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上没有了羊群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OU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羊已全部被淘汰,只因为牛羊争水,每天都有几只羊被顶死
  
  拜访才代的翌日,我们来到了采日玛乡的麦果尔大队,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大队的8个队中有5个队严重缺水,麦果尔3队更是个出了名的缺水队,在他们那片远离河流的贫瘠草场上,牧民们为了适应极端缺水的环境,甚至改变了畜群的类型,把队上所有的羊都淘汰了。
  来到3队草场的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草地上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帐篷内避雨。我们站在外面,只看到每顶帐篷外都放着大大小小的脸盆、水桶,铁锅……差不多家中一切能接雨水的容器都摆出来了,帐篷内牧民缺水的窘境似乎已在这一瞥之间显露了出来。
  我们随机走进一顶黑帐篷,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俩人对这样的雨天都感到满意。“今年下雨总算多起来了,河道里能存住点水了,有些山沟里居然连干涸很久的泉眼都出来了!”
  聊天时,丈夫尼琼告诉我们:“我小时候一直在黄河边生活,那时候啥时候考虑过节约用水啊,哪像现在,不管干什么都要省着用。为了省水,平时家里人都不洗脚。衣服一个月只洗一次。洗衣服当天我骑着摩托驮上妻子和衣服,到5公里外籽种场附近的水源点去洗,洗完再把人和湿衣服带回来。有的人家在籽种场那边有亲戚,可以顺便住上几天,托熟人把洗好的衣服捎回来;没有亲戚在那边的家庭有时候要洗的衣服又太多,家里的女人还曾经在水源点附近搭帐篷过夜呢!
  “队上的人平时喝水,要带上两个50斤的塑料桶,骑摩托去5公里外的取水点驮回来,我每天驮两次,人口比较多的家庭要去三次才够。每拉一次水要给摩托加满满一可乐瓶的油,就是那种2升的可乐瓶——一瓶油要八九块钱呢。驮水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重的活。去水源点的路是砂石路,走起来真是吃力极了,而且拉水特别毁摩托,我有一辆摩托因为这么多年一直在这种难走的路上拉水,100斤水已经驮不动了。”
  这时妻子班拉插进来说:“丈夫如果不在,取水就靠我一个人了。我要走2公里路,到牛喝水的山梁上背水,那里的泉眼太小了,牛又多,我得先把牛赶开,自己蹲在泉眼边上,等水一点一点流出来,再把水慢慢舀出来。只有我一个人去打水还好,几个人结伴一起去取水就要排队等很久,打一次水来回差不多得4个钟头。”
  藏区妇女劳务繁重,几乎包揽家中所有劳作。班拉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头一件事是独自给50多头牛挤奶,之后还要打酥油、清理圈里的牛粪、给孩子做饭,午饭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她便上山背水,“一路上歇个四五次,4个钟头后回到家也差不多天黑了。”
  我们问,骑着驮牛去背水是否可以省力一些?尼琼却回答:“我们早就不养驮牛了,就山上那一个水源,驮牛体型大,被它霸住水源,其他的牛就甭想喝了!”
  尼琼告诉我们,牲畜总喝不到水,出了很多问题。搬到这里的头一年,3队的牧民把牛群放出去让它们自己找水源,牛们初来乍到,不习惯在这水源稀缺的地方自谋活路,结果一年下来,3队的十几户牧民总共损失了200多头牛,全部都是找不到水源,活活渴死的。光是尼琼一家就损失了将近40头牛。
  在帐篷外的草地上只有黑黢黢的牦牛群,我们注意到谈话中,夫妻俩也只提到牛,那么羊群在哪里呢?尼琼叹了口气,口气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现在一只羊都不养了,全部卖掉了!”
