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富尔顿—贝敦:用白日梦重温青春期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茱莉亚·富尔顿-贝敦(Julia Fullerton-Batten,下称茱莉亚)的《青春期故事》(Teenage Stories)系列,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的一句歌词:“I am a big big girl ,in the big big world”(我是一个大大女孩,在一个大大世界)。与这句歌词不同,《青春期故事》呈现的是另一种景象—I am a big big girl ,in a small small world(一个大大女孩,在一个小小的世界)。
  是啊,照片上的少女与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就像《大人国游记》里的格列佛,但格列佛与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是发生关系的,而在茱莉亚的照片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却显得很不融洽。无论画面上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彼此都没有任何沟通,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孤独和无助。更重要的是,作为主人公的少女们,在这一环境里,不是膝盖在流血,就是摔倒在地,或是鞋跟沾上了口香糖,总之,全是那么的不自在和受挫。
  现实照进梦境
  关于这种少女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茱莉亚是这样解释的:“在一个村庄模型的背景前拍摄少女模特们,是因为我想要表达青春期少女在调整自我意识时,所遭遇到的困境。少女们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世界里。在这里,她会感到自己比现实生活中更为强大和重要。”她接着说:“《青春期故事》由许多独立的故事组成,它们一起叙说了一个女孩在变成女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艰难过程。对于女孩们来说,这是一个敏感和情绪化的事情,因为她们在与自己身体上、心灵上和生活中地位的变化进行斗争。”
  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无限放大自己,房屋、道路、河流、船舶,都可以变得像玩具一样,可是幻想毕竟是现实的一个折射,始终摆脱不了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如梦似幻的环境里,那些少女们仍然显得孤独和挫折,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这种情绪让我联想起自己的青春期,班里总有几个个子特别高的驼背少女,好像真的是一夜之间,不知不觉的,胸部开始越来越突出,少女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只能拱起背来,把日渐丰满的胸部尽量地藏起来,早熟的少女总是驼背的,那是一种面对变化时的不知所措。可是成长总是伴随着变化,即便这种变化有时候让人痛苦。
  看茱莉亚的《青春期故事》,或许会有人把她同罗宾·施瓦兹(Robin Schwartz)的《阿梅莉亚的世界》进行比较,两者都是造梦高手,也都是女摄影师,摄影的主题又都是少女,可是这两个人的两场梦就像银币的两面一样,意趣截然不同。罗宾拍摄的《阿梅莉亚的世界》以她的4岁女儿为主角,以自然环境和动物为背景,表现了女孩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恰恰与茱莉亚镜头下少女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也是如此,一个是四五岁的小女孩,一个是十四五岁的大女孩,但是放到一起看,别有趣味。
  重温白日梦
  对照片所传达的情绪,茱莉亚说:“这些故事都是半自传性质的,它们表现了我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她把这一系列照片标贴了自我的标签,她进一步说:“当拍摄《青春期故事》时,我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期,照片中的女孩实际上就是我,是那个记忆中从少女变成女人的我。事实上,拍摄这一系列照片对我而言是很棒的体验,因为我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期,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驱赶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同时重温那些快乐的回忆。这就像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一场自我分析,这是一个除旧纳新的过程。”
  茱莉亚的青春期过得并不平稳。她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英国人,她和妹妹们饱尝了父母之间的文化和性格冲突,父母离异后,她们姐妹从美国搬到德国,又从德国搬到英国。随着年龄长大,茱莉亚越来越想重现过去那段不断变化的生活。她想用微缩模型景观营造出类似白日梦的画面感。她说:“环境本身的奇异刚好与女孩在陌生环境里的生疏、好奇形成共鸣,营造出一种白日梦的气氛。”
