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的认知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我国古代爱情诗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西洲曲》 隐喻 转喻 认知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抒发男女爱恋之情。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堪称其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作品。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可见其艺术魅力不容置疑。近几年来,国内对其研究不乏其人:戚良德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尤其是否定了称该诗为“四季相思”之歌的观点;武雪慧认为诗中存在抒情主人公的转换;刘贵生则认为该诗是采用了南朝民歌惯用的男女对歌的特点来互诉衷情。但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尚未有人触及,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
  自古希腊开始,隐喻一直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转喻则隶属于隐喻。Lakoff & Johnson以“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系统。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Sweetser也指出,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因此,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跨越两个不同概念领域间的映像关系,人们能够运用始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的目的。
  转喻一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一些认知语言学家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已对转喻达成以下共识: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在相邻近或相关联的不同的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三《西洲曲》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现实—认知—语言”,其根本的含义是: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即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语言。认知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这两者是通过人的大脑和身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产生的,可直接被理解;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转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知的。因此,隐喻和转喻则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从隐喻和转喻视角分析《西洲曲》,揭示诗歌创作的认知机制,最终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民歌,同时也为古代诗歌赏析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根据诗歌的内容,全诗32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6句,第三部分是最后4句,中间22句为第二部分。“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我们更倾向于刘贵生的观点,“全诗的抒情是从男女双方的角度来写的,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和结尾是写男忆女,中间是写女忆男,并非一味地都是从男子的角度来写的”。
  诗歌的第一部分(1-6句)抒发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开头两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是写男子思念家住西洲亦即江北的女子并欲前往,但这种想法未能实现,只好“折梅寄江北”。第一个“梅”是指代女子的姓氏或名,第二个“梅”则指代“梅花”,都是以部分代替整体,这是转喻。“西洲”即“江北”,这是古诗中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即前后两句相互见意。古时有“折梅寄远”以慰相思的习俗,因此,“忆梅”、“寄梅”,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相思的开始。“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是男子脑海中女子红装乌发、亭亭玉立的倩影。女子着装和头发的颜色分别取譬眼前自然景致,即“(红色的)杏子”和“(乌黑闪亮的)雏鸦”,少女之美,含而不露。在“双鬓鸦雏色”这个隐喻中,又包含两个转喻:“鬓”即“鬓角”,指长在耳朵前边的头发,诗歌中则用以指全部的头发,属于部分代替整体;“鸦雏色”的字面意思为“小乌鸦的颜色”,实际上是指小乌鸦乌黑闪亮的羽毛的颜色,属于整体代替部分。“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交代了让男子魂牵梦绕的女子所在地。“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诗中借以指船,用部分代替整体,转喻手法。这两句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
  诗歌的第二部分(7-28句)转换了抒情的角度,即抒情主人公由男子转换为女子,开始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本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7-12句),“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夕阳西下,伯劳飞鸣,晚风习习,乌臼树摇。伯劳,又名,一种鸣禽,仲夏始鸣,性喜单栖,诗中以鸟喻人,隐喻女子形单影只。这种特定的居住环境描写暗示着这位女子在孤独和凄清中迎来了盛夏季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乌桕树下,即女子门前,乔木掩映,门中若隐若现地露出女子头上之翠钿。“翠钿”是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女子装饰,这里用装饰品指代女子,即以所有物代替所属对象,转喻手法,含蓄有致。后一句不仅使她的外表更加丰满、生动,而且也流露了她内心的热情希冀,同时也进一步暗示女子之孤单。“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她实在耐不住这撩人的焦灼期待,只有开门探视了。可是,情郎并没有来!盼望落空,百无聊赖,只有出门采莲以解相思之苦。
