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过眼之“2008北京书展”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MSN上碰到一个还比较爱抽时间看书的朋友,跟我发了一通感慨,说他现在越来越不敢读新书了,原创小说没意思,正经社科书怕删节,翻译书既怕删节又怕译得不靠谱。他偶尔会让我这个业内人士帮忙推荐书,其实他的困惑也同样是我的,选一本书看之前,我也是设法四处查询书的“靠谱”状况。
  1月8日至11日,200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于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我希望能在书展上找到一些“靠谱”的新书看看,也推荐给朋友,所以9号上午,约好一位做学术书的编辑朋友一同前往。上午匆匆看了一号馆京版图书,碰到一群出版行业的朋友约好中午聚餐,交流了一通行业八卦。下午逛八号馆京版之外的其他图书,偶然听见黄舒骏的《未央歌》传来,不禁停下来歇脚,原来是鹿桥《未央歌》的新书发布会。这本书可能是我这个现在不大看小说的人最愿意看的一本,之所以如此,缘自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一文中的精彩推荐:
  《未央歌》里,除童孝贤、余孟勤、伍宝笙、蔺燕梅这四大“主角”,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些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这与《围城》作者之“横扫千军如卷席”,恰成鲜明的比照。最让漫步大学校园的读者倾心不已的,除了童孝贤、伍宝笙等人的命运,还有洋溢在书中的那种乐观向上、充满爱心与幻想的“少年情怀”。后者,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让人留恋的。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生花妙笔,刻意营造一种远离现实的、理想化了的、带有牧歌情调的校园生活,以供后人驰骋想像,不无好处。
  16时左右,逛完书展,和另两位朋友参加某刊物和某网站举办的“2007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活动,看出版业大佬们走秀、领奖品瓶瓶罐罐,易中天先生和于丹女士作为年度作者发表了一通对口相声,整个“颁奖大会”让人兴味索然。这次书展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个人比较关心的社科书新品种不算多,很多出版社都是做老书新版的勾当,系列丛书很多都有虚张声势之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出了一套“西方学术经典译丛”中英对照全译本,书目基本和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相同,但译本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想必不错,但愿不是“某某工程”;比较而言,重庆出版社的“企鹅经典”选题、译本质量还不错,但是书的装帧设计做得比较次,书底的介绍文字更可笑,基本是驴唇不对马嘴;牛津大学出版社似乎比较了解我国国内译书的猫腻,连一套牛津通识丛书也要跟译林出版社签中英对照的合同,拿起书来有点啼笑皆非,这样的普及书也有必要“中英对照”?吉林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人文学术出版已经基本停滞,摆出来的都是陈年旧饭。
  三联书店的新书也不多,由史景迁的夫人金安平女士著的《合肥四姊妹》却是一本颇能打动人心的书,合肥四姊妹指的是张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张充和(嫁给汉学家傅汉思),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这一家族的几位杰出女性的个人史,也通过这一家族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命运。另有《遥远的房屋》,是一本类似《瓦尔登湖》的书,相比之下更富文采。作者亨利·贝斯顿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获得过梭罗奖章。他曾在美国东部的科德角海滩上的一座孤宅中,与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聆听涛声的节奏,感受海滩四季的变幻。《遥远的房屋》一书内容即取材于此,其插图选自1928年伦敦版原著,反映出当时科德角的面貌。
  去年齐泽克来华讲学,国内出了一批他的著述,齐泽克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解读电影上,去年有本《不敢问希区柯克,就问拉康吧》,正好最近看了他同样套路的《变态电影指南》,为了不被他忽悠,急需对现代的精神分析史有个了解,正好商务印书馆有《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该书讲述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等。对各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地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
