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说笔筒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筒是插笔的工具,是文人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具,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以后笔筒逐渐流行起来,笔筒的材质有玉、陶、瓷、竹、木、牙等質地,其中最常见的是竹制笔筒和瓷质笔筒。笔筒除有实用价值外,在书房中是最有装饰性的文房用品。
  清代康熙年间,政治开明,文化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为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瓷质笔筒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兴起,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大规模生产。清代康熙以后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笔筒品种繁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颜色釉等,装饰纹样有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或题写诗词歌赋等。本文鉴赏八件清代康熙朝的瓷制笔筒,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独具匠心之处。
  1.清康熙青花博古纹笔筒(图1)
  通高14.9、口径12.2厘米。此器呈圆筒形,口底相若,玉璧形底,底施白釉,无款。腹部主体图案以青花博古纹为纹饰,以祥云承托的五瓣梅花花卉为界,整体图案一分为二,每一部分图案都以四季花卉装饰四角,中间饰以鱼子地,在鱼子地中间菱形开光内描绘钟鼎、如意等器物,取钟鼎齐鸣、吉祥如意之寓意。该笔筒胎体洁白细腻,形制规整。青花发色稳定,清新明快,层次分明。
  博古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博古即指古代器物,北宋时期,宋徽宗曾命王黼等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殿古图》三十卷,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博古的含义逐渐引申,凡是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面,皆为“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最早在瓷器上应用博古纹是明末时期,在清康熙时期,随着制瓷业的恢复和发展更为兴盛,博古纹得以在瓷器上大量运用,以此为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寓意高洁清雅。
  2.清康熙釉下三彩山水人物纹笔筒(图2)
  通高14.9、口径18厘米。此器为直筒式,直口,底微凹入,玉璧形足。外壁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描绘一幅精妙的山水人物画,远山近水、亭阁屋舍、苍松翠柏等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颇有章法。通过刻划、加彩等装饰技法描绘,自然逼真,其效果犹如在宣纸上画出的水墨画一般,匠心独运,别有情趣。底足中心处有青花书写的“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朝创制的一种高温釉下彩,它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三种釉下彩相结合,也称为釉里三色。该笔筒以浓淡相宜的青花描绘山峦、屋檐、轻舟和弯曲的山路,用釉里红勾勒植物的树干、枝叶,豆青色多以表现山石。釉下三种颜色相互映衬,主纹和辅纹相映成趣,色调雅致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釉下三彩烧造要单独烧造青花或釉里红难度更大,是珍贵的釉下彩瓷品种。清康熙釉下三彩山水人物纹笔筒造型庄重,纹饰朴素淡雅,赏心悦目,色彩鲜丽纯正,实为清康熙时期釉下三彩器中的精品之作。
  3.清康熙青花人物纹笔筒(图3)
  通高19.2、口径23.1、足径14.2厘米。此器呈圆筒形,直口,口底相若,玉璧形底足。腹部以青花装饰山水人物图案,画面一分为二,其中一幅画面山峦起伏,植被茂盛,郁郁葱葱,亭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三人观山赏景,谈笑其间,陶醉于山色之中。岸边桥旁两人携一琴童欲拾阶登桥,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描绘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携琴访友场景。另一幅画面,一叶扁舟飘荡于波光粼粼的湖面,幽静深远的岸边,两人在树下促膝畅谈,青花勾勒的树石苔草,运笔流畅有力,浓淡交织,渲染皴擦,极为精彩,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通过这些画面生动地反映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盛,欣欣向荣的康熙盛世场景。
  康熙青花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不仅所占比例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精美之作。此件器物便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代表作品。整件器物制作规整,稳重大方,胎体洁白致密,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经出现,清康熙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勒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
  4.清康熙哥釉青花松鹤纹笔筒(图4)
  通高16.4、口径18.2厘米。此器为圆筒形,直口,器腹略向内收,平底。主题纹饰为松鹤延年图案。中心一株苍松傲然挺立,枝繁叶茂,树下山石之上几枝灵芝点缀其间,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六只鹿、鹤,具有强烈的祈福、祈寿之意。松是百木之长,常青不朽,是长寿和有节气的象征。鹤是长寿之鸟,《神镜记》记载,相传汉时,曾有一对慕道的夫妇,在石室中修道隐居,后化白鹤而去。取意松鹤长春,反映出人们希望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鹿鹤同春原意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乾坤,《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其中六合指天下。在六合同春中,六谐音鹿,合谐音鹤,故六合同春为鹿鹤同春,同时鹿鹤皆为灵兽,一为禽,一为兽,故有天地皆灵之意。同时鹿鹤都是长寿的动物,以此取意天地同寿,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之一。古人善于借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尤其是明清时期尤甚,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或高雅的情趣意境。
