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与孩子的异同点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的身体感觉是不同的
  去年冬天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吃饭,朋友说:孩子都这么大了(正读高中),不知道冷热,大冬天的还穿着单衣,说他还不听,真让人生气。我有点惊讶,但没说话。朋友的孩子在天津上学,不久我去天津讲课,其间去看望了他。见到孩子的时候,他真的只穿着校服,没有外套,就像是大家秋天时的穿着。我问他,冷不?他说,不冷呀。我说,咱要风度也别忘了温度呀,你爸可为你担心呢。他说,咳,他总是这样,我从初中就没穿过棉服,他又不是不知道!
  我又想到哥哥,那年他结婚的时候还有几天就过春节了,也正是最冷的时候,他也是穿着一件太空棉衬衣加一身西装过来的,人对温度的感知和需要其实有很大不同,自己不是夏天也能盖住被子吗?
  另一位朋友则和我说起小时候被迫吃饭的事,妈妈给她盛一碗饭,如果吃不完,妈妈就会生气,家里的规矩是不许剩饭,所以哪怕吃不完也要逼着自己吃下去,后来她吃饭不知道饥饱,一度严重发胖。
  所以,当妈妈们向我咨询孩子不肯睡保证不了睡眠时间时,我会先问,第二天他精力够吗、困不困?如果回答是“精力还行,倒也不困”,我就告诉她不用担心。医生建议的睡眠时间是针对儿童的大多数而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体情况,睡眠是为了休息,如果他不需要休息,也就不需要睡眠。
  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思维感知也各有不同
  在写作《上帝也是单亲》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单亲家庭,对于父亲缺席这件事,不同的孩子其感受大相径庭。显然有的孩子会因此陷入阴影。一位妈妈问孩子:妈妈再给你找个爸爸好不好?孩子坚定地说:不好!妈妈问:为什么?孩子哭了,说:我怕他再不要我们……
  但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把父母的离异看作巨大的打击,一位妈妈在日记中写道:
  我儿子有个同学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他经常到我们家来玩。有天他问我儿子:“我爸爸死了,你爸爸是不是也死了?”儿子笑着说:“我爸爸没死,我妈妈和我爸爸离婚了!”然后,两个孩子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起来了。
  上周他那个同学很高兴的对我儿子说:“我妈妈找了个男朋友, 他们今年年底就要结婚了。”我儿子说:“真好,你妈妈怎么找到的?”他同学说:“就是趁放假把我送到老家去,她就找到了。”然后两个孩子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起来了。
  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对世界都有独有的感受和应对。一个13岁的孩子亲口对我说:爸爸妈妈离婚,对我而言,就好比掉了一颗门牙,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但慢慢就好了。而另一位妈妈则告诉我,在刚离婚的时候她陷入深渊、以泪洗面,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她又充满哀伤地看着孩子。儿子放下书包对她说:“妈!我不希望每天回家看到你这副面孔,我不会因为你和我爸要离婚就变得那么可怜,这社会离婚的人多了,又不是咱们一家。有的人离婚了,条件比咱们差多了,也得活着。你不用总为我担心,我们同学的家长也有不少都离婚的,所以这不算什么。你再想想:即使我爸跟你离婚了,生活、住房和经济上都没有问题。还有,你不能总靠别人对你的同情和安慰生活,你应该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其实你也有许多长处。我希望看到你高兴,其实你的心情和情绪好了,我的心情也会好,咱们家就都好了。”
  不要轻易对孩子下判断
  很明显,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感受。人各有所感,这是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事,无论我们面对的是成年人还是我们自己的小孩。
  人各有所感,既是沟通的乐趣,也常常成为沟通的困难。这里面似乎有一个两难: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心去揣摩孩子的心,根据我们了解的推断我们尚未了解的;可是以己度人,根据已知推断未知,又常常让我们犯错。
  应对与孩子沟通中的两难是一件人各有见地的事情,以我粗浅的经验,我认为应该首先小心自己的懒惰。好逸恶劳、趋乐避苦实乃人之常情,深入思考、谨慎行事,耗心费神,需要我们有意为之,而轻易判断却更符合我们的习惯。故而,我们需要克制轻易判断的惯性,问问自己,事情真如我们所想吗?是否还有一些是我们尚未了解的?我们要说的、要做的是应该的还是必须的?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吗?“适当的自我怀疑”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学习在对一件事情进行处理时能够恰当的推敲。
  我想还应该努力扩大我们的认知,更多地了解成年人和儿童的差异,有人强调一定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因为孩子和大人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强调别把孩子当孩子,因为大人和孩子都一样是人。两者都有各自的合理,问题是,究竟什么时候该把孩子当孩子,什么时候不要把孩子只当作孩子呢?如果没有对成年人和儿童异同的全面的了解,我们就无从判断,信奉哪一个观点都可能失之偏颇。
  孩子和大人的相同与不同
  我个人的粗浅的理解是,儿童和成年人在作为“人”的方面是相通的。儿童和成年人同样需要:
  ·被尊重
  ·接纳
  ·关爱
  ·与人沟通
  ·被人理解和认同
  ·安全感
  ·价值感
  ·自由的空间
  ·自我的证明和实现
  同样具备:
  ·天生的身体发肤及个性
  ·自主的愿望和意志
  ·个人的擅长和不足
  ·独有的敏感性和喜好
  而儿童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认知和社会化。因为智力的发展是由低到高依次进行的,而儿童从自我到家庭再到学校乃至社会,也是一个常年累月的过程。经历和年龄带来的智力的发展以及阅历、心境、能力和经验的变化,都是与年龄直接连接的。现在我不完全地简列一下:
  ·语言表达
  ·逻辑
  ·知识量
  ·社会阅历
  ·对全局的观照
  ·平衡性
  ·对道德的综合理解
  ·处理方式的灵活
  ·沉着指数
  ·对冲动的克制力
  上述成年人是明显优于儿童的,而在下面成年人则常常比儿童逊色:
  ·思维的开放性
  ·直觉的能力
  ·好奇心
