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家,是我们心中一支永不落幕的歌谣。就像候鸟迁徙一样,回家是一件不需要理由的事情。春运就是一项“回家工程”,这项工程涉及数千万个家庭上亿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车站无不是人头攒动,路上无不是浩浩荡荡。当我们把视野拉远,那些留守家庭、被拐儿童家庭,无不热切而焦急地等待亲人的归来。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也在静静地等待回到祖国的那一天。动物界的“回家”,更是波澜壮阔,成千上万只的候鸟,浩浩荡荡的角牛,共同构成回家这支歌谣的跃动音符。
乡愁是一张难买的车票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流传几千年都不变的情结。因此一到年关,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们,都归心似箭,买回家车票的事,自然而然被提上了日程。
为应对人们的需求,尽管现在早就开通了网上预订,由于买票的人特别多,无论在网上订,还是去车站买,想要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于是,一张小小的车票,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乡愁是一张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游子们的乡愁,就是一张回家的车票,游子在起点,家是终点。虽然车票只有方寸大小,却承载着游子回家的渴望,和对亲人不尽的思念。
在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话看似简单明了,实质它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在里面。年是中华民族一个千年的约定,是人们凝聚亲情的纽带,是游子的思念和亲人的牵挂,水乳交融,共吃一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团圆饭,共圆一个幸福的团聚梦,尽享亲情的温暖。年,还是人生旅途一个个温馨的驿站,供人们栖息放松休闲,能让走过365个日子身心疲惫的人们,补充能量,振作精神,带着崭新的希望再次起航。面对这样一个美好节日的到来,饱受异乡寂寞孤独之苦的游子,能不乡情泛滥、蠢蠢欲动?这时,对于游子来说,能拥有一张回家的车票,是一件最美妙的事。
买车票,回家过年,这是游子年初离家时,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女的承诺。到了这时,已经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的事。只要能搭上回家的车,哪怕是站着回家心里也开心。
每年到了春运,车站最忙碌,喧闹的站台,人们进进出出,每一个人的脚步都匆匆忙忙,那些回家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售票大厅人流汹涌,排队买票的队伍长长的,买到车票的人,满脸开心;没有买到车票的人,一脸焦急。一张小小的车票,让买票的人几家欢乐几家愁。
回家过年,这是亲情的呼唤,这是叶对根的情意。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情感归属。眼看要过年了,哪怕买车票比登天还难,也要去买。时钟到了这个刻度,一张小小的回家车票,在游子眼里,已经不仅是坐车的凭证,是家,是团聚,是妈妈的笑脸,还有故乡的春天。
别让爱无奈留守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2005年8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该调查由团省委书记吴奇修牵头组成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近日,这份调查报告刚刚完成。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
不久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某中学一名女生擅自逃学,跑到长沙打工,还通过电话叫班上的三个女同学也一起去。面对老师的责问,她回答得很干脆:“反正读完书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儿出去。”
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
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小时,最后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在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不去上学,并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来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会和他们说句话。 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之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种“危险”——离家出走。“他们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人员分析说,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
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而这,已经是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了。
文物回家路漫漫
据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多位文物专家和法律人士表示: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大规模回归仍是美好愿景。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副所长霍政欣介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举办的伊夫圣罗兰世纪拍卖会中拍出3000多万欧元天价,胜出的中国竞标者蔡铭超却以“无法将非法流失的拍卖品带入中国境内”为由拒绝付款。随后,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归还中国。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年是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的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兽首遗失,迄今已有7件回归。
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相关国际公约约束力弱,且没有溯及力,无法适用于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
目前常被用于海外文物追索的多边国际条约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湿地“驿站”不容有失
关于湿地,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自世界湿地公约局的界定:不论天然人工,永久还是暂时,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水体,在河流、湖泊、入海口,包括沿海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都是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物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现在,全球湿地面积达5.73亿公顷。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历史上中国湿地面积,曾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而今中国自然湿地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全球6%的平均水平。