  但是这种白日梦已经不再是少女茱莉亚的白日梦,而是已经成熟的茱莉亚对自己往昔白日梦的一种重温。“作为一个成熟女性,我在用一种更放松的态度来看待我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啊,身在其中的时候,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就像走过一群男孩时,也许你会得到口哨,也许你会得到嘘声,你不得不重新拿起镜子,判断自己到底是灰姑娘还是后妈带来的丑姐姐。你还是你,可是生活变了,那些跟你一起赤足奔跑的男孩们也认识到你的变化,不再和你说话,甚至挖苦你的雀斑和大鼻子。只有白日梦是安全的,你还可以是那个拎着裙子走向轮船聚会的姑娘,梦里趟过的河水也一定是温暖而不是冻人的。当成熟的你再回忆起未被邀请的晚会,以及想象里那个属于自己的轮船聚会时,一定也没有了鼻尖上冰凉的泪水和为了把鼻子变高而夹的衣夹了。
  无法出离的城镇
  对于造梦的过程,茱莉亚这样描述:“拍摄过程会持续几个月。它始于一个不成熟,但不断发展完善的想法。我偶然想到了用模型城镇做背景的点子,随后就意识到这简直太理想了。接下来就要确定合适的城镇模型和模特。配合不同的地点,要选取不同的模型来营造出有差别的环境氛围,这都需要前期仔细地调研。我确信应该在大街上找模特,找到一些以前从未进行过拍摄,能自然表现出天真和尴尬的少女,因为这恰恰是我想要捕捉的少女特质。在确定地点和模特后,我开始设计场景,并确定服装和道具等。到了拍摄的那天,我对自己想要拍摄的画面、模型的位置、场景、模特、服装、道具、灯光设备和助手团队等细节已经了然于心了。”
  每一幅照片都以城镇模型为背景,它总是被设置在自然环境中,但是这个城镇背景,无论是城堡、道路还是轮船都显得有些突兀,仿佛象征着繁荣的工业化城镇切断了少女与自然的联系,无论她与自然离得多近,始终都无法绕开那规整的城市建筑。她只能摔倒在公路上,漂浮在轮船停靠的码头,在房前屋后发呆,甚至在完全隐没了自然环境的城堡前玩耍。梦是生活的剪影。但是城镇与自然、大女孩与小世界、面无表情和僵硬的肢体动作,这一切都形成了一种张力,让你想起少女时代那些丢人的往事和无法向别人言说的小心思。
  幻影照进现实
  茱莉亚对白日梦的重温,对她的现实生活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奇妙的是,《青春期故事》也代表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变化,从这个项目开始,我成为了一个艺术摄影师。它也是我第一本书的主题。我倾尽所有,为它花了一大笔钱。但它的成功帮我付清了账单,同时为我在这个领域铺平了道路。这一成功给了我极大的自信,让我在艺术创作、技术运用、风险评估、商业判断、能力的限度、自己做决定等方面上都更有信心。”
  可是唯独在一件事情上,茱莉亚还是会常常感到惊奇,“我曾经给摄影比赛做过评委,但总会因为评委之间截然不同的意见而感到惊奇,一张我很喜欢的照片,却遭到了其他评委的嫌弃。”她无奈地说:“实在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来判断一张照片是好还是坏,这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同时,她也提到她会从照片的内容、构图、颜色、技术还有是否能满足观看者的内在需求等几个方面来判断照片质量。而且她认为,摄影师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别人的影响,“在潜意识里,我们不断地观察和吸收他人的观念、技术,同时修正这些学来的东西,并为我所用,可能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茱莉亚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她认为拍照片就是在度假,“当我决定做一个摄影师开始,我的生活就变得非常有意思”。因此她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对摄影的态度,她认为那就是享受,“在拍摄的过程中享受,同时对拍摄的结果心怀感激,拿起相机,去拍照吧。”
其他文献
“时间与精力是摄影师的生产成本,在自身经营成本有限的状况下,我宁愿为老客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也不希望因为盲目地拓展新客户而降低拍摄标准,以致影响自己在业内的口碑……” 曾经师从狄源苍,曾经做过摄影记者,当刘飞越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面对来自诸多媒体的采访任务,他的经验和感悟良多。  飞越你好。近些年,你拍摄的《大货夫妇》、《煤尘暴》、《卖菜女孩的夏天》、《黑暗中的游戏》等一批纪实题材作品在各大门
期刊
“这张年度照片展现的是一个非常人性的瞬间,讲述着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和克服可怕的灾难。台风海燕是2013年最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影响。这张照片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实至名归。”  ——朱莉娅·德金  “评委们对新闻摄影有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大家选择这幅照片的理由是一样的,但毫无疑问,从这么多的组照和单幅照片中脱颖而出,这张照片是一张优秀作品。这是2013年最
