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世界唯一的象形文字,也是最古老的文字,被世界誉为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汉字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增强书法艺术审美能力。然而,随着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的书写习惯正在悄悄改变。提笔忘字、书写潦草等情况日趋严重,书法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离青少年越来越远。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著名书法家、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先生一直关注书法教育的普及问题,对书法教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日前,就“书法教育”这一话题,《教师》杂志社采访了周用金先生。
淡忘书法 民族之悲
记者(以下简称记):教育部去年对全国七省市进行了关于汉字书写水平的问卷调查,3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现在,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学生比例很低,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
周用金先生(以下简称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整个社会氛围里,功利主义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体到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来说,就是这个事情对我的前程、对学生的考试有没有好处。久而久之,与这些事情关系不密切的书写训练就被束之高阁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电脑打字代替手写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电脑作为书写工具。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粉笔板书。课外,学生作业可用电子版,日记也搬到了“博客”上。工作生活中,人们侧重于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软件等交流方式,而不是传统的“鸿雁传书”了。假若长时间不写字,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记:正如您所分析的,书法教育确实被很多人忽视了。现在很多人不习惯写字,更不愿意下功夫练习书法。由此看来,推广书法教育刻不容缓。
周:是的。从实用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提笔写字,是因为有了高效便捷的电脑输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刻写甲骨文到用毛笔,再到使用钢笔、铅笔、电脑,这种变迁是人们对实用高效工具的必然选择,但写字始终没有被淘汰,反而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前年获悉复旦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手写方式完成作业,美国不少的中小学也有类似的规定。广东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书法课。汉字无论作为实用文字还是艺术作品,不会因电脑的普及而消失,反而会以更高的效率为人类服务。从欣赏价值的角度来看,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定型的变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等各类字体,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一员。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朝鲜、韩国也有了书法艺术。
然而,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中国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这些国家。年龄稍大者,骨子里或许还有对书法艺术的崇尚之情。而在一些年轻人心目中,这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情感渐渐淡化。日常生活中用毛笔和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钻研书法艺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国民的书写技能呈整体退化趋势。书法艺术被人淡忘,书法教育不被重视,不仅是艺术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在现代化浪潮中,如果我们许许多多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抛弃,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会失去民族自我,沦落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归属感的人类附庸。
重重制约 教育缺失
记:上面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书法教育之所以被人忽视的原因。从教育系统看,其实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对开展书法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然而,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书法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对此,您怎么看?
周:目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缺失令人担忧。书法教育的开展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教育评价机制主要还是看升学率,这样,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个开展的,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就被淡化。
第二,学校管理层思想的制约。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原因,学校不得不把“应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即使书法课被安排进课表,也不意味着真正上课。书法课被视为“副科”而被“正科”挤占的事,在中小学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搞短期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长远考虑。
第三,师资水平的制约。书法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高。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书法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是全国率先开始书法进课堂的省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曾面临着师资短缺和教材匮乏方面的困难。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
第四,书法教材的混乱。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书法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市面上,基本没有可以专门作为教材的书法课本。不同的教育学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材。这也是制约书法教育全面、系统开展的原因所在。
立字立人传承文化
记: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迹中,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素养等。字,常常被当做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一手好字,有可能会为求职者赢得一份好工作。在书法艺术方面,您有很深的造诣,请结合您的经历,谈一谈学习书法的意义。
周:古人说:字如其人,观其字可识其人。的确如此,一笔一画写好字,有利于一生一世做好人。我与书法结缘始于高中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当时心想,技多不压身,如果字写得好,即使以后做个漆匠也会比别人技高一筹,便迷上了书法。那时条件艰苦,或在报纸上写,或用木笔悬腕在沙盘上写,或在水泥球台上用毛笔蘸水写。上大学时,出墙报、写标语。春节回家,写春联、卖对联,补贴学费。工作后,我也是坚持常用毛笔,业余时间钻研书法,常年不懈。学书法、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锤炼品格、陶冶性情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练习书法既是一项技能训练,也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练习书法,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使学习者锻炼得腰杆笔直、气宇轩昂、全神贯注,养成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历史、古典诗词等,增强对汉字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宏观层面来讲,普及书法教育有利于繁荣传统艺术、弘扬时代精神、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
书法教育应回归课堂
记:针对目前书法教育缺失的现状,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周:书法教育,任重道远。我认为,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政府部门要重视和倡导,将书法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一般有16年时间要在学校度过。所以,书法教育应回归课堂,学校是书法教育最理想的地方。让人欣慰的是,国家教育部已经明文规定了中小学必须开设书法课。当然,书法进课堂只是第一步,要做的还有很多。如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学人才,拟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配套书法教材等。
我们呼吁,高考阅卷应给予卷面书写水平一定分值,即便占较少的分值,也会引起社会重视。此外,教育、文化部门可以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中小学书法大赛、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像音乐、体育考级一样组织“书法考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记:作为过来人,您认为学生该如何学习书法呢?
