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李镇有一条由泥沙冲激而形成的河流,名叫“盐铁塘”。河面上跨着一座座三环洞的小拱桥。桥洞间掩映着细纹般的波粼和婆娑树影。河水是清澄的,河边长着青青的水草。
盐铁塘两岸风光秀丽,花红柳绿,绚丽多彩。岸边、桥头、水滩到处是泥沙,连同捉摸不透的河底蕴藏的也全是泥沙,简直是沙的海洋。
这里的沙乍看似泥,颜色深,分量重,粒子细,叫作“梅李沙”。当年本地农民造房时大多用梅李沙替代黄沙,拌着水泥铺砌砖石或粉刷墙面,十分牢固。最主要是就地取材,价廉物美。梅李沙名声在外,盐铁塘河滩上打着木桩铺着木板的水运码头一个连一个,停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都是慕名而来在这里排队登记等待装运梅李沙的船。有时候一阵风夹着细沙卷起来,一粒粒沙子缠缠绵绵地飘落在船篷和甲板上,薄薄的一层。这是盐铁塘献给远道而来船只的“见面礼”,也是一种美好的表情。盐铁塘是好客的,热情的,开放的。
河岸上每天总有许多人赤着脚,手拿铁铲挖泥沙。他们把沙装到小推车里,然后飞跑起来,小推车停在岸边的码头上,打开车门,然后用力一掀,居高临下,那金灿灿的沙子就一下子滑到船舱里了。装了一车又一车,装了一船又一船。人们说,这里是福地,梅李沙是宝贝,盐铁塘是一条宝河。要问盐铁塘每天有多少条船,不知道。要问盐铁塘每年出产多少吨梅李沙,不知道。只晓得那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梅李沙大多是用船经过盐铁塘源源不断地装运出去的。各地的乡镇码头都供应这种沙。大家争着买:梅李沙,梅李沙!
当年我的船就是从常熟城里开过来,途经常浒河转过一个水湾,停泊在盐铁塘。两天跑一个航次,装载梅李沙,运往虞山脚下。小船停靠在民居的水栈旁,铺上跳板,拿起箩筐装满了沙,一担担挑上岸,惠及千家万户。
盐铁塘不宽,水深不足两米。当我拈起一根竹篙,只轻轻地、不经心地往河中一点,那篙尖就插入河底半尺,完全是一种松软的富有弹性的感觉,原来全是泥沙啊。手里竹篙顶在肩膀上用力一挺又一挺,竹篙弯弯,从河底拔出来,水珠滴滴答答,船已经向前了。
清晨,我坐在船甲板上,听风声、听鸟语、闻花香,有时看水、看沙,看着这被梅李沙环抱的村庄与河流,在天然的景色和我此刻的心情交融时,我会从船舱里取出一把小提琴奏上一曲《甜蜜蜜》,在静静的河面上谱写青春舞曲。那些爱热闹的青年水手随着琴声一个个跨过船档来到我的面前欣赏如水如歌如诗的音乐,禁不住地打着拍子,跳起了三步四步舞。有谁不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呢?
傍晚,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把披在肩上的长发高高地盘起来了,穿着漂亮的短衫,肩上搭一条毛巾,手里拿着一个自家地里摘的香瓜,边吃边走,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来到沙滩上戏水,处处留下了她们美丽的身影。她们在岸边土生土长,从小与河流、潮水和泥沙打交道,水性极好。突然间她们猛地扎进水里潜水,像一条条美人鱼,自由自在地游到了老远老远的地方。
那些在鹽铁塘过夜的船只抛了锚,头顶头,尾靠尾停泊在岸边。船员们有的在水中捕鱼捉虾,有的跑到几里地外的小镇上买酒买菜,丰富他们的晚餐。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在静定的天空中徐徐上腾。岸边轻风吹来,飘浮着阵阵沙土气息。不远处,一盏盏渔灯,一个个闪光点连成了一大片火花,洒在被晚风吹皱的河面上。
曾有多少个黄昏,我独自顺着小河边走去,走到尽头转过弯,我望见了古老的梅李“聚沙塔”。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建,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潮水奔腾翻卷,泥沙堆积。相传此塔为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又有多少个夜晚,我留守在船上,静听着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体会到最细微最神妙的春天消息。让人感觉到生活是自然的。
