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羊已全部被淘汰,只因为牛羊争水,每天都有几只羊被顶死
拜访才代的翌日,我们来到了采日玛乡的麦果尔大队,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大队的8个队中有5个队严重缺水,麦果尔3队更是个出了名的缺水队,在他们那片远离河流的贫瘠草场上,牧民们为了适应极端缺水的环境,甚至改变了畜群的类型,把队上所有的羊都淘汰了。
来到3队草场的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草地上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帐篷内避雨。我们站在外面,只看到每顶帐篷外都放着大大小小的脸盆、水桶,铁锅……差不多家中一切能接雨水的容器都摆出来了,帐篷内牧民缺水的窘境似乎已在这一瞥之间显露了出来。
我们随机走进一顶黑帐篷,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俩人对这样的雨天都感到满意。“今年下雨总算多起来了,河道里能存住点水了,有些山沟里居然连干涸很久的泉眼都出来了!”
聊天时,丈夫尼琼告诉我们:“我小时候一直在黄河边生活,那时候啥时候考虑过节约用水啊,哪像现在,不管干什么都要省着用。为了省水,平时家里人都不洗脚。衣服一个月只洗一次。洗衣服当天我骑着摩托驮上妻子和衣服,到5公里外籽种场附近的水源点去洗,洗完再把人和湿衣服带回来。有的人家在籽种场那边有亲戚,可以顺便住上几天,托熟人把洗好的衣服捎回来;没有亲戚在那边的家庭有时候要洗的衣服又太多,家里的女人还曾经在水源点附近搭帐篷过夜呢!
“队上的人平时喝水,要带上两个50斤的塑料桶,骑摩托去5公里外的取水点驮回来,我每天驮两次,人口比较多的家庭要去三次才够。每拉一次水要给摩托加满满一可乐瓶的油,就是那种2升的可乐瓶——一瓶油要八九块钱呢。驮水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重的活。去水源点的路是砂石路,走起来真是吃力极了,而且拉水特别毁摩托,我有一辆摩托因为这么多年一直在这种难走的路上拉水,100斤水已经驮不动了。”
这时妻子班拉插进来说:“丈夫如果不在,取水就靠我一个人了。我要走2公里路,到牛喝水的山梁上背水,那里的泉眼太小了,牛又多,我得先把牛赶开,自己蹲在泉眼边上,等水一点一点流出来,再把水慢慢舀出来。只有我一个人去打水还好,几个人结伴一起去取水就要排队等很久,打一次水来回差不多得4个钟头。”
藏区妇女劳务繁重,几乎包揽家中所有劳作。班拉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头一件事是独自给50多头牛挤奶,之后还要打酥油、清理圈里的牛粪、给孩子做饭,午饭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她便上山背水,“一路上歇个四五次,4个钟头后回到家也差不多天黑了。”
我们问,骑着驮牛去背水是否可以省力一些?尼琼却回答:“我们早就不养驮牛了,就山上那一个水源,驮牛体型大,被它霸住水源,其他的牛就甭想喝了!”
尼琼告诉我们,牲畜总喝不到水,出了很多问题。搬到这里的头一年,3队的牧民把牛群放出去让它们自己找水源,牛们初来乍到,不习惯在这水源稀缺的地方自谋活路,结果一年下来,3队的十几户牧民总共损失了200多头牛,全部都是找不到水源,活活渴死的。光是尼琼一家就损失了将近40头牛。
在帐篷外的草地上只有黑黢黢的牦牛群,我们注意到谈话中,夫妻俩也只提到牛,那么羊群在哪里呢?尼琼叹了口气,口气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现在一只羊都不养了,全部卖掉了!”
