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大乌山上的旗帜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_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一行乘车从吉安市青原区出发,往东南方向行约90千米,路过公略亭,就到了青原区东固畲族自治乡。这里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透过车窗,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赫然可见。穿越乡镇街道,车子继续沿着蜿蜒而狭窄的山路向前行驶。
  陪同采访的青原区教育局局长龙小蓉告诉记者,东固与吉水、永丰、泰和以及兴国四县交界,面积达243平方千米。海拔1 200多米的大乌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障耸立其间。记者此行的目的地龙家塘民族小学就在大乌山山腰上,海拔880米。虽然离东固乡只有18千米,但2008年前不通公路,乡民下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空手徒步往返一趟最快也要6个小时。龙家塘村现有450多人,都是清一色的畲族乡民。这里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乡民没有上过学。
  为了改变畲乡文化落后的面貌,上世纪70年代,政府部门在龙家塘设立了一个教学点——龙家塘民族小学。可是由于环境艰苦,交通闭塞,派进去的教师待不到一年,便纷纷“溃退”,换教师就像走马灯一样。直到—个人的出现,才让这个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坚如磐石,平稳办学到了今天。
  还没见到采访对象,龙局长就先给记者讲起一则故事:1980年8月底,眼看着开学的日期近了,但龙家塘村民族小学迟迟不见新教师接班。每年开学前几天,是老村长最忧心的时候,因为这里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学期换一个,走了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下一个。开学这天,学生们都来了,但老师仍然没到。像往常一样,老村长又在村口张望,远远地看见一个年轻人挑着担子朝学校方向走来。老村长喜出望外地匆匆迎上去,走近一看,哪是什么新老师,原来是本村的“秀才”陈祖芳。这年7月,陈祖芳高中毕业,还是个刚满16岁的小伙子。乡里新建了一个东固乌龙电站,每个村有一个推荐去那上班的指标,他是全村唯一的高中毕业生,所以村里就推荐了他。这不,挑上被褥,哼着小调的他正赶去电站上班呢!
  见是陈祖芳,老村长失望不已,因为这不是他要等的人,但看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他失落的眼神马上又现出几分希望。
  “祖芳,现在学校开学了,学生也来了,可新老师还没个指望。能不能请你先代几天课,等新老师来了你再去上班?”老村长问。
  “我代课,行吗?”陈祖芳被问得有些懵了。
  “行!村里就数你最有文化。再说,就是先代几天嘛,新老师来了你就走。”
  陈祖芳还在犹豫着,却被老村长拽着到了学校。孩子们看见一个挑被子的人来了,都把他当新来的教师,抢着给他卸东西。拗不过老村长的“死磨烂缠”和孩子们的热情,陈祖芳放下担子,接过了教鞭。就这样,带着十几个孩子,在一栋破旧的教室里,他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课—代,不是几天,而是30多年!