“内陆湿地在中国的分布缩减得较为明显,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迫于粮食生产的压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的‘围垦造地’是近代以来中国范围内湿地面积缩减最明显的一段时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表示。
而城市快速扩张和环境持续恶化,也使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即使在现在,自然湿地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包括海水养殖、围垦造地、水资源污染、对沼泽化湿地进行水体排干以种植经济作物等。
如今,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1700多万公顷、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而中国的湿地保护得较好的多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像云南的洱海、澜沧江流域,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景观都是保护得较为理想的典范。长江流域人为破坏痕迹过重,这些年才开始投入重金进行“收复湿地”。
自然界的伟大旅程
动物界的大迁徙对很多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对于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斑马和其他动物壮观的奔跑景象印象深刻。可是这只是冰山一角。以下这些动物的迁徙,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征“。
海龟的旅程:对于任何一个观看过刚孵化出的小棱皮龟笨拙爬向大海情景的人来说,如果告诉你这些小家伙长大后将能够横越大西洋(600558,股吧),无数次往返于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之间,连续游泳超过1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恐怕很难让人相信。但这却是事实。
通过对25只棱皮龟的跟踪,生物学家们最近成功获得了这张它们横越大西洋的路径图。正如图中显示的那样,虽然棱皮龟的旅行清晰的显示三条不同的路径,但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回归地都是西非的加蓬共和国沿海,这里是它们的繁殖地。
在过去的40年间,棱皮龟的数量下降了98%,其中大部分的死亡案例是由于人类渔网的误伤。考虑到这一点,这张反映棱皮龟迁徙路径的地图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依据这张地图提供的信息,科学家们已经向11个相关国家发出了呼吁,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共同承担起保护棱皮龟的重任。
两极间的奔波:你永远不可能看到一只北极燕鸥嘴里衔着食物,这似乎很难理解。但如果你知道以下这个事实,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这种海鸟每年会长途跋涉超过7.08万公里,往返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之间,它们会尽可能减轻自身携带的重量。这种海鸟不可思议的长途跋涉迫使灰鹱将冠军的头衔拱手相让。人们最近才了解这一点,因为科学家们直到近期才设计出分量足够轻、能够戴在北极燕鸥脚上的电子追踪器。而如果你知道这种海鸟的身材有多小的话,你就会更加惊叹于这种壮举了:这种鸟类翼展仅有0.66米,而灰鹱的翼展则要达到1.1米。
击败帝王蝴蝶:如果有人让你说出迁徙距离最长的昆虫,很多人都会说是帝王蝴蝶,这种蝴蝶每年从墨西哥向加拿大的迁徙之旅浩浩荡荡,总长超过6437公里。但这个答案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并不正确。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区域追踪一种蜻蜓的活动。他们发现这种名为黄蜻的蜻蜓才是真正的昆虫迁徙冠军。它们在每年的大迁徙中会长途跋涉超过1.1万英里(1.77万公里)。
由于蜻蜓太小,无法捆绑电子追踪器,研究人员只得不断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进行观察,从印度跟踪到马尔代夫,再到东非,就为了看看这些蜻蜓究竟飞到多远。这些小生灵在降雨后的水塘边觅食,不断追随着热带辐合带带来的丰富雨水,在印度与东非之间游荡。
乡愁是一张难买的车票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流传几千年都不变的情结。因此一到年关,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们,都归心似箭,买回家车票的事,自然而然被提上了日程。
为应对人们的需求,尽管现在早就开通了网上预订,由于买票的人特别多,无论在网上订,还是去车站买,想要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于是,一张小小的车票,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记得诗人余光中说过:乡愁是一张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游子们的乡愁,就是一张回家的车票,游子在起点,家是终点。虽然车票只有方寸大小,却承载着游子回家的渴望,和对亲人不尽的思念。
在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话看似简单明了,实质它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在里面。年是中华民族一个千年的约定,是人们凝聚亲情的纽带,是游子的思念和亲人的牵挂,水乳交融,共吃一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团圆饭,共圆一个幸福的团聚梦,尽享亲情的温暖。年,还是人生旅途一个个温馨的驿站,供人们栖息放松休闲,能让走过365个日子身心疲惫的人们,补充能量,振作精神,带着崭新的希望再次起航。面对这样一个美好节日的到来,饱受异乡寂寞孤独之苦的游子,能不乡情泛滥、蠢蠢欲动?这时,对于游子来说,能拥有一张回家的车票,是一件最美妙的事。
买车票,回家过年,这是游子年初离家时,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女的承诺。到了这时,已经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的事。只要能搭上回家的车,哪怕是站着回家心里也开心。
每年到了春运,车站最忙碌,喧闹的站台,人们进进出出,每一个人的脚步都匆匆忙忙,那些回家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售票大厅人流汹涌,排队买票的队伍长长的,买到车票的人,满脸开心;没有买到车票的人,一脸焦急。一张小小的车票,让买票的人几家欢乐几家愁。
回家过年,这是亲情的呼唤,这是叶对根的情意。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情感归属。眼看要过年了,哪怕买车票比登天还难,也要去买。时钟到了这个刻度,一张小小的回家车票,在游子眼里,已经不仅是坐车的凭证,是家,是团聚,是妈妈的笑脸,还有故乡的春天。
别让爱无奈留守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2005年8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该调查由团省委书记吴奇修牵头组成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近日,这份调查报告刚刚完成。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
不久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某中学一名女生擅自逃学,跑到长沙打工,还通过电话叫班上的三个女同学也一起去。面对老师的责问,她回答得很干脆:“反正读完书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儿出去。”
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