夜幕不知不觉地降临了。在相思动人的凉意中,一阵“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两个纤夫一前一后弓着腰,头向地,背朝天,在河滩上赤脚踩水,拉着纤绳荡悠悠,渔歌唱晚。纤夫的心房撑圆了风帆,歌声荡过了四季的风。纤绳不是普通的绳子,在纤夫看来,那是他们延伸的手和拉长的臂,连接着船只不离不弃。船慢慢地过来了,一轮明月挂在桅杆上,河面上漂过碎银万顷。船上满载着梅李沙,看样子船很沉重,沙子盖满了船舱贴近水面,只露出了船头和船尾,一阵风刮过来,水面上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舱口快要进水了。行船的水声隐约可闻。船尾摆了两盆君子兰,花影摇曳。船舱口坐着一个年轻的船娘,默默无语。她一手抱着熟睡的孩子,一手稳稳地操舵,不时地抬起头来向岸边仰望。船篷里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水面上飘来了一阵阵饭菜的香味。船在我眼前悠悠荡荡地过去了。月光下,隐隐可见纤夫的剪影。
半夜静悄悄。船边忽然响起了哗哗的流水声,我似乎觉得船倾斜了,桌子上的瓶瓶罐罐噼里啪啦地倒下了,舱面上响起了一阵阵脚步声。船长把我从梦中叫醒:“落潮了,水流很急,快起床。”他说话时不小心脚一滑,“扑通”一声,从船边掉到了河里。我连忙跳下水,一把抓住了他,我看他,他看我,“扑哧”一声笑了。原来此刻河水退得厉害,水位越来越浅,只有齐腰深了,真是虚惊一场。不过我们的鞋子被潮水冲得无影无踪。
眨眼工夫,河水像一条黄色的毯子哗哗地被卷走了,盐铁塘水枯了,河底也全部露出来了。盐铁塘退潮时带走的泥沙从我脚边滑过,有的泥沙残留在我的脚板上,觉得凉凉的、痒痒的。眼前的盐铁塘完全变样了,在河床里神奇般闪出偌大的一片沙滩。星光下,停泊在河里所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已经来不及离开,一下子全部搁浅在沙滩上,东倒西歪,一动也不能动。船体信马由缰地躺在柔软的沙滩上无忧无虑,一切顺其自然。此时此刻只有耐心地等待。沙滩上深深地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天蒙蒙亮,河水夹着泥沙悄悄地回来了,水面上一个个小漩涡越来越多。哎呀!涨潮了。一会儿,潮水涌上来了,势不可当,越来越快,一阵阵浪花打在我的小腿上,让我领略到潮起潮落的魅力。盐铁塘的河水又灌满了。昨夜沉睡在沙滩上的船只全部浮起来了,生机勃勃。乍一看,昨晚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安然无恙。太阳出来了,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盐铁塘。船上机器隆隆,汽笛声声,在河里来来往往。岸上车水马龙,一车车沙推过来了。我把船靠上码头,系好缆绳,岸上小推车里的沙已经哗啦啦地下船了。我转过身来,在河里提了桶水,洗脸。河水混浊。不说也罢,说来大家也不信的,脸上一摸,竟然全是水沙。一直等到平潮时,这水中的泥沙终于渐渐地沉淀在河底,静静的河水又清了。 哦,盐铁塘,瞬息万变,是我见过的最灵动最美丽的一条河流。一别三十年,我仍时时想起它。也不想别的,我是在想盐铁塘的春风杨柳、小船流水,还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梅李沙。
水乡船娘
常熟是江南的水乡。
常熟城里有一座“三步两条桥”。意思是说,走三步路就能过两座桥了。路与路由桥连着,河与河靠船连着。可见常熟的小桥多,小河多,小船也多。常熟是出产船娘的地方。
从城镇到乡村,水网密布。河里到处可以看见那些年轻的船娘装载着大米、食品、百货之类的货物,飞快地摇着小船,你追我赶,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她们被誉为江南水上运输的“轻骑兵”。
