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早养成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在养成学生的自觉的语言意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语文实践,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
  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训练。一方面,引领揣摩,培养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可推敲点,如标点的运用、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去推敲品味,咀嚼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及味外之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熏陶下,从对语言运用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品赏中,感受领悟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对推敲、品味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揣摩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本领,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对课文的标点、词语、句子或段落的揣摩领悟,可重在指导学生采取增、删、改、换或移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其优劣进行比较,领悟遣词造句用语的好处。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摒弃功利心理,注重远期效应。有些学生不愿去积累语言材料,不愿下苦功背诵名句名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颗浮躁之心或一颗被物欲蒙蔽之心,是难以成为语言高手的。要使学生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积累急时用。心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成块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时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语言痛苦”了。
  其次,要明确积累内容,指导积累方法。首先要掌握积累丰富的词汇。如果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写作就能随意调遣词语了,奇妙的句子自然会涌于笔端,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的现象了,说话时精辟的话语便会连珠炮似的脱口而出,就不至于比手划脚好半天,还说不出来。其次要积累语言形式,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识记一些如排比句、顶针句等整齐的句子,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再其次要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断等;最后还要重视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景象等做到胸中有数,看到“红豆”知相思,读到“青松”知高洁。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思维时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三.朗读习惯的培养
  朗读文章是学生接触、理解、消化、吸收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完整地深刻地读出文章的意味,体会到语言运用的鬼斧神工的奥妙。朗读,学生用有声语言把文章读出来,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心、眼、口、耳并用,语言文字就会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脑海,文字的意、形、义,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一起刺激读的人,作者的语言就渐渐化为读的人的语言,同时书面语言也会转换为口头语言,从而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朗读文章的良好习惯。
  四.勤于动口动笔习惯的培养
  为了学好语言,必须试着去用,通过用来掌握它,如果在阅读中学过的或积累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生锈”,最终成为锈蚀无用的零件,如果你经常调遣它,为你表情达意服务,不但不会遗忘,而且会使你在使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还会在使用中生成新的语言。事实证明,学生高水平的言语表达源自于语言运用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口动笔说写的良好习惯。第一,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欲望。要努力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了一个成语、一种句式,仿佛新得宝剑,时刻捕捉战机,一有机会,即用之而后快。平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倾吐的欲望,立即动笔动口写下来说出来。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欲望,才能形成自觉用好语言的习惯,才能把语言学好。第二,激发兴趣,成就激励。对于说的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说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一些辩论赛、电视节目,让辨手、节目主持人的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激发起学生培养说话能力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写的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那些一写作文头就大的同学,我们就让他给自己父母、朋友写信,或写心理日记,要求“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内心的冲突、苦恼,成长的喜悦、兴奋,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将自己欣赏的语句作圈点、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如组织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周日举行班级辩论赛或学校大型辩论赛,或创设模拟情景,如模拟欢迎、欢送、慰问、祝贺之类礼仪场面或采访、谈判、开记者招待会之类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有声有色,感受说的快乐,从而养成勤说的习惯。也可以班级或学校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手抄报、班报和校报,鼓励学生勇于投稿。我们要把学生发表的文章复印成集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深信:只要勤于动笔,多写多练,文章变成铅字,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勤于动笔动口的积极性就会激发出来,良好的习惯就会得到培养。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一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理解短文,了解短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是阅读的目的。要想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而阅读技巧掌握文章主旨、猜测生词词意、抓住细节进行推理的能力。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技巧的获得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
期刊
现在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以倾听为主,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在提倡发展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今天,这样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欣赏活动的效果,也限制了幼儿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新课程的要求下,应当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多样化的读书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与图相结合  
期刊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汽车笛笛,它会跑出来看看;见到冰块,他会好奇地摸一摸;看到蚂蚁搬家,一看就是一个小时,这种好奇心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动力。有些家长遇到自己不懂的问
期刊
数学一定要和生活联系,但生活的内容不能直接地搬到数学课程中来,数学课程中的生活问题要有目的和缘由。如何处理好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情境问题是关键。  情境问题的两端都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连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学得的知识与方法,去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形成进一步的认识。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经由情
期刊
《看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12课。  课文写的是台湾的小朋友没有看到真正的雪,从而表达台湾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我在教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上课开始,我让孩子们回忆:下雪天,你们是怎样玩雪的?孩子们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玩雪的情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的欢乐情景。正当孩子们眉飞色舞地向小伙伴讲述时,我
期刊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救护能力、生活能力、自我调整能力等。而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最有力的保障,它有助于孩子摆脱大人的庇护,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一.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指的是要培养孩子的
期刊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数学学科观,这种数学学科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而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新课程标准就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
期刊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何为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追求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音乐课堂中体现和谐,又有别于其他,因为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价值
期刊