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杜鲁门、里根三位美国总统先后给同一中国将军颁发勋章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ut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生前留下的戎马军旅照片不超过10张,图1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张。1939年底攻克日占昆仑关时,戴将军亲率部属冲锋受伤,该照为他伤愈后从柳州军医院出院返回部队时所照。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抗战中壮烈牺牲,同年10月29日获得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图2是就是我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的此枚勋章。图3为第5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前夕,戴安澜将军的全家福照片。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兵入缅甸抗日的七十周年纪念。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先头部队,就是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陆军第5军精锐第200师。1942年3月初,戴将军率部就是从中缅边境之边关重镇畹町桥出兵入缅的,图4为现在的畹町桥。当时戴将军先头部队的任务是:入缅火速从北向南赶去南端海边的首都仰光,驻缅英军主力第一师被日军重兵围在仰光城。第200师是当时中国军队中为数不多的机械化部队,为抢时间,戴师长命令部队轻装疾进,孤军深入,装甲车、坦克车及重炮等辎重延后跟进(见图5)。3月8日,200师前锋部队赶到仰光北郊重镇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使英缅军第一师得以安全从仰光城全师北撤(见图6)。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见图7),布下三道防线,充分作好迎战准备,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当时,远征军主力尚陆续从畹町向腊戍、曼德勒进军途中。戴安澜部队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图8为现今同古古城。
  1942年为盟军战场最艰辛时期,由于驻缅英军连连丢城失地,致使其与中国远征军结成的中英盟军,一步步陷入失败的困局。最危难之时,戴安澜200师承担重任,负责收复敌军夺去的山间重镇棠吉,4月24日拂晓,棠吉攻坚战爆发,第200师将士率先向山城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部队付出很大代价,强攻棠吉西侧的敌山头阵地,并一举夺下棠吉,是个胜仗。然而,戴安澜部队棠吉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盟军的疾速溃败。日军第56军团除正面攻击策应外,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原始大森林,包抄占领了中国远征军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远征军返回国门的咽喉要地相继失守,入缅中国军队陷入日军重围。负责掩护军部等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激战中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撤回祖国。一次遭遇战中,戴安澜胸腹部中弹受重伤,官兵轮流用担架抬着他行军,在缅北深山老林里与日军周旋。5月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臘戍附近茅邦的克钦山寨,戴安澜因伤口溃烂感染而英年早逝,年仅38岁。
  当时缅境战地无木棺,戴安澜将军由马革裹尸撤回云南境内。他的灵柩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桂林等地时,各城民众无不怆然泪下,万人空巷,隆重祭奠戴将军。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此时,在延安的毛泽东为戴将军写七律挽诗一首,诗中对同古、棠吉两战有赞誉:“浴血东瓜(同古)守,驱倭棠吉归。”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全州湘山寺为戴将军举行万人国葬,李济深先生主祭,毛泽东题悼词“海欧将军千古”,蒋介石题悼词“安澜师长千古,浩气英风”,周恩来题悼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对1942年春夏之盟军缅甸战场战事,东南亚战区司令英人蒙巴顿将军(见图9)对挽救了驻缅英军的戴将军,深为推崇,当得知戴将军并非毕业于西方著名军校,而是出于中国革命时期广州黄埔的短期培训班时,甚为惊诧。东条英机曾在日本议会承认“同古一役为旅顺攻城以来未有之苦战”。英国《泰晤士报》评同古之战称:“同古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作为负责缅甸战区的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见图10) 赞誉称“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迨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史迪威对戴安澜将军厚爱尤甚,力主在美国为戴将军请勋。美国军方认为,同古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棠吉攻坚战在中国抗战史及二战史上均应有其不朽的价值”。 美国总统罗斯福(见图11)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又为戴安澜颁发了由杜鲁门总统和史汀生陆军部长签署的授予勋章的荣誉状,图12为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与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交谈,戴安澜的事迹也是话题之一。杜鲁门荣誉军功勋章嘉奖令说:“戴安澜少将作为中国陆军第200师师长,在1942年缅甸战役中建有丰功伟绩,声誉卓著。戴将军出色地继承和发掘了军事行动之最佳传统,为他自己和中国陆军建树了卓越的声誉。”
  中国大陆十年动乱,戴将军英名蒙冤,戴家大儿子同济大学建筑系戴复东教授成了红卫兵冲击对象,其先父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勋章及嘉奖令,均被视为“变天账”。复东曾想把这些至为珍贵的纪念品放进墙洞或埋在地下,可是形势严峻、紧张,藏在哪里都躲不过红卫兵的眼睛。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销毁!戴复东敲碎这些珍品然后扔进河里时,热泪滚滚而下,他的心碎了!为此很长一段时间,全家人无比内疚,内心难以平静。1984年,戴复东有幸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赴美国考察一年半,并获得首届贝聿明华人奖学金。在美国,他念念不忘毁掉勋章的事,贝聿明鼓励他为此给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写信,他决定一试。图13为戴复东在美国与贝聿明大师在一起。戴复东反复斟酌,给里根写了英文信,申请补发一张勋章照片和一纸荣誉状存根复印件。作为依据,他在信中附了两件东西,一件是有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名的1956年颁发的烈士光荣纪念证的照片,一件是台湾当局1975年发行的一套抗日英烈邮票。这套邮票共6张,其中一张面值为五元的印有戴安澜将军肖像。他封好信封,贴足邮票,便投进美国马路边的邮筒。信发出20天后,他突然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美国陆军部字样的挂号信。拆开来一看,里面有美国陆军部副总参谋长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由他代表里根总统处理这件事。随信寄来了硬壳绿色封面的荣誉状和当年美国陆军部的功勋档案记录复印件。信中还说,他已通知美国陆军主持组织活动的司令,请再铸造一枚军团懋绩勋章直接寄给他。
  不久,由里根总统(图14)批示美国陆军部重铸的懋绩勋章送到了戴复东手中。本文图2这枚勋章由戴家捐赠,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由三位美国总统亲自先后签署同一枚勋章,是爱国将军戴安澜的殊荣,也是世界颁奖史上绝无仅有的事!