周: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养成静守、严谨的学习习惯。三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字帖。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果一个字在一幅作品里多次出现,就应该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我见到书法字典就买,利用业余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看先贤古人是如何写的,然后临摹。把临摹得最好的那个字剪下来,放在自己的剪贴簿里。三年坚持下来,收获颇丰。
记:据我了解,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周用金行草字汇》是我国第一部有简化字的书法字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称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开了先河,实属中国书法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您能谈一下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吗?
周:其实这本《周用金行草字汇》基本上来源于我的那本临摹剪贴簿。我已经拥有的26个版本的书法字典全是沿袭《康熙字典》的法则排序的,查字首先得数清它的笔画,而且是繁体字的笔画,很难查到需要的字。几年前我下决心要为我自己写一本按《新华字典》法则排序的书法字典。于是,我花费了三年的业余时间,研习了四千个常用字的不同写法。积累成为一本剪贴簿,这就是我自己私用的一本《书法字典》。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发现了这本剪贴簿,便鼓励我出版,将我的功课奉献给学习书法的后来者,并主动为这本书命名和题写书名——“周用金行草字汇”。
记:现在书法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繁体字,而不屑于写简化字。而年轻人又不用繁体字。这已成为年轻人学习书法的障碍。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周:现在,我们年轻的一代确实不识繁体字,而国家也明文规定要使用简化字。但此前出版的所有书法字典都只有繁体字,没有简化字。要让年轻人爱上书法,就必须告诉他们简化字怎么写。其实简化字大多数是从草书演化而来的,也可以写得很美,也有艺术欣赏价值。
记:您的《周用金行草字汇》和别的书法字典相比有什么特点?
周:我按《新华字典》的顺序收录了4000个汉字,每个字都有5种写法。与以往的繁体字书法字典比较,它有几个显著特点:兼顾了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多种体式;标注英文简释,方便国外的书法爱好者学习;采用拼音和部首两种检索方式,方便查字,比一般书法字典的工具性更强一些。目前,它已成为国外五百所孔子学院的书法读本,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相信,随着书法教育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书法出版物问世。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著名书法家、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先生一直关注书法教育的普及问题,对书法教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日前,就“书法教育”这一话题,《教师》杂志社采访了周用金先生。
淡忘书法 民族之悲
记者(以下简称记):教育部去年对全国七省市进行了关于汉字书写水平的问卷调查,3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现在,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学生比例很低,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
周用金先生(以下简称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整个社会氛围里,功利主义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体到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来说,就是这个事情对我的前程、对学生的考试有没有好处。久而久之,与这些事情关系不密切的书写训练就被束之高阁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电脑打字代替手写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电脑作为书写工具。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粉笔板书。课外,学生作业可用电子版,日记也搬到了“博客”上。工作生活中,人们侧重于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软件等交流方式,而不是传统的“鸿雁传书”了。假若长时间不写字,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记:正如您所分析的,书法教育确实被很多人忽视了。现在很多人不习惯写字,更不愿意下功夫练习书法。由此看来,推广书法教育刻不容缓。
周:是的。从实用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提笔写字,是因为有了高效便捷的电脑输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刻写甲骨文到用毛笔,再到使用钢笔、铅笔、电脑,这种变迁是人们对实用高效工具的必然选择,但写字始终没有被淘汰,反而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前年获悉复旦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手写方式完成作业,美国不少的中小学也有类似的规定。广东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书法课。汉字无论作为实用文字还是艺术作品,不会因电脑的普及而消失,反而会以更高的效率为人类服务。从欣赏价值的角度来看,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定型的变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等各类字体,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一员。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朝鲜、韩国也有了书法艺术。
然而,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中国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这些国家。年龄稍大者,骨子里或许还有对书法艺术的崇尚之情。而在一些年轻人心目中,这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情感渐渐淡化。日常生活中用毛笔和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钻研书法艺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国民的书写技能呈整体退化趋势。书法艺术被人淡忘,书法教育不被重视,不仅是艺术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在现代化浪潮中,如果我们许许多多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抛弃,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会失去民族自我,沦落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归属感的人类附庸。
重重制约 教育缺失
记:上面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书法教育之所以被人忽视的原因。从教育系统看,其实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对开展书法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然而,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书法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对此,您怎么看?
