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降温:“金饭碗”还抢手吗?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R8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9日,一年一度的国家大考如约而至。人们已经习惯了“万人过独木桥”的新闻头条,但事情似乎在起着变化,国考招录人数持续增长与报名人数连续走低形成鲜明对比,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真的在褪色吗?
  国考全称为国家公务员考试,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诸多方面,不仅影响个人命运,更像是社会的晴雨表。在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既有个体的选择与矛盾,也渐渐透出社会的风向和时代的焦虑。

最好考的国考年


  10月24日,是2016年度国考报名截止之日,扩招后的国考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迎来“双降”,似乎也呼应了当天的“霜降”节气。去年,国考报名人数骤降11万余人,当时曾引发广泛讨论,今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降温”之说。
  10月26日18时,2016年度国考资格审查工作结束,2016年国考计划招录2.7万余名公务员,招录人数创历史新高,但报名人数只有139.46万,较2015年的140.9万人减少1.44万人,延续了下降趋势。
  2016年的平均竞争比跌至1:50,几乎接近2010年的一半。从数据上看,2010年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达到了1:93,2012年至2014年维持在1:72到1:78之间,到2015年降至1:63,至2016年则再创竞争比新低。而近年来弃考现象不断凸显,2015年度过审141万,但实际只有近90万人参加考试,加上弃考因素,本次国考竞争比或许比数据显示的更低。
  单就最热岗位的竞争来看,2016年度报考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竞赛处(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一职成为最热门岗位,仅招1人,最终有2847人竞争。1:2847这个数字,同往年相比,并不算惨烈。2013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南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一职,曾创下1:9470的竞争比,接近“万里挑一”。于是,有人将2016年称为最好考的国考年。
  从社会关注度来看,国考降温从2014年起已现端倪。据2014年一项针对国内11所高校2000多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参加国考人数比例下降了2.5%。但从国考报名人数和竞争比来看,2012就已算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公务员被看作 “性价比”颇高的职位:薪金福利丰厚、清闲、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被称为“金饭碗”。然而,中共十八大之后,随着反腐的深入,公务员职位本身,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在发生转变。

“谁再提国考我就拉黑谁”


  10月19日,是赵李堂22岁的生日。他下班后接了家里的电话,中途一怒之下挂掉了,接着,他索性将手机关机。父母毫无悬念地又一次试图劝说他参加国考,然后离开北京,回家工作,他依然不同意。
  激怒他的是母亲的话:“要不是留北京,你能这么辛苦吗?你那点钱还不如在我们这边挣得多,你在那遭罪都是自找的,谁让你不回来。”
  第二天,赵李堂在社交网站上写道:“无论我的什么亲人,有一个算一个,谁再提国考我就拉黑谁。”面对父母的继续劝说,他的措施是不接家里的电话,直到国考报名结束。
  赵李堂之所以如此排斥报考公务员,是出于对体制的戒拒心理。“感觉是劣币驱逐良币。”他总觉得,在机关里,没有门路的人根本没有前途,不贪就富不了;而且当公务员太循规蹈矩,而现在又提倡阳光工资,“反正辛苦又没钱,谁爱干谁干。”赵李堂带着不屑的口气说。
  《人民日报》客户端10月15日发布了一项关于国考吸引力的调查,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显示,有17%的人选择“没有吸引力了,福利待遇往往比不上企业,我选择到社会上打拼”这一项。
  赵李堂清晰地将自己定位为“希望做工作狂赚钱的人”。他去年报考了福州海关,就是因为听学长说“钱多,入职第一个月就9000块”。最终几分之差没能进面试,但他并不觉得可惜,“只是想多一个选择,工作那么枯燥,即使考上了我也干两三年就辞职。”
  “公务员薪水太低,升职周期太长,我也不感兴趣。”即将硕士毕业的周余(化名),也果断放弃了报名。已经有两三年丰富实习经验的他,计划毕业后留在北京,找一份市场部或公关的工作。
  在周余看来,公务员的工作价值相对比较低。“半天可以完成的事,他们花一天时间来做。”他不甘于清闲的日子,觉得这样“虚耗几十年”很是无聊。他更看重个人潜能在工作中能够提升多少,而公务员循规蹈矩一辈子对个人潜能要求比较低。他想到以后买房的问题,而公务员似乎住房福利也比以前少了,“光靠工资,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吧。”
  相对于男性,大部分女性找工作更看重稳定。然而杨雪(化名)也不想再考公务员了。她在毕业求职时,国考加省考参加过四次了,其中两次进了面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那时候各省跑,工作又没着落,负能量超大。”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杨雪家在陕西,在上海读了大学,目前在河南工作。即使今年国考降温,她却认为好不好考很难定义,还得看具体职位,最终大部分人不可避免要做“炮灰”。公务员考试笔试后需要等成绩,成绩出了等资格审核,审核后等面试,“比较煎熬,拖得太久让我心里难受。”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毕业这一年精神压力太大,想先安心工作让心稳住,就不报国考了。”