  把青花工艺与哥釉的开片集合为一体的瓷彩工艺称之为哥釉青花。它的主要特征即为青花彩瓷上罩以纹片釉,由于碎片纹很像哥窑釉的开片,故名“哥釉青花”。这种工艺见于明代,尤其是明代晚期较为常见,清康熙朝制品的纹片釉开片呈米色或灰色,青花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
  5.清康熙粉青釉刻花花卉纹笔筒(图5)
  通高14、口径12.2厘米。此器呈圆筒状,直口、竖壁、平底,口足相若,玉璧形底。器型规整,粉青釉下刻划缠枝莲纹,茎蔓缠绕,花枝舒展。缠枝莲纹是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兴于唐宋时期,流行于元明清,被大量应用于瓷器上,深受世人喜爱。尤其是宋代周敦颐著述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名句,写出了莲花高洁、清廉的为人标准,符合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的审美,以此赋予了莲花特殊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莲花在佛教中还有美好圣洁的寓意,代表“净土”,因此随着佛教的盛行,莲花作为装饰纹样更为兴盛。   6.清康熙五彩花卉纹笔筒(图6)
  通高16.2厘米。此器呈六棱形,筒状器身,器物造型规整,线条挺拔有力,直口,底足为随形圈足,底足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篆书寄托款。腹部主题纹饰为花卉纹,六面长方形开光内分别描绘了荷花、菊花、牡丹、月季、梅花、石榴等四季花卉。象征高洁清雅的荷花,象征吉祥高寿的菊花,象征典雅高贵的牡丹,象征傲立寒冬、坚忍不拔的梅花,象征顽强拼搏、坚韧不屈的月季花,象征团结喜庆、榴开百子的石榴花出现于同一器物,没有丝毫杂乱之感,整体画面布局疏朗,意境清幽,寓意吉祥,实为一件康熙时期五彩器的佳作。
  五彩是明清时期彩瓷工艺的一种,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材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由于工艺不同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该件器物即为釉上五彩工艺。釉上五彩多用红、绿、黄、蓝、紫等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两三种。画面一般是单线平涂的方式,较早实物见于明成化时期,后逐渐流行,至清雍正时期,粉彩工艺流行,五彩逐渐没落。
  7.清康熙黑褐釉笔筒(图7)
  通高15.6厘米。此器为圆筒形,直口,圆璧底,底足脐心施黑褐釉,周圈无釉。器腹一侧还有一排细密的焗钉痕迹,看似是一缺憾,实则对参考古人焗钉修复工艺是一重要参考,同时也可推测原主人对这件笔筒的珍愛之情,虽已残损,但仍不忍丢弃,遂请人修复,每日摆放案头,日日赏玩。正如清代竹刻大家潘西凤在竹制笔筒上的刻款:“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颇能表达文人学士对笔筒的钟情。
  此器胎体厚重,古朴大气,器体内外皆为黑褐釉,釉色莹润,深峻的颜色给人以高贵、神秘、安静的感觉,试想一下,在静谧的书房空间里,细读经典,书桌上一只精美的笔筒伴随左右,当为一件惬意的事。
  8.清康熙绿地三彩镂空笔筒(图8)
  通高13.5、口径12.6厘米。此器通体呈圆筒形,直口,平底,圈足,底足施绿釉,中央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寄托款。器内壁施绿釉,口沿下用黄釉装饰一圈回纹,颈部用红、蓝、白等色勾勒出一圈仰莲纹,构图严谨、细致,器腹镂空开光内装饰四季花卉图案,花卉精雕细琢与多种色彩巧妙结合,匠心独运,使得整件器物显得端庄大气,清新脱俗,青釉娇艳青翠,与红釉、蓝釉、白釉、黄釉等多种色釉集于一身,和谐典雅,艳而不俗,意境深远。
  三彩器在唐代最为兴盛,其中以黄、绿、白为主要呈色,因此又有“唐三彩”之称。此后,历代均有制作,但相对较少。
  明清时期,文房雅器发展到了繁荣阶段,特别是清代康熙皇帝,注重文化,尊崇儒学,兴文重教,编修典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康熙时期对文化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迅速扩大,对于书斋文房用具的需求量增大,且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为文房用具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减免赋税,在陶瓷行业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促进了官窑、民窑的竞争和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创造能力,使得民窑产品都更加注重质量和精细程度,文房用具借此东风得以全面发展。从传世实物可知,无论是质量之精还是数量之巨,皆超前朝,且器型丰富,材料广泛。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美的文房用具,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文人精神上的良伴。中国工匠妙手生花的精湛技艺和文人雅士的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适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需求和审美情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术珍品,讲述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彰显着他们那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使得文房雅器富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令人赞叹。
其他文献
陈寅生(1830—1912)(图1),北京人(原籍大兴),名麟炳。清代著名的铜刻高手,被后世称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其秀才出身,精书法、擅篆刻,绘画也饶有清趣;好收藏,精鉴赏。有斋号署“妙严室”。同治初年在京师琉璃厂开设“万丰斋”墨盒店,以刻铜为业。陈寅生刻铜(图2),自书自刻,故能入妙,由此知其极擅书法,诸体俱佳。目前发现的陈寅生纸绢书法作品有多件,最早的是其24岁时所书(图3),最晚
