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如果你想获得稍微另类一点的季节体验,那就前往爱沙尼亚吧,感受下一年中的“第五季”。
迈厄吉河旁的塔尔图堪称“爱沙尼亚众城之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波罗的海海岸边的塔林却逐渐脱颖而出,上演与塔尔图的“双城记”。与塔尔图纯正的爱沙尼亚风味相比,塔林更像是爱沙尼亚近代史的缩影,北欧和俄罗斯的影响更为明显与复杂。了解了塔林,也许就能理解爱沙尼亚的前世今生。
有人曾经说过:“欧洲是石头做的,俄罗斯是木头做的。”那么对于爱沙尼亚这样融合了俄罗斯和欧洲特征两者的国家,你很难去形容,只能去理解。
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的意思是“水边的居住者”,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近北方的一个,“水边的居住者”却没能获得字面意思上依水而居的恬静与优雅,因为地理位置上连接着北欧与东欧,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塞,爱沙尼亚历史上难逃战火的蹂躏。蓝白黑色的国旗很容易让人记住,爱沙尼亚人关于国旗颜色含义的解读很多,但不管哪种解读,都离不开对富饶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与珍惜。
“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
来到了这样一个城市。”
塔林在爱沙尼亚人心中是个不像首都的首都,这不单单是因为历史上爱沙尼亚的首都曾经是塔尔图,还因为在爱沙尼亚人的心中,塔尔图是爱沙尼亚文化的心脏。和几乎所有东欧国家的建城史相类似,爱沙尼亚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内陆到海洋的过程。所有慕名而来的旅行者都会首先拜访塔林的古城,这座号称是欧洲北部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纪古城也早早就入选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59米高的圣奥拉夫大教堂在1549到1625年的76年间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让人们觉得站在顶端往芬兰湾方向望去就可以看到80公里外的赫尔辛基。高高的尖顶使得这座建筑在历史上遭遇过多次雷击和由于雷击引发的大火,尽管历经数次重修,圣奥拉夫大教堂仍然得以保存。如今在塔林古城,仍然是一抬头就能看到这个雄伟建筑。在观景台望去配合着中世纪的古城墙以及城墙四周错落有致的塔楼,给人的感觉像是现实版的迪士尼城堡,梦幻而悠扬。
“我告诉你的,
连我看到的一半都没有达到。”
除了地面上令人惊叹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塔林拥有同样隐秘而完善的地下设施。波罗的海国家普遍认为瑞典统治时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因为瑞典人不但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还在17世纪兴建了地下防御系统。从13世纪中叶开始,塔林老城区开始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托姆比亚城堡就位于上城。连接着老城上城和下城两个区域的是长腿街和短腿街。大多数游客都喜欢从其中一条“腿”攀爬到托姆比亚,然后从另外一条“腿”回到下城。
塔林的市政广场也是塔林古城的精髓之一,塔林市政厅虽然算不上雄伟但却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的哥特式风格的市政厅,每年6月,为期四天的“老城节”会让整个广场和市政厅因为货摊、音乐会、舞蹈和中世纪主题的狂欢而活跃起來。在市政厅旁的药房更是欧洲最古老的药房之一,已经拥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还在经营。广场的周边都是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小巷和铜制的街灯,街巷中充满了卡布其诺的香味和打扮得很有当地特色的餐厅工作人员,这一切再加上遍布的红色“人”字形屋顶,让人仿佛打开了通往中世纪欧洲的大门。
“静静的波罗的海,
静静的教堂。”
在塔林,找到一条没有教堂的街道绝非易事,这样的教堂集中率可能会让人们以为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拥有信仰,但爱沙尼亚却是欧洲宗教人口最低的国家之一。和东欧其他国家相比,爱沙尼亚的宗教情况更为复杂,不光只有东正教,信仰基督教和新教的也大有人在。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统治者也不单单是给爱沙尼亚输入动荡,也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内涵。
爱沙尼亚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但是当地还有不少居民也讲俄语,在大部分的东正教教堂里面也写满了俄语和用俄语进行仪式和宣讲的神职人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最为重要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圆顶的结构使其很容易区别于塔林其他尖顶教堂。如今在教堂里祷告的大部分人还是头披花巾的年长的俄罗斯妇女,让人感慨战争和国家的分裂独立往往意味着总有人的命运是一夕之间就被改变了。尽管历史的车轮从来不曾留下间隙,但从中人们仍然可以窥探出爱沙尼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爱沙尼亚这样一个美丽而复杂的国家,也许正像奥尔罕·帕慕克所说的:“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旅游小贴士:
*在塔林,公共交通系统是免费的,爱沙尼亚要求所有骑车的人都穿反光服的法律可谓严苛。
*爱沙尼亚手工艺品、杏仁糖、Vana利口酒和酒心巧克力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特产。爱沙尼亚的国产利口酒塔林Vana甜酒是游人必买的纪念品。
