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产生主动学习欲望,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此会乐此不疲。但是从调查研究情况看,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综合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等许多问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消失。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应当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文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下面的课例片段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二、片段实录
  《三顾茅庐》一课描写的是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的故事。本文重点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同时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落在感悟刘备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上。
  (教学内容: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人也诚心诚意地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面对这种情况,刘备为了不重蹈前人覆辙,他该想些什么?做好哪些思想准备?(小组合作研讨,互相交流后代表发言)
  生:如果我是刘备,我就先去调查,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失败,然后吸取他们的教训。
  ……
  师:光调查那些曾经邀请过诸葛亮的人够吗?
  生:还要调查诸葛亮。
  师:调查他什么?
  生:调查他为什么不愿出山。
  师:假设刘备真的作了调查,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刘备会得出什么结论?
  生:别人的诚心还不够。
  师:要怎样做才算够诚心?
  生:要能打动诸葛亮。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刘备究竟是怎样诚心诚意的?在这段文字中,刘备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仔细读读这段文字,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式说一说:通过 我感受到 。
  生:通过“恭恭敬敬”这个词,我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师:“恭”字表示人内心的一种敬佩之情,也是“诚”的一种表现,所以下面是一个“心”,只是把“■”改成“■”,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这儿有两点。大家一起写一写这个字。
  (学生练写,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恭恭敬敬地站”的动作,好吗?
  (学生全体起立。)
  师:在我们看过的电影或电视中,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大臣在皇上面前是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的。
  ……
  师:刘皇叔,你可是一位大诸侯呀,诸葛亮只是——
  生:一介草民、一个书生……
  师:刘皇叔,你可是比诸葛亮大20岁的长辈呀,你怎么能这样站呢?从刘备的这个举动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刘备非常尊敬诸葛亮,没有一点皇叔的架子。
  师: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长时间?
  生:半晌工夫。
  师:大概多长时间?
  生:半天时间。
  师:文中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齐答)一个时辰。
  师:你知道是多长时间吗?
  生: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师:站了半天的刘备在想些什么呢?
  生:诸葛亮什么时候才醒来呀。
  师:刘备心里很急切。和他想法一样的同学可以坐下去。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诸葛亮是不是在故意试探我呀?
  生2:我待会儿怎样跟诸葛亮说呢?
  生3:不管怎么样,这次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师:春寒料峭,一阵冷风吹来,你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生:我裹紧衣服,继续等待。
  师:此时,你受过伤的腿又酸又疼起来……
  生:我还是要等!
  师:我们都被你的这种诚心诚意给感动了。把掌声送给他!(掌声)
  三、课堂评析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以一个看似和课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引出了对课文的研读,这一出乎意料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并把学生迅速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学生纷纷换位思考,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教师抓住机会追问,提供背景材料,积极利用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而且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反思
  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器材、师生关系、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等。通过大量的课例研究,我们认为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延展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加强对在职教师新课程综合能力的培训学习和考核,为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把握教学节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讲课要浅显易懂、妙趣横生,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小学生在竞赛情况下会比平时更加努力学习,希望争得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竞赛能让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获胜的机会,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2.充分化解知识难点。要从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挖掘语文知识中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深浅得当,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及时解决学习困难。积极鼓励学生勇闯学习难关,稳定学习情绪,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使学习成为他们现阶段的人生理想。
  4.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掌握好利用课程资源的最佳时机,让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要尽量使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听好每一节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才能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学生才会积极思维、用心探索,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毋庸多言,在各种语文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其中常遭老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老师对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老师的教学困惑,近两年,我们学校课题组经过交流与斟酌,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二、“活动式”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所谓“活动式”复习
语文教学中,复习是一项在梳理、归类、整理过程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字词复习,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采用没完没了的听写、大量的练习等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复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怎样让低年级的字词复习也能绽放异彩,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2-6单元的字词复习(一)为例谈谈。  一、梳理字词:创造性地整合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自己去发现问题”。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笔者将结合本地高效语文课堂建设中的经验和策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通过实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发生短路时,教师要在不断地疏导中让学生茅塞顿开,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思维的方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案例,根据造成学生思维短路的不同情况,将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解决学生思维短路的一些即时引导方法。  一、溯源谈话法—— 循循善诱,追本溯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运用等不足之处。为了让课后习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还应做到这么几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立体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单调,自然离“逼真”的要求相去甚远。既然显性的画面都谈不上“逼真”,却还要他们硬着头皮去体悟诗歌所蕴含的隐性情
追求有效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应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情——彰显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解说文意时,教师必须十分动情和富于激情,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只
王泉根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本是写给有童心的人看的。”成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因为“希望回归童心,从童心世界找回纯洁的精神与定力资源”。为什么成人能够从童心世界找回清纯的精神与定力资源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童心映照的是一个纯洁的世界。“童心”,古语称为“赤子之心”,那是未经世俗污染过的心灵,所以它所映照的是一个清纯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如果要进入清纯的心灵境界,读一读儿童文学是必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弊端。  一、用心一句,胜过千言万语  案例  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读起书来。老师说:“你读得真棒!” “你真了不起!”“为他鼓掌!”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如果有学生读得不是很好,老师便会说:“还有哪个同学读得比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