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采的第一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在《悲剧的诞生》中所体现的悲剧思想,极大受到古希腊思想、叔本华之意志哲学、瓦格纳的音乐影响。《悲剧的诞生》,尼采一方面将关注集中在“生命的意义”的解释,另一方面,表达了尼采在现代文学面前表达的批判态度。作品中紧紧围绕“日神”、“酒神”而展开,尼采将酒神精神,形容为希腊艺术,又从酒神精神之希腊艺术理解,延伸到对生命意义的解释。对于现代文学的批判,则是经由苏格拉底理性主义予以表达。尼采以“悲剧哲学家”而自称,《悲剧的诞生》是其人生首部作品的同时也是他哲学思想的发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
一、从《悲剧的诞生》中看尼采的悲剧观
《悲劇的诞生》是尼采悲剧观的传递、表达,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分析尼采的悲剧观,在他看来,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毁灭、人们对于整体生命顽强性的认识,只有在酒神状态时候才会足够认识。然后迸发快感、积累形而上之慰藉。在悲剧中,人生的态度是非科学的,人生的态度也是非功利的。从《悲剧的诞生》中,表达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对于艺术人生的肯定,以及对奴隶道德的否定。
(一)肯定生命意志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从三个层面,传递了对于生命肯定的态度:一是生活因为艺术(即悲剧)而获得了刺激,这个时候也就出现了生命力,因为在悲剧之中,人们已经对现实的恐怖抛之脑后,由此使得人们对于生命的怀疑,或者否定予以消除;二是狄奥尼索斯毁灭会后的欢乐及其肯定,狄奥尼索斯所被毁灭的知识表象,其深层意志依旧得到了肯定;三是希腊人在清除器时候,有着强健体魄以至于渴望毁灭,用毁灭表达对于生命的肯定。这三种肯定中,除了第三种是强力意志表现之外,前两者均为二元对立的肯定。尼采借由上述三种艺术手法,经由不同角度的肯定了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对于生命之肯定。
(二)审美人生态度
在解读《悲剧的诞生》这一主旨的时候,可以发现尼采不仅一次的强调,其在对人生创造予以一种纯粹审美评价,只有审美价值,是他所承认的价值。虽然尼采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是和否定人生的叔本华所不同的是,尼采从未对人生表达否定,甚至可以说穷其一生的辩护人生,在不断地对人生思考、追问之下,探究人生以及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之中找到的答案是:它并非人的本身,是借以艺术达到人生美化、神圣化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得以达到的时候,人生才有价值而言,价值才得以实现。
遵循《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的思路,可以这样分析尼采悲剧观中对于审美人生态度。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首先需要有着遗忘的能力,一个人不能始终跟着历史感觉走,而是要在“无历史”中,将艺术能力予以延续下去。同时,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无需要更多的知识,也无需要客观真理强加于艺术,相比之下尼采更希望用“谎言”来对待审美的人生。尼采将“谎言”视为了真理冲动的先决条件,人们只有借用“幻想”的力量,才能对自身行动、对生活起到刺激作用,而不是需要过度的、无益的知识。此外,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无科学、无功利的。
(三)批判奴隶道德
于《悲剧的诞生中》,展示狄奥尼索斯处在一个艺术形而上学之世界,这个希腊世界之中,表现的是一种非道德的审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火和酒。尼采认为,希腊悲剧时代后,欧洲道德史是走向于一个反动努力道德的道路。尼采对于道德的反对非常强烈,除了在《悲剧的诞生》之中有所表现之外,在他的其它作品之中也同样体现。在尼采看来,希腊罗马时期,是以主人道德、贵族道德作为主导性的道德,在希腊罗马以后,变为了奴隶道德。在尼采看来,主人道德将生命给激发起来、将人的强力意志也激发起来,可是奴隶道德的存在,却否定了生命、否定了强力意志,尼采肯定的是前者,对后者表示着否定的态度。