  追问起来,原来放弃养羊的根源还是缺水。刚搬来这片草场时全队尚有三四百只羊,附近山梁上那眼珍贵的泉水被发现后,人们纷纷把牛羊赶上山饮水,让所有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为了争夺水源,牛群和羊群之间居然爆发了惨烈的争斗!“羊的力气肯定远远比不过牦牛啊,结果每天山梁的那个泉水边,都有四五只羊被牛活活顶死。队里的老人目睹了这场景都惊讶得不得了,对年轻人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么怪异的事情。大伙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各自变卖了剩下的羊,全部换成了牦牛,此后我们吃羊肉只能向别的牧民买了。牛饮水时当然也排次序,强壮的大牛喝完了,弱牛和小牛再喝,好在母牛会护着小牛,而且最起码,大牛不至于像顶羊似的把小牛顶死呀!”尼琼说。
  牛喝不到水还直接影响到体质和产奶量。班拉告诉我们,这里的牛虽然也能挤出奶,但奶量很稀少,而且队上的牛不仅体质弱、膘情差、个头小,而且生育能力也相当低下,正常情况下母牛一年可产一次崽;但在这里,牛两年才产崽一次,产下的牛犊也容易夭折,甚至有的母牛两年都不生产一次。
  夫妻俩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端上熬好的热茶。这茶喝起来有一股让人皱眉头的明显苦味,翻译桑杰是本地人,喝了几口也忍不住小声嘟囔了句“哎呀,这个水味儿大着呢”。主人告诉我们,这水是从水源点驮回来的好水,味道比起山梁上的泉水已经好太多了。
  尼琼说:“班拉背回家的那种泉水本来是供牛饮的,被牛粪和践踏弄得很脏,还有股怪味,我直到现在都不太习惯喝。头一次喝这泉水的人反应更厉害,隔天早上起来脸肯定要肿,两个眼泡也要鼓凸出来。我们队当初刚搬来的头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扛过来的,不但脸肿,还拉肚子,后来慢慢习惯一点了。我们这儿的人内脏都有点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和喝了这山梁上的泉水有关。”
  从尼琼家的帐篷走出来,见到队长先考之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这样地表水缺乏的地方想要解决水源问题是困难重重。
  麦果尔3队当年运气实在不佳。划分草场时,他们抽到的两季草场连在一起,且都属于劣等草场,据说这地方从前就是草不好、水源也紧缺的地方,牧民们搬来以后,地盘上一条比较大的溪流也几近干涸,令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
  3队的牧民对自己抽中的地盘并无怨言,只希望政府能够根据情况给予一些照顾,甚至有牧民提出哪怕给他们分一辆“兰驼”(注:一种农机三轮车)驮水也好,但这样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此后在3队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曾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打过一口压井,却一点水都压不出来,打井的尝试就此宣告失败。
  虽然草地面积够用,但为了缓解用水紧张,3队的十几户人早早开始在外租草场。人们只挑选有水源的牧场,至于没有水源的那些“草长得再好也不租”。先考说:“我们今年租的草场将近5000亩,每年的草场租用费差不多五六万元。有水源,人、牛饮水都方便,但每年只能住4个月,过了那4个月有水的好日子,就又要搬回来了。这几天下了点雨,这片草场存了点水了,我们就借机搬回来,也好让租的草场歇一歇,我们队的牛太多了,租来的草场现在已经啃得不成样子。等这儿没水了,我们再搬回那边去。”
  但草场的租期只有一年,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草场,来年也不一定能够续租。有时候租到的草场在很远的地方,转场也变得漫长而艰苦,3队甚至还跨省租过青海的草场。“那一次转场花的时间最长,我们一路上足足走了5天。这5天里,牛群本能地慢慢走,边走边在人家的草场上东啃一口、西啃一口,很可怜。幸好那几天没有下雪,不然牛肯定要死很多了。去年我们队租的是齐哈玛乡的草场,转场时在公路上碰到一个人,居然拦着我们硬是不让过去。我说,这是政府修的马路啊,我们怎么就不能走了?可对方说那一带都是自己的草场,到底还是没有让我们过去。”先考无奈地说,“没办法,想找一片水源好的草场越来难了。”
  问他觉得怎么解决用水问题才好,这位“缺水队长”摇摇头,说:“草场的租金一年比一年贵了,好草场又越来越难找,我想这事以后恐怕更麻烦。唉,已经没办法了。我觉得这地方就这样了,可能现在就是缺水的年景吧。草场已经彻底没有水源,想打井也打不出水,明显已经不是下不下雨的问题了,除非从别处引水过来了。实在不行,政府索性重新给我们划一片草场,让我们搬走吧。”
其他文献
鄂温克人出现在大兴安岭北坡这里就是跟驯鹿有关.驯鹿是种环北极的动物,喜欢吃地衣(石蕊)、蘑菇、苔藓。气温太高的话,驯鹿的繁殖也会出问题。对于鄂温克人来讲,它们身材比较高大,又容易使唤,是很理想的役用工具。  但同时,使用驯鹿限制了这部分鄂温克人的活动范围,只能在北方泰加林,因为这个地方地衣比较多。地衣怕污染,很多地衣都被当作环境的指示种,它们只能生长在人类活动少的泰加林里。  北方泰加林属于欧洲一