求稳定而不是求收入


  尽管国考降温已是近年来不争的事实,但一百多万的报名人数,也不是少数。这个数字与1994年最初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时相比,增长了三百多倍,到2009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尽管在《人民日报》的调查中17%的受访者认为国考不再有吸引力,但人数最集中的一个选项是“公务员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仍是择业优选”,达41%。其余选项如“虽然吸引力变小,但国考相对公平,考一考也许会改变命运”和“我的理想是努力做实事,不论待遇如何,公务员仍是我的职业规划”也占35%的比重。
  吴杨(化名)是中海油的一线工人,考取公务员是他能想到的几乎唯一换工作的途径。但由于专业和政策限制,他未能如愿报名。他本科专业是交通工程类,凡是招录此专业的岗位,都要求“三扶一支”或村官报考,他不符合条件。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笔试开考。华中师范大学考场外,一考生用一辅导班的复习材料遮挡阳光。图/CFP 图片编辑/董洁旭

  作为向来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吴杨的高考分数比所考学校的专业多出79分,但毕业后跟风进了国企,他对现状颇为不满。工作四年依然是一线工人,单位不重视学历,作为家中独子,他的收入仅够解决自己温饱;工作没有技术含量,需要经常熬夜。
  “虽然公务员的待遇可能和我现在一样,但至少轻松,不需要熬夜。”他每年都关注公务员考试职位,但始终没有合适自己的岗位。“国考不是我最重要的选择,只是没办法。”无奈仕途难入,他叹息道:“还是好好当工人吧。”
  每年都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一些人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27岁的河南姑娘刘唯(化名)已经是第五年报名国考了。2010年时,刘唯是应届毕业生,学中文专业的她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选择,试着考了省会的公务员,笔试不错,面试没过,之后考上家乡某县级市的事业单位,一直工作至今。但由于之前进过面试,她总是抱着希望不断尝试。因为单位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她想通过考公务员换份更好的工作,“每年报名,保持考试的感觉。”
  尽管每年都报考,但在刘唯看来当公务员只是个谋生手段,对这个目标谈不上执着,“如果我第一份工作不是在事业单位,也不会想着考公务员。”她在朋友中工资最低,尽管大家都说“想赚钱就别考公务员”,但她认为,和自己一样,大部分人考公务员就是求稳定,而不是求收入。
  似乎抱着一种投机心理,不少已经工作的人,虽没精力复习,但每年都会报考公务员,考上算作运气好,而大多数不可避免地沦为“炮灰”。刘唯的很多同事和她一样,每年报考,“一起报名考试,就像女生课间喜欢一起约着上洗手间一样,感觉不考一下,都跟大家没话题似的。”
  当然,也有目标清晰,出于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动机,将国考纳入职业规划的考生,张同(化名)便是其中之一。他报考了证监会,因为在学商科出身的他看来,要在国内从事金融行业一定要去“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在高的平台上获得不一样的视野和积累。
  今年3月,24岁的省委选调生张同刚从机关辞职,前往香港读研。他是2013年毕业的本科生,放弃了基层选调生的遴选机会,而选择学习深造。也正因曾有过公务员经验,他此次报考只考虑部委职位,“没有必要再回到老路上,我如果去市场化金融机构工作,年薪会比公务员高很多,只是我想要趁年轻多学东西,在职业起步时有一个高的平台和视野。”他的职业规划理性又清晰。
  对于国考的降温,张同很赞同。两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公务员的待遇、隐性收入以及上升空间的下降都深有体会:“拿的钱少了,福利没了,从我刚工作到辞职这段时间,少了大概10%。”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能够考进“一行三会”,也不会做一辈子,“毕竟公务员工资太低了。”