  建得起好学校,却建不起自家房
  汽车继续在山岭间盘旋,虽然现在通了公路,但路况复杂,不是老司机断然不敢开车上山。时令已是深冬,但山上的树木依然葱郁,放眼望去,苍松翠竹,到处一片绿海。车子在连续几个180度大转弯后,爬上一个陡坡。“看到国旗了,到了!”坐在前排的记者说。
  开门下车,呼呼的山风夹着阵阵寒意扑面而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山岭上迎风招展,飘在苍翠的大山深处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学校,记者见到了陈祖芳。可能是知道有人来访,陈祖芳特意穿了一身洁净的西装,但敞开的衣领却掩不住里面手织的粗毛衣。
  采访的话题就从学校开始。陈祖芳告诉记者,龙家塘民族小学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只有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到了80年代,已是阴暗潮湿、墙壁开裂,屋顶四处见光。一到刮风下雨,风卷瓦片,雨浇教室。这时,他总是把学生暂时安排在附近村民家中,自己却冒雨登上屋顶捡漏维修,疏通水沟。为了安全起见,他还五次搬迁,自己掏钱租用民房上课。1989年,村委会决定把老校舍拆除改建。为了节省建校资金,陈祖芳利用休息时间,同年迈的父亲一起义务打土坯,捡石块,整地基。当时建这所学校,村里只出了2 000元,用于泥木匠的工钱,其余全是陈祖芳父子义务投工投劳的,为村里节约资金5 000余元。
  2006年,区教育局和村委会共同努力,投入资金24万元,另择新址,兴建了一幢30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龙家塘地无三分平,现在的校址是挖山平地开拓出来的。对这个新学校,陈祖芳视如珍宝,十分爱护,一有闲暇就在房前屋后挖沟整地,栽花种树。2008年6月,由于长时间下雨,造成学校后面山体滑坡,他一个人利用休息时间,挑泥铲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清除淤泥和石块。
  陈祖芳不仅为学校出力,还为改善学校办公条件贴钱。他的事迹被有关媒体报道后,一些爱心人士纷纷为他捐款。2007年4月,他将中国兰花网资助他的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款2 000元,全部用于学校购置油漆黑板和音响,以及接水管、建花坛。同年9月,他被评为吉安市边远地区教学点优秀教师,获得奖金500元,但他将这笔钱为学校添置了两张办公桌,为学生食堂砌灶、买锅。2008年,他自费为学生买了一台饮水机,解决学生饮水难的问题。为了方便网上学习,2010年,他又花3 400元购买了电脑。他说:“现在区里在抓‘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我不懂的地方就到网上去看,方便多了。”
  陈祖芳为学校付出了很多,做了许多事情。对此,他的妻子最有感受。自从结婚以来,陈祖芳一心扑在学校,把家务、农活全部交给妻子料理,自己则一直吃住在校,以校为家。眼看着别人家相继盖起了新楼,而陈祖芳的家还是他父亲手上1986年建的一栋土坯木楼房,抬头望去阁楼上很多木板都霉烂了。在一幢幢新房的包围中,这栋破旧的土砖房显得特别寒碜、刺眼。在他家,唯一带有现代气息也最值钱的摆设是一台14英寸旧彩电,那还是前几年他儿子的同学送的。看着这台陈旧的小彩电,记者鼻头酸酸的,如果把它拿到废品收购站去,最多也就能抵20元啊!村支书说:“陈老师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生活是全村最困难的。”
  对得起学生,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在采访时,记者问陈祖芳:“你从代课起就没有想过离开吗?”   他说:“当时在全乡,我们龙家塘文盲数量最多,很多人连个领条都不会写。我想改变这个状况。代了几天课后,和学生有了感情,新的老师又不愿进来,来了也吃不了这个苦,所以,就一直代下去了。山里的人很纯朴,对老师很敬重,谁家杀猪请客都要请我去坐一席,有时杀只鸭子也要叫我去吃饭。你说,能不让我感动吗?我能丢下这些学生吗?”