  商务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是《制造路易十四》,该书讲述的是著名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被称为“太阳王”,有着非常多的传奇,而这个太阳王的观念在人们之中是如何建构并传递下去的?该书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作者彼得·伯克为新史学大家,在国内已经出了十来种著述,最新的除上述之外,另有东方出版社译介的两种研究文艺复兴的经典之作《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他不仅关注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艺术品,同时还关注这些“文化精英”的社会背景、招募方式和生存手段,还关注文艺复兴如何塑造了“欧洲”。两本书应该参照看,译者写了一篇精彩的导言,将文艺复兴的研究史梳理了一遍,书后附录的参考书目也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很严谨的学术书做法,看得出编辑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除彼得·伯克的译著被有系统地推出外,已去世的美国哲学家、诗人乔治·桑塔亚纳在北大出版社也有系列译著推出,《理性的生活》(《常识中的理性》《社会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艺术中的理性》《科学中的理性》)已出了三卷,该书是桑塔亚纳的成名作,早期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桑塔亚纳哲学的基本精髓,他以后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是对该书思想的扬弃派生。
  去年杨奎松教授的《开卷有疑》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关注,有人认为是书中的“爆料”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我个人则更喜欢杨先生读书写评的严谨学术风格,今年他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该书用了很难得见的国共双方的档案史料,来对国民党历史上的联共和反共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对国共关系做了全面的梳理,澄清了很多历史的真相。这也是我个人最期待尽快阅读的社科新书。该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也是很值得在案头备一套的参考书。
  书展中发现的另外一套值得重点提及的案头参考书是陈嘉映教授主编的《西方大观念》,2008年元月份刚刚推出。这套书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系列丛书《伟大著作》(Great Books)的第一、第二卷,《伟大著作》丛书迄今共出版了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贝克特止。第一、第二卷意在为所有这些大书提供一个总论性的概述,其中出现的是代表了西方文化最主要特征的102个概念。从102个观念里看,比如“革命”,对该词条的解读就列举了从古代到现在,哪些大书里面,在哪些段落里面出现过这些词,是什么含义,有几种观点。每一个词前面都有五千字以上的总论,总论本身就非常好看,虽然理论性很强,但轻松闲读也一样能得到很多收益。
  除上述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译林出版社的君特·格拉斯著《剥洋葱》,这本书实在太有名,无论译得如何都得看看。传记类作品有《蒋孝武口述自传》,该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口述自传系列的第一种。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新推出的《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改良与革命》《道与庶道》《卫生的现代性》也都值得关注,我个人更关心前两种。南京大学出版社《酷的征服:商业文化、反主流文化与嬉皮消费主义的兴起》也是一本研究60年代文化如何被生产的很有意思的书。
  由于个人对电影的喜好,我格外留意了一下相关的电影图书,有三种最值得推荐,其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我生命中的电影》,该书为“新浪潮”领军人物特吕弗的影评自选集,他一生中仅有的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本是著名的《希区柯克访谈录》。这本书评价了75位电影人,九十多部影片。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秘密”,写无声时代那些巨匠;第二部分是“有声片时代—美国人”;第三部分是“有声片时代—法国人”;第四部分是“为日本电影喝彩”;第五部分是“一些局外人”,说的是伯格曼和费里尼这些人;第六部分是“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其中一句话说出了“新浪潮”的本质精神:“巴黎不属于任何人。但是,电影属于每个人。”其二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作者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生涯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精彩解读了他的所有重要作品。该社另外一本引人注目的书是《’85美术运动》,陈丹青教授去年为纪念“星星画展”28周年写的剽悍文章《仍然在野》还历历在目,他为体制外英雄豪杰喝彩的“星星这帮老土匪,八五这伙白眼狼”也言犹在耳,马上看到这样一本资料丰富的运动史,实为幸事。第三本要推荐的电影书是新星出版社的《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这本书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其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自1969年面世以来,就成为被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其他文献
去年春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羽完成她的学位论文《“东吴系女作家”研究》,我参与了评阅,十分赞赏这项课题的研究。后来论文的副产品女作家的小说选本《小姐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羽送我一册,读过之后我说,还有些女作家的作品可选。我关注上海20世纪40年代女作家创作已有些年头,积累过一些资料,于是和王羽博士一起着手编辑这本《太太集》。  和《小姐集》一样,《太太集》仍旨在钩沉。王羽初选,我补充了几位