质朴的船娘颇有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她们大多是在常熟虞山脚下土生土长,长年累月在船上风吹雨打,脸色黝黑,手指圆实,还有一双肥厚的脚板。她们的身上没有什么名牌时装,不懂得追求什么时尚,当人们谈及美女时,似乎与她们无缘。但其装扮也富有水乡的情趣:短式布衫,两条花辫,颈上围一条彩色方巾,裤子不长,总喜欢卷起裤腿。一眼便知,她们的衣服大多是自己手工做的,针线匀称,密密麻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船娘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流露出一种纯朴而自然的美,脚踏平基(船板),三分灵气,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已经足够显示出水乡船娘的青春艳丽了。
船娘摇的木船叫作“航船”。主要在河里装运毛巾、肥皂、布匹、红糖、食盐、饮料等货物。船尾一支船橹,中间一个船舱,配有船篷,船头摆着一只小铁锚和一根竹篙。航船小巧玲珑,船娘水灵秀气,很惹眼。上船时,不能心急,要轻手轻脚站稳脚跟。因为这船会“欺负”陌生人,若大大咧咧地跨上去,稍不留神,脚底一滑,身体失去重心,船就会倾斜,来回晃动,摇摆不停。哎呀,不好!船舱里要进水了?放心,船不会打翻的,但人若不能及时调整站立姿势,那么可能会掉到河里。当然,有船娘在,不会有事。
风吹船儿摇呀摇,小河流水人家,水面上处处可见船娘美丽的身影,航船来来往往,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请问,她们的船儿摇到哪里去?那是要把船上满载的货物从常熟城里通过水路运到乡镇供销社,城乡商品流通,惠及千家万户。
河流水清水深,船到了河心,船娘在船头撑篙,一根竹篙点下去,怎么也点不到河底,竹篙只好抽回,篙头上的水珠滴滴答答。这不要紧,船娘可以用橹板划水掌控航向,游刃有余。船娘的水性都极好,人人会游泳,擅长潜水。有时候航船遇到逆流,来势凶猛。摇船和撑篙已挡不住了,不进则退。她们卷起裤腿,手拿纤板纤绳下船蹚水,哗啦哗啦,绕过桥洞和水湾,摸着石头过河,光着脚踩在河滩上背纤,一步一个脚印,长长的纤绳荡悠悠,航船缓缓而行。
夜深了,起雾了,越来越浓,几乎看不见岸头了,她们摇过了小桥和村庄,雾气像棉团似的沾在脸上湿漉漉的,她们仍摇呀摇,船上的桅灯时隐时现。两天跑一个航次,风雨无阻。看看她们是怎样把笨重的柴油桶装载到船上吧,码头上那些一百公斤重的柴油桶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本不需要搬运工“嘿哟、嘿哟”地肩扛。她们用“滚油桶”的方式,将柴油桶翻过去、转过来,在地上移位。她们用巧力,手里显得灵活自如,一步一挪,渐渐地把油桶移到跳板上,慢慢地滚下去。靠近船舱时,她们熟能生巧双手用力一甩,那油桶自转了几圈就滚到了船舱里。就像是特技表演,一个挨着一个,排得整整齐齐。
船娘在装运黄酒时,又快又熟练的技能更是令人惊奇。搬运工用吊机把黄酒坛撂在船头上。每坛酒满满的足足有五十斤重。这酒坛口小肚大,圆不溜秋,挪动时,坛里的黄酒晃来晃去,有点滑。船娘稳稳当当地把一个个酒坛抱起来,转身放到舱里。坛靠坛,不留间隙,先是满舱铺一层,再是坛叠坛,顶了一层又一层,竟然顶了六层。其高度接近船篷,看起来危如累卵。这些酒坛千万不能被打碎哟。若不小心打碎一个,会连累船舱里一大片的。放心,不管船在水中怎样来回摇晃,这坛与坛紧挨着,上下左右一点也不会松动,非常牢固。船舱里的酒坛放不下了,就摆在船头和船尾,满满的一船。船娘的汗水如同雨水般不停地滴落,浸透了衣衫,打湿了身下的酒坛。船娘却不以为意,纯粹得像那些酒,让人没有杂念。