迈厄吉河旁的塔尔图堪称“爱沙尼亚众城之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波罗的海海岸边的塔林却逐渐脱颖而出,上演与塔尔图的“双城记”。与塔尔图纯正的爱沙尼亚风味相比,塔林更像是爱沙尼亚近代史的缩影,北欧和俄罗斯的影响更为明显与复杂。了解了塔林,也许就能理解爱沙尼亚的前世今生。
有人曾经说过:“欧洲是石头做的,俄罗斯是木头做的。”那么对于爱沙尼亚这样融合了俄罗斯和欧洲特征两者的国家,你很难去形容,只能去理解。
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的意思是“水边的居住者”,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近北方的一个,“水边的居住者”却没能获得字面意思上依水而居的恬静与优雅,因为地理位置上连接着北欧与东欧,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塞,爱沙尼亚历史上难逃战火的蹂躏。蓝白黑色的国旗很容易让人记住,爱沙尼亚人关于国旗颜色含义的解读很多,但不管哪种解读,都离不开对富饶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与珍惜。
“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
来到了这样一个城市。”
塔林在爱沙尼亚人心中是个不像首都的首都,这不单单是因为历史上爱沙尼亚的首都曾经是塔尔图,还因为在爱沙尼亚人的心中,塔尔图是爱沙尼亚文化的心脏。和几乎所有东欧国家的建城史相类似,爱沙尼亚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内陆到海洋的过程。所有慕名而来的旅行者都会首先拜访塔林的古城,这座号称是欧洲北部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纪古城也早早就入选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59米高的圣奥拉夫大教堂在1549到1625年的76年间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让人们觉得站在顶端往芬兰湾方向望去就可以看到80公里外的赫尔辛基。高高的尖顶使得这座建筑在历史上遭遇过多次雷击和由于雷击引发的大火,尽管历经数次重修,圣奥拉夫大教堂仍然得以保存。如今在塔林古城,仍然是一抬头就能看到这个雄伟建筑。在观景台望去配合着中世纪的古城墙以及城墙四周错落有致的塔楼,给人的感觉像是现实版的迪士尼城堡,梦幻而悠扬。
“我告诉你的,
连我看到的一半都没有达到。”
除了地面上令人惊叹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塔林拥有同样隐秘而完善的地下设施。波罗的海国家普遍认为瑞典统治时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因为瑞典人不但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还在17世纪兴建了地下防御系统。从13世纪中叶开始,塔林老城区开始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托姆比亚城堡就位于上城。连接着老城上城和下城两个区域的是长腿街和短腿街。大多数游客都喜欢从其中一条“腿”攀爬到托姆比亚,然后从另外一条“腿”回到下城。
塔林的市政广场也是塔林古城的精髓之一,塔林市政厅虽然算不上雄伟但却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的哥特式风格的市政厅,每年6月,为期四天的“老城节”会让整个广场和市政厅因为货摊、音乐会、舞蹈和中世纪主题的狂欢而活跃起來。在市政厅旁的药房更是欧洲最古老的药房之一,已经拥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还在经营。广场的周边都是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小巷和铜制的街灯,街巷中充满了卡布其诺的香味和打扮得很有当地特色的餐厅工作人员,这一切再加上遍布的红色“人”字形屋顶,让人仿佛打开了通往中世纪欧洲的大门。
“静静的波罗的海,
静静的教堂。”
在塔林,找到一条没有教堂的街道绝非易事,这样的教堂集中率可能会让人们以为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拥有信仰,但爱沙尼亚却是欧洲宗教人口最低的国家之一。和东欧其他国家相比,爱沙尼亚的宗教情况更为复杂,不光只有东正教,信仰基督教和新教的也大有人在。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统治者也不单单是给爱沙尼亚输入动荡,也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内涵。
爱沙尼亚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但是当地还有不少居民也讲俄语,在大部分的东正教教堂里面也写满了俄语和用俄语进行仪式和宣讲的神职人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最为重要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圆顶的结构使其很容易区别于塔林其他尖顶教堂。如今在教堂里祷告的大部分人还是头披花巾的年长的俄罗斯妇女,让人感慨战争和国家的分裂独立往往意味着总有人的命运是一夕之间就被改变了。尽管历史的车轮从来不曾留下间隙,但从中人们仍然可以窥探出爱沙尼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爱沙尼亚这样一个美丽而复杂的国家,也许正像奥尔罕·帕慕克所说的:“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旅游小贴士:
*在塔林,公共交通系统是免费的,爱沙尼亚要求所有骑车的人都穿反光服的法律可谓严苛。
*爱沙尼亚手工艺品、杏仁糖、Vana利口酒和酒心巧克力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特产。爱沙尼亚的国产利口酒塔林Vana甜酒是游人必买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