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呢?
一、合理地分好合作小组是进行合作交流的基础
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情合理的分好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人数太少,那么学生合作交流的范围太小,不利于问题的讨论解决。分组中,每个小组中要注意男生与女生的搭配,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搭配。这样,缩小了小组间的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特别要提到的是每一个小组要一定要确定一个组长,他会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中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放得开,收得拢。
二、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交流的重要保证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随意使用,否则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掌握以下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老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没人响应。老师又重放了一遍录像后,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的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说“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片纸,指着小纸片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地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老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三、进行有效合作交流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在师生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一、合理地分好合作小组是进行合作交流的基础
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情合理的分好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人数太少,那么学生合作交流的范围太小,不利于问题的讨论解决。分组中,每个小组中要注意男生与女生的搭配,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搭配。这样,缩小了小组间的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特别要提到的是每一个小组要一定要确定一个组长,他会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中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放得开,收得拢。
二、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交流的重要保证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随意使用,否则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掌握以下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老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没人响应。老师又重放了一遍录像后,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的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说“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片纸,指着小纸片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地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老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三、进行有效合作交流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在师生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