河流的两岸是货运码头。一袋袋绵白糖,一箱箱雪碧,一瓶瓶椰子汁,堆得像小山似的。还有食品厂各式各样的糕点,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码头和船舱之间铺着长长的跳板,搬运工挑着担子装卸货物,汗流浃背。火热的太阳照得小河波光粼粼。一群顽皮的小男孩在河中戏水。船娘摇着船过来了,小男孩一个个从水中爬上了船尾,他们双脚踩在船的左边,一会儿跳到右边,顿时,船在水中犹如“摇篮”不停地来回晃动。船娘微微红了点脸,好像有点生气,随手拿起竹篙想赶走他们,可当船娘走近时,他们一个个“扑通”“扑通”地跳入水中散开了。船成了他们的流动“跳水台”。水花溅湿了船娘的衣服和头发。一会儿,这些“淘气鬼”又从水中冒出来了,有的吊住船舵,有的拉住船沿,不停地向船娘泼水。船娘急中生智,從船舱里抱了个大西瓜扔到河里。孩子们“轰”的一声,跳到水中抢西瓜去了。欢乐的笑声传遍了河流的两岸。
船娘的肩膀可以扛起百来斤一包的大米,从船舱里迈开大脚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走过长长的跳板,一转身把米包抛在高高的米堆上。尽管船娘满脸是汗,但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感觉呼吸丝毫不乱。
要开船了,船娘站在船头上,手拈竹篙,大声吆喝一声:“开船啦!”这清脆响亮的声音顿时飞过河面,夸张一点说,三里地外也能听见。以使那些船老大立即从老远的地方赶回来,一个箭步跳到船上起锚开航。
船娘高突的胸部与肩膀之间,人人都有一块巴掌大硬邦邦的老茧。这是她们的船在水上航行途中,遇上顶风逆流时撑竹篙所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她们把竹篙尖头深深地插入河底,肩膀使劲顶着竹篙尾,一挺又一挺。肩膀磨破了皮,出现一块血印,这对她们来说,算得了什么呢?继续向前迈步,一篙又一篙,竹篙弯得像弓似的,真让人担心:竹篙会不会断裂?噢——不!船娘的肩膀和竹篙之间富有弹性,一刚一柔,一紧一松,交替磨合。船儿时快时慢,只进不退了。 船娘的水上生活环境是独特的。起风了,下雨了。正是船娘从船篷里往外冲的时候,她们冒着风雨,在船上遮盖篷布,防止雨水淋湿货物。此刻,她们的船摇得更快了,争分夺秒把货送到目的地。如突然遇上强台风,她们处变不惊,立即寻找避风港,抛锚停航,加固缆绳,避免大风把船刮翻。一旦退潮落水,船只搁浅,她们一个接一个奋不顾身地跳到水里抢险,用跳板和竹篙插入船底,用肩膀用力撬,使劲地把船体从浅滩上推下来。船上历来有规矩:每当船遇到险情时,人不离船,船不离人,只要人在,船就在……
中午时分,年轻的船娘把船停靠在岸边,系上缆绳,在船边弯下腰,低着头,双手捧着河水洗脸。然后淘米、洗菜、做饭。炊烟袅袅。水面上飘来一阵阵饭菜香味。一个人坐在船舱的背风处,吃一口饭,夹一筷咸菜,咬一口翠绿的酱瓜,喝一碗热汤。这是一顿十分简单的午饭,快乐和幸福分明写在脸上。船上空闲的时候,除了缝补浆洗外,坐在船篷里一针一线纳鞋底,织毛衣。年轻的船娘喜歡用两只手摆弄着自己的辫子梢,把细长的辫子用红头绳在背后扎起来,盘成发髻,中间插戴着一根银簪,颇有民国时期的水乡风味,引人注目。不知哪一天,哪个男人有福气解开了她的花辫。她那一头披肩的秀发泛着乌油油的色泽,加上质朴的笑脸,这是船娘最为生动的风情。
船娘周游码头,见多识广。没遮没拦的性格十分开朗,能说会道。我佩服她们都会说好几种方言:苏州话、上海话、山东话、浙江话。在许多公开场合,活灵活现,表演不俗。船娘从小就是喝着河水长大的,她们好像天生就和船有缘。喜欢船上的男人,谈及的话题,三句不离本行,总是离不开船呀、桥呀、水呀什么的,船就是她们的家。
船尾后舱是船娘生活的地方。一块块平基板都是揩了桐油的,铺成舱面。船娘每天用拖把擦得干干净净、光彩照人。当你踏上这块平基板,就会自觉地脱鞋的。这么清洁的地方,就像家里的卧室一样,你怎么忍心把它弄脏呢?不仅如此,你还经常可以看到船娘挽起衣袖,露出丰润圆浑的胳膊,在船边拎着水桶冲洗船板。用抹布不停地在船的四周揩来揩去,连一根头发、一滴水迹也不放过,一尘不染。这不足八平方米的后舱,却具有多功能作用,后舱是“客厅”,平基板是“地板”。船旁两侧挂着彩色的遮阳布就是“窗帘”。有朋友来做客,大伙便圈盘就地而坐。在吃饭时,船娘把煮熟的鱼呀汤呀一齐端出来,还为男人备了一碗黄酒。这时平基板变成了“桌子”和“椅子”。到了晚上,船娘在平基板上收拾一下东西,若是冬天,铺上棉被,要是在夏天则铺上凉席,挂上蚊帐,就算是“床”了。难怪人们说,船娘是水做的,平淡、朴素是她们的本色。