二、《悲剧的诞生》中悲剧的化解及其现实意义
悲剧既然诞生,要如何化解?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以悲剧的毁灭和再生进行悲剧的化解,这一化解实际上也是尼采《悲剧的诞生》之中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
(一)通过毁灭化解悲剧
一个事物在发展至一定程度之后,必将要走向另一条衰落之路。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悲剧的诞生视为“二元性本性”,是日神、酒神融合之后的表达形式。在悲剧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使得它毁灭的强敌为古希腊启蒙哲学之批判精神。苏格拉底,这个被德尔菲神庙(日神精神弘扬者)称之世上最聪明的人,其站出来同酒神精神对立,使得悲剧最终“毁于苏格拉底精神”。苏格拉底保持着理性的、怀疑的哲学,对于悲剧情感不善于发挥,他“把那原始的全能的酒神因素从悲剧中出去,把悲剧完全和重新建立在非酒神的艺术、风俗和世界观基础之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尼采将古希腊悲剧的毁灭,归咎于“自杀式”,即“遗弃了酒神,日神也将会遗弃你”。(悲剧的诞生第十节)。在尼采的观点中,悲剧诗人的“死”是源于悲剧的毁灭。而本文认为,不管是哪一种的文化,或者是文明,它的弘扬和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是有着不可切断的关联,它的衰落也是,和时代文化背景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所以,在分析古希腊悲剧的发展的时候,不可忽略兴盛的希腊民族运动这一大历史背景。而希腊悲剧的落寞,与当时希腊城邦制度的发展、制度的衰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不仅仅是对于苏格拉底一人的攻击,其攻击的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的整个科学思潮。
(二)通过再生化解悲剧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狄俄尼索斯的合唱视为希腊人的悲剧,音乐也就是异常兴奋的合唱还有歌舞,是悲剧传奇的起始。为何会有悲剧的开始?是剧场的表演中,出现了传奇。悲剧传奇,已经将狄俄尼索斯的原始经历带入其中,而悲剧的发展过程中,又展现了阿波罗的形式。音乐,也就是瓦格纳之音乐,赋予悲剧传奇一个新的生命,克服基督教的迷信,其方法等同于克服庸俗科学、克服自负。尼采觉得,科学未能把悲剧埋葬,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提到,苏格拉底于晚年期间动摇了他之前非常坚定的信念,他竟然在监狱里进行音乐的谱写,音乐却又是苏格拉底曾经最为轻蔑的。
尼采认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酒神,才是德国精神得到复兴的希望,酒神能够让德国的精神气死复生,这是酒神的能力。同時,要将酒神精神予以复生,则要将其希望寄托于古希腊悲剧的复兴,尼采将悲剧的复生希望,定位于音乐也就是瓦格纳的音乐上。
(三)悲剧的现实意义
“艺术为生命的最高使命,也是生命本身形而上活动”,这句话是《悲剧的诞生》序言中的一句。在尼采看来,可以用“如此悲惨”去对人生进行形容,艺术本身,是一种自然世界之模仿,除此之外,艺术还是一种对自然现实进行的形而上补充。《悲剧的诞生》中的日神、酒神,就是艺术的源动力,两者的撕扯带来了希腊悲剧衰亡。希腊民族性格蜕变、希腊民族的变质与希腊悲剧的衰亡之间高度契合。将这一内容引入到现实社会中,即认为艺术和民族、悲剧同国家、风俗同神话之间密切关联。
在《悲剧的诞生》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尼采认为悲剧艺术作品中,是戏剧、现实本身两者共同起作用。现实的“可怕”、现实的“恐惧”对人类形成了折磨,正如英雄普罗米修斯被猛兽所折磨一样。尼采在儿时的时候,也经历过现实的噩梦。他在1870年到1871年,感受到了来自于战争的恐惧,同时也由于瓦格纳音乐使得自己陷入没有保障的生活状。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借以幻想之笔,表达自己对于死亡体验,只有用审美现象去理解的时候,世界上的存在才有合理性、正确性而言。即人生的意义并非人这一本身,是人于艺术之中。倘若人的痛苦,使得艺术“令人陶醉的幻想”,也就表明人实现了形而上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夏丽,杨昌霞. 五四时期尼采作品翻译热潮及其影响探析[J]. 兰台世界,2015,(01):118-119.