追问起来,原来放弃养羊的根源还是缺水。刚搬来这片草场时全队尚有三四百只羊,附近山梁上那眼珍贵的泉水被发现后,人们纷纷把牛羊赶上山饮水,让所有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为了争夺水源,牛群和羊群之间居然爆发了惨烈的争斗!“羊的力气肯定远远比不过牦牛啊,结果每天山梁的那个泉水边,都有四五只羊被牛活活顶死。队里的老人目睹了这场景都惊讶得不得了,对年轻人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么怪异的事情。大伙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各自变卖了剩下的羊,全部换成了牦牛,此后我们吃羊肉只能向别的牧民买了。牛饮水时当然也排次序,强壮的大牛喝完了,弱牛和小牛再喝,好在母牛会护着小牛,而且最起码,大牛不至于像顶羊似的把小牛顶死呀!”尼琼说。
牛喝不到水还直接影响到体质和产奶量。班拉告诉我们,这里的牛虽然也能挤出奶,但奶量很稀少,而且队上的牛不仅体质弱、膘情差、个头小,而且生育能力也相当低下,正常情况下母牛一年可产一次崽;但在这里,牛两年才产崽一次,产下的牛犊也容易夭折,甚至有的母牛两年都不生产一次。
夫妻俩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端上熬好的热茶。这茶喝起来有一股让人皱眉头的明显苦味,翻译桑杰是本地人,喝了几口也忍不住小声嘟囔了句“哎呀,这个水味儿大着呢”。主人告诉我们,这水是从水源点驮回来的好水,味道比起山梁上的泉水已经好太多了。
尼琼说:“班拉背回家的那种泉水本来是供牛饮的,被牛粪和践踏弄得很脏,还有股怪味,我直到现在都不太习惯喝。头一次喝这泉水的人反应更厉害,隔天早上起来脸肯定要肿,两个眼泡也要鼓凸出来。我们队当初刚搬来的头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扛过来的,不但脸肿,还拉肚子,后来慢慢习惯一点了。我们这儿的人内脏都有点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和喝了这山梁上的泉水有关。”
从尼琼家的帐篷走出来,见到队长先考之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这样地表水缺乏的地方想要解决水源问题是困难重重。
麦果尔3队当年运气实在不佳。划分草场时,他们抽到的两季草场连在一起,且都属于劣等草场,据说这地方从前就是草不好、水源也紧缺的地方,牧民们搬来以后,地盘上一条比较大的溪流也几近干涸,令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
3队的牧民对自己抽中的地盘并无怨言,只希望政府能够根据情况给予一些照顾,甚至有牧民提出哪怕给他们分一辆“兰驼”(注:一种农机三轮车)驮水也好,但这样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此后在3队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曾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打过一口压井,却一点水都压不出来,打井的尝试就此宣告失败。
虽然草地面积够用,但为了缓解用水紧张,3队的十几户人早早开始在外租草场。人们只挑选有水源的牧场,至于没有水源的那些“草长得再好也不租”。先考说:“我们今年租的草场将近5000亩,每年的草场租用费差不多五六万元。有水源,人、牛饮水都方便,但每年只能住4个月,过了那4个月有水的好日子,就又要搬回来了。这几天下了点雨,这片草场存了点水了,我们就借机搬回来,也好让租的草场歇一歇,我们队的牛太多了,租来的草场现在已经啃得不成样子。等这儿没水了,我们再搬回那边去。”
但草场的租期只有一年,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草场,来年也不一定能够续租。有时候租到的草场在很远的地方,转场也变得漫长而艰苦,3队甚至还跨省租过青海的草场。“那一次转场花的时间最长,我们一路上足足走了5天。这5天里,牛群本能地慢慢走,边走边在人家的草场上东啃一口、西啃一口,很可怜。幸好那几天没有下雪,不然牛肯定要死很多了。去年我们队租的是齐哈玛乡的草场,转场时在公路上碰到一个人,居然拦着我们硬是不让过去。我说,这是政府修的马路啊,我们怎么就不能走了?可对方说那一带都是自己的草场,到底还是没有让我们过去。”先考无奈地说,“没办法,想找一片水源好的草场越来难了。”
问他觉得怎么解决用水问题才好,这位“缺水队长”摇摇头,说:“草场的租金一年比一年贵了,好草场又越来越难找,我想这事以后恐怕更麻烦。唉,已经没办法了。我觉得这地方就这样了,可能现在就是缺水的年景吧。草场已经彻底没有水源,想打井也打不出水,明显已经不是下不下雨的问题了,除非从别处引水过来了。实在不行,政府索性重新给我们划一片草场,让我们搬走吧。”
拜访才代的翌日,我们来到了采日玛乡的麦果尔大队,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大队的8个队中有5个队严重缺水,麦果尔3队更是个出了名的缺水队,在他们那片远离河流的贫瘠草场上,牧民们为了适应极端缺水的环境,甚至改变了畜群的类型,把队上所有的羊都淘汰了。
来到3队草场的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草地上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帐篷内避雨。我们站在外面,只看到每顶帐篷外都放着大大小小的脸盆、水桶,铁锅……差不多家中一切能接雨水的容器都摆出来了,帐篷内牧民缺水的窘境似乎已在这一瞥之间显露了出来。
我们随机走进一顶黑帐篷,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俩人对这样的雨天都感到满意。“今年下雨总算多起来了,河道里能存住点水了,有些山沟里居然连干涸很久的泉眼都出来了!”