(选自2021年第5期《青年文学》)
盐铁塘两岸风光秀丽,花红柳绿,绚丽多彩。岸边、桥头、水滩到处是泥沙,连同捉摸不透的河底蕴藏的也全是泥沙,简直是沙的海洋。
这里的沙乍看似泥,颜色深,分量重,粒子细,叫作“梅李沙”。当年本地农民造房时大多用梅李沙替代黄沙,拌着水泥铺砌砖石或粉刷墙面,十分牢固。最主要是就地取材,价廉物美。梅李沙名声在外,盐铁塘河滩上打着木桩铺着木板的水运码头一个连一个,停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都是慕名而来在这里排队登记等待装运梅李沙的船。有时候一阵风夹着细沙卷起来,一粒粒沙子缠缠绵绵地飘落在船篷和甲板上,薄薄的一层。这是盐铁塘献给远道而来船只的“见面礼”,也是一种美好的表情。盐铁塘是好客的,热情的,开放的。
河岸上每天总有许多人赤着脚,手拿铁铲挖泥沙。他们把沙装到小推车里,然后飞跑起来,小推车停在岸边的码头上,打开车门,然后用力一掀,居高临下,那金灿灿的沙子就一下子滑到船舱里了。装了一车又一车,装了一船又一船。人们说,这里是福地,梅李沙是宝贝,盐铁塘是一条宝河。要问盐铁塘每天有多少条船,不知道。要问盐铁塘每年出产多少吨梅李沙,不知道。只晓得那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梅李沙大多是用船经过盐铁塘源源不断地装运出去的。各地的乡镇码头都供应这种沙。大家争着买:梅李沙,梅李沙!
当年我的船就是从常熟城里开过来,途经常浒河转过一个水湾,停泊在盐铁塘。两天跑一个航次,装载梅李沙,运往虞山脚下。小船停靠在民居的水栈旁,铺上跳板,拿起箩筐装满了沙,一担担挑上岸,惠及千家万户。
盐铁塘不宽,水深不足两米。当我拈起一根竹篙,只轻轻地、不经心地往河中一点,那篙尖就插入河底半尺,完全是一种松软的富有弹性的感觉,原来全是泥沙啊。手里竹篙顶在肩膀上用力一挺又一挺,竹篙弯弯,从河底拔出来,水珠滴滴答答,船已经向前了。
清晨,我坐在船甲板上,听风声、听鸟语、闻花香,有时看水、看沙,看着这被梅李沙环抱的村庄与河流,在天然的景色和我此刻的心情交融时,我会从船舱里取出一把小提琴奏上一曲《甜蜜蜜》,在静静的河面上谱写青春舞曲。那些爱热闹的青年水手随着琴声一个个跨过船档来到我的面前欣赏如水如歌如诗的音乐,禁不住地打着拍子,跳起了三步四步舞。有谁不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呢?
傍晚,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把披在肩上的长发高高地盘起来了,穿着漂亮的短衫,肩上搭一条毛巾,手里拿着一个自家地里摘的香瓜,边吃边走,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来到沙滩上戏水,处处留下了她们美丽的身影。她们在岸边土生土长,从小与河流、潮水和泥沙打交道,水性极好。突然间她们猛地扎进水里潜水,像一条条美人鱼,自由自在地游到了老远老远的地方。
那些在鹽铁塘过夜的船只抛了锚,头顶头,尾靠尾停泊在岸边。船员们有的在水中捕鱼捉虾,有的跑到几里地外的小镇上买酒买菜,丰富他们的晚餐。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在静定的天空中徐徐上腾。岸边轻风吹来,飘浮着阵阵沙土气息。不远处,一盏盏渔灯,一个个闪光点连成了一大片火花,洒在被晚风吹皱的河面上。
曾有多少个黄昏,我独自顺着小河边走去,走到尽头转过弯,我望见了古老的梅李“聚沙塔”。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建,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潮水奔腾翻卷,泥沙堆积。相传此塔为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又有多少个夜晚,我留守在船上,静听着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体会到最细微最神妙的春天消息。让人感觉到生活是自然的。