  第二个层次(13-18句),描述了女子采莲时的深情爱意,这是全诗最有声色、最富魅力的主体精华之所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点明了季节、地点。莲花和少女充满活力的笑脸交相辉映,好一处幽静、清雅的迷人胜景!身临其境,怎能不心湖荡漾,激起缕缕情思呢?“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与“怜”,“青”与“清”分别谐音,传统上也称为谐音双关,即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现象构成的双关。在认知语言学中,这种现象则称为语音隐喻,即“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很显然,语音隐喻是通过语音相似性而进行的跨域映射,也就是说,跨域映射发生在两个意义往往互不相关但在发音上却相同或相似的域之间。语音隐喻的妙处就在于从语音层面激发人们从“此”达“彼”的联想。因此,“莲”喻说“怜”,“莲子”则意味着“怜子”(爱怜你),表示怜爱之情;“青”喻说“清”,清澈、透明。“莲子青如水”共包含两个隐喻:其一,莲子青青,青如秋水。小小莲子,喻之以渺渺秋水,其相似之点在于青;其二,凭借语音隐喻,由“莲子青如水”跨域映射“‘怜子’‘清’如水”,即“爱你之心如秋水般清澈、透明”。同样以渺渺秋水为喻体,其相似之点则在于清澈、透明。两个隐喻,一明一暗,用喻之美,令人赞叹。盛开的莲花和成熟的莲蓬,招引她伸手抚弄,也触动了她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第二个“莲”同样喻说“怜”,“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说爱情之彻底赤诚。于是,女子把莲子作为爱情的象征物珍藏在自己的怀袖之中,倍加呵护和珍惜。在这层次中,少女的悠悠情思,仿佛和盘托出,一目了然,却又似乎含蓄委婉,余韵不绝,给人以形象感染、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之所以产生这种意境,隐喻(含语音隐喻)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第三个层次(19-28句),描述了女子在怀念中由忆生盼的情态。少女本想通过采莲以解相思之苦,岂知出门采莲却让她体验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盼郎的心情愈加迫切,乃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飞鸿”,候鸟,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此处指代书信,属于转喻。这两句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还表明了她日夜期盼鸿雁给她带来恋人的信息。“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失望的惆怅和盼望的激动交织在女子敏感的心头,她心里在猜测:时值秋日,该是“鸿飞满西洲”之际,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却杳无音信?带着这种疑惑,女子惟有“望郎上青楼”了。“青楼”,漆成青色的楼,此处指女子居住的地方,以一般代替特殊,也是转喻的运用。“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上青楼的结果又如何?什么也“望不见”。“楼高”使她产生了“望”的信念,“望不见”又让她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著凝望。“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如玉一般洁白明润的双手终日抚摸着这弯曲回环的栏杆,这十二曲栏杆又多么像她九曲愁肠!“垂手明如玉”是隐喻,是女子形象的刻画,与“双鬓鸦雏色”遥相呼应。“栏杆十二曲”,以具体形象的东西,即弯弯曲曲的栏杆喻说抽象的“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卷起帘子凝望,惟见蓝天高远,如海(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把秋日空旷的“天”隐喻为“海水”,形象生动。这两句还进一步隐喻女子内心的空虚寂寥和感情的动荡不安。忆郎郎不至,望郎郎无踪,待到“夕阳西下”,难免“断肠人在天涯”。相思的苦痛,满怀的愁绪,又与何人诉说?
  诗歌的第三部分(29-32句),抒情的角度又转为男子,相思之情寄托于梦。“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君愁”是写对方即女子的愁苦,“我亦愁”是写男子自己的愁苦。他俩的愁思愁绪像海(江)水,似梦境,无边无际,悠悠不绝。以“海水”喻愁,可见相思的缠绵不绝;以“梦”喻愁,可想相思的渺茫无期。两个“愁”的并用,更是艺术地表达了男女之间心心相印、彼此相知的恋情。诗歌至此,主题也自然水落石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最为恰当的写照。“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象,也是希望,更是情至深处的真情期盼。善知人意的南风,请把我对心上人的绵绵情意带到江北,让相思之梦借助南风之力吹到西洲,希望在梦境中和心上人相会。给“南风”赋予了生命,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看,是拟人;从现代认知的视角来看,是隐喻。正是这“南风”,让全诗在这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中落下了帷幕。
  四结语
  《西洲曲》所书写的是一对情侣互相思念的缠绵情愫。情侣之间悠悠无尽的愁绪和炽热诚挚的相思,表现得新奇鲜美,委婉入微,楚楚动人。全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不愧为我国古代爱情诗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在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隐喻(包括语音隐喻)和转喻,理所当然地成为该诗创作的主要认知机制,它们为诗歌意象的传达、意境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也因此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取得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在诗性化的语言中,隐喻和转喻依然大量存在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 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Sweetser,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Cabridge University Press/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2002.
