳效果。因此,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精妙的课堂开场白至关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导入新课可谓别具一格。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