不甘于被安排的生活


  关于国考,报与不报,每个决定背后,都有着关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家庭、求稳与求变的矛盾和妥协。
  “不再排斥国考,专心复习”,做出这个决定对22岁的王昱来说并不容易。学法学的她一直怀有一个“律师梦”,而她现在决定暂时把梦想搁浅,为的是将来能够经常陪伴父母。“要成为律师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熬出来,我等得起,但我觉得父母等不起,他们都五十多岁了,不能再拿父母老去的时间去完成自以为是的梦想。”
  生性乐观的王昱已经调整好心态,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繁琐而没有挑战的公务员工作,她换了个角度看待:“我觉得很有挑战,首先你要适应按部就班的规律,不能太任性。其次,公务员的工作本身也很繁琐,要做好老百姓的工作也不容易。”
  “不想参加国考,我想画画,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被人强加的。父母觉得我需要,我真的需要吗?我不想国考,一点也不想。”一个女孩曾经在社交网站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而现在,通过和父母认真商量后,她最终报了国考,“大家都把结果看淡了,仔细想想,公务员虽然不是我理想的工作,但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十分理想了。”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尽管近年来国考降温,考生或许越来越理性,但在大城市的应届生为了获得户口,也依然在挤这座“独木桥”。据统计,北京市的报考人数居首位,竞争比远超全国平均程度。不可否认,近年来进京指标越来越严,考取公务员已是获取北京户口的少有途径之一。不论社会对于公务员的待遇和压力有何评论,先拿到户口再跳槽,已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即使对于已经放弃国考报名的人来说,纠结是难以避免的。
  周余经常加班,有时候工作太忙没有私人生活的时候,他会幻想公务员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曾问过自己,这毕竟是一条路,就这样错过了吗?但所幸他一直明白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便停止了纠结。
  杨雪或许以后还会考公务员。重点一本毕业的她不善交际,出身普通家庭也只能靠自己,现在的同事都是三本或大专毕业,她心理落差不小。“去了上海读那么好的大学,也没什么用。”母亲曾经的一句话她至今记得。“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主见,觉得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考公务员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这些人中,赵李堂或许最有个性,关于国考的决定也最坚定,但他对于未来职业并没有规划,或者可以说,他的选择一向“比较任性”,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他外表斯文,甚至有几分像女生,但话语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无所谓”,处处体现出他的些许叛逆和随性。
  他毕业于北京一所重点工科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当然要选”。他的高考分数高出一本线75分。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做着与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我不想去化工厂,无聊,也不喜欢实验室,一群枯燥没情商的人,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他很不屑。而他现在的工作,也是在当初被一家公司“放了鸽子”,一通海投后,收到了一家回复,便定下来了。   目前他每个月工资4000元,房租近2000元,工作有时会加班到凌晨,但他依然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去考公务员。在他看来,父母为了面子一心想让他当官然后留在家乡,他不愿意听从,也不愿回家乡,因为不甘于被安排的生活。
  对于自己未来工作选择和规划,他唯一的标准就是“钱多”,至于其他,他从来没有目标。“我就是现走现看,人生不是靠规划的。”他随性地说道:“累对我来说没有问题,重点是有钱,只要有钱什么都干。”而在他家人眼中,最看重教师、公务员和医生的职业,他的表妹听从家人安排,每天按时吃饭、练琴、学习,令他十分反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倔强吧,不然过上父母的日子,人生就索然无味了。”

