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失去理智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mantou_3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用新的理念打造新型课堂教学,但由于一些人对课改新理念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形式化倾向。这不是课改初衷。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上下功夫,同时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受到文学和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深化思想,开阔心胸。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读书习惯的培养基础知识传统文化的熏陶
  翻阅《语文教学通讯》,孙永河老师的一篇《一路上有你》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仰慕他在语文教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感慨他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见解: “课堂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不能失去理智。”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用新的教育理念打造新型课堂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传统的课堂教学因而倍受批判。确实,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行的是教师一言堂,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而没有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课堂上的一潭死水。这不符合现实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吹响之后,人们纷纷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一转变让人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春天的到来。但是,就像许多新事物的成长一样,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由于一些人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解的不到位,以及对多媒体教学的手段的盲目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明显的形式化倾向。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时,老师不重字词,不重文学常识,不讲语法知识,只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信息筛选、情感把握等。为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环节上,一律安排几分钟的阅读和讨论的过程,然后,教师以问代讲,学生对答如流。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知识点都涉及到了,其实只不过是把教参的观点换一种较为热闹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二是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试图用有声有色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花花绿绿的课件展示代替了黑板书写,问题和答案都是固定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必要了,慢慢地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或变得不会思考,在课堂上充当麻木的看客,再做做随声附和的应声虫。三是教学情景过多,教学方法杂乱,有些教者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不惜调用各种手段,课堂上一会儿是情景表演,一会儿是辩论赛,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没有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沉静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组织讨论,搞合作学习,表面上学生参与,实际上一盘散沙。
  课堂上的这些形式化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弱化及思维能力的低下。语文学科的各种功能也就在无形之中降到了最低。试想,教学时,老师不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的语文知识怎能不贫乏?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或争先恐后,或异口同声,怎会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而是用一种热闹浮华的形式进行的灌输式教学,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教师或教参设定的知识圈。这是不符合当今教育培养有创造性的、有主见的新型人才的要求的,也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
  所以,我认为,真正内容充实而又让学生个性飞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上下功夫,同时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受到文学和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深化思想,开阔心胸。
  
  一、语文课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而这一点在教学中是较为缺失的。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意境、理解主题。至于徐志摩的思想经历、创作风格则讲得很少,往往是在课堂上三言两语简单介绍之后,便着眼于课文本身的解读了。由于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学生预习不充分,在解读课文时,要么只做浅表的字面的理解,要么接受老师或教参的观点,自己的思考、深层的理解就成为一种愿望而无法实现。其实,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去读文章,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有它独特的写作背景,也很好地体现了徐志摩直抒性灵的创作主张。课前,我们可以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去了解徐志摩,包括当时美国、英国的社会环境,徐志摩的追求,以及他回国后的六年理想追求与国内现实的差距。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的补充资料,以及他的相关诗文作品印发给学生。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之后,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纲讨论发言。课前对徐志摩的思想、生平、性情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说,就有自己的认识看法。我教授这篇课文时,注重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只作相机启发诱导,学生却可以从英国的民主社会谈到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徐志摩的性情谈到他的创作风格,真正做到了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二、语文课应该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下功夫。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视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古人读书,首先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甚至背诵四书五经。尤其是那些成名成家的大文豪大诗人,没有一个不是在青少年时代饱读诗书,有着深厚的积累的。屈原“博闻强识”在一帮楚大夫中间鹤立鸡群,才华出众。苏轼自小受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自己又刻苦学习,积累了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他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基础。积累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然而,如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人们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上去了。背诵积累似乎成为语文教学大餐上的一碟小菜。很多时候,语文教学只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评价,而把字音、字形、词义、精彩语段的识记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和枯燥的讲解上,但我们也不能忘掉背诵积累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人脑就像电脑,它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学生多背一些古诗文或者优美的文章,“语文”自然顺口而出,笔底也会汩汩滔滔。
  背诵积累不光使人能说会道,下笔如有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深刻分析,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姜夔《扬州慢》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抒发《黍离》之悲的词。如果学生熟悉《诗经 国风 黍离》诗和杜甫的《春望》诗,那么对作者感慨昔盛今衰、山河破碎、人民灾难深重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三、语文课应该在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作者往往借用一些意象来表情达意。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只凭教师作一些粗略的讲解,学生往往不能深入地体会出其中的审美意蕴,至多只是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感。如果老师带着学生去联想和想象,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马致远的《秋思》这支元曲,主要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夕阳、天涯这十二个简单意象组合而成的。面对这些意象,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认识这些词语的表面意义之后,一滑而过,没有每一个意象上的反复体察、联想、思考的习惯,或者是将思维凝滞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那就永远不可能走进作品中,去欣赏它的无尽之美。就说“枯藤”吧,字面上,它是“枯死的藤条”,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到它的枝条枯硬、毫无润泽,乃至它在没有干枯时的枝条柔软、嫩绿茂盛。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映现出它无叶无花、断枝残茎、色泽黄黑、在老树的枝干上僵伏着的状貌形态,使学生在心目中有一个清晰又生动的意象的“象”呈现。然后,引导学生用心去体悟它的生命跃动。于是,从它的春发、夏茂、秋残中感受到生命短暂的忧伤,从它对大树的依附中感受终生软弱的悔恨,然后,联想到造成这一可悲局面的原因,当然是秋风的号令、秋寒的摧残、秋霜的掠杀。这样,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中所笼罩的一片秋愁。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在《诗经》中,在唐诗宋词中,在历代民歌中,都有不少把青藤缠绕乔木比作男女恋爱、婚媾的意象,把传统的审美积淀因素也纳入到《秋思》中来,那么,学生就不难意会到,那个骑着瘦马、迎着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的断肠人,是否也正在思恋家乡、亲人,乃至时时在回味往昔夫妻恩爱的情谊,在品尝如今远别的苦涩呢?到这里,学生就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与曲中的断肠人作了深入透彻的沟通。
