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名潞先生《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是对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于当时的“新”在于点明中国现代艺术方法论的缺失以及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并提及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及其现代性转化。帮助大家理清关系,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中国现代艺术,为大家了解中国现代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几个特性导致了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理论研究;时效性;典型性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是高名潞先生于2006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现代艺术的专业书籍。书中针对中国现代艺术现象,高名潞先生首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关于中国现代艺术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此书和诸多卷轶浩繁的书籍完全相反,薄薄百十来页,但却见解精辟,立论清晰。
在第一章中先生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艺术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方法论意识。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需要方法论,对批评和理论以及策划也都需要一种方法论。但具体的情况是,中国目前普遍盛行“反原创性的实用主义”,品牌意识被弱化。长时间以来中国没有在自己的现代艺术方法论和体系上有突出的建树,这与我们对现代性的价值思考有关。在任何时期,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建设问题,从来没有离开过现代性的讨论。对于 “现代性” “现代主义”的区分,高名潞先生是这么说的:“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文价值哲学性的思考。而 “现代主义”,则是指某些具体化风格化了的现代性。在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存在可比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种伪命题。在中国,艺术被看作中国的整一的社会现代性(更多是关于经济)的一部分,试图整合审美、宗教、及政治为一个有机体。对整一的过于强调,导致了现代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缺失。而中国现代艺术已经不知不觉掉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话语中,中国的现代艺术家怎样将传统的资源转化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成了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方法论是可以去检验中国的一些本土文化因素是如何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转化为当代的运用。
高名潞先生认为徐冰是一个更为关注语言运用本土语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对话的过程。徐冰早期艺术创作态度的基本支撑点是他在文革中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外界隔离的数年时光所带来的平实而“无意义”的生活的真正意义,以及时间的永恒性,在重新步入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中时,于是以下乡生活为题材都入了他的画。那个时候他画的是“理”,徐冰认为他要表现的是更贴近现实的朴素,这是真正的感情。这一代的知青画家都对生活有切肤之感。“感情”枯竭就会囿于最初的阶段,难以有所突破。而后徐冰则扬弃了下乡生活的“表现”成分,保留了哲学内核作为他的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创作态度的作品是《五个复数系列》。徐冰自己写的“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复数性美学在版画创作方面的突破性意义。对于其所展现的新的艺术观念,高名潞先生归纳了三点:一、破坏了或颠覆了传统的版画概念,原作概念消失。二、“去物质化”。作者不断解构创作痕迹,最后消解了唯一的最后文本。三、展示作者刻制和思维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不是绝对的生活真实,而是真实的方法论。总之,《五个复数系列》的方法论意义是它解构了作品的“原初”和“唯一性”,使得过程代替了作品的内容意义。
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一直都是齐头并进的,《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正是对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帮助大家理清关系,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中国现代艺术,为大家了解中国现代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几个特性导致了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現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
现代艺术较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理论研究较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新”。推陈出新,也正因为“新”使得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这里所指的时效性是针对于现代艺术不断更迭变化而言的,现代艺术是正在进行时,与此同时,对于现代艺术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且永远并存,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现代艺术是不断更迭变化的“新鲜的血液”,为艺术注入新的思考方式,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性思考,是一个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我们看待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都是“以旧看新”:用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新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但是二者不同的是,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的“以旧看新”:是以“旧”为基础,注入“新”。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此时此刻”的当下,以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新”;另一种是针对“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某种情况下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的当下,以新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旧”。所以不管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仅针对一个阶段的艺术而言的。
除此之外,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典型性。
正如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分为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第一历史(客观历史):已经发生过客观存在的全部历史事实,真实且无法还原;第二历史(“史料”历史):对客观历史记载和描述,带有主观因素,并有可能存在缺漏;第三历史(有关历史的著作):选取一部分的第二历史,主观因素更强。所以,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和艺术理论研究,为人所知的亦非全部的艺术和艺术理论,只是当时的主流,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相比于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而言,这种情况少之又少,但也是存在的,这主要是得益于现代的互联网世界。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就以上三个特性而言亦有其局限性。一、由于是2006年出版的,于当时来讲是“新”,以现阶段来说是“旧”。针对“此时此刻”的当下(2006年),以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新”;针对“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某种情况下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的当下,以新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旧”。而 “新”和“旧”都是以审美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新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为前提的。二、主观性较强,所举的事例皆是当时典型的现代艺术,并非全部的现代艺术。三、介绍的是主流现代艺术(为人周知),忽略支流现代艺术(鲜为人知)。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高名潞先生于当时的“新”在于:一、点明中国现代艺术方法论的缺失以及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并提及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及其现代性转化。近年来,方法论的介绍与研讨成为学术界的关心热点,它对各文艺学科的建设和开拓无疑十分有益。但是“方法即对象本身”,离开了每个学科的特殊对象与直接目的去泛论方法,或许有益于建设方法论学科,可是未必一定能够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的讨论上也是一样。高名潞先生认为艺术方法论是:某一种艺术哲学(或文化关注)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抹去了艺术创作的很多种动机与可能。二、提出极多主义:一种现代主义的幻觉,为《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更为完备且系统的理论奠定基础。 “旧”在于并没有提出一种可行的、能给中国水墨带来巨大改变的方法论。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理论研究;时效性;典型性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是高名潞先生于2006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现代艺术的专业书籍。书中针对中国现代艺术现象,高名潞先生首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关于中国现代艺术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此书和诸多卷轶浩繁的书籍完全相反,薄薄百十来页,但却见解精辟,立论清晰。