金饭碗不再抢手了吗?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的深入,以及养老金并轨制度的实施等,公务员的诸多不合理的福利待遇受到制约,这对公务员群体和民众心态都在产生影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白智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关改革举措在很大程度地修正公共机构以往的办事方式,使公务员感到权利受到限制和不知所措。
  反腐风暴和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赢得了较高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加之媒体对公务员离职潮和薪资的报道和探讨,都在修正着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看法和期待。由此,考取公务员职位的热情下降,人们也渐趋理性对待,国考降温也就不意外了。
  此外,2016年度国考新增了一项规定,在职公职人员不得报考,这就减少了此前在职公职人员与普通考生的竞争。职位要求也更具区分性,比如大部分中央国家行政机关都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行政机构大多数都有应届生或者“三支一扶”等特殊要求,这些因素也是促成国考降温的客观原因。
  但降温趋势是否会延续,白智立持保留态度:“我国当前还处在一个新旧变化的过渡阶段,今后是否会延续这种趋势还很难判断,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报考公务员的因素较多、较为复杂。”
  人们报考国考的动机是多元的,既有追求个人利益的目的,也有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诉求。
  而涉及个人职业选择,在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驱使下,纠结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白智立看来,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充分就业的课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总体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减少或变化,因此“金饭碗不再抢手”的说法还不能成立。
  据权威数据,201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或将达到770万。《中国青年报》通过对1889人的调查显示,共有约41%的受访者偏向于选择政府和事业单位类工作。而在2014年的调查中,虽然报考公务员人数下降,但依然是应届生的择业首选。
  “最终决定国考趋势变化的,应该是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民间活力的提升等在内的宏观改革政策。”白智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那是我怀孕期间的第三次入院。我的整个孕期是拖沓的惊险系连剧,每天一个悬念,从无一日消停。  那天,邻床来了一对笑眯眯的小两口,客气地跟我打着招呼。我敷衍地问:“孩子多少周了?”小媳妇笑眯眯地说:“孩子没了。”  三十八周,胎死宫内。他们来自赤峰小城,连去两家医院都听不到胎心时,医生说:“你们赶紧去北京。”买不到机票,四处托人,搭军航小飞机过来的。小媳妇还穿着棉拖鞋,男人笑眯眯地说:“走得忙,没来得
阿里埃勒·沙龙(1928-2014)。图/IC  “沙龙太复杂了。他是巴勒斯坦人最痛恨的敌人,也很可能是巴以问题最终的解决者,但8年前的中风,让一切可能性终止。直至今天,他把所有悬念、遗憾都带进坟墓。”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政治科学教授亚伯拉罕·迪斯金感叹道。  1月11日,昏迷8年后,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去世,终年85岁。  作为以色列最富争议的领导者,贴着“屠夫”和“战神”的标签,沙龙从中东战
1989年,海子卧轨,戈麦投河。  火化时,西川在场,戈麦的脸已经紫了,打了一层石膏,可头发和石膏之间,一圈儿紫色仍然可见。  这以后,西川明白了一件事儿:诗人可以死,也可以死得很有诗意,但死后你会留下一个尸体,殡仪馆还得处理它,这事儿与美无关,你控制不了。  和死亡有关的美学就这么破灭了。  也正是那一年,欧阳江河一个人跑到成都人民南路,写出了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首诗,“一个无人离去的地方不是广
18岁的刘西(化名)刚上大一,他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找心理咨询师师晓霞。她坚定地说:“我有严重的拖延症,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十多年。”  咨询了一段时间,师晓霞发现刘西的拖延其实没有对她产生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每每拖到最后一刻,她总能把事情做完,只不过都会有一些不够完美的遗憾。媒体上一直在报道拖延症,她也就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所以才来做心理咨询。  师晓霞与刘西尝试了很多办法,但刘西几乎没有变化。
彭建国。(资料图)  9月1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但由于《指导意见》只是“大的框架”,没有相应细则跟进,有些内容只是原则性规定,进而引发各种讨论。  “管资本为主”是不是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是不是在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中间增加了一层监管链条?出资人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否要分离等等?针对种种疑问,《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国务
马琳·勒庞。图/CFP  主要看气质?12月6日,最有实力说这话的是金发碧眼的法国美女马琳·勒庞。她所领导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在法国地方选举中击败了以奥朗德为首的左翼社会党和以萨科齐为首的右翼共和党,取得历史性胜利。  在法国13个大区中赢得6个地区首轮投票之后,马琳·勒庞霸气地说,法国选民唾弃了“旧式政治阶级”。 据7日最新消息,在法国的100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民阵线竟在46个省领先,
11月20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正在抓紧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将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李忠透露,在制定该方案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综合平衡。总的考虑是,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提前向社会预告,给公众以心理预期。  一位曾参与延迟退休方案讨论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小步慢走,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明确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的目标,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界定了两个最为关键的条件。基于此,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中国造纸业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12月14日,以“林浆纸一体化:引领产业的未来”为主题,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合APP(中国)主办的2013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政界、业界和学界的近
在深圳各个往来香港的口岸,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内地旅客拎着大包小包归来。而在改革开放前,拎着大包小包进入内地的几乎都是香港人。  61岁的李秀恒祖籍广东清远,他至今还记得,年少随父母回老家探亲的情景,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每一次都是大包小包地要拿上很多礼物。  改革开放后,很多香港人来内地不再只为了探亲,而是投资兴业。1987年,李秀恒在深圳坪山开建工厂,成为其中一位最早投资内地的“吃螃蟹的人”。  
去年“双11”催生出来的老段子说,某快递员连续送了几百单货,最终竟然累到猝死,然后就有某男语重心长告诫正在网购的媳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笑犹在耳,一年又过。最近的“双11”里,旧戏重新上演,网商们照例赚得眉开眼笑,屌丝们照例买得呲牙咧嘴,当然还有快递员们照例跑得眼冒金星。  快递是真辛苦,也有真风险。前面那个段子不完全是段子,今年炎夏季节的北京还曾上演过真人版。幸亏这位真人版的快递小哥是送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