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小时,最后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在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不去上学,并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来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会和他们说句话。 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之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种“危险”——离家出走。“他们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人员分析说,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
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而这,已经是关系到数以千万计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了。
文物回家路漫漫
据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多位文物专家和法律人士表示: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大规模回归仍是美好愿景。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副所长霍政欣介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举办的伊夫圣罗兰世纪拍卖会中拍出3000多万欧元天价,胜出的中国竞标者蔡铭超却以“无法将非法流失的拍卖品带入中国境内”为由拒绝付款。随后,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归还中国。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年是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的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兽首遗失,迄今已有7件回归。
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相关国际公约约束力弱,且没有溯及力,无法适用于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
目前常被用于海外文物追索的多边国际条约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湿地“驿站”不容有失
关于湿地,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自世界湿地公约局的界定:不论天然人工,永久还是暂时,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水体,在河流、湖泊、入海口,包括沿海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都是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物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现在,全球湿地面积达5.73亿公顷。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历史上中国湿地面积,曾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而今中国自然湿地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全球6%的平均水平。
“内陆湿地在中国的分布缩减得较为明显,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迫于粮食生产的压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的‘围垦造地’是近代以来中国范围内湿地面积缩减最明显的一段时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表示。
而城市快速扩张和环境持续恶化,也使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即使在现在,自然湿地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包括海水养殖、围垦造地、水资源污染、对沼泽化湿地进行水体排干以种植经济作物等。
如今,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1700多万公顷、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而中国的湿地保护得较好的多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像云南的洱海、澜沧江流域,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景观都是保护得较为理想的典范。长江流域人为破坏痕迹过重,这些年才开始投入重金进行“收复湿地”。
自然界的伟大旅程
动物界的大迁徙对很多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对于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斑马和其他动物壮观的奔跑景象印象深刻。可是这只是冰山一角。以下这些动物的迁徙,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征“。
海龟的旅程:对于任何一个观看过刚孵化出的小棱皮龟笨拙爬向大海情景的人来说,如果告诉你这些小家伙长大后将能够横越大西洋(600558,股吧),无数次往返于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之间,连续游泳超过1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恐怕很难让人相信。但这却是事实。
通过对25只棱皮龟的跟踪,生物学家们最近成功获得了这张它们横越大西洋的路径图。正如图中显示的那样,虽然棱皮龟的旅行清晰的显示三条不同的路径,但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回归地都是西非的加蓬共和国沿海,这里是它们的繁殖地。
在过去的40年间,棱皮龟的数量下降了98%,其中大部分的死亡案例是由于人类渔网的误伤。考虑到这一点,这张反映棱皮龟迁徙路径的地图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依据这张地图提供的信息,科学家们已经向11个相关国家发出了呼吁,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共同承担起保护棱皮龟的重任。
两极间的奔波:你永远不可能看到一只北极燕鸥嘴里衔着食物,这似乎很难理解。但如果你知道以下这个事实,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这种海鸟每年会长途跋涉超过7.08万公里,往返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之间,它们会尽可能减轻自身携带的重量。这种海鸟不可思议的长途跋涉迫使灰鹱将冠军的头衔拱手相让。人们最近才了解这一点,因为科学家们直到近期才设计出分量足够轻、能够戴在北极燕鸥脚上的电子追踪器。而如果你知道这种海鸟的身材有多小的话,你就会更加惊叹于这种壮举了:这种鸟类翼展仅有0.66米,而灰鹱的翼展则要达到1.1米。
击败帝王蝴蝶:如果有人让你说出迁徙距离最长的昆虫,很多人都会说是帝王蝴蝶,这种蝴蝶每年从墨西哥向加拿大的迁徙之旅浩浩荡荡,总长超过6437公里。但这个答案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并不正确。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区域追踪一种蜻蜓的活动。他们发现这种名为黄蜻的蜻蜓才是真正的昆虫迁徙冠军。它们在每年的大迁徙中会长途跋涉超过1.1万英里(1.77万公里)。
由于蜻蜓太小,无法捆绑电子追踪器,研究人员只得不断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进行观察,从印度跟踪到马尔代夫,再到东非,就为了看看这些蜻蜓究竟飞到多远。这些小生灵在降雨后的水塘边觅食,不断追随着热带辐合带带来的丰富雨水,在印度与东非之间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