  此外,成年人以价值为导向,言行总是关注“是否有意义”,儿童则以刺激和快乐为导向,关注的是“是否有意思”;另一方面,成年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十分清楚和看重“我要到哪里去”,而儿童的思维是发散的、蔓延的,他们兴致勃勃地关注“路边有什么风景”,哪里有风景去哪里看。对成年人来讲,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什么时候干什么都是一定的,而对于孩子来讲,时间以及生活内容,就像地板上的积木,可以随意构建。
其他文献
问:我家女娃是混合喂养,两个月体检时11.2斤,现在10天过去了,居然体重一点没长!太不可思议了!娃娃倒是吃得挺带劲,拉得也顺畅,精神状态也不赖,到底哪里有异常呢?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啊?  问:我家宝宝出生19天了,体重只增加了6两。我奶水不是很多,是不是我把孩子给饿着了?要不要给孩子加点奶粉呢?  问:我家男宝3个月大,13斤多点,快一个月了,一点也没长啊,查“婴儿体重增长表”,有些担心会不会
期刊
大人故作惊讶,对某种东西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这个故事是从自家的起床游戏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夸张的表情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能让孩子哈哈大笑一场,迅速从清晨懒洋洋的状态中跳脱出来。我们都可以试试看,用在需要的地方或者没有任何目的,仅仅给孩子制造一场欢笑也很好哦。  类似这样简单的小游戏还有挠脚心、向脸上吹气等,游戏的关键是大人要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迷迷糊糊坐起来说一些搞
期刊
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孩子是在老师和学校强烈要求下,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米三左右,长得胖墩墩的非常壮实,穿了一件蓝道道的海军衫,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透着机灵。他一点儿都不怕人,进屋主动和我打招呼,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说话流畅,语言表达很准确。  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只能问他们为什么来见我。  妈妈看了一眼孩子,说老师要求她一定要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要不就让她不要
期刊
大学那会儿喜欢化浓妆,经常涂个蓝色睫毛膏出去逛街,然后顶着一圈晕染的大黑眼圈回学校,一路上那个回头率……我都不好意思回忆!  大一寒假回家,我烫了一个爆炸头,能往脸上抹的颜色都抹上了,到家一推开门,我妈就愣住了。  那时一到周末,全宿舍女生就猫在宿舍学化妆,用着从小商品市场买回来的假冒伪劣化妆品,还相互交流化妆心得,包括“睫毛膏是从睫毛上面刷还是从睫毛下面刷”。反正大伙儿都是棒槌,谁也甭笑话谁。衣
期刊
学习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为什么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孩子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必须学习的知识。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如果不在小的时候去培养,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就别指望突然有一天孩子开窍了,“知道学了”。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是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有了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把书念好。大部分人没有养到“天然”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坐在桌前,时不时地会走神,尤其刚开始
期刊
男生说:听埃米纳姆爽翻了  文∷卢重志(山西太原中学生) 编辑∷孙立峰  卢同学,你这么拽,你妈妈知道吗?  班里女生超喜欢韩国音乐组合EXO:“哇,好帅啊!”对这群花痴,我们愤愤不平:一帮小白脸有什么好?  哥才不管谁帅谁丑,哥喜欢的是有才华的音乐人,比如——埃米纳姆!  只要《Rap God》的旋律一响起,埃米纳姆的刀锋一样锐利的说唱一出口,瞬间我就被带走了,来到一个奇异国度,一种爽翻了的感觉
期刊
看台湾刘墉的书,里面有一章讲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孩子学校老师打电话到家,第一句是“没事没事!就是打电话告诉你家孩子的近况……”,警察来敲门,先解释“没什么事!”再谈上门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来,能有什么好事?警察上门,能有什么好兆头?这些“不受欢迎”的人立即先声明“没事”,让你安心。  小泥很喜欢一惊一乍跟我倾诉各种“大事”。  有一次临考试她还没复习,当时我们计划周末两天游
期刊
“自从家里来了个TA,孩子的生活全被TA占据了!”咨询室里卢娜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TA是谁?是一条小巴哥,是亲戚送给卢娜的儿子辰辰的生日礼物。卢娜说,自打有了这条狗,辰辰一天到晚和它黏在一起。每天,辰辰会抱着小狗说话,小狗还不时发出“咕噜声”回应,好像只有他俩自己能听懂这种语言;巴哥这个品种不耐热,天热的时候,小狗总往阴凉处躲,辰辰则会守候在一边,轻轻地给小狗扇扇子;以前辰辰是个起床困难户,但现
期刊
冯丽丽和丈夫刚生天天时,击掌为誓——不求上清华北大,只希望她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多简单的一个愿望,但这其实是一个无比奢侈的愿望。  什么都依着孩子,但孩子既不健康,也没快乐起来  天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就跟妈妈说,不喜欢幼儿园。第二天出门前,天天哭得很凶,似乎上幼儿园是件无比艰难的事。下午回到家,冯丽丽听天天说起在幼儿园的种种不愉快:老师今天推了某某小朋友一下,某某小朋友在吃饭时被
期刊
你们看过“速读术”或“快读法”这类书的广告吧?我想这种书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出于某种理由才不得不看的吧?  成人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有时为了要改变自己,会变成爱看书的人。但是这类人,更不应该运用“速读术”,在某段时间里看很多的书,而是应该慢慢地、扎实地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里,作为真正的读书人而生活。  年轻人,尤其是孩子,读书的时候应该抱着什么态度呢?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答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