聊天时,丈夫尼琼告诉我们:“我小时候一直在黄河边生活,那时候啥时候考虑过节约用水啊,哪像现在,不管干什么都要省着用。为了省水,平时家里人都不洗脚。衣服一个月只洗一次。洗衣服当天我骑着摩托驮上妻子和衣服,到5公里外籽种场附近的水源点去洗,洗完再把人和湿衣服带回来。有的人家在籽种场那边有亲戚,可以顺便住上几天,托熟人把洗好的衣服捎回来;没有亲戚在那边的家庭有时候要洗的衣服又太多,家里的女人还曾经在水源点附近搭帐篷过夜呢!
“队上的人平时喝水,要带上两个50斤的塑料桶,骑摩托去5公里外的取水点驮回来,我每天驮两次,人口比较多的家庭要去三次才够。每拉一次水要给摩托加满满一可乐瓶的油,就是那种2升的可乐瓶——一瓶油要八九块钱呢。驮水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重的活。去水源点的路是砂石路,走起来真是吃力极了,而且拉水特别毁摩托,我有一辆摩托因为这么多年一直在这种难走的路上拉水,100斤水已经驮不动了。”
这时妻子班拉插进来说:“丈夫如果不在,取水就靠我一个人了。我要走2公里路,到牛喝水的山梁上背水,那里的泉眼太小了,牛又多,我得先把牛赶开,自己蹲在泉眼边上,等水一点一点流出来,再把水慢慢舀出来。只有我一个人去打水还好,几个人结伴一起去取水就要排队等很久,打一次水来回差不多得4个钟头。”
藏区妇女劳务繁重,几乎包揽家中所有劳作。班拉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头一件事是独自给50多头牛挤奶,之后还要打酥油、清理圈里的牛粪、给孩子做饭,午饭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她便上山背水,“一路上歇个四五次,4个钟头后回到家也差不多天黑了。”
我们问,骑着驮牛去背水是否可以省力一些?尼琼却回答:“我们早就不养驮牛了,就山上那一个水源,驮牛体型大,被它霸住水源,其他的牛就甭想喝了!”
尼琼告诉我们,牲畜总喝不到水,出了很多问题。搬到这里的头一年,3队的牧民把牛群放出去让它们自己找水源,牛们初来乍到,不习惯在这水源稀缺的地方自谋活路,结果一年下来,3队的十几户牧民总共损失了200多头牛,全部都是找不到水源,活活渴死的。光是尼琼一家就损失了将近40头牛。
在帐篷外的草地上只有黑黢黢的牦牛群,我们注意到谈话中,夫妻俩也只提到牛,那么羊群在哪里呢?尼琼叹了口气,口气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现在一只羊都不养了,全部卖掉了!”