期刊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湖南省博物馆,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其馆藏文物有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以及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而该馆馆藏的几件笔筒,亦设计奇妙、造型生动。  这是该馆馆藏的一件明代竹镂雕山林人物笔筒(图1)。这件琥
期刊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1949年12月23日,当时的政务院规定每年的6月1日为华夏儿童的节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1979至2019年发行的金银纪念币上,涌现出众多华夏儿童的形象。这些金银币虽在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但皆活泼生动、寓意深远。其不仅蕴含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儿童的培养、关心儿童的成长之主题,而且还覆盖了重大纪念性事件、绘画艺术、传统文化、民间神话、奥林匹克
期刊
几年前,承蒙收藏家师友转让藏品,多为文房类瓷器,且附有“物帐”,其中,一只晋代越窑青瓷水盂(丞),物帐标名“西晋青瓷、点褐彩双獾水盂”(见图)。通高7.3、口径4.9、腹径8.3、底径4.1厘米。  水盂施青釉,直口点褐彩,溜肩,肩部两道弦纹之间,戳印类阳光纹饰,鼓腹急下收;腹径大于通高,口径大于底径,盂下部及底无釉,平足。整器胎釉结合良好,包浆古熟,似出土已久的传世品。  引人注目的是,水盂口沿
期刊
玉器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制、造型,在中国玉器繁多的种类中,有一种很有特点的类型——玉觹。它是一种一头尖一头缓平的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玉器,与兽牙的形象有些相像。它脱胎于古代的獸牙配饰,是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后以玉为之,逐渐向礼器转变,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由解绳之义引申,象征排忧解难。下文以时间顺序为标准总结一下玉觽的发展历程。  玉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
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博物馆展陈手段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博物馆的展陈设计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展陈设计手段,通过互动式体验的场景设计,增强了展示信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了文物展品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和共鸣,使博物馆的展陈内涵更加形象和生动地展现给社会公众,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不断丰富和满足了社会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互动式体验的有关概念和构成要素  互动是社会学中的
期刊
人类历史,沧海桑田,大多事物都有自己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但唯有文化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限制,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传承,乃至亘古长存。这一点,在河北彭城这片磁州窑的热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林立的窯厂正是其陶瓷文化生生不息的铁证。而在众多的磁州窑陶瓷名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闫保山即为其中的佼佼者。  闫保山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磁州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磁州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磁州窑收藏协
期刊
天梯山石窟又叫凉州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源头。现存规模不大,但却十分重要;虽不如后期各大石窟有名,但深入其中会发现内敛中透露着夺目的光芒,朴实线条中展现着古人精湛的画技。在自身工作经验和大量文献基础上,试分析天梯山石窟北魏时期壁画的艺术特征。  天梯山石窟俗名大佛寺,又称广善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余年历史。因山峰陡峭,登临之难,犹如攀登天梯,故名天梯山,据《武威县志》
期刊
笔筒作为纳笔用具,是历代文人雅士乃至帝王官宦书斋案头必不可少的器具,具有丰富而浓厚的工艺、文化和历史价值。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致虚杂俎》记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起源应不晚于献之所在东晋,但无实物佐证。一般认为,笔筒始见于宋,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笔筒的形制一般呈圆筒状,也有椭圆形、方形等,但整体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工匠会在材质、工艺或
期刊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任何文物所承受的任何安全威胁都难以接受。避免和消除文物所承受的威脅,是所有文物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常规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  ⑴恶意或无意的人为因素,如盗窃、破坏。对于这方面的文物安全的保障,是博物馆系统对文物安全保障的基础与根本;⑵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于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对的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如风雨雷暴、酷热严寒等。对于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