期刊
摘要:二板市场是相对独立与主板市场,可以减少主板市场的震荡,让风险厌恶者和风险喜好者各得其所,而且由于参与者较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得到较为完全的体现,风险投资家有了这样一个有效率的退出市场,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如何挑选项目,如何管理和监督企业,如何让企业得到市场的承认这方面。  关键词:风险投资;二板市场;主板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
期刊
“徐力克”是鄂温克勇敢的猎犬,虽然几年前鄂温克人就已经不再打猎了,但是“徐力克”一直留在大兴安岭森林中,和玛丽亚·索一家一起生活。  在禁止打猎之前,千百年来鄂温克一直是一个狩猎民族,他们居住在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中,靠打猎为生,也饲养驯鹿,以“撮罗子”为家,生活简单淳朴,几乎与世隔绝。他们的生活与森林紧密相依,他们的一切都来自于森林的恩赐,所以他们非常明白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而事实上他们的需求
期刊
我早就听说蒙古国有一个与中国鄂伦春、鄂温克民族相似的养驯鹿的部落——查腾部落。每次赴蒙古国考察,我都渴望能有机会,去一次库苏古尔省原始森林,探访与我的民族有相近生活习俗的“查腾驯鹿部落”,看看与自己长相相近的脸庞和久违的森林狩猎生活。  2005年12月18日,许久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们一行五人赴库苏古尔省的查干诺尔苏木,探访查腾部落!当我的其他蒙古国朋友听说我们要去探访查腾部落时,说:“你们可
期刊
龙龙    龙龙是最后一个在大兴安岭深山密林里的撮罗子降生的狩猎部落的小猎民。1988年,他在撮罗子里降生,父母出去打猎的时候,就把他放在树上吊的摇篮里,稍大一些后,他就在大森林里和吃苔藓,地衣的驯鹿一起玩儿。  分布在大森林中的猎民点虽然人数很少,却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加上被大山封闭,所以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自己的民风民俗。小龙龙就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整日与驯鹿为伴儿,以野生动物为邻,看男人打猎,
期刊
走进黄河首曲这片引人瞩目的土地,竟经历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过程:先是见到鲜为外人所知的极度缺水的严峻事实,接下来是对其原因的一系列追问,而最终走进了一片片空白“地带”——探寻每一个答案都几乎遇到诸多待解的问题!而这些空白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得不让人继续追问……  黄河首曲地区处于黄河源区被视为中华水塔的一部分,其水源的供给仰仗于这里大面积的高原湿地。但走进牧民的草场和帐篷,才知道这里今天正在遭遇不曾见到
期刊
其实,不仅是黄河首曲地区,整个三江源地区除高山冰雪覆盖外,有很多大面积湿地,海拔高,温度低。从生态系统来看,三江源地区包括黄河首曲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系统,有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下游河流的水涵养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都是在高原湿地上发育的。高原上宽广的谷地,低温冷湿的环境给湿地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黄河源区首曲湿地正是处于这样的自然背景之下。黄河源区包括首曲这片
期刊
  
期刊
冬天骑着摩托驶进干涸的湿地卷起一股股白烟。  俯瞰山坡下的平地,眼前是一片广阔的碧绿湿地,无数细长水流与一汪汪水洼纵横交错地盘绕在大沼泽中,在晴空下银光闪闪。如此壮观的美景让大家不约而同举起了相机。我们今天来到了欧拉乡南部的阿万仓乡,这片湿地是著名的阿万仓大湿地,这也是我们在考察中第一次真正见识到湿地的样子。  53岁的才代是阿万仓道尔加大队的村主任。四年来,他作为县人大代表,每一次去乡里开会几乎
期刊
玛丽亚·索——最后的“精神领袖”    整个猎民点的运转都是由这位80来岁的老人支撑着。人们都说.没有她这个点也就散了。  下了汽车,我们一行四人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离开公路走进泥湿的丛林,早有几条狗不知从什么地方冲过来叫个不停,走了不到300米,眼前出现三顶冒着烟的帐篷,还有两个撮罗子,那就是我们盼望许久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玛丽亚·索猎民点了。  玛丽亚·索是个传奇人物,她是两年前搬迁猎民时,唯一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