   [3] 刘贵生:《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西洲曲〉的别样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4]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 戚良德:《〈西洲曲〉新解》,《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6]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中华书局,1963年版。
   [7] 沈志和:《仿拟成语中的语音隐喻——一项基于封闭语料的研究》,《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
   [8]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 武雪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谈〈西洲曲〉》,《农业与经济科技》,2009年第3期。
   [1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沈志和,男,1968—,广西融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工作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运用女性哥特相关理论分析了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哥特式经典之作《蝴蝶梦》。通过对叙述者“我”从无知、觉醒到成熟成长过程的分析及“我”与前女主人公吕蓓卡的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达夫妮·杜穆里埃对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位表现出的既颠覆又认同的矛盾态度,体现了女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身份焦虑及对两性和谐关系的向往。  关键词:女性哥特 达夫妮·杜穆里埃 《蝴蝶梦》 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
期刊
摘要 易卜生《群鬼》中的阿尔文太太为丈夫和儿子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她属于西方文学史上天使型的贤妻良母。然而,她像文学史上的同类女性一样,一生充满了痛苦和辛酸。这个痛苦的天使形象及其最终的结局,对当代社会中的女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天使易卜生《群鬼》 阿尔文太太 男权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在19世纪西方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特点各异、鲜活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伴随
期刊
摘要 作为唯美派的一员主将,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淋漓尽致地倾注在他的作品中。《不可儿戏》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婚姻观进行了无尽的嘲讽,而这种嘲讽的力量除了作家的语言魅力之外,还在于作家对作品结构的艺术性的安排。  关键词:双线结构 情节发展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诗人
期刊
摘要 法国作家雨果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位风格迥异的文学大师,一个制造了许多“完人”,一个制造了许多“超人”;一个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一个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以宽广的视野记录着社会全景,一个以深邃的笔锋刻画着人心全像,但他们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角,关注人文,倡导自由、尊严、博爱、使命,都表现出可敬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雨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雪国》就像一首优美的协奏曲。本文从自然美的角度出发,论述《雪国》的自然美学意象。自然美的协奏曲以虚幻美为独奏,以色彩美、动态美为伴奏,捕捉生命的光辉,追求茫茫宇宙间感人的力量,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雪国》自然美协奏曲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绝不会泯灭。”这是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
期刊
摘要 约翰·米林顿·辛格是爱尔兰著名剧作家,他创作的《骑马下海的人》被西方界誉为最为悲惨、最打动人心的独幕剧。本文运用德国学者姚斯的“期待视域”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对这部短剧的两处阅读期待偏离进行分析,并尝试充当“隐含读者”,对这些链接缺失进行弥补,以期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欣赏这部独幕剧。  关键词:约翰·米林顿·辛格 《骑马下海的人》 期待视域 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女性批判文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思路,女性主义旨在揭示女性的崛起和男权主导意识下女性对男性地位所带来的挑战。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李尔王集男权、王权、父权意识于一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面对女性所带来的不同反叛意识,他产生了焦虑和不安,产生了对女性排斥的思想和批判。论文从李尔王的社会身份地位入手进行分析,从女性主义批判角度揭示了李尔王的焦虑和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女
期刊
摘要 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与“卡门”是19世纪文坛作品中两个独具魅力的表现爱情悲剧的艺术形象。她们的悲剧,是平民百姓个性自由的要求在黑暗时代无法实现的悲剧。本文将从其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来对比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成因。  关键词:爱斯梅拉达 卡门 共性与个性 爱情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爱斯梅拉达”与“卡门”两位独具魅力的表现爱情悲剧的艺术形象,她们分别出自法国浪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罗斯金童话《金河王》与《格林童话》的对比解读,分析了《金河王》在情节安排和叙述风格上受到的《格林童话》的影响,探讨了该童话在艺术描写和思想内涵上的超越性。  关键词:《金河王》 《格林童话》 影响 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方面的专家。其主要作
期刊
摘要 自从鲁迅的《阿Q正传》面世,国人已经把阿Q作为一种人格符号来看待;而美籍犹太裔作家艾·巴·辛格《傻子吉姆佩尔》中所塑造的有点类似于阿Q的吉姆佩尔,国内读者则相对陌生。这两个人物虽在形象上有点相似,但他们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巨大的人格差异,这样的差异耐人寻味,对周围的人以及当事者本人和他们的人生定位都产生了不同影响。  关键词:吉姆佩尔阿Q精神胜利法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I106.4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