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在网络上你总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声音。
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主观问题,但实际上里面包含着不少复杂的客观现实。在长尾理论出现后,似乎一切过去和现在不被重视的作品都理所应当地拥有着为它们摇旗呐喊的忠实卫士。这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因为人类自艺术诞生以来就同时觉醒了评论的本能,但这个时代却赋予了这一现象新的意义。比如当一个中国观众坚定不移地认定愚民和市场害死了他的杰作时,他常常会假定,其他观众都处于一个以他的经验可以解释的观赏环境里。
确实,在网络时代,观赏动画几乎已经变成一种显示屏,而非电视机前的行为。表面上看,继续强调观众间的地域差异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但当我们把视野回溯到这些作品的原产地,去尝试理解这些作品的商业基础所在时,大多数缺少相关知识的观众仍难以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即使是那些常常关注收视率和BD/DVD销量数据的“资深观众”,也很难解释这些数据和最终财报所体现出的反差。
以去年10月开播的《花牌情缘》为例:假如一个日本观众想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部动画,要么他住在关东地区,要么他住在福冈县,否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网络播放平台的付费会员。关西地方的观众当然也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这部动画,但有多少人愿意等到2012年1月?至于那些中小偏远城市的居民,可能连这部动画的宣传广告都难得一见。
与之相反,京都动画制作的《日常》则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实现了全国播放:首先在独立UHF局开播,接着慢慢推广到五大民营电视网,最后再为NHK教育台特别制作了《日常》ETV版。按照日本动画界习惯性的看法,在独立UHF局播放动画通常意味着失败或不受重视,因为UHF台覆盖的区域大多为日本“都道府县”的县级区域,也就是中小城市和农村。这些地区的观众数量并不少,但动画界长期以来过于看重大城市核心观众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日本动画市场出现严重的地域差别化问题。《日常》能够从独立UHF局过渡到NHK这个唯一的日本全国级电视台,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真正有趣的是,这两种播放策略实质上是同一商业思路的产物。NTV把《花牌情缘》放在自家深夜档独占首播,其实是数年前《只想告诉你》成功案例的延伸:与其把资源分散在那些对原作没有兴趣的地区,倒不如老老实实做一点突破,争取在现有市场上进一步推动原作的人气。《日常》则将京都动画近年来的商业策略更进一步,成功地实现了一场动画界的“农村包围城市”。归根结底,两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试图建立起有长远价值的文化品牌,而非短时间内几万张光碟的得失。
事实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简单。当各种年度财报相继出炉时,大家发现最终的赢家还是拥有两大王牌——One Piece(海贼王)和Precure(光之美少女)的东映动画。道理已经如此简洁明了,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创造一个品牌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为了成就一个《海贼王》,无数优秀的漫画家被集英社残酷的竞争体制淘汰。日本动画业有决心付出这样的代价吗?有相应的思路去执行这份决心吗?这样的问题不止属于Anime,不止属于电视台,观众亦同样值得对此思考一番。
Q&A
中国动漫爱好者因为有辛勤的字幕组和免费的网络下载,几乎可以零成本地看到绝大部分日本动画,这种情况和日本本土的情况截然不同。对于日本的电视网+DVD,和中国的网络观看成为主流的模式,单纯从传播方式上而言,你认为哪种模式更能代表日本动画的未来?
Godannar:就近几年这方面的建设状况来看,日本动画市场基本上已经能做到网络付费和电视台同步,甚至是优先播放。不过现实残酷,网络付费平台带来的收入远不足以解决各家动画公司的赤字问题。观众的消费惯性固然是一大阻碍,但归根结底,网络播放和电视播放现阶段仍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前者依附后者。网络取代不了电视台在普通观众中的巨大宣传效应,而核心观众则几乎不关心播放平台的差异,BD/DVD才是他们最终的消费目标。
不过,成功的案例也并非完全没有。网络付费也许不能立刻成为主流观赏模式,但其播放成本的低廉却也不容忽视,如前几年突然走红的《夏娃的时间》就是一个从NICONICO杀到电影院的绝佳案例。传统商业动画和网络的磨合尚需时日,独立动画大可乘此良机开拓市场,这也是网络播放现阶段应该努力的方向。
除了中心城市和地方的差异,日本动画在播出时段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比如大量新番是在凌晨2点左右播出,而《One Piece》这类动画则可以挤入白天甚至是黄金时段。对于日本动画这种“奇特”的播出策略,你的看法是什么?