在第一章中先生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艺术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方法论意识。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需要方法论,对批评和理论以及策划也都需要一种方法论。但具体的情况是,中国目前普遍盛行“反原创性的实用主义”,品牌意识被弱化。长时间以来中国没有在自己的现代艺术方法论和体系上有突出的建树,这与我们对现代性的价值思考有关。在任何时期,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建设问题,从来没有离开过现代性的讨论。对于 “现代性” “现代主义”的区分,高名潞先生是这么说的:“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文价值哲学性的思考。而 “现代主义”,则是指某些具体化风格化了的现代性。在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存在可比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种伪命题。在中国,艺术被看作中国的整一的社会现代性(更多是关于经济)的一部分,试图整合审美、宗教、及政治为一个有机体。对整一的过于强调,导致了现代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缺失。而中国现代艺术已经不知不觉掉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话语中,中国的现代艺术家怎样将传统的资源转化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成了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方法论是可以去检验中国的一些本土文化因素是如何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转化为当代的运用。
高名潞先生认为徐冰是一个更为关注语言运用本土语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对话的过程。徐冰早期艺术创作态度的基本支撑点是他在文革中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外界隔离的数年时光所带来的平实而“无意义”的生活的真正意义,以及时间的永恒性,在重新步入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中时,于是以下乡生活为题材都入了他的画。那个时候他画的是“理”,徐冰认为他要表现的是更贴近现实的朴素,这是真正的感情。这一代的知青画家都对生活有切肤之感。“感情”枯竭就会囿于最初的阶段,难以有所突破。而后徐冰则扬弃了下乡生活的“表现”成分,保留了哲学内核作为他的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创作态度的作品是《五个复数系列》。徐冰自己写的“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复数性美学在版画创作方面的突破性意义。对于其所展现的新的艺术观念,高名潞先生归纳了三点:一、破坏了或颠覆了传统的版画概念,原作概念消失。二、“去物质化”。作者不断解构创作痕迹,最后消解了唯一的最后文本。三、展示作者刻制和思维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不是绝对的生活真实,而是真实的方法论。总之,《五个复数系列》的方法论意义是它解构了作品的“原初”和“唯一性”,使得过程代替了作品的内容意义。
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一直都是齐头并进的,《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正是对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帮助大家理清关系,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中国现代艺术,为大家了解中国现代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几个特性导致了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現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
现代艺术较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理论研究较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新”。推陈出新,也正因为“新”使得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这里所指的时效性是针对于现代艺术不断更迭变化而言的,现代艺术是正在进行时,与此同时,对于现代艺术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且永远并存,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现代艺术是不断更迭变化的“新鲜的血液”,为艺术注入新的思考方式,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性思考,是一个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我们看待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都是“以旧看新”:用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新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但是二者不同的是,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的“以旧看新”:是以“旧”为基础,注入“新”。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此时此刻”的当下,以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新”;另一种是针对“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某种情况下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的当下,以新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旧”。所以不管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仅针对一个阶段的艺术而言的。
除此之外,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具有典型性。
正如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分为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第一历史(客观历史):已经发生过客观存在的全部历史事实,真实且无法还原;第二历史(“史料”历史):对客观历史记载和描述,带有主观因素,并有可能存在缺漏;第三历史(有关历史的著作):选取一部分的第二历史,主观因素更强。所以,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和艺术理论研究,为人所知的亦非全部的艺术和艺术理论,只是当时的主流,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相比于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论研究而言,这种情况少之又少,但也是存在的,这主要是得益于现代的互联网世界。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就以上三个特性而言亦有其局限性。一、由于是2006年出版的,于当时来讲是“新”,以现阶段来说是“旧”。针对“此时此刻”的当下(2006年),以旧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新”;针对“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某种情况下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的当下,以新的审美和思考方式,是为“旧”。而 “新”和“旧”都是以审美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新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体系为前提的。二、主观性较强,所举的事例皆是当时典型的现代艺术,并非全部的现代艺术。三、介绍的是主流现代艺术(为人周知),忽略支流现代艺术(鲜为人知)。
《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高名潞先生于当时的“新”在于:一、点明中国现代艺术方法论的缺失以及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并提及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及其现代性转化。近年来,方法论的介绍与研讨成为学术界的关心热点,它对各文艺学科的建设和开拓无疑十分有益。但是“方法即对象本身”,离开了每个学科的特殊对象与直接目的去泛论方法,或许有益于建设方法论学科,可是未必一定能够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的讨论上也是一样。高名潞先生认为艺术方法论是:某一种艺术哲学(或文化关注)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抹去了艺术创作的很多种动机与可能。二、提出极多主义:一种现代主义的幻觉,为《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更为完备且系统的理论奠定基础。 “旧”在于并没有提出一种可行的、能给中国水墨带来巨大改变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