夜幕不知不觉地降临了。在相思动人的凉意中,一阵“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两个纤夫一前一后弓着腰,头向地,背朝天,在河滩上赤脚踩水,拉着纤绳荡悠悠,渔歌唱晚。纤夫的心房撑圆了风帆,歌声荡过了四季的风。纤绳不是普通的绳子,在纤夫看来,那是他们延伸的手和拉长的臂,连接着船只不离不弃。船慢慢地过来了,一轮明月挂在桅杆上,河面上漂过碎银万顷。船上满载着梅李沙,看样子船很沉重,沙子盖满了船舱贴近水面,只露出了船头和船尾,一阵风刮过来,水面上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舱口快要进水了。行船的水声隐约可闻。船尾摆了两盆君子兰,花影摇曳。船舱口坐着一个年轻的船娘,默默无语。她一手抱着熟睡的孩子,一手稳稳地操舵,不时地抬起头来向岸边仰望。船篷里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水面上飘来了一阵阵饭菜的香味。船在我眼前悠悠荡荡地过去了。月光下,隐隐可见纤夫的剪影。
半夜静悄悄。船边忽然响起了哗哗的流水声,我似乎觉得船倾斜了,桌子上的瓶瓶罐罐噼里啪啦地倒下了,舱面上响起了一阵阵脚步声。船长把我从梦中叫醒:“落潮了,水流很急,快起床。”他说话时不小心脚一滑,“扑通”一声,从船边掉到了河里。我连忙跳下水,一把抓住了他,我看他,他看我,“扑哧”一声笑了。原来此刻河水退得厉害,水位越来越浅,只有齐腰深了,真是虚惊一场。不过我们的鞋子被潮水冲得无影无踪。
眨眼工夫,河水像一条黄色的毯子哗哗地被卷走了,盐铁塘水枯了,河底也全部露出来了。盐铁塘退潮时带走的泥沙从我脚边滑过,有的泥沙残留在我的脚板上,觉得凉凉的、痒痒的。眼前的盐铁塘完全变样了,在河床里神奇般闪出偌大的一片沙滩。星光下,停泊在河里所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已经来不及离开,一下子全部搁浅在沙滩上,东倒西歪,一动也不能动。船体信马由缰地躺在柔软的沙滩上无忧无虑,一切顺其自然。此时此刻只有耐心地等待。沙滩上深深地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天蒙蒙亮,河水夹着泥沙悄悄地回来了,水面上一个个小漩涡越来越多。哎呀!涨潮了。一会儿,潮水涌上来了,势不可当,越来越快,一阵阵浪花打在我的小腿上,让我领略到潮起潮落的魅力。盐铁塘的河水又灌满了。昨夜沉睡在沙滩上的船只全部浮起来了,生机勃勃。乍一看,昨晚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安然无恙。太阳出来了,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盐铁塘。船上机器隆隆,汽笛声声,在河里来来往往。岸上车水马龙,一车车沙推过来了。我把船靠上码头,系好缆绳,岸上小推车里的沙已经哗啦啦地下船了。我转过身来,在河里提了桶水,洗脸。河水混浊。不说也罢,说来大家也不信的,脸上一摸,竟然全是水沙。一直等到平潮时,这水中的泥沙终于渐渐地沉淀在河底,静静的河水又清了。 哦,盐铁塘,瞬息万变,是我见过的最灵动最美丽的一条河流。一别三十年,我仍时时想起它。也不想别的,我是在想盐铁塘的春风杨柳、小船流水,还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梅李沙。
水乡船娘
常熟是江南的水乡。
常熟城里有一座“三步两条桥”。意思是说,走三步路就能过两座桥了。路与路由桥连着,河与河靠船连着。可见常熟的小桥多,小河多,小船也多。常熟是出产船娘的地方。
从城镇到乡村,水网密布。河里到处可以看见那些年轻的船娘装载着大米、食品、百货之类的货物,飞快地摇着小船,你追我赶,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她们被誉为江南水上运输的“轻骑兵”。