Godannar:日本动画过去采用的是“局制”模式,即电视台主导制作,通过赚取广告费盈利。在这种体制下,节目编排和节目制作是互相联系的:被看好的节目会挪到黄金时段播出,甚至反复播放,不被看好的节目则用来填补垃圾时间。这也是中国美剧观众熟悉的一种电视台运营模式。
2000年后,众所周知,日本动画转而开始采用“制作委员会”模式。由于和电视台的利益联系被削弱,动画的盈利手段开始由收取广告费转向贩卖周边产品,尤其是BD/DVD上。换言之,日本动画的目标市场开始完全集中到核心观众群体上。在此种商业思路下,制作委员会自然没有必要花大价钱购买黄金时段的播放位,因为核心观众大多不在乎这个,而像《One Piece》这样的大众情人作品则根本不愁电视台找上门来。
日本动画似乎并不存在类似漫画那样残酷的竞争机制,而且统一的制作技术和市场机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动画进一步创新进取的动力。对于日本漫画和动画在竞争机制上的差别,你能再简单谈谈吗?
Godannar:其实这是一个在日本动漫史里经常研究讨论的问题。很可惜,这个问题至今没能得到有效的解答这也间接导致了动画和漫画地位间的进一步拉大。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日本漫画成功的关键在于迅速意识到战后日本民众娱乐方式的匮乏,并且拿出了行之有效的低价销售策略,而其关键的一点就是鼓励竞争。相反,日本动画长期追求虚无的东方迪斯尼梦想,最终的结果是一大(东映动画)百小。在日本经济最发达的时代,两种艺术形式的地位差别并不明显,但90年代的金融危机证明过分依赖外部输血的艺术产业注定难以为继。
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主观问题,但实际上里面包含着不少复杂的客观现实。在长尾理论出现后,似乎一切过去和现在不被重视的作品都理所应当地拥有着为它们摇旗呐喊的忠实卫士。这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因为人类自艺术诞生以来就同时觉醒了评论的本能,但这个时代却赋予了这一现象新的意义。比如当一个中国观众坚定不移地认定愚民和市场害死了他的杰作时,他常常会假定,其他观众都处于一个以他的经验可以解释的观赏环境里。
确实,在网络时代,观赏动画几乎已经变成一种显示屏,而非电视机前的行为。表面上看,继续强调观众间的地域差异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但当我们把视野回溯到这些作品的原产地,去尝试理解这些作品的商业基础所在时,大多数缺少相关知识的观众仍难以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即使是那些常常关注收视率和BD/DVD销量数据的“资深观众”,也很难解释这些数据和最终财报所体现出的反差。
以去年10月开播的《花牌情缘》为例:假如一个日本观众想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部动画,要么他住在关东地区,要么他住在福冈县,否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网络播放平台的付费会员。关西地方的观众当然也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这部动画,但有多少人愿意等到2012年1月?至于那些中小偏远城市的居民,可能连这部动画的宣传广告都难得一见。
与之相反,京都动画制作的《日常》则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实现了全国播放:首先在独立UHF局开播,接着慢慢推广到五大民营电视网,最后再为NHK教育台特别制作了《日常》ETV版。按照日本动画界习惯性的看法,在独立UHF局播放动画通常意味着失败或不受重视,因为UHF台覆盖的区域大多为日本“都道府县”的县级区域,也就是中小城市和农村。这些地区的观众数量并不少,但动画界长期以来过于看重大城市核心观众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日本动画市场出现严重的地域差别化问题。《日常》能够从独立UHF局过渡到NHK这个唯一的日本全国级电视台,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真正有趣的是,这两种播放策略实质上是同一商业思路的产物。NTV把《花牌情缘》放在自家深夜档独占首播,其实是数年前《只想告诉你》成功案例的延伸:与其把资源分散在那些对原作没有兴趣的地区,倒不如老老实实做一点突破,争取在现有市场上进一步推动原作的人气。《日常》则将京都动画近年来的商业策略更进一步,成功地实现了一场动画界的“农村包围城市”。归根结底,两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试图建立起有长远价值的文化品牌,而非短时间内几万张光碟的得失。