[2]周颖. 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尼采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周国平. 翻译尼采作品有感——写在《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出版之际[J]. 出版工作,1987,(03):50-53.
[4]梁维科. 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J]. 大众文艺,2011,(21):138-139.
[5]王永崇. 尼采的悲剧与悲剧的尼采[D].西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
一、从《悲剧的诞生》中看尼采的悲剧观
《悲劇的诞生》是尼采悲剧观的传递、表达,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分析尼采的悲剧观,在他看来,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毁灭、人们对于整体生命顽强性的认识,只有在酒神状态时候才会足够认识。然后迸发快感、积累形而上之慰藉。在悲剧中,人生的态度是非科学的,人生的态度也是非功利的。从《悲剧的诞生》中,表达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对于艺术人生的肯定,以及对奴隶道德的否定。
(一)肯定生命意志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从三个层面,传递了对于生命肯定的态度:一是生活因为艺术(即悲剧)而获得了刺激,这个时候也就出现了生命力,因为在悲剧之中,人们已经对现实的恐怖抛之脑后,由此使得人们对于生命的怀疑,或者否定予以消除;二是狄奥尼索斯毁灭会后的欢乐及其肯定,狄奥尼索斯所被毁灭的知识表象,其深层意志依旧得到了肯定;三是希腊人在清除器时候,有着强健体魄以至于渴望毁灭,用毁灭表达对于生命的肯定。这三种肯定中,除了第三种是强力意志表现之外,前两者均为二元对立的肯定。尼采借由上述三种艺术手法,经由不同角度的肯定了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对于生命之肯定。
(二)审美人生态度
在解读《悲剧的诞生》这一主旨的时候,可以发现尼采不仅一次的强调,其在对人生创造予以一种纯粹审美评价,只有审美价值,是他所承认的价值。虽然尼采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是和否定人生的叔本华所不同的是,尼采从未对人生表达否定,甚至可以说穷其一生的辩护人生,在不断地对人生思考、追问之下,探究人生以及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之中找到的答案是:它并非人的本身,是借以艺术达到人生美化、神圣化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得以达到的时候,人生才有价值而言,价值才得以实现。
遵循《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的思路,可以这样分析尼采悲剧观中对于审美人生态度。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首先需要有着遗忘的能力,一个人不能始终跟着历史感觉走,而是要在“无历史”中,将艺术能力予以延续下去。同时,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无需要更多的知识,也无需要客观真理强加于艺术,相比之下尼采更希望用“谎言”来对待审美的人生。尼采将“谎言”视为了真理冲动的先决条件,人们只有借用“幻想”的力量,才能对自身行动、对生活起到刺激作用,而不是需要过度的、无益的知识。此外,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无科学、无功利的。
(三)批判奴隶道德
于《悲剧的诞生中》,展示狄奥尼索斯处在一个艺术形而上学之世界,这个希腊世界之中,表现的是一种非道德的审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火和酒。尼采认为,希腊悲剧时代后,欧洲道德史是走向于一个反动努力道德的道路。尼采对于道德的反对非常强烈,除了在《悲剧的诞生》之中有所表现之外,在他的其它作品之中也同样体现。在尼采看来,希腊罗马时期,是以主人道德、贵族道德作为主导性的道德,在希腊罗马以后,变为了奴隶道德。在尼采看来,主人道德将生命给激发起来、将人的强力意志也激发起来,可是奴隶道德的存在,却否定了生命、否定了强力意志,尼采肯定的是前者,对后者表示着否定的态度。
二、《悲剧的诞生》中悲剧的化解及其现实意义
悲剧既然诞生,要如何化解?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以悲剧的毁灭和再生进行悲剧的化解,这一化解实际上也是尼采《悲剧的诞生》之中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
(一)通过毁灭化解悲剧