其他文献
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郑知渊的照片归到“都市摄影”的范畴里去,虽然他的确是从都市街头出发的,也真心喜爱上海老一代摄影家如陆元敏、王耀东等人的作品,但是他更关心的是摄影的空间感,只是刚好拿都市街头作了素材而已。  郑知渊1977年出生于上海,凭《上海面目》组照获得2011年“中国当代摄影新锐TOP20”、2010年广州南方纪实摄影新人奖。他的《上海面目》似乎更有其真面目。拿编号为01的作品来举例,前景那
期刊
在台湾,吴天章被誉为最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很多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感叹:这个人的作品太怪了!与吴天章的访谈约在他的工作室,采访那天,吴天章开着他的小车来士林地铁站接我,还从便利店买了热乎乎的咖啡带上。面积不算大的工作室,被吴天章收拾得干净利落,并没有如我想象中艺术家搞创作的地方那样凌乱;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除了一些简单的道具之外,两台苹果电脑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暗示了吴天章的工作
期刊
2008年的夏天,我搬到伦敦,开始了在西敏大学摄影研究学系的学习,毕业之后又在当地住了一年半左右。旅居英国近三年的我,身为种族、文化与性别上的他者,自然而然地,对全球化趋势下,以及伦敦这个多元的城市里,外来者与本地人间的互动产生兴趣,并开始藉由影像创作探讨相关的社会议题,如:多元城市中的外来性、西方社会表述下的东方主义、对国家与种族的刻板印象、外来者在异乡所面临的疏离感等等。我利用影像、文字、声音
期刊
风光摄影从技术角度上讲,其实并不难,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曝光、构图。但实际操作上,想要做好也很难。  从曝光上来说,一张图片的產生好像很简单,随便按一下快门就能完成。但有时候即使拍摄者遇到难得的拍摄机遇,因为曝光控制失误,也会导致拍摄前功尽弃。由此可见,摄影中曝光技巧的掌握是何等重要。而如今,曝光技术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已经被相机生产厂商解决了,相机在曝光功能上有诸多选择,许多曝光问题迎刃而解。  
期刊
在台湾毫不犹豫拥抱欧美文化的年代,出生于1970年代的我,经历了从封闭地域型市场到资本自由化市场,从机械化到数字信息,再到单一西方中心主义的瓦解及跨领域的全球化热潮时代。因此,我看待影像的观点也拉出了一条轨迹:从一开始跟随艺术学院教育体系学习摄影知识,到拿着一台尼康FM2(当时的学生必备)从黑白底片拍起,再到昏天暗地地练习暗房冲印。当时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光在物体上变化产生的质感,可能是从小学习美术的
期刊
1989年,章光和从纽约PRATT艺术学院学成回台湾,1994年就以“没有相机”的观念来创作另类的摄影作品。当时的数字摄影还在启蒙阶段,章光和用计算机数字扫描仪来创作,并提出了“暗房终结者”的观念,预言未来个人计算机的功能将会很强大、很普及,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技术会很普遍,数字影像将会主宰未来的摄影。章光和认为使用传统底片的摄影技术必将势微,暗房技术必将无用,而手工的摄影“灵光”也即将消失。如今,
期刊
索尼α77数码单电相机上市引起许多影友的热议。大家很关注2430万的高像素,每秒12张的连拍速度,没有活动式机械反光镜的单电结构等等,但是还有很多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探讨。    像素的高密度就没有高信噪比吗?  影像感应器的高信噪比意味着,我们拍摄的图片有更好的画质和能拍更大光比的景物。α77最引人注意的大概就是那块2430万像素APS-C规格的影像感应器芯片。对于这块芯片,马上就有人表示出不屑
期刊
编者按:如何才能讲好一个图片故事?面对自己拍摄的一堆图片,如何从中挑选出佳作,编辑成一个逻辑清楚的图片故事?这是让许多摄影师挠头的问题。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图编课堂”专栏,特邀美国波特兰州《俄勒岗人报》的资深图片编辑本杰明·布林克每期就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一个图片故事进行点评、编辑。本杰明是本刊的老作者,曾担任美国国际年度照片大赛(POYI)评委,曾多次到中国给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的学
期刊
午夜变幻莫测的灯光下,领舞台上几名穿着性感的女性,伴随明快的音乐节拍激情舞动;舞池里,客人们在领舞者的情绪感召下,尽情地扭动着身躯,仿佛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压力和不快抛向九霄云外……  夜场领舞这一行业在沈阳已出现了许多年,他们多是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或兼职、或放弃原有的工作到迪吧当领舞的。领舞者以女性为主,几乎都是80后、甚至90后,她们的身影遍及沈阳的每个迪吧。  24岁的琳琳5年前毕业于幼儿师
期刊
照相机在五十年前还是象征身份的奢侈品,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成为普通消费品,尤其是数码相机几乎像手机一样普及了。而在这消费大潮中,仍然有很多摄影发烧友沉醉于使用胶片相机进行创作,一些品牌的稀有型号和版本更是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说到相机不能不提到徕卡(Leica)。自从1925年第一台徕卡135相机上市以来,徕卡出过许多型号的产品,部分型号的某些版本极其稀罕珍贵。其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