  在学校里,陈祖芳集校长、教师、炊事员、卫生员于一身。没有修通公路时,每次开学前,陈祖芳都要扛一根扁担,拿两个蛇皮袋,步行下山到中心小学,将学生的书本和作业本挑上山。每学期往返两趟,一趟就是十多个小时。冬天,他每天都要为学生烧水、热饭、生火取暖。对于患病的学生,他更是关怀备至,每年都要花几百元钱买一些常用药品,以备学生出现外伤、头晕、肚痛、咳嗽等症状。有一年,学生孙敏在家左腿骨折。陈祖芳亲自联系医生,同家长一起送她去当地较近、条件较好的兴国县一家医院,并先后三次到医院看望,出院后又给她补课。学生陈节兴患肺结核,在兴国县治疗。他利用双休日几次到医院看望,嘱咐陈节兴安心养病,并帮他补习功课。学生张路路患急性肺炎,家里比较贫穷,药费不够,陈祖芳得知情况后,连夜冒雨步行15千米送钱去医院。家长接过300元钱,感动得热泪盈眶。
  还有一次,留守儿童张开勇病得非常严重,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母亲一人照顾三位老人和三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陈祖芳亲自送他去兴国县的一家医院诊疗,一检查,发现患有急性阑尾炎,需立即住院治疗。陈祖芳坚持在医院照顾张开勇三天三夜,学生家长非常感动,连忙包个红包塞给陈老师,却被他婉言谢绝。陈节胜的父母在外打工,在家里只能靠爷爷奶奶照顾,有一次因患病两天没上学,陈祖芳不但送去药,还帮他补当天的功课。陈节胜深受感动,学习更加用功了,每次考试在全班名列前茅。
  陈祖芳冬天的生活已形成规律:早上7点钟起床,批改作业后吃早饭;8点钟到校,为学生烧开水,准备上课;8点30分~11点40分上课;12点钟,为学生准备午餐;下午2点~4点30分上课;晚上,上网学习、备课。每周三和周六,他还骑摩托下山到乡里,为学生的“爱心午餐”买菜。
  遇上雨雪天气,陈祖芳还要护送学生放学回家。在2008年1月罕见的冰冻灾害中,他不畏艰险,坚持每天用钢钎为学生凿雪开道,放学后,用稻草、棕叶扎好脚跟把学生一个个送至家门口。公路两边的毛竹、树枝全被雪压断在路上,陈祖芳利用双休日披荆斩棘,清除断枝竹尾,为学生打开一条条安全通道,让学生快乐上学,平安回家。
  龙家塘民族小学在校生最多的时候,从学前儿童到三年级有30多个。直至2011年下半年,才撤销了三年级。现在,陈祖芳带着18个一、二年级的学生(含几个学龄前儿童),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4岁。以前,学生中午自带饭菜,但有的嫌麻烦不愿带饭。去年,一些爱心人士捐款,让学生享受免费的“爱心午餐”。开始的时候,陈祖芳既要上课,又要煮饭做菜,忙得团团转。陈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当地人。村里一名妇女每天中午主动来学校为学生做饭,让陈祖芳安心教学。
  31年来,陈祖芳教过的学生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村里年轻一代全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他们都记着这位爱生如子的启蒙老师,每到节日不忘给他发短信、打电话。陈德生大学毕业后在外务工,经常打电话问候陈祖芳,2010年春节,还特意买了两罐奶粉看望他。自从买了电脑装上宽带后,考上赣南师范学院的孙诗福就经常与陈老师网上聊天,从陈老师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看着村里的孩子一个个有了文化,走出了大山,陈祖芳心里十分满足。但记者问到他自己孩子的事时,陈祖芳却沉默不语。记者从村支书那里了解到,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都是领养的。目前,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还在读中专。两个儿子一个28岁,一个26岁,在乡下算大龄青年了,却都没有成家;年前有人给大儿子做媒,女方一看陈家的破房子,摇摇头就走了。在交谈中,记者看得出,作为父亲,没能为孩子建新房娶媳妇,那是他心中最大的愧疚!
  放得下名利,却放不下心爱的事业
  陈祖芳离国家规定的民师转正时间(1980年7月19日以前)只相差40天!因为这40天,他成了永远的代课教师,也在心中烙下永远的遗憾。一个人代几天课,算不得什么;代几年的课,也算不得什么;但代一辈子的课至今还只是个“赤脚教师”,这就要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陈祖芳不是没有转行赚钱的机会,只是他都一一放弃。家乡竹木资源丰富,家人要他自办山货工厂,收入每月数千元,他不做;他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个小诊所,要他学医继承父业,收入比代课强多了,他不听;表弟在温州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和玩具厂,又在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发展了几家分公司,三番五次要他去打理一个分厂,有钱有权,他也不去。他安于清贫,每月领着几百元的代课费,快乐地做着“孩子王”。村民们都说他傻,说他有金菩萨不要,宁可端个泥饭碗,不值得。对于他人的评论,他都一笑了之,说:“让他们说去吧!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只知道,能提高龙家塘人的文化素质比什么都值!”