  联想和想象就像鸟的翅膀,可以把学生带到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使学生思维开阔,心胸宽广,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途径。
  
  四、语文课应该在丰富课堂内涵、营造文化氛围上下功夫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于是,在有些人看来,课堂气氛热闹便是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好,师生一唱一和便是学生思维活跃,课件花花绿绿、活动形式多样便是新型的语文课堂。须不知,在人们追求表面繁华的时候,语文课堂在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文化底蕴而变得华而不实了。语文课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它应该向学生展示语言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敏锐而崇高的审美情趣,它怎能靠一些浮华的形式活起来?外表的光华,就像人的美貌,如果没有内在美的充实,它的美不会持续太久。
  真正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应该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丰富,用浓郁的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机智幽默的课堂艺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曾经有一位知名人士讲到他的语文老师,说他一上课便滔滔不绝地讲,天南地北信手拈来。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一言堂”而感到厌倦,反而是深受其影响,语文学得特别好。我想,传统语文课堂的呆板,不是其形式的呆板,而是某些老师把它上得单调乏味。那位老师用他丰富的知识、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构筑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有人说:“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张兰芳《文化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形成的阶段,也是学生求知欲很旺盛的阶段,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座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对他们来说充满了诱惑力。课堂上,老师的旁征博引自然魅力无穷。曾经,在教学李煜《虞美人》一词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作者生平资料,课堂上又联系了他这一时期的其他三首词:《相见欢》、《破阵子》、《清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再现到情感把握,到意象分析,到名句赏析,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一堂课下来,感觉轻松又充实,课后,很多学生还自己搜集了李煜更多的词加以背诵。
  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课堂的一潭死水是由于老师的孤陋寡闻造成的,我们不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时髦,而丢掉语文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失去理智。
  参考资料:《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学通讯》
   《中学语文》
  (作者单位:415700湖南省桃源县四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所包含的认识因素与非认识因素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而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函数”,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水平。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学习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许多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这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众所周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通常有如下特点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谈几点认识,以供交流。    一、开放尝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不能凭空想象,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一定能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
以前的教学多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于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想得就更少了。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教学目标,不能顾此失彼。    一、课前提问应注意四方面的目标  上课一开始,教师多半口头提问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少考虑其它三方面的目标,更有甚者提问不看对象,专提问不会的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再批评两句,学生一节课也听不好,
期刊
【摘要】文章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特点、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加以阐述,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创新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早期的“教师讲例题——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讲评——学生完成作业”的师生活动的机械链接,到近期的“复习——新授——巩固——讲评作业”和目前的“情境导入——教师设疑——教师指点——学生
期刊
为了有效地服务三农,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必须加大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这就确定了中职教育的方向,使中职教育担负起培养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素质优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  目前,从中职学校招生来看,大多数是高中扩招后,没有考上的初中生。他们学习基础差,思想素质也不高,而且到中职学校就读的想法各异。一部分学生表现
期刊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指出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继而阐述从课前、课堂到课后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激发注意力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等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
期刊
【摘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  【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积极性兴趣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教师,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  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
期刊
【Abstract】It is urgent that we carry out empowerment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To realize this purpose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education。Among which instruction media p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
期刊
【摘要】明确目的,激发动机,提高效率,培养兴趣。  【关键词】动机 动力 提高 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愈明确,学习态度愈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高。
期刊
优化英语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和梦想。在原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师的作用被描述为“主导作用”,现在的大纲将此项修改为“指导作用”,一字之差,却反映出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主导作用”即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指导作用”却意味着要以学生为主。当今英语教学的课堂普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redclass)。也可以说,在当今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