一个事物在发展至一定程度之后,必将要走向另一条衰落之路。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悲剧的诞生视为“二元性本性”,是日神、酒神融合之后的表达形式。在悲剧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使得它毁灭的强敌为古希腊启蒙哲学之批判精神。苏格拉底,这个被德尔菲神庙(日神精神弘扬者)称之世上最聪明的人,其站出来同酒神精神对立,使得悲剧最终“毁于苏格拉底精神”。苏格拉底保持着理性的、怀疑的哲学,对于悲剧情感不善于发挥,他“把那原始的全能的酒神因素从悲剧中出去,把悲剧完全和重新建立在非酒神的艺术、风俗和世界观基础之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尼采将古希腊悲剧的毁灭,归咎于“自杀式”,即“遗弃了酒神,日神也将会遗弃你”。(悲剧的诞生第十节)。在尼采的观点中,悲剧诗人的“死”是源于悲剧的毁灭。而本文认为,不管是哪一种的文化,或者是文明,它的弘扬和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是有着不可切断的关联,它的衰落也是,和时代文化背景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所以,在分析古希腊悲剧的发展的时候,不可忽略兴盛的希腊民族运动这一大历史背景。而希腊悲剧的落寞,与当时希腊城邦制度的发展、制度的衰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不仅仅是对于苏格拉底一人的攻击,其攻击的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的整个科学思潮。
(二)通过再生化解悲剧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狄俄尼索斯的合唱视为希腊人的悲剧,音乐也就是异常兴奋的合唱还有歌舞,是悲剧传奇的起始。为何会有悲剧的开始?是剧场的表演中,出现了传奇。悲剧传奇,已经将狄俄尼索斯的原始经历带入其中,而悲剧的发展过程中,又展现了阿波罗的形式。音乐,也就是瓦格纳之音乐,赋予悲剧传奇一个新的生命,克服基督教的迷信,其方法等同于克服庸俗科学、克服自负。尼采觉得,科学未能把悲剧埋葬,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提到,苏格拉底于晚年期间动摇了他之前非常坚定的信念,他竟然在监狱里进行音乐的谱写,音乐却又是苏格拉底曾经最为轻蔑的。
尼采认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酒神,才是德国精神得到复兴的希望,酒神能够让德国的精神气死复生,这是酒神的能力。同時,要将酒神精神予以复生,则要将其希望寄托于古希腊悲剧的复兴,尼采将悲剧的复生希望,定位于音乐也就是瓦格纳的音乐上。
(三)悲剧的现实意义
“艺术为生命的最高使命,也是生命本身形而上活动”,这句话是《悲剧的诞生》序言中的一句。在尼采看来,可以用“如此悲惨”去对人生进行形容,艺术本身,是一种自然世界之模仿,除此之外,艺术还是一种对自然现实进行的形而上补充。《悲剧的诞生》中的日神、酒神,就是艺术的源动力,两者的撕扯带来了希腊悲剧衰亡。希腊民族性格蜕变、希腊民族的变质与希腊悲剧的衰亡之间高度契合。将这一内容引入到现实社会中,即认为艺术和民族、悲剧同国家、风俗同神话之间密切关联。
在《悲剧的诞生》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尼采认为悲剧艺术作品中,是戏剧、现实本身两者共同起作用。现实的“可怕”、现实的“恐惧”对人类形成了折磨,正如英雄普罗米修斯被猛兽所折磨一样。尼采在儿时的时候,也经历过现实的噩梦。他在1870年到1871年,感受到了来自于战争的恐惧,同时也由于瓦格纳音乐使得自己陷入没有保障的生活状。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借以幻想之笔,表达自己对于死亡体验,只有用审美现象去理解的时候,世界上的存在才有合理性、正确性而言。即人生的意义并非人这一本身,是人于艺术之中。倘若人的痛苦,使得艺术“令人陶醉的幻想”,也就表明人实现了形而上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夏丽,杨昌霞. 五四时期尼采作品翻译热潮及其影响探析[J]. 兰台世界,2015,(01):118-119.
[2]周颖. 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尼采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周国平. 翻译尼采作品有感——写在《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出版之际[J]. 出版工作,1987,(03):50-53.
[4]梁维科. 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J]. 大众文艺,2011,(21):138-139.
[5]王永崇. 尼采的悲剧与悲剧的尼采[D].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