期刊
第10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的评选结果于4月15日在北京揭晓。这个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们,在一轮又一轮的5秒计时中,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3万余幅作品中,选出了他们最认同的作品。  这场规格堪称国际一流标准的影赛所聘请的评委、设置的评选流程、奖项分布也与“荷赛”“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等大奖类似。在初选之后——专业图片社的影像从业人员筛
期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人种混杂的殖民国家成为了现在这个文化多元的“彩虹国度”。在1948至1994年之间,南非实施种族隔离政策,黑人社区和白人社区被隔离开,政府对黑人和其他(非白人)种族的公民进行了严格的权利限制。直到1990年,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的纳尔逊 ·曼德拉(Nelson Mandela)被释放出来,并在1994年成为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  统,黑人们的权利才逐
期刊
自1888 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第一台批量生产的民用相机以来,近130年来世界各国推出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种类、型号的相机,其中不乏奇特产品。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独特的利用重力控制快门速度的英国产相机Purma。  Purma相机的历史  1935年,英国人Tom Purvis和Alfred C Mayo在伦敦成立了Purma相机公司(Purma Cameras Ltd.)。公司名Purma来源于两
期刊
故事性之争  在评选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前三名的过程中,评委会成员爆发了第一次热烈的争论。入围前三名的作品有《台风海燕》、反映孟加拉工厂大楼倒塌的《“奴隶制”的代价》以及在最近一届荷赛中获得突发类新闻组照金奖的《大马士革之战》。作为进入到最后环节的组照作品,从图片的质量、故事的完整程度来看,都令人难以挑剔。但评委吴才兴却发起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把目光放在拍摄过程上,《大马士革之战》这一组照片只是一个
期刊
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阿梅莉亚的童年可以用“不同寻常”这四个字来形容。当别的小朋友抱着布偶过家家或者沉迷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时,阿梅莉亚却总是和她的动物朋友们混在一起—看看这些照片,她的朋友可不是家养的小猫小狗。当你看着照片里的小阿梅莉亚和黑猩猩抱在一起、给小老虎喂奶、骑在大象的鼻子上、和猴子一起吃早餐、和小鹿一起散步、在袋鼠身边睡觉……这些如同童话一样的奇幻场景,会不会在惊艳之余又略感迷惑呢?毋庸置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有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  即使是成年后,有时我们也会将之作为灵魂的一隅偏安之地,躲进去抵御现实的伤害。化身为幼年时的自己,跑到记忆中的小径尽头,嗅着夹带着青草香的泥土芬芳,伸出手来碰触那些密密匝匝的各色植物,静静地盯着地上各种小昆虫……年少时的感觉又回来了:在这里众生平等,我们对自然充满爱与敬畏,自然也庇护我们。  对于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摄影师谢尔丽·圣·昂格(Cher
期刊
曾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每天只有回忆的时候,就证明他老了。  但是,也许有例外,那就是对自己,对小伙伴,以及对年少时光的眷恋和追忆。不论是20岁,30岁,还是40岁,乃至走过更长的人生路,人们都会时不时回忆懵懂岁月的欢乐与烦恼,像是成年社会所依赖的一味调剂品。人们在儿时的经历、感受、喜好和心理变化又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在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成长的欣喜与焦虑在时间的缝隙中流逝,但每每我们回忆过去,不
期刊
美国科幻喜剧电影《扭转未来》中,一个40岁的中年失意男碰到8岁时的自己。40岁的他帮助8岁的他克服了自卑与自责,而8岁的他则帮助40岁的他重新找回童年时的梦想,找回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比如纯真年代,比如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爱。  现实生活中,美国摄影师阿德里安·切瑟(Adrain Chesser,下称切瑟)也通过魔术般的摄影,完成了与自己孩提时代的对话,并得以从童年的心理阴影中解脱,继而找到人生的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