  村民们看到陈祖芳对工作如此认真负责,纷纷送子女入学,许多学龄前幼儿甚至连邻乡兴国枫边的几名五岁的幼儿也被送来读书。龙家塘民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没有一个流生和辍学者,学生成绩也一直名列全乡前茅。
  陈祖芳缺钱吗?当然缺!家里建房子要钱,孩子娶媳妇要钱。陈祖芳有钱吗?当然没有!多年来,陈祖芳代课费只有几十元、百来元。近两年,区财政下发了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加上中心小学给的代课费,合在一起才900元。何况,他还时常自掏腰包为学校和学生添置东西。但是,对于钱,他看得很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5月19日,区教体局、中心小学发出倡议,开展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陈祖芳虽然囊中羞涩,却慷慨解囊,一次性捐款1 200元。他是边远山区教学点的代课教师,捐款却如此之多!他说:“爱心不分等级,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一片心意!”就在此前不久,他还为本村修水泥路捐款1 200元。东固中学一名教师患绝症住院治疗,素不相识的陈祖芳也捐款600元。中心小学一名学生患重病,他又捐款200元。每次有倡议捐款活动,陈祖芳都积极响应。   陈祖芳对教学工作不但非常认真,而且勤于钻研,与时俱进。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一学期的工作计划。他的教案详细而工整。走进教室,除了干净整洁外,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墙上他用毛笔写的几句话:“我们的约定:我用嘴角微笑,我用耳朵倾听,我用双手帮忙,我用心灵理解。”教室的后面有一个图书角,陈祖芳别出心裁地将它命名为“书香斋”。这个名字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在他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三行大字:“用智慧启迪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陈祖芳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处处践行着他的座右铭。
  2008年,区教体局请他在全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会上作报告。从此,他的事迹不胫而走,各媒体争相报道。他相继被评为吉安市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优秀教师、江西省师德标兵、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吉安晚报》刊登的“感动吉安”30个人物中,陈祖芳的照片和简介摆在第一位。面对荣誉,他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
  如今,陈祖芳又多了一块心病,这就是担心将来没有人来接他的班。2010年上半年,他带了一个徒弟,是本村的一名初中毕业生,本想培养他将来接班,但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和清贫,只做了一个学期就外出打工去了。回首自己30多年的代课生涯,他作了一首小诗:“三十余年讲台中,如今白手卧江东。家徒四壁茶饭淡,堂有双亲泪眼红。不以殷勤求富贵,总将辛苦换贫穷。才疏难奏心头曲,坚守一生仍从容。”
  半天多的采访,记者和陈祖芳聊天,听他上课,看他招呼学生们吃午饭,和学生们打乒乓球,感觉他过得那么充实,那么快乐。
  几年前,区教体局局长龙小蓉到学校,了解到这里的难处,及时和区公路局沟通,促成了水泥公路修建一事。后来新建学校,区教体局又投资12万元。采访当天,龙局长谆谆叮嘱中心小学校长,要对陈老师多关心、照顾,并表示区教体局再拿出3万元用于龙家塘民族小学修建操场和粉刷围墙。有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陈祖芳更加坚定了深山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陈祖芳没有提出半点要求。龙局长说:“我经常收到一些不符合转正条件的民办教师的上访信件,他们没有一个像陈祖芳资历这么老、工作这么好。但陈祖芳从不向我提任何条件,像他这样的人,多么难得啊!”