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收录在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一册。无论课文的注释,还是教案给出的解读,都把这首诗定位为“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1]。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梳理诗意的过程中,整首诗的意脉却显得颇不流畅,中间存在若干意义龃龊之处。  整首诗共十四句七十个字,在这样局促的空间中,“所乐在畋渔”“所愿在优游”二句无论从句式,还是文字的表面意义,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如果仅是要通过句式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将高中各学科相互融合,这当中尤为被人重视的,即是语文和历史。这两者在学科知识上存在有相当多的共同性,历史学科所研究的诸如朝代政治、制度、社会现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所主要研究的对象——文学,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少历史文化常识,其课文本身就可作为历史的记载与重现。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应主动
养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从秦始皇的炼丹求生到魏晋士人的道骨仙风,各朝各代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止息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中国老百姓对中医和养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但充斥市场的有关中医保健的图书,鱼龙混杂。如何给百姓传递正确的养生知识,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刊近日采访了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先生,从一个以出版医药书籍为主的出版社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医养生的状况和
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发行的十卷本《王元化集》,被称为“国内公开出版的王元化著述中最全、最齐、最新、最具权威的版本”,因为它的确承先生生前亲自指导编定。然而在该书第七卷随笔集的《序跋篇》中,却阙佚了他一度特别看重的一篇文章。到底是因为先生在最后审定文稿时对文章有所保留,还是出于对文章之外所涉及的事物别有考虑呢?具体原因,不宜妄测,但我与这篇文章的种种因缘,似乎颇有回溯之必
作为经验主义者,康晓光“相信西方经验不能支配中国未来,中国的未来不会简单重演他人以往的经验”。作为民族主义者,“民族复兴”既是他理论工作的目的,也是他接受或拒斥一种理论学说的根据。他思路清晰:为了稳定,应该拒斥自由民主主义;为了长期稳定,应该选择“仁政”;为了实现仁政,应该儒化中国;儒化中国的途径和标志就是“儒教国教化”。  康晓光直接从对现实政治的剖析人手立论。他认为,相对于过去的极权体制,今天
张中行先生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对生活取中道而行的态度。我与先生相识近二十年,深感先生虽然表面给人以木讷的印象,其实思想敏捷,见识深刻,而且言谈中特别能体现他的个性,即特立独行。  众所周知,《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即以先生为原型,而作者杨沫也确实在那时与先生同居,二人并育有一女。学苑出版社曾出一书,名《青蓝园》,记当时事及后来二人恩怨甚详。先生与杨沫是以反目分手的,但“文革”中,杨沫被打倒,外调的人
近日,在《博览群书》2009年第7期上读到顾农先生的书评(以下简称“顾文”),其主要内容是批评《魏晋文人讲演录》一书中的一些细节。其中的许多考证,比如延康年号、黄侃与刘师培的年龄差距等,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恰巧,我最近刚刚读完此书,记忆犹新,发现顾文中也有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现在提出来,供读者参考。  首先,关于曹干的问题,是顾文批评的重点,文中作了大量的考证,以此来说明作者的“信口开河”,其实
明史专家陈梧桐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朱元璋研究,最近出版的力作《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总结性地反映了他在朱元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就,凝结着他多年以来的研究心血和智慧结晶。  这部大型传记全面而深刻地记述了朱元璋一生复杂而曲折的经历;以流畅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朱元璋各个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重大举措及其制定的各种典章制度,史料的丰富翔实、史论的犀利深刻,布局的缜密得体、文笔的流畅生动,如实地反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两难,一难在于文字,如果不能直接阅读和使用相关国的文献,那么,要研究与相关国的关系史,还不如盲人摸象。因为盲人虽不能看,但毕竟还可以摸。如果不能阅读有关文字,连摸也摸不到。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直线的,特别是在东西方航道打通以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双边关系往往还涉及第三国乃至多国。因此,深入研究两国关系史,仅仅有两种语言,还是显得不足,这也使许多人不敢涉及中外关系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