质朴的船娘颇有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她们大多是在常熟虞山脚下土生土长,长年累月在船上风吹雨打,脸色黝黑,手指圆实,还有一双肥厚的脚板。她们的身上没有什么名牌时装,不懂得追求什么时尚,当人们谈及美女时,似乎与她们无缘。但其装扮也富有水乡的情趣:短式布衫,两条花辫,颈上围一条彩色方巾,裤子不长,总喜欢卷起裤腿。一眼便知,她们的衣服大多是自己手工做的,针线匀称,密密麻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船娘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流露出一种纯朴而自然的美,脚踏平基(船板),三分灵气,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已经足够显示出水乡船娘的青春艳丽了。
船娘摇的木船叫作“航船”。主要在河里装运毛巾、肥皂、布匹、红糖、食盐、饮料等货物。船尾一支船橹,中间一个船舱,配有船篷,船头摆着一只小铁锚和一根竹篙。航船小巧玲珑,船娘水灵秀气,很惹眼。上船时,不能心急,要轻手轻脚站稳脚跟。因为这船会“欺负”陌生人,若大大咧咧地跨上去,稍不留神,脚底一滑,身体失去重心,船就会倾斜,来回晃动,摇摆不停。哎呀,不好!船舱里要进水了?放心,船不会打翻的,但人若不能及时调整站立姿势,那么可能会掉到河里。当然,有船娘在,不会有事。
风吹船儿摇呀摇,小河流水人家,水面上处处可见船娘美丽的身影,航船来来往往,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请问,她们的船儿摇到哪里去?那是要把船上满载的货物从常熟城里通过水路运到乡镇供销社,城乡商品流通,惠及千家万户。
河流水清水深,船到了河心,船娘在船头撑篙,一根竹篙点下去,怎么也点不到河底,竹篙只好抽回,篙头上的水珠滴滴答答。这不要紧,船娘可以用橹板划水掌控航向,游刃有余。船娘的水性都极好,人人会游泳,擅长潜水。有时候航船遇到逆流,来势凶猛。摇船和撑篙已挡不住了,不进则退。她们卷起裤腿,手拿纤板纤绳下船蹚水,哗啦哗啦,绕过桥洞和水湾,摸着石头过河,光着脚踩在河滩上背纤,一步一个脚印,长长的纤绳荡悠悠,航船缓缓而行。
夜深了,起雾了,越来越浓,几乎看不见岸头了,她们摇过了小桥和村庄,雾气像棉团似的沾在脸上湿漉漉的,她们仍摇呀摇,船上的桅灯时隐时现。两天跑一个航次,风雨无阻。看看她们是怎样把笨重的柴油桶装载到船上吧,码头上那些一百公斤重的柴油桶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本不需要搬运工“嘿哟、嘿哟”地肩扛。她们用“滚油桶”的方式,将柴油桶翻过去、转过来,在地上移位。她们用巧力,手里显得灵活自如,一步一挪,渐渐地把油桶移到跳板上,慢慢地滚下去。靠近船舱时,她们熟能生巧双手用力一甩,那油桶自转了几圈就滚到了船舱里。就像是特技表演,一个挨着一个,排得整整齐齐。
船娘在装运黄酒时,又快又熟练的技能更是令人惊奇。搬运工用吊机把黄酒坛撂在船头上。每坛酒满满的足足有五十斤重。这酒坛口小肚大,圆不溜秋,挪动时,坛里的黄酒晃来晃去,有点滑。船娘稳稳当当地把一个个酒坛抱起来,转身放到舱里。坛靠坛,不留间隙,先是满舱铺一层,再是坛叠坛,顶了一层又一层,竟然顶了六层。其高度接近船篷,看起来危如累卵。这些酒坛千万不能被打碎哟。若不小心打碎一个,会连累船舱里一大片的。放心,不管船在水中怎样来回摇晃,这坛与坛紧挨着,上下左右一点也不会松动,非常牢固。船舱里的酒坛放不下了,就摆在船头和船尾,满满的一船。船娘的汗水如同雨水般不停地滴落,浸透了衣衫,打湿了身下的酒坛。船娘却不以为意,纯粹得像那些酒,让人没有杂念。
河流的两岸是货运码头。一袋袋绵白糖,一箱箱雪碧,一瓶瓶椰子汁,堆得像小山似的。还有食品厂各式各样的糕点,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码头和船舱之间铺着长长的跳板,搬运工挑着担子装卸货物,汗流浃背。火热的太阳照得小河波光粼粼。一群顽皮的小男孩在河中戏水。船娘摇着船过来了,小男孩一个个从水中爬上了船尾,他们双脚踩在船的左边,一会儿跳到右边,顿时,船在水中犹如“摇篮”不停地来回晃动。船娘微微红了点脸,好像有点生气,随手拿起竹篙想赶走他们,可当船娘走近时,他们一个个“扑通”“扑通”地跳入水中散开了。船成了他们的流动“跳水台”。水花溅湿了船娘的衣服和头发。一会儿,这些“淘气鬼”又从水中冒出来了,有的吊住船舵,有的拉住船沿,不停地向船娘泼水。船娘急中生智,從船舱里抱了个大西瓜扔到河里。孩子们“轰”的一声,跳到水中抢西瓜去了。欢乐的笑声传遍了河流的两岸。
