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暮色花朵的徒然渴望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年来得太晚了
  王 寅
  晚年来得太晚了
  在不缺少酒的时候
  已经找不到杯子,暮晚
  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
  
  十月的向日葵是昏迷的雨滴
  也是燃烧的绸缎
  漂浮的草帽遮盖着
  隐姓埋名的风景
  
  放大了颗粒的时间
  装满黑夜的相册
  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
  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
  
  晚年来得太晚了
  我继续遵循爱与死的预言
  一如我的心早就
  习惯了可耻的忧伤
  
  诗人王寅,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之一,摄影爱好者,现为《南方周末·文化刊》记者。1983年开始写作,其诗歌成名作《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以高超诗艺赢得众多赞誉而成为名篇,2005年出版《王寅诗选》。王寅从未中断过诗歌写作,其新近诗作《晚年来得太晚了》不失其天然的诗质,让人一读便难以忘怀。
  这首诗的题材或者说内容涉及对生命轨迹的矛盾式感受。“晚年来得太晚了”这一命题为诗歌营造了富于悖论意义的背景和审美格调,诗人将现实年纪里的苦与痛凝结在怅恨晚年太晚的精神境遇里。全诗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整体感,通过隐喻、象征所铺成的意象群贴合整体语境赋予命题确切可感的重大意义。
  充满诗意的措辞或者意象是一首诗的密钥所在。艾略特曾说,诗人的任务就是“打乱语言,生成意义”。王寅将人生体验里的感悟倾注在这首诗的措辞中,通过看似简单的关联与反复来展开隐喻与象征,诗人的情绪由无奈的嘘叹到安静的沉迷,继而转向裂变式的自省,最后以突如其来的迂回,在反讽的掩护下获得了突围,“爱与死”的强大信念令其苦闷一扫而光。这首诗节奏上的迂回缓和了诗歌内在的混乱,当然这种混乱与诗人复杂的心理历程紧密相连。
  诗人开篇便示以冰冷的笔调——“在不缺少酒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杯子”,简宁的语气让人担忧,却在不经意间清晰道明无法诉说的悖谬——对于“晚年来得太晚了”的莫名惆怅。“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启开下节的纷繁意象,作用于“向日葵”的两个比喻“昏迷的雨滴”、“燃烧的绸缎”是全诗的亮点,这种历险式的语言风格偶尔让人嗅到俄罗斯诗人的气息。“昏迷”与前面的“暮晚”及其后的“漂浮”相互关联,呼应着诗歌基本的氛围;“雨滴”带来的迷茫、坠落与“燃烧绸缎”的焦灼、毁灭并置,共同传达所指物象的神秘感,达到相反相成、异质同构的效果。“草帽”下“隐姓埋名”的整句透露出有所节制的沉寂与孤独。诗节通过物象拼接构成的假定性场景,声音、色彩、视觉渐次交错自成的图式,看似破碎实则关联细密,模仿的正是内心的复杂状态。第三节承接上节罗列由内心困境外化所致的各种体验和联想,“大颗粒”赋予“时间”模态与重量,“黑夜”成了盛满时间颗粒的“相册”,无疑这句是在说记忆,记忆像一个沉重的暗盒子带给我们恐惧的、混乱的、无法控制的逼仄感。“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整齐的组句强化了对日常生活、命运真相的冷静感悟,“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是这种感悟下灵魂姿态的直观摹写。诗歌末节的突围通过“重复”来实现,然而语脉一转揭示开篇精神困厄的解救之道——“爱与死的预言”之信仰。诗人的突围通过反讽的方式来实现,“早就习惯”与“继续遵循”建立语势及语义上的断续性张力,“可耻的忧伤”被“习惯”包容、整饬,“可耻”一词彻底瓦解了前面诗节中的混乱与矛盾,“习惯可耻”类比“遵循信仰”的荒谬逻辑暗示双重自我的悖论得到和谐,反讽的语调恰当好处地促使字面意义向内涵意义翻转,至此诗篇获得哲义和美学的强度。
  这是一首专注与严肃的诗,诗人渴念晚年的平静与成熟,表达自甘沉寂的理想,暮色里的花朵最终战胜无常生活的琐碎,语言灵力与生存智慧在诗中获得有机调和。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梦想登临泰山的愿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登顶飞来峰后的豪情。古人喜欢登高,常以五岳为尊。或许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我们这些后生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对登临的向往。  一  登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追求的是梦想,追求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俗语有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的追求,而不是像野兽那样只对
期刊
小小说《做客》反映了这样一个并不鲜见、令人悸动的事实: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孩子们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的身份了,觉得爸爸妈妈是客人一样,放假去与他们相聚,被孩子们理解为是到“他们家”做客。“家人做客”,反映了一种莫可奈何的社会现象,令人动容的同时,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巧妙安排。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但是作者又写了那群小伙伴,这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找准命题老师给定的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因为文言文翻译题,一个句子往往会给定两到三个得分点,阅卷者根据采分点予以给分。下面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采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有效备考,提高翻译题的得分
期刊
登抱犊观日出,早在宋、金时期就成了达官显贵阶层的一大雅好,也留下了不少有关抱犊观日出的诗文。据考,古时抱犊寨上有“望海亭”,即为观日出而建,所以以“海亭”命名,可能有“云海”之意。古代的“望海亭”几遭破坏,已不得见。  观日出,只能在凌晨时方可一睹壮景。由于抱犊景区的客运索道所规定的第一班“空运”早已红日高照,所以不得不在山上留宿过夜。  昨游“老鹰峰”之后,又在“天池”呆过午夜,睡下时一直担心早
期刊
手头有一部《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词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目,林林总总,凡20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窸窣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连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重
期刊
“吸进来,呼出去”,这六个字,是我在一座寺院迎门的颓壁上读到的,无意间一抬眼,不知为何,这个藏在满墙文字汪洋中的句子竟自己浮凸出来,要我认出它。仿佛被久候的人轻轻拍了一下肩膀,心一动——噢,你终是来了。薄薄的欢喜,登时掠过忧伤的心堤,是一种松绑的感觉。然而,我却不曾滞留,目光挪开的当儿,脚步已然随着众人走远。  春光正好。游寺院的时候,心里一直默诵着那六个字——“吸进来,呼出去”。默诵“吸进来”的
期刊
拥有了你的爱,就拥有了满天璀璨的星光。  ——题记  小时候曾在不经意间听人说起,每个人都拥有漫天繁星中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它的光芒也许不那么耀眼,却总在你失意时用微弱的光芒为你照亮前途的光明大道,在你成功时为你喝彩,在你迷惘时投给你一个会心的微笑……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方,它总会在你的上空温暖地闪亮,用翅膀守护你的成长。于是,我怀着这样的遐想,经常满怀期盼地伏在窗边仰望星空,希望可以找到属于我
期刊
写评论文字,或是作者的缘故,或是文本的缘故。那么这次,无疑是因为《第N次重复》的巧妙而迷人的构思,令我欲罢不能。因为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好的作品并不多见。《第N次重复》无疑称得上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读完小说,查阅作者黄莞的生平经历时,发现是一片空白。原来在写作这篇小说时,作者还是十七岁的少年。而这篇小说也只是为了千禧之年征文的即兴创作。  于是,想着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这篇小说的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
期刊
德国作家保罗森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地随便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感觉很有道理。生活如读书,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读别人,又读自己。而自己是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细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连自己这本书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读懂人生之书了。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打心底里笑读别人,读别人的骄傲,读别人的自不量力。而在解读自己时,常常是戴着“放大镜”无限放大自己的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