追问起来,原来放弃养羊的根源还是缺水。刚搬来这片草场时全队尚有三四百只羊,附近山梁上那眼珍贵的泉水被发现后,人们纷纷把牛羊赶上山饮水,让所有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为了争夺水源,牛群和羊群之间居然爆发了惨烈的争斗!“羊的力气肯定远远比不过牦牛啊,结果每天山梁的那个泉水边,都有四五只羊被牛活活顶死。队里的老人目睹了这场景都惊讶得不得了,对年轻人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么怪异的事情。大伙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各自变卖了剩下的羊,全部换成了牦牛,此后我们吃羊肉只能向别的牧民买了。牛饮水时当然也排次序,强壮的大牛喝完了,弱牛和小牛再喝,好在母牛会护着小牛,而且最起码,大牛不至于像顶羊似的把小牛顶死呀!”尼琼说。
牛喝不到水还直接影响到体质和产奶量。班拉告诉我们,这里的牛虽然也能挤出奶,但奶量很稀少,而且队上的牛不仅体质弱、膘情差、个头小,而且生育能力也相当低下,正常情况下母牛一年可产一次崽;但在这里,牛两年才产崽一次,产下的牛犊也容易夭折,甚至有的母牛两年都不生产一次。
夫妻俩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端上熬好的热茶。这茶喝起来有一股让人皱眉头的明显苦味,翻译桑杰是本地人,喝了几口也忍不住小声嘟囔了句“哎呀,这个水味儿大着呢”。主人告诉我们,这水是从水源点驮回来的好水,味道比起山梁上的泉水已经好太多了。
尼琼说:“班拉背回家的那种泉水本来是供牛饮的,被牛粪和践踏弄得很脏,还有股怪味,我直到现在都不太习惯喝。头一次喝这泉水的人反应更厉害,隔天早上起来脸肯定要肿,两个眼泡也要鼓凸出来。我们队当初刚搬来的头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扛过来的,不但脸肿,还拉肚子,后来慢慢习惯一点了。我们这儿的人内脏都有点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和喝了这山梁上的泉水有关。”
从尼琼家的帐篷走出来,见到队长先考之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这样地表水缺乏的地方想要解决水源问题是困难重重。
麦果尔3队当年运气实在不佳。划分草场时,他们抽到的两季草场连在一起,且都属于劣等草场,据说这地方从前就是草不好、水源也紧缺的地方,牧民们搬来以后,地盘上一条比较大的溪流也几近干涸,令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
3队的牧民对自己抽中的地盘并无怨言,只希望政府能够根据情况给予一些照顾,甚至有牧民提出哪怕给他们分一辆“兰驼”(注:一种农机三轮车)驮水也好,但这样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此后在3队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曾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打过一口压井,却一点水都压不出来,打井的尝试就此宣告失败。
虽然草地面积够用,但为了缓解用水紧张,3队的十几户人早早开始在外租草场。人们只挑选有水源的牧场,至于没有水源的那些“草长得再好也不租”。先考说:“我们今年租的草场将近5000亩,每年的草场租用费差不多五六万元。有水源,人、牛饮水都方便,但每年只能住4个月,过了那4个月有水的好日子,就又要搬回来了。这几天下了点雨,这片草场存了点水了,我们就借机搬回来,也好让租的草场歇一歇,我们队的牛太多了,租来的草场现在已经啃得不成样子。等这儿没水了,我们再搬回那边去。”
但草场的租期只有一年,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草场,来年也不一定能够续租。有时候租到的草场在很远的地方,转场也变得漫长而艰苦,3队甚至还跨省租过青海的草场。“那一次转场花的时间最长,我们一路上足足走了5天。这5天里,牛群本能地慢慢走,边走边在人家的草场上东啃一口、西啃一口,很可怜。幸好那几天没有下雪,不然牛肯定要死很多了。去年我们队租的是齐哈玛乡的草场,转场时在公路上碰到一个人,居然拦着我们硬是不让过去。我说,这是政府修的马路啊,我们怎么就不能走了?可对方说那一带都是自己的草场,到底还是没有让我们过去。”先考无奈地说,“没办法,想找一片水源好的草场越来难了。”
问他觉得怎么解决用水问题才好,这位“缺水队长”摇摇头,说:“草场的租金一年比一年贵了,好草场又越来越难找,我想这事以后恐怕更麻烦。唉,已经没办法了。我觉得这地方就这样了,可能现在就是缺水的年景吧。草场已经彻底没有水源,想打井也打不出水,明显已经不是下不下雨的问题了,除非从别处引水过来了。实在不行,政府索性重新给我们划一片草场,让我们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