周:目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缺失令人担忧。书法教育的开展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教育评价机制主要还是看升学率,这样,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个开展的,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就被淡化。
第二,学校管理层思想的制约。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原因,学校不得不把“应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即使书法课被安排进课表,也不意味着真正上课。书法课被视为“副科”而被“正科”挤占的事,在中小学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搞短期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长远考虑。
第三,师资水平的制约。书法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高。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书法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是全国率先开始书法进课堂的省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曾面临着师资短缺和教材匮乏方面的困难。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
第四,书法教材的混乱。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书法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市面上,基本没有可以专门作为教材的书法课本。不同的教育学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材。这也是制约书法教育全面、系统开展的原因所在。
立字立人传承文化
记: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迹中,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素养等。字,常常被当做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一手好字,有可能会为求职者赢得一份好工作。在书法艺术方面,您有很深的造诣,请结合您的经历,谈一谈学习书法的意义。
周:古人说:字如其人,观其字可识其人。的确如此,一笔一画写好字,有利于一生一世做好人。我与书法结缘始于高中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当时心想,技多不压身,如果字写得好,即使以后做个漆匠也会比别人技高一筹,便迷上了书法。那时条件艰苦,或在报纸上写,或用木笔悬腕在沙盘上写,或在水泥球台上用毛笔蘸水写。上大学时,出墙报、写标语。春节回家,写春联、卖对联,补贴学费。工作后,我也是坚持常用毛笔,业余时间钻研书法,常年不懈。学书法、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锤炼品格、陶冶性情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练习书法既是一项技能训练,也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练习书法,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使学习者锻炼得腰杆笔直、气宇轩昂、全神贯注,养成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历史、古典诗词等,增强对汉字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宏观层面来讲,普及书法教育有利于繁荣传统艺术、弘扬时代精神、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
书法教育应回归课堂
记:针对目前书法教育缺失的现状,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周:书法教育,任重道远。我认为,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政府部门要重视和倡导,将书法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一般有16年时间要在学校度过。所以,书法教育应回归课堂,学校是书法教育最理想的地方。让人欣慰的是,国家教育部已经明文规定了中小学必须开设书法课。当然,书法进课堂只是第一步,要做的还有很多。如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学人才,拟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配套书法教材等。
我们呼吁,高考阅卷应给予卷面书写水平一定分值,即便占较少的分值,也会引起社会重视。此外,教育、文化部门可以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中小学书法大赛、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像音乐、体育考级一样组织“书法考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记:作为过来人,您认为学生该如何学习书法呢?
周: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养成静守、严谨的学习习惯。三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字帖。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果一个字在一幅作品里多次出现,就应该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我见到书法字典就买,利用业余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看先贤古人是如何写的,然后临摹。把临摹得最好的那个字剪下来,放在自己的剪贴簿里。三年坚持下来,收获颇丰。
记:据我了解,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周用金行草字汇》是我国第一部有简化字的书法字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称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开了先河,实属中国书法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您能谈一下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吗?
周:其实这本《周用金行草字汇》基本上来源于我的那本临摹剪贴簿。我已经拥有的26个版本的书法字典全是沿袭《康熙字典》的法则排序的,查字首先得数清它的笔画,而且是繁体字的笔画,很难查到需要的字。几年前我下决心要为我自己写一本按《新华字典》法则排序的书法字典。于是,我花费了三年的业余时间,研习了四千个常用字的不同写法。积累成为一本剪贴簿,这就是我自己私用的一本《书法字典》。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发现了这本剪贴簿,便鼓励我出版,将我的功课奉献给学习书法的后来者,并主动为这本书命名和题写书名——“周用金行草字汇”。
记:现在书法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繁体字,而不屑于写简化字。而年轻人又不用繁体字。这已成为年轻人学习书法的障碍。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周:现在,我们年轻的一代确实不识繁体字,而国家也明文规定要使用简化字。但此前出版的所有书法字典都只有繁体字,没有简化字。要让年轻人爱上书法,就必须告诉他们简化字怎么写。其实简化字大多数是从草书演化而来的,也可以写得很美,也有艺术欣赏价值。
记:您的《周用金行草字汇》和别的书法字典相比有什么特点?
周:我按《新华字典》的顺序收录了4000个汉字,每个字都有5种写法。与以往的繁体字书法字典比较,它有几个显著特点:兼顾了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多种体式;标注英文简释,方便国外的书法爱好者学习;采用拼音和部首两种检索方式,方便查字,比一般书法字典的工具性更强一些。目前,它已成为国外五百所孔子学院的书法读本,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相信,随着书法教育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书法出版物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