船娘的肩膀可以扛起百来斤一包的大米,从船舱里迈开大脚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走过长长的跳板,一转身把米包抛在高高的米堆上。尽管船娘满脸是汗,但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感觉呼吸丝毫不乱。
要开船了,船娘站在船头上,手拈竹篙,大声吆喝一声:“开船啦!”这清脆响亮的声音顿时飞过河面,夸张一点说,三里地外也能听见。以使那些船老大立即从老远的地方赶回来,一个箭步跳到船上起锚开航。
船娘高突的胸部与肩膀之间,人人都有一块巴掌大硬邦邦的老茧。这是她们的船在水上航行途中,遇上顶风逆流时撑竹篙所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她们把竹篙尖头深深地插入河底,肩膀使劲顶着竹篙尾,一挺又一挺。肩膀磨破了皮,出现一块血印,这对她们来说,算得了什么呢?继续向前迈步,一篙又一篙,竹篙弯得像弓似的,真让人担心:竹篙会不会断裂?噢——不!船娘的肩膀和竹篙之间富有弹性,一刚一柔,一紧一松,交替磨合。船儿时快时慢,只进不退了。 船娘的水上生活环境是独特的。起风了,下雨了。正是船娘从船篷里往外冲的时候,她们冒着风雨,在船上遮盖篷布,防止雨水淋湿货物。此刻,她们的船摇得更快了,争分夺秒把货送到目的地。如突然遇上强台风,她们处变不惊,立即寻找避风港,抛锚停航,加固缆绳,避免大风把船刮翻。一旦退潮落水,船只搁浅,她们一个接一个奋不顾身地跳到水里抢险,用跳板和竹篙插入船底,用肩膀用力撬,使劲地把船体从浅滩上推下来。船上历来有规矩:每当船遇到险情时,人不离船,船不离人,只要人在,船就在……
中午时分,年轻的船娘把船停靠在岸边,系上缆绳,在船边弯下腰,低着头,双手捧着河水洗脸。然后淘米、洗菜、做饭。炊烟袅袅。水面上飘来一阵阵饭菜香味。一个人坐在船舱的背风处,吃一口饭,夹一筷咸菜,咬一口翠绿的酱瓜,喝一碗热汤。这是一顿十分简单的午饭,快乐和幸福分明写在脸上。船上空闲的时候,除了缝补浆洗外,坐在船篷里一针一线纳鞋底,织毛衣。年轻的船娘喜歡用两只手摆弄着自己的辫子梢,把细长的辫子用红头绳在背后扎起来,盘成发髻,中间插戴着一根银簪,颇有民国时期的水乡风味,引人注目。不知哪一天,哪个男人有福气解开了她的花辫。她那一头披肩的秀发泛着乌油油的色泽,加上质朴的笑脸,这是船娘最为生动的风情。
船娘周游码头,见多识广。没遮没拦的性格十分开朗,能说会道。我佩服她们都会说好几种方言:苏州话、上海话、山东话、浙江话。在许多公开场合,活灵活现,表演不俗。船娘从小就是喝着河水长大的,她们好像天生就和船有缘。喜欢船上的男人,谈及的话题,三句不离本行,总是离不开船呀、桥呀、水呀什么的,船就是她们的家。
船尾后舱是船娘生活的地方。一块块平基板都是揩了桐油的,铺成舱面。船娘每天用拖把擦得干干净净、光彩照人。当你踏上这块平基板,就会自觉地脱鞋的。这么清洁的地方,就像家里的卧室一样,你怎么忍心把它弄脏呢?不仅如此,你还经常可以看到船娘挽起衣袖,露出丰润圆浑的胳膊,在船边拎着水桶冲洗船板。用抹布不停地在船的四周揩来揩去,连一根头发、一滴水迹也不放过,一尘不染。这不足八平方米的后舱,却具有多功能作用,后舱是“客厅”,平基板是“地板”。船旁两侧挂着彩色的遮阳布就是“窗帘”。有朋友来做客,大伙便圈盘就地而坐。在吃饭时,船娘把煮熟的鱼呀汤呀一齐端出来,还为男人备了一碗黄酒。这时平基板变成了“桌子”和“椅子”。到了晚上,船娘在平基板上收拾一下东西,若是冬天,铺上棉被,要是在夏天则铺上凉席,挂上蚊帐,就算是“床”了。难怪人们说,船娘是水做的,平淡、朴素是她们的本色。
(选自2021年第5期《青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