事实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简单。当各种年度财报相继出炉时,大家发现最终的赢家还是拥有两大王牌——One Piece(海贼王)和Precure(光之美少女)的东映动画。道理已经如此简洁明了,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创造一个品牌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为了成就一个《海贼王》,无数优秀的漫画家被集英社残酷的竞争体制淘汰。日本动画业有决心付出这样的代价吗?有相应的思路去执行这份决心吗?这样的问题不止属于Anime,不止属于电视台,观众亦同样值得对此思考一番。
Q&A
中国动漫爱好者因为有辛勤的字幕组和免费的网络下载,几乎可以零成本地看到绝大部分日本动画,这种情况和日本本土的情况截然不同。对于日本的电视网+DVD,和中国的网络观看成为主流的模式,单纯从传播方式上而言,你认为哪种模式更能代表日本动画的未来?
Godannar:就近几年这方面的建设状况来看,日本动画市场基本上已经能做到网络付费和电视台同步,甚至是优先播放。不过现实残酷,网络付费平台带来的收入远不足以解决各家动画公司的赤字问题。观众的消费惯性固然是一大阻碍,但归根结底,网络播放和电视播放现阶段仍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前者依附后者。网络取代不了电视台在普通观众中的巨大宣传效应,而核心观众则几乎不关心播放平台的差异,BD/DVD才是他们最终的消费目标。
不过,成功的案例也并非完全没有。网络付费也许不能立刻成为主流观赏模式,但其播放成本的低廉却也不容忽视,如前几年突然走红的《夏娃的时间》就是一个从NICONICO杀到电影院的绝佳案例。传统商业动画和网络的磨合尚需时日,独立动画大可乘此良机开拓市场,这也是网络播放现阶段应该努力的方向。
除了中心城市和地方的差异,日本动画在播出时段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比如大量新番是在凌晨2点左右播出,而《One Piece》这类动画则可以挤入白天甚至是黄金时段。对于日本动画这种“奇特”的播出策略,你的看法是什么?
Godannar:日本动画过去采用的是“局制”模式,即电视台主导制作,通过赚取广告费盈利。在这种体制下,节目编排和节目制作是互相联系的:被看好的节目会挪到黄金时段播出,甚至反复播放,不被看好的节目则用来填补垃圾时间。这也是中国美剧观众熟悉的一种电视台运营模式。
2000年后,众所周知,日本动画转而开始采用“制作委员会”模式。由于和电视台的利益联系被削弱,动画的盈利手段开始由收取广告费转向贩卖周边产品,尤其是BD/DVD上。换言之,日本动画的目标市场开始完全集中到核心观众群体上。在此种商业思路下,制作委员会自然没有必要花大价钱购买黄金时段的播放位,因为核心观众大多不在乎这个,而像《One Piece》这样的大众情人作品则根本不愁电视台找上门来。
日本动画似乎并不存在类似漫画那样残酷的竞争机制,而且统一的制作技术和市场机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动画进一步创新进取的动力。对于日本漫画和动画在竞争机制上的差别,你能再简单谈谈吗?
Godannar:其实这是一个在日本动漫史里经常研究讨论的问题。很可惜,这个问题至今没能得到有效的解答这也间接导致了动画和漫画地位间的进一步拉大。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日本漫画成功的关键在于迅速意识到战后日本民众娱乐方式的匮乏,并且拿出了行之有效的低价销售策略,而其关键的一点就是鼓励竞争。相反,日本动画长期追求虚无的东方迪斯尼梦想,最终的结果是一大(东映动画)百小。在日本经济最发达的时代,两种艺术形式的地位差别并不明显,但90年代的金融危机证明过分依赖外部输血的艺术产业注定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