  采访结束,已是夕阳西下,记者一行向陈老师惜别。陈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在校门口向记者频频挥手,声声再见。回首望去,校牌“龙家塘民族小学”在斜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也把陈老师的身影映衬得特别高大。记者急忙端起相机,按下快门,把陈老师和飘扬着的国旗一起摄入镜头。打开一看,呵,陈祖芳老师在大山的怀抱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豪!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jxjydxbd@126.com
其他文献
【课堂实录】  生:(班长手捧一束鲜花,双手献给老师)我代表五(3)班的同学祝孙老师教师节快乐!  师:(双手接过鲜花)谢谢!开学刚刚十天,你们还沉浸在五年级之中吧。十天来,你们已经成为六(3)班的学生了。我愿意和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好朋友。我手中的鲜花很漂亮,就像你们的张张笑脸,我手中的鲜花也很珍贵,它象征着你们美好的心灵,寄托着你们的信任。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接受了你们的礼物,
期刊
我们经常这样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把书读厚,也要把书读薄。其中,“读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概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处处无不显示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把它划分为两类来理解课标中所及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取核心内容,属于提取概述层面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以上描述属于归纳总结层面的概括,着眼点在文本的内容。)  ◆
期刊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齐):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笑)不敢说是吧,看我来写。  (师在黑板右侧认真板书:于永正)  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  生(齐):于老师。  师:有别的吗?  生:我想叫您于爷爷,因为您很慈祥又白发苍苍。  生:我把您当作我的亲人一样,也想称呼您于爷爷。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朋友,相信我们会互
期刊
特级教师仲广群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面对学生的未学先知,用反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猜测、探究、验证的过程中,感悟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新知开展激活思维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手举三角尺)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怎么知道
期刊
在南昌市西湖区寸土寸金的火车站旁,有一所面积不大却闻名遐迩的小学——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简易的门面式校门将这里一分为二。校门外是通往火车站的南昌市站前路,车水马龙;校门内是一片静谧的荷园景象,欣欣向荣。校门廊檐上的荷叶图,校门两侧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作品展示栏,以“田趣”“荷韵”“莲实”命名的低、中、高年级教学楼前的雕塑,隽永秀美的“清雅荷韵”百荷图,朵朵荷花栩栩如生……整个校园用“荷文化”一装
期刊
辩论是一门艺术,晏婴智斗楚王,诸葛亮舌战群儒无不显示出语言的威力和魅力。怎样教给学生应辩的本领,如何凭借辩论活动提高学生交际的素养呢?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口语交际课《向往秋天》给了我们答案。  【片段一】贴近生活设话题,情之所至辩“秋游”  师:其实,我早就想带你们去秋游了。可是,你们知道学校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组织秋游吗?  生:为什么?  师:因为有的学生家长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赞成组织大家去秋游
期刊
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一件难免的事,但如何灵活机智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看名师课堂教学如何因“错误”而生成精彩。品味名师教遇“错”时无所惧,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视角。  片段一 将“错”就错  (特级教师刘松“必胜的策略”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甲、乙两人玩棋子画面,棋子共有25个,两人轮流去拿。甲先取,乙后取,规定一次最多拿
期刊
高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中出现的“咸与维新”一词中的“与”字,有读者反映教学中有争议:有人认为应当读yǔ,是“准许、允许”的意思;有人则认为应当读yù,是“参加”的意思。究竟应该怎样区别它的读音,解释它的要义,本刊刊发作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编者  对此问题之所以会争论不休,是因为目前的词典尚且对“咸与维新”中“与”的注音与释义存在诸多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义不协,二是注解两可,三是引例
期刊
奉新县教育局大力开展幼儿教师培训,取得良好成效。该局多措并举,把幼教专家“请进来”,让幼儿教师“走出去”,接触先进幼教理念;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县教师培训体系中,开展幼儿园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提高园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此外,还通过示范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引领民办幼儿园快速成长。  近两年来,该县教育局通过“国培计划”——江西省幼儿园教师培训工程,共培训幼儿园教师147名,被评为“国培
期刊
——宜春学院举行“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意营销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启动仪式  本刊讯 (实习生 闵彪) “你是小艾吧!我在这等你好久了。”“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  这是2012年6月15日晚,在宜春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意营销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启动仪式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微电影”“新闻采写竞赛”颁奖典礼上播放的微电影《遇见Meet》中男女主角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